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式人物:爱国华侨王源兴
人物简介
王源兴(1910~1974),福建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大洋村人。从小聪慧过人,学习优秀,写的一手好颜体字,但因家庭贫困,无力供其升学,便学干农活。14岁的他到漳州当学徒,结识了为邓子恢、章独奇主编的《岩声报》撰稿的曹菊人、郑日晖、林采之等乡亲,并深受“五四”爱国民主启蒙思想的熏陶。1926年16岁只身闯往新加坡当苦力,得陈嘉庚先生赏识在其橡胶厂当账房,1932年南下印尼巨港创立自己的公司,被推为巨港中华总商会会董,与会长曾应时、白辰恭等为中华学校、华侨学校的建设热心奉献力量。
1937年,中国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全球华侨领袖陈嘉庚登高一呼,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28岁的王源兴被推举为巨港分会副主席,不遗余力地投入抗日宣传和募捐工作,号召华侨捐献抗日。
日本南进时他遭追捕逃亡山芭,仍积极救助进步文化人郁达夫、王任叔(巴人)、高云览等。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王源兴自朱鹿镇山芭回到巨港,恢复了恒丰有限公司。
华侨界空前团结进步,巨港华侨总会成立,王源兴被一致选举为总会主席。随后,王源兴赶往新加坡,出席10月21日举行的“欢迎领袖陈嘉庚先生安全归来大会”。毛泽东为此在延安发来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不久公司总部迁新加坡,他倾资协助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并出任副董事长、代董事长,发出海外华侨的心声。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他为首组成“华侨工商业考察团”回国,然后携资举家定居国内,投资国内建设。他受命为广州侨务局长、广东省侨办副主任,后经陈嘉庚提名出任中国侨联驻会副主席,兼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历任国家侨委委员,广东省侨联第一届副主席,全国侨联第一届副主席,北京市侨联第六届主席,北京市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独立捐献一架战机,带头捐资创立广州华侨小学、厦门华侨博物院,在华侨大学创立时兼任筹委会副主任,对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伟大爱国者。1974年病逝。
王源兴与陈嘉庚
向往入读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
王源兴在漳州当学徒时,接触了许多从龙岩路经漳州去集美学校和厦门人学求学的学子。通过林采芝的推荐,帮助集美师范部的学生郑日晖在漳州的店员、学徒中散发《岩声报》,以及在集美的龙岩学生创办的《新龙岩季刊》、《到民间去》等刊物。他听郑日晖介绍,知道集美学校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为了振兴中华教育,培养乡村教师,陈嘉庚先生出资支持,规定师范部学生不收学费,还发给伙食费,无偿借给蚊帐、被子、草席、枕头。这些待遇比当学徒还好。心中对先生充满崇敬仰望之情,对集美学校十分向往。于是,在做学徒之余,他又开始重温国文、数学和自然课本,希望能考到集美去读书。不料,却因日本人殴打中国人引发的学潮事件,错过机缘,只能万里迢迢奔闯新加坡谋生。
慕名上书陈嘉庚,得到任用到了新加坡,他听了更多的关于陈嘉庚先生创业的故事和传说。而自己到新加坡后,只能做苦力谋生。现在,自己心中倾慕已久的圣人般的陈嘉庚就住在新加坡,与自己只有咫尺之间,他是大贤人.大气魄,大字、队,自己何不向他求职呢?于是,他就直接上书陈嘉庚。
陈嘉庚私人信笺都是亲自拆阅。看了他的颜体手书后,十分欣赏,欲吩咐手下安排他到公司工作,但念其还较年轻,于是先让他在下属胶厂锻炼,半年后再提携到公司工作。从此,他便在陈嘉庚的公司里稳定了下来。不到半年生升为胶厂帐房的会计。后因同乡指引,辞工应聘去印尼巨港一公司就职,不久自己创立公司,从而为后续支援抗日等爱国慷慨行动积累了资本。
第一次亲见陈嘉庚先生
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8月15日,新加坡举行侨民大会,陈嘉庚发表演讲,大会通过成立“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星华筹赈会”,公推陈嘉庚先生为筹赈会主席。巨港金业界也纷纷行动起来,王源兴带头捐款,并为筹赈事业到处奔波。随后,陈嘉庚先生出面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通知各埠派代表到新加坡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巨港侨界推定王源兴及曾应时、白辰恭出席大会。
