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历史文化纪实·王 三 善 与 苏 三

2013-04-21 21:55:17来源:袁文博客

打印 字号: T|T
 
                                
                             (一)
                 美少年风流倜傥   南京城缘结苏三
 
       翻开一部《明史》:“王三善,字彭伯,永城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由荆州推官入为吏部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进太常少卿。”
         “天启元年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橒巡抚贵州。时奢崇明已陷重庆。明年二月,安邦彦亦反,围贵阳。……”
      “三善以二万人破贼十万,……” 战事途中,遭叛徒诡计,王三善被害。朝廷“加兵部右侍郎,……,崇祯改元,赠兵部尚书”。
      在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王三善率军以两万胜十万的“贵阳之战”是榜上有名的。
      王三善是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人,其父王禄,字凤溪,关于他是否在朝做过京官,难以考证。《警世通言》里说,王琼(三公子之父)累官礼部尚书,《警世通言》为小说,虽有所依托,但不可料定;在《玉堂春小考》里说,王金龙的父亲是兵部尚书,此为一家之言;另有《王金龙与玉堂春正传》讲道,王三善的父亲“捐了个五品员外郎”,此说应比较可信。据代代口传,王家有良田数顷,并经营酒业生意。常言道,墙内开花墙外香,他们把外地酒引了进来,贱进贱出,南北对调,生意渐成规模,为当时豫东一大商家。有了钱,捐个官,且是“员外郎”,有地位,又不耽误在家做生意,看来是件好事。
      王氏史祖根在山西洪洞,先祖山东诸城琅琊,祖辈由安徽岳西迁居河南永城柘树集。要说“王氏”的起源,可上溯至“晋太子”一人。——晋公,字子乔,齐国周灵王的太子,故称“太子晋”,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庶民,赐“王”姓,此乃中国“王”姓之始,太子晋是始祖。后经多次迁徙繁衍,植根山西洪洞。洪洞王氏,因当地灾患,人口稠密,政府强制外迁,历经120年,王氏迁入河南、山东、河北、山东等地,日后遍及全国各地。迁入河南的王氏,有一支来到了永城。经王禄这一代,又迁到大王庄。王三善就出生这个村子,他一生的成长、曲折和辉煌,至今还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其祖辈从岳西走到永城,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太子晋十九世孙“友六公”,生有三个儿子,即伏一、伏二和伏元,家业厚实,兄弟仨分家的时候,老大与老三要这要那,老二却只要了一个筐,装了些银子便离家北上。山里住够了,就一路直奔豫东大平原。千里迢迢,路途艰难,所带的银两花光了,此时已到年关,也无钱住店,连家眷一行几口都住进了破庙。伏二在家哪受过这样的苦,夜夜难眠,一晚他迷迷糊糊梦见了两匹金马在庙后嘶鸣玩耍,醒来天已渐亮,伏二似有所悟,就去庙后挖了起来,还真的挖出来两个“金马”。他大喜过望,想必是菩萨保佑,忙带领家人庙中磕头,然后,朝庙后正北方向绝尘而去。走呀走呀,终于在永城柘树集落了根,有了“金马”的底子,家越发越大。据《琅琊王氏宗谱》记载,伏二是永城柘树集开阜始祖。    
       王三善兄弟四人,大哥王三极,贡生,明万历年间在南京任监司;二哥王三益,任山东曹州太守;四弟王三德,进士,官至杭州严右参政,大造于浙、鲁,著有《事有堂文集》、《醉石轩石刻》和《恒言忆》三种;王三善排行第三,中进士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荆州推官,为官公正廉明,曾平反楚宗等人冤案。后任吏部文选,他因才用人,不阿权贵。明光宗泰昌改元(1620年秋),升任太常少卿。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王三善升任右佥都御史,  兵部侍郎等职,著有《四书解》、《易经解》。在解救贵阳之后的战役中,为国捐躯,加封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自幼聪慧过人的王三善,天生颖异。王家几个儿子后来陆续迁出祖居之地——永城大王庄,大儿三极,迁居县南七里朱王庄;二儿三益,迁居县西南七里莫王庄;四子三德,迁居县城东北二十五里王花园;只有三善留居大王庄,所以,祖祖辈辈就有了传说。
     小时候的王三善生得肥头大耳,满脸福像,特别是一对调皮的大眼睛,更是惹人喜爱。据说,从小就可以看出王三善性格刚强,说哭就哭,一哭就凶,且不喜人哄。一岁的时候,家人要他“抓周”,代表工、农、商、学、兵的用品,样样齐全,看他抓什么,周岁的他一把拿起了书和笔,眼睛还看着刀、枪。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喜文爱武,如是文武全才,堪当国之栋梁。
