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纪实·王 三 善 与 苏 三
(三)
寻苏三亲赴山西 巧设计破镜重圆
王三善中举做官之后,派人去南京寻找苏三,据悉,老鸨“一秤金”闻讯逃亡,苏三被骗卖山西……。王三善一方面忙于政务,另一方面从未放弃去山西再寻苏三的努力。真是天随人愿,这一年,朝廷派他巡抚山西,这是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而王三善正求之不得。到任后,他查阅案卷,忽见苏三一案,已判为死罪,不禁大惊失色,出了一身冷汗。可转念一想,根据苏三的为人,她不会做出此等伤天害理的事,其中必有蹊跷……。王三善微服私访,心中有了底,便巧周旋,救苏三,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据说,1957年初,田汉先生会同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社组织一个调查团,由田汉带领前往河南永城县和山西洪洞县,对《玉堂春》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报告发表在1957年上半年某期《文史哲》杂志上。
根据这个调查,苏三应为真人真事。《玉堂春》是根据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之《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短篇小说改编的。小说史承认,冯氏的短篇故事,大多是有所依据的。关于其真实性,有人撰文列举了三条理由:
一、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
王金龙(王景隆)的真实姓名叫王三善,字彭伯,河南永城县人,万历年间考中进士,后任言官御史,曾被朝廷派往山西省查办案件。就在三善的巡察中,为苏氏平反昭雪。苏氏仍归三善为妾,破镜重圆。到了天启朝时,三善就是贵州巡抚了。
二、永城县城内尚有明代王氏遗存文物
王三善的祖茔,座落在永城县郊东南二里,松柏丛中有几座大坟。三善墓即在此。坟前有墓碑。在王氏茔域边隅有一座小坟,也有一短碣石碑,文曰:“亡姬苏氏之墓”。这一墓直到“文革”前保护完好无损。“十年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因邻近县城,茔域面积多已盖上民居。
三、洪洞县苏氏一案的明朝卷宗(档案)民国初年被盗换。
民国初年苏州有位旧家子弟,花钱买了一任洪洞县知县,到任后借熟悉案例为由,查找了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卷宗,真的找到了苏氏一案的原卷。
此外,还有永城王氏后人的态度,多年前,他们觉得苏三曾为妓女,进了家门已有辱门风,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不论哪个戏班子,在永城不准演唱《玉堂春》。如果苏三没有跟王三善回到老家,也没有终老于此,那么,永城的王氏后人又何必有此举动?
传统剧目《玉堂春》亦是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改编而来,关于这个故事的梗概,还是先看看《警世通言》,王三公子中了举,怡春院老鸨害怕,便将苏三卖给了山西商人沈洪,骗说是去烧香——
那二人抬着,不往东岳庙去,径往西门去了。走有数里,到了上高转折去处,玉姐回头,看见沈洪在后骑着个骡子。玉姐大叫一声:“吆!想是亡八鸨子盗卖我了?”玉姐大骂:“你这些贼狗奴,抬我往那里去?”沈洪说:“往那里去?我为你去了二千两银子,买你往山西家去。”玉姐在轿中号啕大哭,骂声不绝。那轿夫抬了飞也似走。
沈洪之妻皮氏早与赵昂有了勾搭——
皮氏心爱赵昂,恨不得连家当都津贴了他。……。一夜与赵昂商议,欲要跟赵昂逃走他方。赵昂道:“我又不是赤脚汉,如何走得?便走了,也不免吃官司。只除暗地谋杀了沈洪,做个长久夫妻,岂不尽美。”皮氏点头不语。……。我央王婆赎得些砒霜在此,觑便放在食器内,把与他两个吃。等他双死也罢!单死也罢!”皮氏说:“他好吃的是辣面。”赵昂说:“辣面内正好下。”
后来,沈洪吃面,毒发身亡,皮氏便诬告苏三,贿赂县官,将苏三判为死罪,关入大牢……
王三善到了山西,知道了苏三的情况,便来个微服私访——
公子时下换了素巾青衣,随跟书吏,暗暗出了察院。雇了两个骡子,往洪同县路上来。这赶脚的小伙,在路上闲问:“二位客官往洪同县有甚贵干?”公子说:“我来洪同县要娶个妾,不知谁会说媒?”小伙说:“你又说娶小,俺县里一个财主,因娶了个小,害了性命。”公子问:“怎的害了性命?”小伙说:“这财主叫沈洪,妇人叫做玉堂春。他是京里娶来的。他那大婆皮氏与那邻家赵昂私通,怕那汉子回来知道,一服毒药把沈洪药死了。这皮氏与赵昂反把玉堂春送到本县,将银买嘱官府衙门,将玉堂春屈打成招,问了死罪,送在监里 。
