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羲之家世第二篇第四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短序的依据

2014-03-25 14:10:16来源:绍兴名士家世丛书 王云根著

打印 字号: T|T
    《新唐书》是官修正史,在闻名天下的中国古代《二十五史》中位列第十七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撰稿人系宋翰林学士欧阳修。
      后一朝代替前一朝代编纂史集,这是中国很早就形成的文化传统,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史料的有效保存,和政事得失的及时总结。
     北宋是唐以后的又一个大时代。欧阳修在撰写“宰相世系表”时注意到:整整一个唐代王氏共出了13个宰相。琅琊王氏家族中有方庆、睃、搏、睿;太原王氏家族中有溥、缙、琏、涯、玛、播、铎;京兆王氏家族中有直徽、德真。为了理清包括王氏在内的各氏族宰相人物的世系源流,欧阳修搜集、借调了大量谱牒。在记述琅琊王氏家族所出的宰相人物之前,他写有这么一篇短序,节录如下:
   “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崇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成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字伟山,御使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生二子:时、音。音字少玄,大将军掾。四子:谊、睿、典、融。融字巨伟。二子:祥、览。览字玄通,晋宗正卿,即丘贞子。六子:裁、基、会、正、彦、琛。裁字士初,抚军长史,袭即丘子。三子:导、颖、敞。”
    导,即王导。乃王羲之的堂伯父。  
    唐代,琅琊王氏家族所出四个宰相,皆系王导后裔。王导本人为晋代宰相,这一门可称是“宰相家族”了。由于这一门的缘故,正史中留下了琅琊王氏的世系源流。人们所关注的王羲之祖辈的世系,亦由此而得到印证。
    兹将欧阳修短文中叙述的世系列为简表,并在王正以下续列二代:
周灵王一太子晋一崇敬……八世孙错—贲一渝一息—恢一元一颐一翦一
 
 
 
 
 
 
 
    上列世系与《琅琊王氏宗谱》所列的世系基本一致。欧阳修虽未能将所有人名列出,但作为一篇短叙,他已尽了最大可能。
    不过,由于短序中的某些用词可以有多种理解,某些人名出现重复现象,引起诸多研究者的困惑。
    比如,“八世孙错”一句,有人理解为“太子晋至错八代”,有人断定为“自崇敬至错共八代”,更有人认为“崇敬不在内,应是崇敬以下八代”。“四世孙吉”一句亦同样,究竟指“元”是第一世,还是“元”不包括在内。应该知道,欧阳修尽管是一位大
家,而且也懂得当时约定俗成的关于世系的计算,但他信手落笔的某种计算,十分有可能给后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
    又如,在世系人名中间,“错”与“渝”之间有一个“贲”;“翦”与“离”之间又有一个“贲”。在《琅琊王氏宗谱》中,前一个“贲”写作“墳”。“ 墳”的简写是“坟”,原意是“高土堆”。是欧阳修回避“墳”的引伸义,特地去掉偏旁呢,还是排版印刷工
人搞错?因为欧阳修的原稿今人已无法看到,《新唐书》每每重印,亦只能保持原样。另有一个人名在“恢”与“颐”之间,《琅琊王氏宗谱》写作“亢”,欧阳修的短序里写作“元”,与其后第五代的“元”重复。显然,前一个“元”是“亢”的误用。至于是欧阳修误写还是排版者误排,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因为常用汉字才3000多个,许多家族的直系亲属中均存在重名现象,也许重名原是事实。
     欧阳修在撰写“短序”时有没有以琅琊王氏家族的谱牒作为依据呢?
     有的。这就是同系欧阳修撰写的《新唐书·艺文志》“谱牒类”所列的《王氏家牒》和《(王氏)家谱》。
    《王氏家牒》的续编人系王方庆。他是东晋宰相王导的后裔、琅琊王氏传至唐代的第一个担任宰相者。
     自王导至王方庆的世系如下:
 
 
 
 
 
     王方庆是王导的十一代孙。换一种说法,王方庆是王导家族的十二世裔孙。
     史载,唐代武周(公元690年至704年)期间,武则天向王方庆询求王羲之墨迹,王方庆在进献墨宝时说:“臣十代从伯祖(即堂伯祖)羲之书,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唯有一卷见今在。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殉、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由此可知,距今1300多年前后王羲之的书法真迹犹在。同时也可说明,在琅琊王氏后裔中,王方庆是收藏祖传文化遗产最多的一位重要人物。既然这样,前辈所修的《王氏宗谱》传至他的手中,而由他来完成续编,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王氏宗谱》不可能只有孤本。琅琊王氏支派众多,传至王方庆一门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但由于传统的观念,一族之谱一般秘不外宣,要想从正史和他姓所著古籍中获得更多《王氏宗谱》的信息,其可能性自然少而又少。
      在王方庆的《王氏家牒》发挥社会作用之前,另有一部《王氏谱》影响亦大。该谱流传时代约在晋宋易代(公元420年)前后。宋(南朝刘宋)裴松之《三国志》“王昶传”注,曾引用谱中内容注释王昶祖辈世系。其后刘孝标《世说新语》注,亦多引用该谱。从被注对象看,既有太原王氏成员,亦有琅琊王氏成员。可见该谱为“姬姓王氏”早期宗谱。后来该宗族之支派越分越多,一般力量承担不了通谱编纂的浩大工程,人们所能见到的《王氏宗谱》大都只能是一村一族的宗谱了。
     裴松之和刘孝标所使用过的《王氏谱》,在唐代魏征修《隋书》时没有被提及,很可能是已经佚失。不过,也不能排除当时还存世的可能性,也许它在私家藏主的手中,编修《隋书》的官员没有发现它。
     简言之,“姬姓王氏”编修本族谱牒历史悠久,虽然在存世官方古籍中尚找不到——也许永远找不到晋代以前就编修谱牒的记载,但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隋书·经籍志》所说:
   “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