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天下人皆服的“白头状元”

2013-01-24 14:39:05来源:姑苏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宝应“四大家族”中的王氏,先世居苏州,明季徙宝应白田。一世王乾,业农;二世王岩,嘉靖三十五年生,万历三十一年卒;三世王有容,顺治八年恩贡生,康熙三年选泰和县知县,有政绩;四世王凝鼎,康熙九年贡生;五世王式丹,康熙四十二年会试殿试皆第一,康熙钦定状元。
    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宝应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式丹59岁时中状元,是清代科举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所以人称“白头状元”。

    少年才子老来“跃龙门”

 王式丹生于书香门第,勤奋好学,少负文名,20多岁时其诗词就被当时人评价为“弘深清壮,沉郁顿挫,以为绝伦”。
    但这位才子的科举道路却颇为不顺,早年屡试不中,而立之年才补上一名秀才。
    康熙四十年(1701),已经57岁的王式丹,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岁末,王式丹为了糊口,在宝应县城街头摆了一张桌子为人代写春联,桌上有一手炉,炉上炖一壶研墨用的热酒,联句文采飞扬,书法铁画银钩。
    恰好,江南巡抚宋荦微服私访,官船停靠宝应码头。宋登岸漫步,看到王式丹的书摊,遂上前招呼:“我有一上联,劳您对下联”,王式丹含笑点头。宋吟道:“壶中热酒翻花滚”,王脱口应对:“案上春联带草书”,提笔一挥而就。宋拍手叫绝,问清姓名交代几句,拱手而去。第二天,王式丹去衙门领取助学纹 银,此时他方知道,昨天出上联者,乃是巡抚宋大人。后宋荦辑《江左十五才子诗选》,列王式丹为第一,王式丹顿时誉满江淮。
    康熙四十一年,王式丹乡试中举,次年赴京会试,此时,他的名气已经远播京都。会试总裁官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熊赐履等人看了王式丹三场卷,评价极高,都称此考生必定是“宿学巨儒”,考官们一致推举他为会试第一。
    不料,王式丹在殿试中遇到了麻烦。按照惯例,殿试时,会试第一、二名皆列一甲,而这次殿试读卷官却将王式丹卷列第五,这分明是将王式丹排斥在三鼎甲之外。所幸的是,在殿试时,康熙皇帝阅第一卷、第二卷毕,便指名要阅王式丹的卷子。阅后大加奖许,评为:“文字绝好,字亦去得。”
    康熙问满朝大臣:“此卷作状头,天下人服否?”皆对曰:“无有不服者。 ”“皓首穷经”的王式丹就这样成为了状元。
    康熙为什么这样特别关注王式丹呢?这还有一段前因。
    康熙很重视人才,在南巡江浙时发现了王式丹。王式丹会试夺魁后,会试录到了康熙那里,康熙便向江南巡抚宋荦打探其人,宋荦竭力向康熙提荐:“臣尝见其诗。此江南志名士,天下久屈此人,臣敢以得人贺。”
    登科后,王式丹被授予其翰林院修撰之职,深受康熙的恩宠。例如,王式丹入教习馆读书,康熙特谕免试;纂修《皇舆图表》又破例特命王式丹参与;武英殿设局纂修《佩文韵府》,康熙命孙恺大总其事,以王式丹及虞轩副之。曾有人言王式丹重听(耳聋),意在使康熙轻之,而康熙不以为然,说:“朕用王某处甚多,于耳无与也。 ”
    王式丹在翰林院先后分修《一统志》及《佩文韵府》、《渊鉴类函》等,又分校二十一府诸书,康熙赐以松花砚及书籍多部,有《御制文集》、《朱子全书》及《群芳谱》等。眷遇之隆,于此可见。

    十载翰林“勉为清白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式丹因为受到了皇帝的恩宠而遭到了朝中小人的猜忌和诋毁。

  王式丹生性恬淡,不会溜须拍马,他的会试恩师熊赐履奉公出差,太太留在了京师,他遂与同僚赵某商量要不要去探望熊太太,赵某嘴上说不要,背地里却准备了厚礼单独前往熊府,而老实巴交的王式丹就没有去。熊因此对王式丹不满。后来,朝廷选拔各省乡试主考官时,熊赐履在皇帝面前就不提王式丹。   

  康熙四十三、四十四年,朝廷中发生了陈汝弼案。陈汝弼时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给事中王原弹劾他受赃枉法,革职交刑部拘讯,定罪为“计赃论绞(绞刑)”。康熙察其不实,令议政大臣、九卿詹事科道等赴刑部衙门会审,以舒辂为首的满大臣还是定“情真立斩”(情况属实,立即处斩),李振宇和王鸿绪等汉大臣则提出异议,舒辂因改“立绞”(绞刑立即执行)。课道主张监后绞(绞刑缓期执行),满大臣们都不应,总之,有些人要致陈汝弼于死地。                   

  陈汝弼得罪了什么人而招此横祸?此事和王式丹不无关联。   

  原来,王式丹是陈汝弼的得意门生,康熙四十一年,王式丹乡试中举时,主考官就是陈汝弼。因为王式丹得到康熙的恩宠,致使群小生忌,百般诋毁,但这些人不便直接弹劾王式丹,就采用迂回战术从他的恩师陈汝弼入手。    弹劾陈汝弼的折里说他有“贪赃情弊”行为。那么这“赃”从何说起呢?这恰恰和王式丹有关。王的同年王令仪、吴元朗,以及王的同谱王同发都以县令例补课道官,可这三人性急想早点当上课道官,就一起找王式丹,让他给陈汝弼求个请。王式丹一时头脑发热,就写了个说情札给陈,而陈汝弼当场回绝了。   

  陈汝弼案发后,王式丹义不背师,以手书为之作证,陈汝弼得以免罪,王式丹却也因此被夺俸一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康熙也渐渐生疑,王式丹渐渐失去了恩宠,康熙五十一年四月,终于被罢官还乡。    王式丹被罢官,既是社会悲剧,更是性格悲剧。王式丹的侄儿王懋竑用“不合于时”对其进行概括评价,这一评价十分中肯。   

  王式丹做了10年翰林学士,只知潜心学问皓首穷经,他官位不高,又不懂得怎样敛财,俸禄只够日常开销,积蓄有限,回乡后竟然买不起房子。   

   然而他却对家乡子弟说:“吾本寒素诸生,声伎之奉,燕游之乐,所未尝有也。惟训诲后生子弟,庶几有所兴起。 ”他对族中晚辈谆谆教诲:“必勉为清白吏”。   

  宝应城西运河边,有一幢破旧的三间瓦屋,这就是状元王式丹的故居;而向东不远处,在宝应孔庙 的“三鼎甲”匾额上,他的名字位列第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