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箴言录·体道明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乃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万物,终无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文始真经注》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历与西施,恢 怪,道通为一。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
▲夫道,渊乎其居也,乎其清也。
▲以道观之,物之贵贱。
▲黄帝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日:“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孔子问于老聃日:“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聘日:“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
▲无始日: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
——《南华经》
▲无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成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以为百家之尊长,仁义之祖宗也。
▲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
——《抱朴子))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无形。
▲无为为是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
▲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
▲是故达于道者,返于清静。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逝者,往而复返。
▲是故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
▲是故道教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提道矣。
▲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字宙,宇宙生气。
▲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道之所居也。
▲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不为祸先。
▲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
▲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仁义然后礼乐之不足修也。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
▲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虚,其寝无寐,物来而名,事来而应。
▲治德者不以德,以道。
▲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
▲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
▲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也,虽不能与终始哉,其向之诚也。
▲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
▲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
——《淮南子》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生之道日柔,常不胜之道日强。
▲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志和言从,道行国霸。
▲君臣皆安,物我皆利,古之道也。
——《冲虚真经》
▲夏殷文武,得道而昌;桀纣幽历,失道而亡。
▲人之于道如鱼之在水,鱼失水则亡,人失道则丧。
——《素履子)》
▲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天地虽广大,不遗失毫厘,贤知自养,与神俱语,是乃阴阳之统,天地之枢机也。
▲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道无不导,道无不生。
▲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而生也。 .
▲大道变化无常,乃万里相望;上下无穷,周流六方;守之即吉,不守即伤,阴开辟以为常。
▲夫有夫道,乃上善之名字;夫无道者,乃最恶、衰凋、凶犯、死丧之名称也。
▲学以仁得之,道之始使也;以德得之,道之中和也:以道得之,道之上也。
▲君宜守道,臣宜守德。
▲有德之人,天地所爱。
▲无德之人,天地所怨。
▲道犹道路也,德谓善德也。
▲行善成德,以至于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者,以诚而入, 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
——《玉枢经》
▲大道不亲,唯善是与;天地无心,随德乃矜。
——《真诰》
▲道以清静为本,德以阴骘为先。
——《灵剑子》
▲为道之人无他法,和悦近人,则亲朋欢爱,锋芒太露,则凶祸必危。更有甚者,刻毒之言刺骨之语,短见薄识,最损阴德,慎勿犯之。
——《吕祖垂世八宝》
▲夫道无为无形,有情有性。故日: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于人,人负于道。
▲故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
▲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岂有穷乎?。
——唐‘吴筠((神仙可学论》
▲遣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杏冥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之谓道也。
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冥动植成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德也。
然则,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固无名焉;蓄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
——唐·吴筠《玄纲论》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地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清静经》.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早课·消灾护命妙经》
▲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
▲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
——宋·白玉蟾《指玄集》
▲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稳,脱却一头即偏也,若两头俱脱去,和担也无,却到本来处。
——元‘王栖云真人《盘山语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名日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不笑不足以为道。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
▲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乃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
▲一陶能作万器,终无有一器能作陶者,能害陶者;一道能万物,终无一物能作道者,能害道者。
▲吾道如海。有亿万金投之不见,有亿万石投之不见,有亿万污秽投之不见;见;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合众水而受之不为有余,散众水而分之不为不足。
——《文始真经注》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历与西施,恢 怪,道通为一。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
▲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
▲夫道,渊乎其居也,乎其清也。
▲以道观之,物之贵贱。
▲黄帝日:“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缺问道乎被衣,被衣日:“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孔子问于老聃日:“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聘日:“汝斋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道也。
▲无始日: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
——《南华经》
▲无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成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于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以为百家之尊长,仁义之祖宗也。
▲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
——《抱朴子))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析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无形。
▲无为为是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
▲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
▲是故达于道者,返于清静。
▲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逝者,往而复返。
▲是故得道者,穷而不慑,达而不荣,处高而不机,持盈而不倾,新而不朗,久而不渝,入火不焦,入水不濡。
▲是故道教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提道矣。
▲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字宙,宇宙生气。
▲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道之所居也。
▲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不为祸先。
▲所谓真人者,性合于道也。
▲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仁义然后礼乐之不足修也。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
▲是故体道者,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虚,其寝无寐,物来而名,事来而应。
▲治德者不以德,以道。
▲合而为道德,离而为仪表。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间,而莫知其所。
▲故以道论者,总而齐之。
▲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也,虽不能与终始哉,其向之诚也。
▲山致其高而云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
▲今专言道,则无不在焉,然而能得本知末者,其唯圣人也,
——《淮南子》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常生之道日柔,常不胜之道日强。
▲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志和言从,道行国霸。
▲君臣皆安,物我皆利,古之道也。
——《冲虚真经》
▲夏殷文武,得道而昌;桀纣幽历,失道而亡。
▲人之于道如鱼之在水,鱼失水则亡,人失道则丧。
——《素履子)》
▲道乃万物之师也,得之者明,失之者迷。天地虽广大,不遗失毫厘,贤知自养,与神俱语,是乃阴阳之统,天地之枢机也。
▲凡事无大无小,皆守道而行,故无凶。
▲道无不导,道无不生。
▲道者,乃天地所常行万物所受命而生也。 .
▲大道变化无常,乃万里相望;上下无穷,周流六方;守之即吉,不守即伤,阴开辟以为常。
▲夫有夫道,乃上善之名字;夫无道者,乃最恶、衰凋、凶犯、死丧之名称也。
▲学以仁得之,道之始使也;以德得之,道之中和也:以道得之,道之上也。
▲君宜守道,臣宜守德。
▲有德之人,天地所爱。
▲无德之人,天地所怨。
▲道犹道路也,德谓善德也。
▲行善成德,以至于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者,以诚而入, 以默而守,以柔而用。用诚似愚,用默似讷,用柔似拙。
——《玉枢经》
▲大道不亲,唯善是与;天地无心,随德乃矜。
——《真诰》
▲道以清静为本,德以阴骘为先。
——《灵剑子》
▲为道之人无他法,和悦近人,则亲朋欢爱,锋芒太露,则凶祸必危。更有甚者,刻毒之言刺骨之语,短见薄识,最损阴德,慎勿犯之。
——《吕祖垂世八宝》
▲夫道无为无形,有情有性。故日:人能思道,道亦思人。道不负于人,人负于道。
▲故空寂玄寥,大道无象之象也:两仪三辰,大道有象之象也。
▲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谓之得道。道固无极,仙岂有穷乎?。
——唐‘吴筠((神仙可学论》
▲遣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杏冥无际;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之谓道也。
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冥动植成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德也。
然则,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固无名焉;蓄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
——唐·吴筠《玄纲论》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地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清静经》.
▲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早课·消灾护命妙经》
▲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
▲道非欲虚,虚自归之。人能虚心,道自归之。道本无名,近不可取,远不可舍,非方非圆,非内非外,惟圣人知之。
——宋·白玉蟾《指玄集》
▲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稳,脱却一头即偏也,若两头俱脱去,和担也无,却到本来处。
——元‘王栖云真人《盘山语录》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