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闽王祠中挖出唐五代建筑遗址 专家认定是王审知故居

2024-06-16 08:15:57来源:东南快报

打印 字号: T|T

    

   上图 中新社发 刘可耕 摄

    本报讯(记者 刘晓霞/文 见习记者 刘兴/图)红色的夯土层上,有青砖、简瓦,这两样古代诸侯王以上才能用的宫廷建筑用料,解开了闽王王审知的故居之谜。昨日,在福州闽王祠修复现场,福州考古专家证实,前几天挖出的红土层是唐五代的建筑遗址,也就是王审知故居所在地。它的发现,印证了历史记载中的王审知故居确实存在。
     闽王祠位于鼓楼区庆城路,十九中隔壁。据福州市考古队队员李老师介绍,从今年4月开始,他们对闽王祠开展修复工作。5月中旬,着手进行闽王祠二进屋子的挖掘工作,一开始他们挖到一些明代的建筑遗迹,随后在遗迹东侧开展进一步挖掘,发现居然有唐宋年间的地基。
     “会不会是王审知的故居地基?”他说,据历史记载,当年王审知的故居就在祠堂这里,但由于历史变迁,一直没有找出确切的遗址。
     为了找到答案,他们开始了进一步挖掘。几天前,一块约12平方米见方的土地被清理出来,红色的夯土层上,有青砖、半弧形的简瓦片,以及一些陶瓷碎片。李老师说,青砖、简瓦这两样都是典型的宫廷建筑用料,古代诸侯王以上才能享用的规格。
     此外,根据现在立于闽王祠前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当时这块碑立在王审知故居西侧。李老师说,从目前出土的遗址方位看,跟碑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因此这里是王审知的故居无疑,这个建筑遗迹也被断定为唐五代。
     “这是目前福州地区第三个唐五代遗迹。”他说,此前发现的鼓楼遗址、冶山马球场都是唐五代建筑遗址,其中鼓楼遗址也被叫做威武军门,是王审知当年办公的场所。这次发现的王审知故居则是他的居住地。“这对还原千年前闽王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继续挖,能挖掘出整个故居的面貌。”他说,目前挖出的地方估计只是故居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大一块建筑遗迹埋在现在的十九中地下。但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进一步挖掘。
      此外,在挖掘过程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明代的小瓷罐。初步断定是当时人们在这遗留下来的厨房用具,“里面还刷了层釉,说明是装比较细的东西,不是糖就是盐。”

     闽王祠预计明年重新开放

     遗迹将建成展览馆

     据福州市文物局局长杨勇介绍,闽王祠修复是福州市重点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的闽王祠修复包括恢复回廊、修复碑亭、屋面翻修、二进屋子考古以及修复拜见台。这次发现遗址就是在二进屋子考古现场发现的。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杨勇说,根据《榕城考古略》记载,闽王祠本是王审知故居的一部分,到了晋代改为寺庙。
     到了宋开宝年间,吴越刺史钱昱奉命重修这里为忠懿闽王庙,用来祭祀王审知。到了元代,寺庙毁于战火。直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才重建,改称闽王祠。此后,清末及民国初年都有重修,如今看到的格局大体上保持着明朝时的布局。
     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志书上明确记载着这里是王审知的故居,但从未发现过唐五代的建筑遗迹,人们仅凭一些文字记载来断定。这次发现的遗迹,不仅印证了记载,也再次证实了这段历史的存在。
     目前,闽王祠的修复工作仍在继续中,他预计明年就能修复完毕,重新开放。到时,整个闽王祠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进祠堂将恢复其祭祀的功能,用来供奉闽王。同时配合展出一些福州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进屋子,待到考古挖掘工作结束后,会把其中的青砖、简瓦挑出,然后进行回填处理,在上面盖一座仿古建筑,作为展览厅使用。整个闽王祠的展览主题会定位“绍越开疆”,纪念他“宁为开门节度,不做闭门天子”的气度以及他对闽做出的贡献。


□相关链接·福州晚报
 
  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上的闽王祠,近日挖出了唐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的故宅!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证实了史书上有关王审知故居住址的记载。
  闽王祠也叫闽王庙,其址本是闽王王审知的故居。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上记载:“忠懿王庙在庆城寺之左,本王故宅。有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竖庙内。晋天福二年,闽地入吴越,钱氏命即王故第,立庙祀之。宋开宝七年,刺史钱昱新其庙,立石以纪……明万历、康熙元年并重修。”从王审知家变为闽王庙,再到后来的闽王祠,虽然这些在史书上有记载,但一直没能考古发掘以证史和补史。
  为了配合正在进行的闽王祠整体修复工程,探明地下文物资源的保存情况,今年4月15日至5月12日,福州市文物局考古队承担了闽王祠第三进地下遗存的考古试掘工作,目前已完成预期的闽王祠唐五代遗址考古试掘任务。
 
