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黄陂区王惟善故居

2013-06-25 06:48:00来源:长江日报万建辉

打印 字号: T|T

  压布石、石雕户对、四门石刻黄陂老房有三个“尖板眼”

 

偌大的张家湾老宅,只剩下一位九旬老人守护。禹宏 摄


  黄陂区木兰山西麓,一些村落还保留有几处百年老民居,多为当年从村里走出的官宦、富商所建,体量宽大,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12日,本报组织的“农村老屋新人行”活动,在长轩岭街文化站的协助下,前往长轩岭实地探访了这些老房子。
  南冲湾民国老宅留有压布石
  第一眼看去,张家老宅比普通民房高大,墙由方块大石砌成,打磨对缝,正立面墙上的墀头高挑,成排伫立,威风凛凛。
  房屋主人张炳勋介绍,老宅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祖父与父亲在上海、江西、福建贩卖花样和字画,积攒多年而建。
  老宅门前的三角形石块引起众人注意,张炳勋老人踏上三角石,作踩动状。他解释,三角石是压布石,过去新织好的布,放在压布石上踩压后,更滑润、服帖。
  同行的武汉民俗专家刘谦定,指着门楼让大家看。门楼上有“刀马人彩绘纹饰”和一个大大的“福”字,80多年过去,彩绘颜色仍可辨别。青石门框上雕有“瓜蔓蝴蝶纹”、“狮子绶带纹”等。刘谦定说,古人奉行“纹必有意,意必吉祥”。这“瓜蔓蝴蝶纹”就寓意“瓜瓞绵绵,子孙繁衍”,“瓜瓞绵绵”源自《诗经》。
  老宅由前厅、四水归堂的天井、东西厢房和正厅组成,三合两进,总面积约220平方米。房高均为一层,穿斗抬梁,构件纹饰精美。
  谢家院子石雕户对显身价
  在赵畈村谢家院子,记者一行为门前高大、精美的 “石雕户对”所折服。长轩岭街文化站站长杜有源介绍说,赵畈村历史悠久,西周时就有人烟。谢家院子现存民居为清末王氏所建。
  清末王家出了“神童”王惟善,王惟善曾留学比利时,官至“民国外交部”次长,相当于副部长。刘谦定说,这种大体量、做工精的“石雕户对”当年官宦人家才有,规格极高。
  “石雕户对”在门前对称安置,高约1米,长约3米,石面雕刻有夔龙纹。杜有源介绍,原来户对上还有一对石狮,“文革”时被当作“四旧”搬去做了门前水塘的护坡石。
  谢家院子房屋立面,有“寸八沟”和锦地纹雕刻。屋内装饰也讲究,至今还保留了部分隔扇门窗。
  杜有源说:晚清民国时,王氏常年请有木匠、石匠、漆匠、画匠等负责房子的维修。清咸丰、同治时,因王氏为官为商者开明豁达,太平军、捻军、土匪对谢家院子骚扰不多,对其建筑未有毁坏。
  “该民居在1950年开始遭人为损毁,‘文革’之初毁坏严重。室内的楼台、门窗、房柱、檩条、门槛、门楣、厅堂、耳房、彩绘、雕刻,室外的脊、檐、彩绘、台阶、兽头垛、石鼓等或面目全非,或毁之不存”。杜站长痛心地说。
  大胡家楼湾印子屋四门刻字
  仙河店村大胡家楼湾有一处老民居俗称印子屋,从翼门进入前,可见西侧墙头的长排艳丽彩绘。印子屋主人72岁的胡贤广和71岁的村民胡焱生告诉记者,印子屋始建于民国元年(即1911年),建成于民国四年。
  该屋由门厅、天井、东西厢房和正房组成,面阔三间,前后两进。记者看到,该屋右路房屋已拆除,左路房屋也只剩天井等。山墙及大门上方两边有墀头翘角,屋檐下为青石牌匾、门框,上镌有寓意福寿的八仙、福字和鸟兽纹。
  厢房、正房斜撑、柱櫍、额枋等木构件雕刻精美,四个石门框上分别镌刻“东迎××(此处字迹已模糊不清)”、“南连箕翕”、“西接长庚”、“北映斗柄”等大字。墙上石刻、彩绘、拴马铁环等尚存。
  刘谦定一边拍照一边对大家说,典型的垂花门、讲究的石门斗、精细的石雕木刻,完整的建筑格局,“房主人可能比谢家院子的建造者还要富有,虽然社会地位赶不上谢家院子主人”。
  胡贤广老人说,印子屋系曾祖父在甘肃做药材等生意有了积蓄后所建。印子屋右路毁于1964年前后。未毁之前,屋内有大小隔扇百余,上面刻有吉祥花鸟和人物故事。据说当年制作一隔扇要用72个工,仅此一项,可见印子屋耗工耗银之多。
  张家湾老民居
  仅93岁老人守护
  短岭村张家湾老民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
  杜有源站长说,清乾隆初,张捷元由异地迁徙而来,成为张家湾一世祖,至今约有280年。
  清同治前,张家湾并不富裕。清光绪后,张姓人中有人开始致富,房主人张伯明的祖上就是其中之一。张伯明曾祖张兴玉,祖父张先寿,父亲张旭云,“张先寿30多岁时在襄阳做布匹等生意致富后,于光绪年间建了此屋”。
  93岁的张伯明老人还住在这座老民居内,内部的木结构保留相对完整,不像谢家院子、印子屋两处无人居住的老民居那么残破。
  张伯明老人告诉记者,传说光绪三十三年做屋上梁时,翰林院侍讲陈德纯还为祖父张先寿送来“锦堂日永”的金字匾和百寿图中堂,以及“华临四川织地州……”的楹联。悬挂大匾的木托斗至今尚在,但金字匾、百寿图中堂和楹联已不知去向。
  张家“不知所终”的据说还有8张红木太师椅、4个红木茶几等。
  谢家院子老屋大门前气势不凡的户对,雕刻有瓶、戟图案,寓意平升三级  禹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