      王三善三岁背诗、五岁入学、六岁便能卜卦,这卜卦亦非专修,只是路上所见、街旁所听,可谓道听途说而已,但他已经学会了。旧时有以“白眉”行容良才之说,即“三国”时有位马良,是个英勇善战的武将,他们兄弟五人,都以“常”为字,号称“五常”,虽个个有才,但马良最优,又因马良眉中有白毛,世人便生出一句俗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后来,人们就以“白眉”借指兄弟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王三善兄弟四人同在学校读书,而三善最佳,所以,师生们都称三善为“王氏白眉”。至此,王三善的才学可略见一斑。其《墓志铭》记曰:“公自作诸生,每试辄第一人,选入成钧,复居第一人。常试常第一。”
       十七岁那年,王三善奉父亲之命,带家人王定赴南京催要欠款。按老爷吩咐,三公子坐旅店读书,掌管银账,由王定外出催收,还算顺利,他仨月有余,催收了三万两白银。事成之后,难免要去秦淮河畔走走,也是缘分,在那轻歌曼舞、洞箫腔笛中,他结识了歌妓苏三。
      苏三,原名周玉洁(一说姓郑),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妓院,遂改姓为苏,她排行第三,便称为苏三。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说起这名字,还是王三善送的,因古乐府里有诗云:“黄金为君门,白玉为金堂。玉容谁能倾,倾城在一弹。”遂为苏三起了个名字——“玉堂春”。另取腾飞之意,还为自己起了个别名——“王金龙”。
       王三善相遇苏三,一见钟情,原那苏三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好景不长,继父病故,孤儿寡母背井离乡,母亲病倒破庙,玉姐自卖自身,落入烟花之地。那玉堂春与王三公子如何,《警世通言》第24回中如是写道:“公子看玉堂春果然生得好: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袖中玉笋尖尖,裙下金莲窄窄。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脂粉自多姿。便数尽满院名姝,总输他十分春色。玉姐偷看公子,眉清目秀,面白唇红,身段风流,衣裳清楚,心中也是暗喜。”三公子听了苏三身世,发誓要为玉姐赎身,并立下山盟海誓……。  “  老鸨见公子大方,是个有钱的主,便一再说谎,欠下许多债负,都替他还。又打若干首饰酒器,做若干衣服,又许他改造房子。又造百花楼一座,与玉堂春做卧房。随其科派,件件许了。……,莫说上头,做生,讨粉头,买丫环,连亡八的寿圹都打得到。三官手内财空。亡八一见无钱,凡事疏淡,不照常答应奉承。又住了半月,一家大小作闹起来。老鸨对玉姐说:‘有钱便是本司院,无钱便是养济院 ’。王公子没钱了,还留在此做甚……。” 在那里不到一年, 三善床头金尽, 被老鸨赶了出院门。
      苏三情真,又在郊外寻着情郎,设计又回到怡春院,“……,就将镜子拆开,各执一半,日后为记。玉姐说:‘你败了三万两银子,空手而回,我将金银首饰器皿,都与你拿去罢。’”赠了体己细软之后,又嘱其发奋上进,学成回来接人……
     王三善从南京辗转回来之后,不敢拜见父亲,知道非有严惩不可。他先托两位姑爷前去说情,刘姑爷、何姑爷双双去见岳父大人,以闲聊入手,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千言万语劝下了老爷,应允收下三善,但要打一百大板。姐姐、姐夫见三官一路风寒,身体虚弱,哪禁得起这一百大板,就是五十板也没命了。无奈,父命难违,他们各替弟弟挨了20下,才算救了三善一命。
      又进书房,心猿意马,三善痛定思痛,恐辜负了苏三一片美意,这才浪子回头,苦读诗书,天天三更才睡,五更又起,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好似回到了从前,风流倜傥一公子。后来,学成选入“国子监”。
       明代的国子监,即国府大学。王三善在生员中出类拔萃,国子监可是人才济济之地,但王三善依然是佼佼者。督学王柱石大人非常欣赏他,让弟弟哀白公聘三善为家教,辅导其儿子淑汴。刚到国子监不久的王三善,哪敢担此重任,推辞再三而不能,只好就任。不过两年,淑汴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哀白公兴高采烈,拿着王三善的八股文在同僚面前夸赞:“中州之瞿塘也。”瞿塘峡乃长江三峡之门户,此喻王三善是中原才子之首。
     王三公子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豁达大度,不受世俗礼法限制。明朝颁有禁令,不准儒生议论国事。而三善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广交英雄豪杰,文人志士,一起谈诗论政,寻求治国良方。当友人提醒他时,三善却说:“治国不当,何畏人言。”他心胸坦荡,解危济困。乡里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中有一位寒门秀才,父亡母病,无钱医治,王三善送银十两,治好了秀才母亲的病,救了他一家,母子二人登门叩头谢恩。
      王三善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1年)进京赶考,果然天随人愿,三善进士及第,金榜二甲第八名,录南宫——礼部翰林院。明朝司马练国事所撰《赠兵部尚书中丞王公墓志铭》开篇就写明了这些:“大中丞王公者,一代名硕也,讳三善,字尤名,别号彭伯。自杭(州)家于永(城),至累赠中丞。……,一时廪学宫者四人,王氏白眉,尤称叔子,叔子即公也。公自作诸生,每试辄第一人,选入成钧,复居第一人。学使者王柱石公深器重之,令其弟太史哀白公,聘公训其子淑汴,得成进士。哀白公……咸击节曰:‘中州之瞿塘也。’万历丁酉举于乡,辛丑第南宫,当馆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