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道德箴言录·养生卫生

2014-03-24 14:06:16来源:道德箴言录 殷诚安

打印 字号: T|T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巳。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所易之。
                  ——《道德经》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殆而已矣。为善无所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手而巳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南华经》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清静经》
   ▲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心内澄,则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
    ▲且夫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邪?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沮疾。六者不除,修养之道徒设尔。
                  ——((抱朴子》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凡远思强健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热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凡交须依导引诸术。
    ▲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生病,故不贪,知元气可服,太闭口不言,精气自应也。唾不咽则海不润,海不润则津液乏。是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
               ——《养性延命录》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炁以成真。      
               ——《黄庭内景经》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虚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夜寝鸣天鼓,晨兴漱玉津。妖神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百病,常须节五辛。安神宜喜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言命,修行本在人。时时遵此理,平步可朝真。
               ——唐·孙思邈《百字铭》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欲求长生先戒欲,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灾,人能戒性方延命。贪欲无穷亡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心若大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诚顺理修身去烦恼。春嘘明目木扶肝,夏呵心火自至闲。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身丹。发宜多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烟。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揩摩常在面,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减却苦,秋辛可省便加酸。季月可咸甘略戒,自然五脏保平安。若能全减身健康,滋味偏多无病难春寒放棉衣薄,夏月汗多须换着。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唯有夏月难调理,内有伏阴忌冰水。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致秋来生疟痢。心旺肾衰色宜忌。养肾固精当节制。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亨伤心肺。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身不成疾。人资饮食以养身,去其甚者自安适。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丹田浊气切须呵。饮酒可以陶情性,太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其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坐卧防风吹脑后,脑内入风人不瘦。更兼醉饱卧风中,风入五内成灾咎。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鱼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养体须当节五辛,五辛不节损元神。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疾病侵。不问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大,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宜谨戒,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索绊几时休?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头。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思量无以报深恩,朝暮焚香谢天地。身安寿永事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惜命惜身兼惜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孙真人卫生歌》
    ▲仲夏、仲冬之月,善养形者,处于深堂,避其大寒、大热之气,而伏其肌肤。非特此也,先寒而衣,衣不可顿多;先暖后解,解不得顿少。久劳则安闲,以保极力之处;久逸则导引,以行稍滞之气。暑不当风,当风则荣闲而卫结。夏不卧湿,卧湿则气散而血泣。冬不极热,极热则肾受虚阳,而春夏肝与心有壅蔽之疾也;夏不极凉,极凉则心抱浮寒,而秋冬肺与肾有沉滞之息也。不可极饥而食,食不过饱,饱则伤神,饥则损骨;不可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过则损气,渴则伤血。
               ——《西山群仙会真记》
     ▲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柔弱畏威,神强也;鼓怒骋志,气强也。凡人,才所不至而极思之则志伤也;力所不至而极举之则形伤也;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积悲不已则魄神伤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久言笑则脏腑伤;久坐立则筋骨伤。沿高涉下则肾伤;沉醉呕吐则肺伤;饱食偃卧则气伤;骤马步走则胃伤;喧呼诘骂则胆伤。阴阳不交则疮痱生;房室不节则痨疾发。且人生一世,久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修补,徒责神之不守,体之不康,岂不难乎?
              ——《彭祖摄生养性论》
     ▲人之寿,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岁。不知戒慎,则日加损焉。.精气不固,则天元之寿减矣。谋为过当,则地元之寿减矣。饮食不节,则人元之寿减矣。当宝啬而不知所爱;当禁忌而不知所避,神日以耗,病日以来,而寿日以促矣。
            ——《三元延寿参赞书》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湿,毋泄皮肤,逆之伤肾。
             ——《摄生消息论》
     ▲凡丈夫阳气多弱,兼饮后恣游,或扇风取凉,固当虚损。后复为酒引阴气;结固下焦。又或未醒在渴,遂吃茶饮水,即为酒引和腰膝,贮在膀胱,为停毒水肿,结固下焦。
             ——《混俗颐生录》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也。
            ——《养生类篡》
     ▲耳耽淫声,目好美色,口嗜滋味,则五脏援动而不定;血气流荡而不安;精神飞驰而不守;于是正气散而邪气乘之以生疾矣。是以人之三要者,曰耳、曰目、曰口。
              ——《道枢·阳符篇》
      ▲劳生有万种,最大无过色不唯丧命根,复及销阴德。还能戒此一,酷胜其它百。
      ▲大道不远在身中,
       万物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气住,
       气归元海寿无穷。
             ——元·邱处机《长生真诠》
     ▲病从口入,福从色败。子若戒之,命同天在。
             ——《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
     ▲伏炁不复气,伏气须伏炁。伏气不长生,长生须伏。
             ——《性命圭旨》
     ▲酒色财气尽,忧愁思虑忘,攀援爱欲绝,五色玉莲芳。
 
