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青岩古镇

2013-08-22 09:44:49来源: 金黔在线  

打印 字号: T|T

 

  青岩是一座阳刚的古镇。它兴起于驿道,成形于军屯。明初中央王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六年(1373年)置贵州卫指挥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驿道。因为青岩位于广西入贵阳门户的主驿道中段,于是在驿道上设置传递公文的“铺”和传递军情的“塘”,于双狮峰下驻军建屯,史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进入黔中腹地后驻下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为军民同驻的“青岩堡”。其后数百年,经多次修筑扩建,由土城而至石砌城墙、石砌街巷,有了现在的青岩古镇。无论是雄踞关隘的定广门城楼,还是古城墙上的斑驳残迹,都能使人联想当年古镇作为军事要塞重兵屯集的雄姿。青岩,是一座由青石筑就的古镇。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之中,满眼见到的都是青青的石板、石墙、石柱、石瓦、石井和铺路的大青石,搭建起了古镇坚强的骨架。苍然的青石也带来了扑面而来的盎然古意。古镇并不大,仅3平方公里左右,但纵横交错的石巷让人时时迷失,一不小心就跌入历史的深邃。

  青岩,是一座包容宽厚的小镇,令人称奇的“一镇四教,各念各的经”,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小镇里皆有信民,相安共处。也许是这诸神的齐力护佑,让小镇在时光的洪流中安好地保留了众多明清古建筑,共有元左右即到古镇。九寺、八庙、五阁、三洞、二祠、一宫、一院等37处,在镇内交错密布。若是第一次来青岩,状元府的故事、万寿宫的木雕、慈云寺的石刻、迎祥寺的香火,都是不可错过之处,最简便的法子便是沿着主街两侧指示牌一路寻去,皆是惊喜。600多年的岁月无声滑过,城墙的垛口上还能依稀听见金戈铁马的嘶鸣,满城的商幡招展已是俗世的繁华热辣。游客的来访让古镇再度热闹起来:满街俯拾皆是“青岩猪脚”“玫瑰糖”“老腊肉”诱人口水,山货时鲜、酒肆、茶铺、古董工艺、百货杂陈,仿佛又回到了驿道上商贾云集的旧时光,只是不经意间仍会瞥见那些陈旧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泄露了古镇悠远的身世。定广门、古城墙青岩古镇旧城四周有城墙,皆用巨石构筑于悬崖之上,依山就势,巍峨险要,颇富山寨城堡特色。本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现存仅有建于清代的城南定广门。通往广顺和定番的路就从这里开始,定广门也因此得名。定广门边,有古城墙、敌楼、垛口、炮台,全用方块巨石筑就。目前青岩镇政府已将古镇南侧残缺的城墙修复,只有定广门处仍保留着明清时的旧城墙。

  石牌坊历史上,青岩古城四门内外有八座牌坊,现保存的只有南门外的“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南门内的“赵理伦百寿坊”和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寿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筑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间、三楼四阿顶式,高9.5米,宽9米,面北背南,属清朝石牌坊建筑风格。惊奇的是,三牌坊都没有基槽,靠4个长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竖就100多年。其中“赵理伦百寿坊”距定广门仅几步之遥,创意独特,被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为是“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三座石牌坊目前也成为摄影发烧友的挚爱。

  青岩民居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异军突起处,即为山。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因此,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青岩古镇的民居依山就势,就地取材,石砌的围墙、路面、柜台、庭院及石滩、石磨、石碾、石缸随处可见,石砌的院墙据说是以糯米熬浆黏合而成,极富地方风貌,因此,青岩古镇又被誉为青岩石头城。

  背街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经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如镜面般泛着青黑的光芒,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路窄而幽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背街附近也是景点比较集中的地方。

  状元府状元府是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镇状元街1号,状元街与北街交接,靠南边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干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较容易找到。大院门前是一副简单的对联“琴鹤谱志,论语传家”,显示了主人一生的志愿。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为两进四合院,均为一正两厢,风格是歇山式,总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左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朝门,朝门内墙上有许多不同“寿”字残迹,据说这是赵以炯曾曾祖父赵理伦百岁时所留。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

  文昌阁文昌阁位于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是旧时读书人常去读书、聚会、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云寺慈云寺位于北街5号。始建于康熙年间,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总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传说是西街吴姓人家捐修的。整个建筑构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础为贵阳市石柱础中石雕艺术精品。

  万寿宫位于西街3号,毗邻慈云寺。清康熙年间建,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并不是一座道观,而是江西会馆,为南来北往的商贾之所,后来改造为道观。整座宫院由正殿、配殿、西厢、戏楼和生活区组成,坐东向西,总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筑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多是后来重建。宫内最有看头的便是戏楼,其中的木雕精美绝伦。在戏楼右侧的木质横梁上,一组高浮雕人物图案最为著名,内容为“鸿门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军旅文化特色。

  迎祥寺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侧的小山脚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有“黔山祖庙”之美称,是贵阳市的著名古刹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该寺有殿宇三重,前为天王殿,现殿中塑有弥勒佛像,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过前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俸佛祖释迦牟尼,两旁供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后殿下层供观音菩萨,观音两旁,立有善财童子与龙女。令人诧异的是楼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斗姆”,一问当地人才知,这里早先叫做“斗姆阁”,本是供奉斗姆的道观,后来才被佛祖们抢了地盘,变为佛寺,人们便将斗姆像移置于此,一起供奉起来。

  名人故居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避难者”。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把许多革命干部家属疏散到这里来,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秦邦宪)的家属都曾经在青岩住过。李克农亲属曾居处:位于青岩镇北街10号,1939~1941年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属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邓颖超之母曾居处:位于南街75号,邓颖超之母杨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于此,现仍为民居,经营快餐;周恩来总理之父曾居处:位于青岩背街2号,1939~1941年,周恩来父亲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现已对外开放。
  

上一篇:行走括苍
下一篇:前童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