到新加坡后,王源兴便去“怡和轩”拜望陈嘉庚先生。年途花甲的陈嘉庚到门前草坪相迎,携着他的手登上二楼客厅。交谈中,他述说了12年前来新加坡,于困顿中冒然上书先生,幸得先生垂青关爱之事。于是,陈嘉庚才得知,他就是那个写得一手好颜体的青年,原想安排在公司,但手下建议先放胶厂锻炼一段时间。但待陈嘉庚从国内回来,知他已走。
陈嘉庚没有怪他不辞而别,而是庆幸他离开了他的公司,否则按那几年陈老先生的公司生意不景气,反倒耽误了他的前程。并且陈老还称赞他筹赈捐款很有成绩,寄希望于他们。见源兴一头白发,陈嘉庚以兄相称,一问才知源兴还未满30岁,请他勿怪。
这次能够同心中仰慕已久的陈嘉庚先生促膝而谈,王源兴感动不已。陈嘉庚先生的平易近人、公忠体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关注、支持陈嘉庚爱国行动,深受影响接着,陈嘉庚痛斥汪精卫卖国行经一事传到海外,侨界欢腾,阴霓一扫而空。王源兴拿着报道的报纸,去找林采芝,大加赞叹陈嘉庚先生不愧华侨领袖,道出了华侨的心声,痛击了那股汉奸卖国贼的和平逆流、全侨深受鼓舞。
不久,王源兴接到“南侨总会”的通报,陈嘉庚决定亲率“南侨回国慰问视察团”,于1940年3月由新加坡起程,取道缅甸赴重庆陪都。王源兴屈指算来,陈嘉决已有66岁高龄,仍然热心为国事奔走,他对先生的精神深为感佩。
离开重庆后,陈嘉庚去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后又不避艰险,从川、贵出湖南入江西、浙江,转回福建,去探望厦门沦陷后迁到闽西长汀的厦门大学。路经龙岩,受到集美校友出身的龙岩县长张灿的迎候,他向30多名集美校友畅谈目睹延安军民一切为抗日的蓬勃景象,还幽默他说:“我遇见了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是你们龙岩人,从前在南洋当过‘财库’,龙岩‘财库’在南洋是有名的,很会理财。以前在我的胶厂做‘财库’的王源兴,现在发达了,他在巨港筹赈会募集的经费最多,支援祖国抗战作出大贡献。”对王源兴大加赞叹了一番。乡友将这些讯息传到南洋,勾起了王源兴的思乡梦,他想,陈嘉庚先生年逾六旬有余,还能从大后方绕行到龙岩,自己为何不能寻踪他的行程走一趟呢?
国民党对陈嘉庚的种种阻挠失败后,陈嘉庚展转回到新加坡。国民党便派人在海外毁谤陈嘉庚。抗战方殷,为了避免侨胞的分裂,陈嘉庚在报上登出启事,声明辞掉“南侨总会”主席职务。各埠分会闻知,急电挽留,要求紧急召开大会。王源兴仍和曾应时、白辰恭作为臣港代表,赴新加坡出席“南侨总会”第二次大会。王源兴积极联绍侨众、慷慨陈训、捍卫陈嘉庚先生的崇高声誉。1941年3月31日投票结果,以l 51票赞成,—票反对,选出陈嘉庚继续担任“南侨总会”第二届主席。年轻的王源兴处于斗争的激流中,亲见这一全侨团结的伟力,使国民党反民主反进步的势力大惊失色,这更坚定了他的爱国民主思想的确立。
支持陈嘉庚创办《南侨日报》
日本投降后,陈嘉庚从避难回到新加坡。不久,陈嘉庚给美国杜鲁门总统发了一份通电,敦促美国撤出对蒋介石重开内战的支持。这份通电,明确指出了美国援助蒋介石重启中国内战的实质,在南洋、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国民党政府气急败坏,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进行反陈。甚至提出要撤销南侨总会。包括原为陈嘉庚创办,后因股权变化的《南洋商报》,也卷入各报的反陈行列。海外各地侨团、侨众相继召开了拥护陈嘉庚通电的大会。
巨港华侨总会在王源兴主席主持下,也已发出了拥护陈嘉庚通电的声明。侨领也请总会主席王源兴当面亲见陈嘉庚先生,重申巨港华侨对先生爱国主张的坚决支持。
然而,美国错误的对华政策最终还是使中国内战爆发。美国也因此背上了今后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沉重的历史包袱。世界听见了富有远见的老人陈嘉庚先生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为了推动侨界和祖国的和平、民主、进步的潮流,以陈嘉庚先生为首,王源兴和胡愈之、李铁民、陈岳书、陈文确、李亮琪、胡文钊、符致逢、黄奕欢、曾应时、陈新盘、刘武丹、黄联山、高友庆、张楚琨共16人签名,发起创办《南侨日报》。立志办成促进华侨爱国团结和国内和平民主进步的大报。这是王源兴生平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从爱国的华侨实业家走向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进步报业的中坚领导人。
王源兴的公司在巨港沦陷后被炸毁,损失惨重。抗日流亡中,他毅然救助郁达夫、胡愈之、王任叔等一大批文化人。日本投降后,王源兴也从避难所回来。公司需要恢复,于是,他直接把公司总部搬到新加坡,就近向陈嘉庚先生请教。公司稳定后,把家眷也全都接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安了新家。友人相告说陈嘉庚在打听他什么时候安好家。于是,王源兴知道陈嘉庚找他有事。安顿好家眷后便去怡和轩见陈嘉庚。得知是1946年11月21日正式出版的《南侨日报》出版后影响很大。但是原来募集的股金买了机器、房子,所剩无几了,现在天天要出报,加上很多原来逃亡的文化人都回来了,而且还有其他报刊人士的加入,因此开销比较大,需再募集股金。虽然公司刚恢复,但王源兴毫不犹豫认募3万5千元,同创办时一样仍仅次于陈嘉庚认募数。并被陈嘉庚推举为副董事长。