故事的前半部分大致如此,我们再看看《起解》,“苏三起解”是个有名的唱段,那么,“起解”怎么讲?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提审”。 明代的法律是有诉讼程序的,即使是“王省长”也不得不照程序办。当他从案卷中看到苏三的名字,微服私访,清楚了苏三案的大概过程之后,连忙动用提审程序。——
“即时发牌,先出巡平阳府。公子到平阳府,坐了察院,观看文卷。见苏氏玉堂春问了重刑,……,次早,星火发牌,按临洪同县。”
急归急,但程序并没有错,本来明代也没有程序法规定上级法院应该怎么运作,就像今天我们的诉讼法,上级法院既可以自己审,也可以指定其他法院审;既可以开庭审,也可以书面审;既可以更改判决,也可以发回重审,但“提审制”的本性决定了“程序”是无法约束上级法院的,关键还是提审的发动——
王知县回县,叫刑房吏书即将文卷审册,连夜开写停当,明日送审不题。……(次日)公子分付刘推官道:‘闻知你公正廉能,不肯玩法徇私。我来到任,尚未出巡,先到洪同县访得这皮氏药死亲夫,累苏氏受屈。你与我把这事情用心问断。’”
王省长这段话是苏三提审案的关键,也是整个“提审”制度的要害所在。从立法本意上讲,提审的目的在于纠正下级法院审理中的错案。因为在一个公然允许刑讯和神断、充斥着行贿和人情案的司法体系中,设立一个更“高级”的程序以监督一审的主张是很自然的——任何人看了苏三案一审的审理过程,都会同意设立另一道程序以期纠正。但是从诉讼理论来看,提审却是上级法院先有了自己的看法,然后作出审判的决定,就像文中王省长所做的,“先到洪同县访得这皮氏药死亲夫,累苏氏受屈”,然后在嘱咐刘法官“你与我把这事情用心问断”。这样,在审判之前,案件的“真相”已经在法官的心中形成,审理结果也就已经确定。
刘推官受了王巡抚的委托,自然是心知肚明,在人证物证面前,皮氏、赵昂、王婆等一干人不得不认罪、画押。皮氏处以剐刑,赵昂斩首,王婆判刑三年,王知县罢官、追赃,……。王三善救出苏三,两人破镜重圆,终成眷属。
多少年来,这个故事被写成小说、传奇,广为流传,明朝有万历刊本《全像海刚峰居官公案传》,其中,“妒奸成狱”一节,就有了这个情节。《警世通言》中“事有所依”,作为一部名著,更是影响深远。后来,故事又搬上戏曲舞台,虽然名字不同,如:《审苏三》、《大审》、《三司会审》,直到《玉堂春》、《苏三起解》等等,曲目由多个剧种演唱。
“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一句唱词,明晰了苏三与洪洞县的关系,苏三在这里蒙冤,身陷囹圄成了世人不争的事实。而现在的洪洞,真是做足了“苏三文章”。
由于苏三故事曲折动人,当年的“苏三供堂”、“苏三监狱”由此闻名,县里长期保存维修。“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为明洪武二年知县杨茂所建。据传,苏三在此供堂,含冤入监,三次受审。
“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一进挂有“明代监狱”匾额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苏三的塑像,右边的院落是普通监牢,中间是过道,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
进入死牢院,右面是一堵高墙,左面就是当年关押苏三的牢房,里面有苏三的塑像。死囚院的中央还有当年苏三坐监时洗衣的水井和石槽,井口留有一道道绳索磨下的印记,井口只有半尺多宽,这是为了防止死囚投井自杀。
1964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曾在洪洞考察确认,苏三监狱为我国罕见的明代监狱,并题诗曰:“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洪洞县重新修复了“苏三监狱”,时至今日,成了越唱越响的“旅游大戏”。
据报导,最近,全国“苏三”赴晋《起解》,多达12个剧种的《苏三起解》在洪洞县唱响。这次特殊的展演活动,是全国各个剧种的“玉堂春”姐妹大聚会,众多“苏三”同台切磋。此次《苏三起解》会展演出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到洪洞县参演的有河北梆子、蒲剧、京剧、川剧、雁剧、评剧、秦腔、黄梅戏、赣剧、汉剧等大江南北的12个剧种,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苏三回洪洞”的戏曲名家大聚会,同时也开创了多戏曲剧种单一剧目会演的先河。其中,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由彭艳琴扮演的苏三一经在洪洞亮相,就获得了满堂喝彩,高亢激越,大气深沉的梆子腔更是把苏三起解时的人物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各个剧种演绎了“不一样”的苏三,但又是一样的美妙。
