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历史文化纪实·王 三 善 与 苏 三

2013-04-21 21:55:17来源:袁文博客

打印 字号: T|T
 
                (四)
              慷慨请缨解贵阳    为国捐躯写华章
 
       明天启年间,川、贵两省连起叛乱,王三善奉命开赴贵州平叛,大战后解贵阳之围,接连西进,因遭叛徒暗算,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其史实,明司马练国事所撰《赠兵部尚书中丞王公墓志铭》和《明史》中均有详细记载。
     《明史》为正史,时间、地点、层次都非常清楚;而《墓志铭》却更为生动。
        我们先看《明史》卷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天启元年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枟巡抚贵州。”而《铭》文中写道:“时蔺酋称乱,黔省告急,以节钺借才于公,公毅然请行。曰:‘危疆为重,拘拘体格,俗见闻!’公感慨时事,曾有《请募敢战之将》一疏,至是亲见诸施行。未入贵阳得二将,一为同邑刘超,一为曹南刘泽清……。”王三善看到了边疆的危急,以国家为重,主动请缨,而且,对时政、对畏首畏尾之人,颇有感慨,要求招募“敢战之将”,并上疏朝廷,这才有了他回乡募兵一节。王三善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贵州,并持节杖斧钺,统帅三军,投入了一场保疆土、平叛乱的大战役……
       大战在即,十万火急,但朝廷在朝鲜、在四川均需用兵,不可能给王三善调配足够的兵力,只得要他回河南老家招兵买马。王三善帅南下之师,浩浩荡荡回到了河南永城老家,这是他第三次衣锦还乡,也是最荣耀的一次。大队官兵驻扎鲁、豫、皖交界一带,等待扩充。消息一经传出,王三善先得二将,即永城的刘超与山东曹州的刘泽清。接着,大帅命刘超扩大地界,以永城“崇法寺”为办公场所,八方招募兵马;令刘泽清用城南空旷之地作练兵场地,排兵列阵。一月有余,兵力扩充到五万,练兵仨月,起兵开拔,经湖北、湖南,直扑贵州,在湖南沅州做了战前部署,刘泽清为前部,刘超为中军,其他也一一分配妥当,大帅自带两万兵马,挥师贵州战场——
     关于贵州的战事,《明史》有准确的记载:“三善始驻沅州,调集兵食。已次镇远,再次平越,去贵阳百八十里,……。至十二月朔,知贵阳围益困,集众计曰:‘失城死法,进援死敌,等死耳,盍死敌乎?’”这时的贵阳已弹尽粮绝,“罗雀掘鼠,亡在旦夕”。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王三善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他接家书而焚;得邸报而不视,集中精力,排除干扰,选精兵强将五万,身先士卒,直搗敌中军大营。《史》曰:“乃分兵为三:……,自将二万人,由中路,当贼锋。……,贼酋阿成骁勇,超率步卒张良俊直前斩其头,贼众披靡。三善等大军亦至,遂夺龙里城。诸将议驻师观变,三善不可,策马先。邦彦疑三善有众数十万,乃潜遁,……。官军遂夺七里冲,进兵毕节铺。……,其渠安邦俊中砲死,生获邦彦弟阿伦,遂抵贵阳城下,贼解围去。”原来是王三善超常的勇猛,吓倒了敌人,觉得定有数十万人马,不然不会如此。《墓志铭》中写得生动:“公怒气冲冠,亲临旗鼓,无不一当百,……。”王三善三战三捷,以两万兵马破敌十万大军,解贵阳之围,名标青史。捷报传到京城,皇上大喜,晋王三善为“兵部侍郎”。
     贵阳解围之后,在鸭池河边,水西军和明朝政府军多次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王三善命令总兵官刘超渡过六广河,向大定(大方)进军,攻打安位住地。同时,又命令总兵官张彦方从鸭池河渡河,直捣安邦彦老巢。开始的时候,战局对明朝政府军十分有利,在进攻的道路上,几乎没有什么阻力,刘超连战皆捷,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后叛军再次进攻贵阳。王三善急忙派遣祁继祖夺取了龙里,参将王建中攻克了青岩,紧接着,又在八姑荡打败了吴楚汉,并紧追不舍,直到鸭池河边。后王三善用计活捉了宋万化。安邦彦见势不妙,就退守到鸭池河西岸。