  遗址情况:
  筒瓦和地砖非古代民房所有
  昨天(2日,下同)下午,记者来到庆城路福州十九中旁边的“忠懿闽王祠”。这里正在修缮,大门牌楼在恢复原状,院内文革时毁损的遮挡《琅琊郡王德政碑》的亭子正在修复。第二进屋面在翻修,文革时建的厢房已拆除,正在恢复原有回廊。
  在第三进的考古发掘工地上,挖出一个三米深、面积达四五十平方米的大坑来。“这是王审知房屋的地面遗址。”市文物局局长杨勇高兴地告诉记者,“这次考古发现证实了史书上的记载。”
  遗址西头是一个南北长9米,东西长11米的深坑——探沟。遗址中央,是一个10多平方米大小的红色夯土面,上面铺着一些规格为36厘米×18厘米的青砖,土里插着几根有些朽烂的木桩,周围还散落着几块深灰筒瓦。“这些筒瓦和铺地砖有一定规格,是古代公共建筑或皇家帝王寺庙用的,一般民居只能用板瓦。”杨勇介绍说。
  在探沟和红色夯土面层之间的坑里,也插着一些木桩,边上还有一堵低矮的石墙基,石墙基下是木头。“当时古建筑用木头打桩,再用木头铺底,木头上面堆砌着石头,木桩与石头之间、朝西墙外还挖出档板。这就看出古代是怎么建房的。这个石墙基的年代不好断定,可能是明清后房屋的一堵墙。”市考古队队员李福生说。
  在探沟右前方高一些的明清地层上,还挖出一块清代圆形柱础石及其下垫着的一块柱顶石。“这么大的柱础石和柱顶石,只有寺庙才有。”杨勇说。

  发掘过程:
  从上至下 挖出唐五代房屋遗址
  遗址试掘采用探沟法结合探方进行,在第三进范围内,市考古队先从西边挖一个十字探沟,发现有东西再往东挖。为了解整个地层分布情况,缩小发掘面,仅在探沟中央偏东位置布一个面积为4m×4m的探方。然后从上至下,年代由晚及早,从近现代的表土层向下发掘,从而达到找到唐五代地基或建筑遗址的目的。为保存重要遗迹,仅小范围内发掘至生土层。
  “遗址内的地层分布情况并不一致,文物堆积层深浅也不同。”从探沟往西,没挖到唐宋地层,明清地层下去就是生土层;往东挖4m×4m的探方,发现唐宋地层,我们意外地发现一些铺地砖和筒瓦,但没发现万岁瓦当。清理后,发现这应是唐五代房屋的地面,面积为12平方米。”李福生介绍说。
  在第一层即近现代表土层,含有大量近现代建筑废弃物,出土了青花瓷片和青瓷片等。
  在第二层即明清土层,主要是明清时期历次建筑物废弃后形成的,出土青花、青白、青釉、青、黑釉、五彩等瓷片及陶瓦片,以及瓦砾、砖渣。
  在第三层唐、五代、宋地层,出土青釉、青白、黑釉等瓷片。此层下发现铺砖地面和红色夯土地面。
  再往下为青膏泥层,即生土层。
  昨天在回填土处,还发现一个13厘米高的明代瓷罐,内部细滑,估计是装糖、盐的。
  
  如何处置:
  先回填保护 条件成熟再挖出展示
  “目前只挖出12平方米的房屋遗址,还不知其位置和功能。王审知居住房屋面积不止这些,如果再往北、东方向(均为十九中校园)挖掘,应该还会挖出完整的唐五代房屋遗址。往西就没有了,往南不一定会挖出东西。”李福生说,“闽王祠里立的唐季侍郎于竞撰《琅琊郡王德政碑》上记载,该碑立在房屋东侧,现在看在西侧。原来房屋的中轴线在东(十九中),现在移到西。这一发掘论证了记载的准确。”
  “唐五代遗址,福州已发现几处。像鼓楼威武军门(王审知宫殿)遗址、冶山马逑场。”杨勇说,“原来我们也想像鼓楼遗址一样进行展示,但现在遗址一直在渗水。我们也请教了专家,止水难度大。加上遗址太小,边上是十九中。所以只好先取出砖瓦等实物整理保存,再对遗址进行回填保护,修复陈列闽王事迹。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将遗址挖出来展示。”
 
  闽王祠址本是王审知故居,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改为庙。宋开宝七年(974年),吴越刺史钱昱奉钱俶命重修府第为忠懿闽王庙,祀王审知。元代庙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改称闽王祠。清末及民国初重修,1981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唐末,从其兄王潮随王绪起兵。唐光启元年(885年)入闽。唐光化元年(898年),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封琅琊王。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受封为闽王。审知治闽实行保境安民政策,整肃吏治,轻徭薄赋,省刑惜费,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兴办学校,招纳中原名儒硕士,福建经济、文化由一向落后,开始出现繁荣景象。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卒,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迁葬今址。墓位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战坂村斗顶自然村后莲花山南麓的西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