苏三被解救出狱,恶人得到了惩治,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但它还有延续,那么,我们只有循着王三善和苏三的足迹去豫东的永城,王三善的后人里,有王剑秋、王 涛夫妇,两人都七十多岁了,孜孜不倦地搜集、研究王三善与苏三的史实和遗存,他们说——
王三善带着苏三衣锦还乡,并与之成亲。在三公子未找到苏三时,父母已为他娶了“刘氏”,再纳苏三,一切从简,只在家中大厅摆了香案,两人先拜天地,再拜父母,接着夫妻对拜,礼成,全家喜之不尽。典礼之后,引苏三进房见刘氏,三姐边拜边说,请奶奶上坐,受我一拜。刘氏谦让,姐姐在先,奴在后……。不等她说完,苏三便道,姐姐是名门官宦之女,我出身微贱……。届时,三公子将话题岔开,当即定了妻妾名分,姐妹相称,一家人和气融融。
在家里,苏三孝敬公婆,尊敬兄嫂,对下平易近人,从不摆少奶奶的架子,赢得了全府上下的认可和尊重。但是,日子久了,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刘氏便对苏三起了嫉妒之心。而苏三自知出身低贱,又是偏房,委曲求全,忍耐度日。她心里念叨着一句俗话,千人烦、万人嫌,丈夫不弃就是甜。苏三把全部希望和幸福都押在了丈夫一人身上……
王三善在家时,恰逢九月的一天,菊花绽放,三郎便携苏三一起后花园登楼赏花,秋至,百花凋零,除菊花外,鸡冠花还尚存几许赤红。三郎兴致很高,遂问玉姐,百花已残,唯有金菊与鸡冠,卿爱何?苏三正望着鸡冠花出神,顺口回答,妾爱鸡冠花,形似鸡冠,红像火焰,……。王三善听了面色不悦,唉了一声说,鸡冠花虽艳根子臭,怎能与金菊相比?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苏三见三郎面色含愠,语气又重,顿时心中一惊,不由得桩桩旧事涌上心头……
自己原本也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无奈,父亲英年早逝,变故连连,卖身葬母,陷入青楼,落下个“根臭”的坏名声。为了王三公子的这份情意,受尽了老鸨的打骂;骗卖山西之后,又受人欺凌和诬陷,险遭灭顶之灾;进了王家,只说从此可算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岂料长房刘氏也不容人,处处刁难;唯一的依靠只有丈夫,没想到连他也有这等念头,最信赖的人也认为自己根子臭,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想到这里,苏三决心一死,趁三郎不注意的瞬间,她纵身跳下楼去……
楼下仆人一片惊呼,少奶奶跳楼了——!王三善如梦初醒,飞奔下楼,一把抱起苏三,失声恸哭,后悔莫及,但苏三已是香消玉殒……
苏三死后,王三善欲厚葬,长兄搬出祖训家规,青楼女子,有污门风,不能入林。所以,苏三之墓居王氏祖陵西北数百米处,今属永城蒋口镇马楼村。据说,王三善心中内疚,为苏三立了一短碣石碑,并亲书“亡姬苏氏之墓”。而到了明天启四年(1624年),王三善战死之后,也不准与苏三合葬,两人各据一方。经过380多年的风风雨雨,苏三的墓总算保留下来了,王三善的后人尽管忌讳此事,但每次祭扫祖坟,总要绕到苏三坟上,烧几刀黄纸,添几锨新土。年年代代,苏三之墓渐渐残破。居资料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永城有位刘子正,也是京剧票友,曾扮演过“苏三”,见苏三墓碑与石柱已残,便慷慨解囊,用十块大洋为资,将苏墓之碑、柱重树,另题诗一首:“红颜多薄命,青冢向黄昏。残节斜阳卧,断碑已生尘。”几百年的岁月,裹携了太多太多的变革,时至今日,苏三墓已荡然无存。遗址附近曾挖出过残石断碑,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散建的民房。
这是一个初冬的日子,我们终于来到王三善和苏三墓地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几天来,早晚温差加大,中午还暖洋洋的,此时,却有一丝又一丝的寒意袭来,远望田间地头,似一层薄薄的雾岚轻浮,坠西的太阳显得一派柔和,一点也不刺眼,极远处有两棵小树,强托着一轮桔黄不忍抛下,急得天际一团通红。
沱河北岸,平展展的地里,刚出垄的麦苗一片嫩绿,一行并一行爬上一面高坡,我知道,这稍稍隆起的地方,即是王三善的墓了。人们又指给我看,不远处,那就是他“二婆”的坟地。一眼望去,麦田尽头,有一座红房子……,多少人传唱的“苏三”就静静地消陨在了那里。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