  天启三年(1623年)闰十月,王三善率明朝政府军6万人,渡过了鸭池河,攻打安邦彦的叛军,“军中乏食,诸将请退师。三善怒曰:‘汝曹欲退,不如斩吾首诣贼降!’诸将乃不敢言。三善募壮士逼漆山。绯衣峨冠,肩舆张盖,自督阵,语将士曰 : ‘战不捷,此即吾致身处也。’……,贼大败,邦彦狼狈走。”明军遂占领了大定(大方)。由于王三善久住大定,粮饷匮乏,总督杨述中又不支援。形势危急,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王三善被迫退军。此前,王三善曾收伏了叛军将领陈其愚,并非常信任之。撤退中,陈联络叛军,佯装被截,要王三善回援,王信以为真,回师驰援,陈见王三善来到,策马冲闯,王三善坠落马下,方知有变,拔剑自刎未成,被陈贼捋去首级,
     关于王三善战死一节,《明史演义》里写得最为引人入胜:“说时迟,那时快,其愚见三善在前,故意的策马数鞭,马性起前蹿,竟将三善的坐骑撞翻,三善从马上跌将下来,自知有变,即将帅印掷付亲兵,自抽袜中小刀,横颈欲刎。其愚很是厉害,意欲生缚三善,便下马夺刀,三善怒骂不止。秦民屏正来相救,偏偏贼兵大至,围拥上来,民屏战死,三善被杀。……。监军御史傅宗龙,闻三善被戕,矢志复仇,独率壮士数百人,潜蹑陈其愚后尘。其愚正在得意,扬鞭归去,口唱蛮歌,不防宗龙赶到,一声唿哨,乱刀齐起,立将其愚斫落马下,连人带马,剁作数段。……。”
      王三善在保疆为国的战场上为国捐躯,时为天启四年(1624年),享年60岁,论功,朝廷“赠官大司马”。
       经过八年的艰苦搏杀,明军终于大败安邦彦军。安邦彦被斩,安军死伤数万人。安邦彦死后,叛军四分五裂,一蹶不振。从此,长达八年之久的水西“安氏之乱”被明朝政府军彻底平息。
      在这场保边疆,平叛乱的战争中,王三善可谓首战开百世奇功,《明鉴纲目》卷十四记载,王三善的尸体由随侍家丁运回原籍永城,朝廷为了表彰功臣,用白银做了一个头像,赐与王氏附尸而葬。到崇祯元年,除上述赠官大司马(兵部尚书)外,朝廷又着王的子侄承袭锦衣佥事,赐与“忠烈公”称号,建坟祭祀,立碑纪念。九年后,再赠王三善太子太保,建立祠堂,营造塑像。在永城市文化馆存放有“忠烈坊”匾额石刻,上书:“崇祯元年奉圣旨,王三善捐躯报国,忠义可风,准赠兵部尚书,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仍赐祭葬,立祠并与他谥,以旌死事封疆之臣,该部知道。”王剑秋、王涛夫妇藏有石刻拓片。另外,王三善的墓究竟在何处?据说,其下葬时,永城东西南北四面出殡,让人不知哪是真墓,以防被盗。但既便如此,还是被盗,事实证明,蒋口镇十八里小蒋庄为真墓。坟中银头被盗走,现场遗留有蟒袍玉带等物,大王庄的王氏后裔闻讯赶去,只找到零星玉带的碎片,墓已如此,他们也非常无奈,就将遗物带回,以示纪念。墓地规模最大时占地二百余亩,柏树成荫,直至沱河大堤。南北纵向置立二十四尊石人石兽,场面十分壮观。方圆数十里,众人皆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王三善墓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现在只有一面高坡……
       王三善与苏三在永城还留有什么,为此,我还是专程去了一趟。老城显得热闹、拥挤,王三善生前有功于朝廷,赐建了牌坊,上有“麒麟驮圣旨”的雕刻,横匾刻有“圣旨”全文,老百姓俗称“王牌坊”,那条街也有了名字——“牌坊街”。我向一位老人求教,昔日牌坊何在,她指给我街首的位置,摇摇头,——牌坊早没有了。顺着她表示的方向,我看到了一条熙熙攘攘的商业街。我着意拍了一幅照片,门牌上,依稀可以看到“牌坊街”三个字。
      而去乡下寻找王三善与苏三墓地遗址,却不大顺利,按照资料上的提示,我们驱车先找到那个乡,再以此为坐标,寻找墓地。车过沱河北岸,不远处,见有两位正在修路的民工,忙向前探问,人家按我们说的地名指了一个方位,结果越走越不对。只好进村求助,最后,还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知道。——那叫“王林门”,早先,坟前列有石人、石马,柏树成林……。     
     沱河北岸,平展展的地里,那稍稍隆起的地方,即是王三善的墓了。人们又指给我看,不远处,那就是苏三的坟地遗址。
 


作者袁文:本文参照了王剑秋、王  涛先生提供的资料,特致谢!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