在怡和轩与先生朝夕相处论事
王源兴公司总部搬到新加坡后,转口贸易遍达印尼和新、马、泰诸地。生意上的事情,使他与星埠商界的陈六使、李光前、孙炳炎、茁奕欢、林焕熙、林国仁、陈剑敦活人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和私谊。因为大家常到怡和轩走动,碰面很容易。也因为王源兴兼任《南侨日报》副董事长,要协助陈嘉庚先生处理报业方面的事和接待文化人事宜,所以在怡和轩的走动更勤些,也在这里认识了陈嘉庚先生的长子济民、次子厥祥和侄子共存,与陈家成了通家之谊。
一次,王源兴领着抗日流亡中的患难朋友薛两清在怡和轩俱乐部陪同陈嘉庚先生接受《南侨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当记者问陈嘉庚:“近日蒋鼎文先生(抗战时期留任国民政府陕西省主席)在美同发表谈话说,蒋介石、毛泽东、陈嘉庚三人为当今中国的伟大人物,希望这三个人合作,不知先生有何感想?”陈嘉庚的一席作答,让薛两清听后感叹“真是孔夫子两千年后,中国又出现丁圣人之言!”王源兴说,世局动荡、扑朔迷离,他矢志追随陈嘉庚先生,盖因看到他是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⒀从中也可见王源兴的卓越眼界。
在陈嘉庚身边的日子里,王源兴不仅成了陈老的得力助手,也与陈嘉庚结下了不解之缘。陈老先生的种种品质也同时深深印在他的心里。
护送陈嘉庚先生归葬故土
解放后,陈嘉庚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为国家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奔波,终于病倒。因周恩来总理的一再劝嘱,最后同意住在北京园恩市寓所,接受额眉“上皮癌”的检查和治疗。那时,已是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的王源兴得以常常去看望他,并向他汇报全国侨联的工作。
陈嘉庚出现疲乏感,常常闭眼养神,当王源兴停顿下来时,他突然睁开眼睛说:“源兴兄,我俩有缘份。《南侨日报》你是我的代董事长,全国侨联工作,我是依托你这位驻会副主席。我比你大了36岁,我死以后,要葬在集美,你会送我回家吧,你也可以由鹰厦路坐火车回龙岩去看看,我已经跟毛主席、周总理建议、还要从龙岩把铁路继续修到赣州、梅县去”。王源兴赞赏地说:“先生有远见,若能如此,与台湾统一后,厦门港后面就会有一个闽粤赣边这样广阔的经济腹地。”他们谈论的这个美好愿望在40年后终于实现。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先生逝世,一颗巨星陨落东方,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建国以来迄今最隆重的公祭和葬礼。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长朱德领头执绋。参加执绋的还有陈毅、沈钧儒、黄炎培、陈叔通、程潜、张鼎丞、习仲勋、蔡廷锴、陈其瑗、陈伯达、许广平、李德全和侨务界廖承志、庄希泉、庄明理、王源兴等人。中央决定成立“陈嘉庚纪念堂建设委员会”,以长期与陈嘉庚先生在海外一道奋斗的全国侨联驻会副主席王源兴为主任。
中央委派王源兴副主席和全国侨联的其他几位负责人,与陈嘉庚先生的次子陈厥祥、八子陈国怀和亲属随专列护灵南归。王源兴战后在新加坡协助陈嘉庚主持《南侨日报》期间,两人成了忘年交,回国后在全国侨联共事,发展为通家之好。王家的孩子们常爱到陈嘉庚先生家里玩,得到老人的关爱。为了表达后辈的哀痛,王源兴夫人翁雪花携维民、雪芬、穗英等孩子随行。途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鹰潭、邵武、永安、漳平、漳州等地,各地都举行隆重的公祭,最后到达厦门,送陈嘉庚先生归葬故土鳌园。
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悼念陈嘉庚先生的消息,雪片似地飞到王源兴面前,陈氏长子济民出席新加坡的追悼会和当年怡和轩后起的同人高德根的悼辞最令他触动。他王源兴1926年16岁漂泊新加坡,幕名上书陈先生得到擢用,自己就是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橡胶厂走出来的,以后追随先生参加了支援祖国抗日的筹赈会活动,尤其创办《南侨日报》,在怡和轩与先生朝夕相处论事,先生水远是照耀他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
这盏明灯在今天熄灭了,不,他永远升起在祖国的上空,温暖着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的心。王源兴应报刊之约写了一篇追悼文章,题目就是《华侨爱国的好榜样》。(资料来自集美图书馆)
作者: 王开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