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世贞《本草网目.序》赏析

2013-05-27 09:26:56来源:2013-05-27 大公网

打印 字号: T|T

  有关李时珍的相貌,众说纷纭,但歷史上真正与李时珍见过面,并对李时珍形象有所记述的人,迄今已知的只有王世贞一人。“睟然貌也,?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这14个鲜活的文字,是王世贞对李时珍形神兼备的速写。

  一、斗南一人李时珍

  “睟然”本是孟子用来指“仁义礼智根于心”的贤德之人才能具有的温润祥和的面容。王世贞用来夸赞李时珍,可见在王的眼里,李时珍面容具有特异气质:从容和缓、润泽慈祥,令人一见而为之倾倒。“?然身也”是形容李时珍瘦削的身材。长年在乡间行医、辨药,哪里可能有富态之躯?“津津然谭议也”,则生动地描述了李时珍的言谈魅力,津津有味,充溢?无穷的感染力。王世贞的描述准确生动,同时又饱含他对李时珍的敬意。后世对李时珍形象描述多由此演绎而生。

  有关李时珍的生平,序文中採用引文的方式,以李时珍自身的语气,做了精闢的概述:“时珍,荆楚鄙人也!幼多羸疾,质成钝椎……”。

  根据这段记述并结合歷史考证,本文将李时珍的生平归纳为以下图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时珍一步一个脚印,成功登上了事业的顶峰。古人为人处世,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境界。李时珍经歷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留万世言三个阶段,构成了完美的人生。

  第一阶段:读万卷书。李时珍经过上下求索,在23岁那一年,决定潜心钻研医学。他曾赋诗明志:“愿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从此李时珍矢志不移,终成中医药大家。读书对常人来讲可能是辛苦的,但对李时珍来讲是一种享受。如《纲目》序所述,李时珍“渔猎群书,长耽典籍,若啖蔗饴”。读书时,他勤于思考,“稍有得处,辄著数言”。熟读古书、博採众家为其后来编纂本草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第二阶段:行万里路。李时珍修本草,不是闭门造车。除了临床实践之外,李时珍还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前后用了三十年进行中药品种的野外调查与考证。李时珍也不是孤军作战,他率领四个儿子、四个孙子和几个弟子,如愚公移山一般,分工合作、锲而不捨。这一阶段,李时珍从书斋、太医院走向田野、山川,虽然歷尽艰辛,但他的人生从继承父业、治病救人的羊肠小径,攀上集百草大成、泽万世黎民的万仞高山。

  1518是个有趣的数字,不但是李时珍从旧本草中录用的药物种数,也是李时珍出生的年份。“旧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今增三百七十四种”。《纲目》之前,歷代本草所载的药物数,远远超出1518种,仅宋代的《证类本草》就载药1746种。李时珍选取1518可能是个偶然,但1518这个数字让我们记住了李时珍的生命与《纲目》相通,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第三个阶段:留万世言。修订编撰大型本草本应是政府之事。李时珍凭藉一己之力,“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岁歷三十稔”,成就巨著。其艰辛非常人所能为,但李时珍採药编书,乐此不疲。然而,对李时珍来说,他所难为的是书的印製出版。在当时的社会,医生的地位是低下的,无论李时珍个人的财力还是社会的认可度,都无法支撑190万字的恢宏巨著《纲目》的刊行。实际上,不要说印刷出版,如无重量级的名人推荐,书中的内容都可能会受到质疑,导致一生心血,无人问津。在人生最后的十年,年届古稀的李时珍,四处奔波,心力交瘁。正是在这种窘境下,李时珍找到了王世贞。“愿乞一言,以託不朽”,便是李时珍对出版《纲目》无奈中的吶喊以及对出版的期盼。

  二、一言九鼎王世贞

  事实证明,李时珍投对了门,找对了人。王世贞究竟为何许人呢?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世对王世贞的评论为:“独领风骚,文坛驰骋二十年”。王世贞才高八斗,作为文坛巨匠,在当时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不少后学之辈对其趋之若鹜。

  序言开篇,“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辰星耳”。这段文字,究竟是在写谁?是赞扬张华、嵇康、倚顿,还是为李时珍的出场烘托气氛之用?笔者理解,文中尚有深一层的隐喻:是王世贞的自我介绍。能识得世间千里马者谁,王世贞便是这样一位寥若星辰的伯乐。

  不是吗?“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王世贞仅通过对李时珍的外貌观察,几句言谈,在细玩《纲目》之前已经能够给出这样的断言,难道还不是称职的伯乐吗?

