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这是一条有思想的推送!对这两位海宁大人物,您怎么看?

2018-10-13 11:18:12来源: 海宁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最近一段时间,有一个视频
    在海宁人中间火了起来
    它既不是八卦趣事
    也不是说时事政治
    而是重新揭秘近代中国两位名人
    同时,他们也是海宁的两位大人物
    这段视频来源于海宁市政协常委、王国维研究会会长刘培良老师
    
    视频里讲的这两位名人其实耳熟能详
    一位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
    一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这两位
    都是海宁文化史上的丰碑
    言及海宁文化
    我们总会有一个响亮且自豪的共识
    海宁名人文化
    但是作为海宁人
    对于这两座文化丰碑,你怎么看?
    且看下面分解
    1
    王国维,是怎么成为大师的?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早年追求新学,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他提出的著名的“三重境界说”,至今为世人所推崇。
    1877年12月3日(清末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州城。
    1892年7月,入州学,参加海宁州岁试,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与陈守谦、叶宜春、诸嘉猷被誉为"海宁四才子"。
    生前著作六十余种,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王国维纪念碑
    1925年,王国维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起被称为“四大导师”,培养了整整一代国学研究者,至今犹为世人称道。1929年夏,清华国学院停办,该院师生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学者,募款修造了这座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清华大学第一教室楼北端后山之麓,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都是传世名篇。
    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玉树临风
    风流倜傥
    这是我们很多人对徐志摩的印象
    然而事实上,他也有乐善好施的另一面
    更别说他为新诗发展与进步
    做出积极探索
    成为一代新月派代表诗人
    作为当下的海宁人
    对于王国维、徐志摩两位著名的前贤
    我们应该认知
    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如果我们重新探寻他们的成功密码
    或者说他们的价值特征是什么?
    应该是什么?
    刘培良老师用了三个“气”概括
    1
    正气
    一个高尚的人
    必然是正义的化身
    那么”正气“怎么来?
    家族基因,传统胎记
    王国维不仅仅是名门之后,更是忠烈之后。《宋史》记载,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传,远祖王圭、王光祖、王禀、王荀四世,均以战功显赫,其中王圭、王禀及王荀死于国难,尤以王禀于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御敌而殉国,是一位勋绩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
王国维(左)、徐志摩(右)
    家教、家训等倡导和培育的结果
    
    徐志摩父亲徐申如与南通张謇尤为友善,深受其“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徐申如继承并恢廓祖业,他极力促成沪杭铁路行经硖石,横贯海宁,且热心地方公益,在1934年海宁大旱时,积极奔走募款赈灾。徐志摩之母相夫教子,粗通文墨,这对徐志摩形成开朗、善良、乐观的性格有直接影响。
    2
    灵气
    勤奋刻苦、天赋天资、机会机遇......
    灵气一般指人对外界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灵气表现在哪?
    良好的教育与培养
    1908年,徐志摩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1910 年,年满十四岁的徐志摩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1916年秋,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王国维故居(左)、徐志摩旧居(右)
    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机遇与贵人的相助
    
    在王国维学术道路上,罗振玉就是他的贵人。1898年,王国维在《时务报》任职,结识罗振玉等名人,由此开启学术之路。日藉教师藤田丰八、田冈佐代治则是王国维从事哲学、美学等事业的领路人。
    3
    大气
    待人宽容、豁达大度
    大气是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大气表现在哪?
    1
    学术品质高端,成就不可替代
    郭沫若评价王国维是:“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梁启超说:王国维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具体而言,王国维是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语),王国维是新文学的先驱(吴文祺语)。还有学者认为,王国维的意境说,是20世纪中国唯一领先于世界的美学理论体系。
    2
    研究领域广泛,方法创新独到
    
    王国维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字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关于史学,王国维首次提倡“二重证据法”:即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其影响和意义极其重大且深远。
    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结合时代,王国维指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清醒的认识,辩证的思想,是传承,也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中坚,对中国新文学,特别是新诗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积极的探索和成就。有学者认为,徐志摩的新诗成就“证明了用白话也能写出好诗。”
    如今海宁与名人文化
    1.修缮名人故居
    2.出版名人书籍
    3.邀请当代名人作相关讲座
    4.打造名人文化园
    5.办海宁名人文化展
    ......
    海宁地方不算大
    但在文化版图上
    却是一个全国重镇
    在历史上涌现了一批
    大师、巨匠、名臣、高士
    如今的海宁,正在努力
    “高擎名人火炬,彰显名城特质”
李善兰公园
金庸出生地袁花建“侠客小镇”
蒋百里纪念馆
    独特的名人文化
    独特的名人资源
    这是海宁的骄傲与荣光!
    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文化资源
    是每个海宁人的使命!
    作者:刘培良
    新媒体编辑:马银淇 凌姝燕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