              ——《(水云集》
     ▲一要寿,逆横之来欢喜爱;
     二要寿,灵台密闭无情窦;
    三要寿,艳舞妓歌屏左右;
    四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
    五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
    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
   七要寿,浮名不与人争斗;
   八要寿,对客忘言娱清昼;
   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
   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赐福灵书》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宠辱不惊,肝木以宁。
   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摄养五脏歌》
   ▲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  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四少歌》
   ▲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虱处头而黑,麝食粕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憔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滋味煎其腑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
能久乎?
           ——《嵇中散集·养生论》
    ▲常以两手摩拭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纹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气掩顶,日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又屈动身体四极,仅张侧掣,宣摇百关,为之各二。
   又卧起,先以手内著厚帛,拭项中四面及耳后周匝,热温温如也。顺发摩顶良久。摩两手,以治两目。久久令人目自明,邪气不干。都毕,咽液三十过,导内液咽之。又欲数按耳,左右令无数,令耳不聋,鼻不塞。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常以手中指,按目近鼻两眥,闭气为之,气通乃止。周而复始行之,周视万里。常以手按两眉后小穴中,兰九过。又以手心及颡上。又以手旋其耳各三十过。皆无数时节也。毕,以手逆额上三九过,从眉中始,乃上行入发际中。常行之,勿语其状。久而上仙。修之时,皆无犯华盖。
         ——《摄养枕中方》
    ▲戒浩饮,浩饮伤神:
    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昧昏神:
    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多动,多动乱神;
    戒多言,多言损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
    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多睡,多睡倦神:
    戒多读,久读苦神。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  寡欲则宽;人之心境;  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 寡欲则平;人之心事,  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爱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心忙;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事事培元气,其人必寿;念念存本心,其后必昌。
    ▲可惜许,可惜许,可惜元阳宫无主。一点即随浓色念女后,百神泣送精光去。三尸喜,七魄怒,血散气败将何补?尺宅寸田属他人,玉炉丹灶阿谁主?劝世人,休恋色,恋色贪淫有何益?一神即去百神离,百神去后人不知。几回待说说不得,临时下口泄天机。
        ——唐.吕岩《吕帝诗集》
    ▲长生至慎房中急,弃损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理生,系子长留心安宁。观志游神三奇灵,闲暇无事心太平。
       ——《黄庭外景经》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赋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感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素问》
    ▲美色迷魂似野狐,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君骨髓枯。
            ——唐.吕岩《戒淫》
    ▲修行之害,三欲为要:食、睡、色。
           ——((清和真人北游语录》
    ▲修身每戒珠弹雀,养气须知刀解牛。
           ——《盘山语录》
    ▲至道在心,心即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内物转移,终有老死:元和默运,可得长生。是故形以心为君,心者身之舍。心宁则神灵,心慌则神狂。虚其心而正气凝;淡其心则阳和集。血气不挠,自然流通;志竟无为,万缘自息。心悲则阴气凝,心喜则阳气散;念起则神奔,念住则神逸。夫人之一身,其心之神发于目而能视,视久则心神离,不在乎贪而丧心也;肾之精发于耳而能听,听久则肾精枯,不在乎淫而败肾也;肝之魂发于鼻而能嗅,嗅久而肝魂散,不在乎嗔而损肝也;胆之魄散于口而能言,言久则胆魄死,不在乎躁而暴胆也。至道之要,至静以宁其神,精思以彻其感,斋戒以应其真,慈惠以成其功,卑柔以存其诚。心无杂念,神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心不在耳,孰为之声?心不在目,孰为之色?心不在鼻,孰为之香?心不在口,孰为之言?气聚则饱,神和则暖。所以道,心者气之全,气者形之根;形是气之宅,神者形之真。神即性也,气即命也。心净则气正,气正则精全,精全则气和,气和则神凝,神凝则万宝结矣。
           ——宋·白玉蟾《琼臻真人文集》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乃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
           ——唐·孙思邋《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