  本序落笔为万历十八年(1590年)上元之日。但文中提到的李时珍“一日过弇山园谒予”,这次见面究竟发生在那一年的哪一天,序中没有交代。据歷史上记载,王世贞曾经在十年前已经见过李时珍,而且那时正值李时珍完成《纲目》后不久,很有可能已拜託王世贞为《纲目》做序。王世贞为何在十年之后才拿出此篇序言,耐人寻味,也引出不尽的遐想。王世贞本人在当年的秋天溘然长逝了。能在他在世期间将此序交给了李时珍,应当说了却了一桩心事,也使得李时珍看到了《纲目》出版的希望之光。

  2002年江苏太仓市在当年海宁寺的原址,以王世贞弇山园之名修建了一座新的园林,并将王世贞当年弇山堂前的两个柱基“移栽”在新弇山堂前。烟花三月,春光明媚,笔者专程前往太仓考察追思先人。只见以游乐为中心的园林修葺一新,柳绿花红。500年前大文豪宣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神韵,已经化作天真烂漫孩子们的欢歌笑语。

  三、序之鉴赏  

  王序洋洋洒洒551个字,一气呵成,韵味十足,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序文内涵丰富,无句不典,仅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科书《医古文》中对这篇序言的註释就多达四十馀条。王世贞将古代修辞技巧集中于一身,大展才华,这也是他晚年的一篇巅峰之作。

  王序大致可分作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种烘托,一种气氛的渲染,是一首伯乐赞,迎来了李时珍的出场,也是王世贞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是对李时珍形神兼备的速写,后世李时珍的形象由此演绎诞生。

  第三部分:李时珍的自我介绍:“质成钝椎”、 “僭纂述之权”、“虽非集成,亦粗大备”,谦恭的言辞中充满自信;“岁歷三十稔,稿凡三易,书考八百馀家”,平凡话语中道出了著作背后的艰辛和治学的严谨作风。

  第四部分:王世贞评论,是此篇序文的精髓所在,留下了不少传世的经典名句。“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李时珍在中药的分类系统方面的贡献可参见2013年1月28日笔者在本专栏的文章:“植物分类学──开启《本草纲目》宝库的金钥匙”)这也是王世贞对《纲目》核心贡献的高度概括。

  “兹岂仅以医书觏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几个排比,层层递进。王序赞《纲目》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还是一部博物志,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宝物。对《纲目》的出版,这真是极好的广告。“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髮可指数也”。王氏对《纲目》内容的介绍,比喻引人入胜,赞赏有加,令读者急盼一窥究竟。

  第五部分:抒情。“噫!碔玉莫剖,朱紫相倾,弊也久矣!”文章至此,一个嘆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与李白的《蜀道难》之“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序进一步抒发出对《纲目》的赞赏与认可。“故辩专车之骨,必俟鲁儒;博支机之石,必访卖卜。”结尾“何幸?兹集哉,……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一锤定音,似乎帮助出版商下定了决心。


  结语

  王世贞的序全文气势磅?,字字珠玑,首尾呼应,淋漓尽致。赞美之辞恰到好处,不愧为大家之笔。序言的笔触间,饱蘸序作者对《纲目》由衷的崇敬。字里行间蕴含?经文典故,行文中展现出中国语言的艺术魅力,用词华美,高潮迭起,令人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纲目》无王序,难以顺畅出版,王序无《纲目》,天下少得人知。王序为《纲目》的成功出版,奠定了一块关键的基石。《纲目》的发行也令王序名扬天下。可谓好书、好序相得益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