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一)
目 录;
一、考证依据和方法 1
二、主要参考资料2
三、三槐王氏的上源 2
四、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考证 2
五、北宋年间逐代先祖的行述世表和世系图 12
六、三槐王氏的旁支典例 25
七、主要存疑 30
八、 结束语 31
九、 附 件
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之初,是北宋显赫的大家族,不仅成为宋代的名门望族,至今也已成为王氏源流中特别枝繁叶茂的旺族。因此,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时,将三槐王氏从她所属的太原王氏源流中分列出来,编撰《三槐王氏大总谱》,与《太原王氏大总谱》、《琅琊王氏大总谱》、《开闽王氏大总谱》、《和派王氏大总谱》等构成中华王氏的五个大系总谱。
随着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的深入进展,世系源流中的一些分岐与疑难之处,困扰着编辑工作的进展。为此,编辑部组织力量进行考证,依据科学的考证方法和认同原则,对一系列疑难问题逐步取得统一认识。三槐世系源流中的大大小小的疑难问题,我们编辑部将择要考证,也发动各地各大支系进行考证,报编辑部审定,分批公布。
正因为三槐王氏崛起于北宋初,且显赫于北宋,因此北宋年间的三槐王氏世系的考证显得非常重要,它是三槐王氏各支派寻根溯源的主要基础。编辑部近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并经广泛征求意见,现特公布《三槐王氏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作为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的重要依据,也供各三槐王氏支派编修支谱或寻根溯源作为参照依据。
一、 依据和方法
(一) 本考证所查阅与引用资料的依据
我们在考证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志、谱及其它书藉等资料。
首先是宋代的史料,因为宋朝是个崇奉文教,重文轻武的社会,三槐王氏家族的光耀,正是当时国家政策和社会风气所铸造出来的。王氏代有文人,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在不少士大夫为之写的碑记和墓志、文人笔记中,记叙着大量的三槐王氏的遗闻轶事。
其次是后世所录的三槐王氏的史料,特别是元末脱脱主编的《宋史》,它虽然成书于元代,但史料来源于宋代的国史,可视为宋代史料。明清时期的史著,也有许多三槐王氏成员的记载。
再次,方志与族谱资料。由于三槐王氏成员曾在各地任官,故现存不少地方志和族谱中有许多质量较高的家族记载了三槐王氏世系资料和文化资料。如:清王庸敬的《王氏通谱》,清王国栋的《王氏宗谱》,苏南的《三沙王氏统谱》,湖南的《上梅王氏通谱》,浙江东阳的《永泰王氏宗谱》,等等。
(二) 考证方法
对于三槐王氏世系的考证,仍采用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如考证、推理、演绎、归纳等。本次考证一方面采用上述传统方法,也结合采用本会会刊《通讯》总第48期公布的《世系考证的十一种方法》。
本次考证还结合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的世系源流仅七至八代的特点,分“世次”进行阐述考证,当某先祖人物在不同资料中有不同记述时,分别列出,然后进行辩证分析,提出编辑部统一的结论意见。
二、 主要参考资料
1、元末脱脱编撰《宋史》, 文中简称《宋史》,及《二十四史》中有关史料。
2、北宋王溥《五代会要》。
3、王大良《中华姓氏通史》, 文中简称《通史》。
4、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文中简称《研究》。齐鲁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
5、王育济《中华名门望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6、清 王庸敬《王氏通谱》中的《三槐王氏通谱》,文中简称《通谱》。
7、清 王国栋《王氏世谱•三槐王氏》,文中简称《宗谱》。
8、清 王锺等编的《三沙王氏统谱》,文中简称《三沙谱》。
9、楚南《上梅王氏五修通谱》,文中简称《上梅谱》。
10、浙江东阳《永泰王氏宗谱》,文中简称《永泰谱》。
11、重庆黔江《巴渝王氏百支百派》,文中简称《巴渝谱》。
三、 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
关于三槐王氏的上源,在此之前存在着许多分岐,总谱局编辑部经过近五年时间的反复考证和征求意见,于2008年底提出了《关于三槐王氏上源的考证总结报告》》(其结论部分刊登在《通讯》总第36期,全文刊登在《通讯》总第43期)。又根据本次同时进行的《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考证》,综合考证认为三槐王氏上源属太原王氏中王通的后裔,其上源世系图如下。
太子晋至三槐王氏始祖王言的世系一线图为: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罕—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畤—50世勉(或勔)—51世怡—52世潜—53世质—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
四、三槐王氏北宋年间逐代先祖考证
按照王祜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槐的典故和史实,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应该是王祜,但他的祖父王言作为黎阳县令开始定居在山东莘县,他的父亲王彻于后唐同光初举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家族开始兴旺。严格地讲,王言、王彻、王永等应该划为太原王氏莘县支。但大多数三槐王氏宗谱承认王言为三槐王氏的系姓始祖,因此,本文将王言列为三槐王氏的第一代,依次序逐代阐述考证。
第一代 王 言
王言,(869—930)生活于唐朝后期到五代时期,曾做过滑州黎阳县令,在五代史书上无专传。根据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所藏的《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兵部侍郞晋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记略》载:王乾之父名王言。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山东大名莘县,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908)举进士,在《旧五代史卷二十二·列传卷第十二·梁书二十二·牛存节传》中载王言军职“三年(894)夏太祖东讨郓州, 存节领军大破乐亭, 扼其要路, 都指挥使……存节密与都将王言谋, 入郓(今山东郓城)垒, 十二月, 存节迁王言夜伏勇士于西北, 以船踰濠, 举梯登陴, 既而王言不克而入。存节独率伏军负梯撞破其西壅城”。其后王言军旅无名, 从其文职, 累官至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令。在《宗谱》中记载为:“其先为太原人,家大名莘亭,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869),仕唐为滑州黎阳令。卒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庚寅(930),年六十二。合葬山东东昌府莘县城东北二里群贤堡。”在《通谱》记载为:“言、……字如纶。唐滑州黎阳令,宋天禧初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配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永”。
由于王言的行述在史料中少有记载,多数谱牒记载相同,本文就以上述二谱的记载为准。但是王言的第二代是一个儿子彻,还是二个儿子彻、永,有些分岐。因为《通谱》中清楚而又详细地记载王言有次子“永”,而且也未见到其它资料反驳过。因此,我们将“王永”支作为三槐王氏的旁支,在本文的第六部分中介绍。
第二代 王 彻
王彻,王言长子。(892—942)。《通谱》上记载:“姚氏所生,字伯通。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后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配田氏,追封沂国夫人,子二:祜、祉。”王彻虽然官比父亲王言高,在《五代史》上仍无专传记载,但在《旧五代史•唐书•庄宗本纪六》载:“同光三年……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以徐州节度使李绍真为副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彻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正第三,成僚第四。”并在《宋史》的王祜、王旦的传记里也可看到一些,只是太过简略。王溥的《五代会要》中记载:“同光三年(925)二月,取进士四人,王彻第一,桑维翰第二,……。”因此王彻的状元及第或称“进士第一”是事实。因此主要行述还是在谱中记述。《宗谱》记载:“字伯通,生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九月初二日,以文行著名,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及第。授校书郞,……历左拾遗。卒后晋高祖天福七年(942)壬寅正月二十日,年五十一。配田氏,追封沂国夫人,子二:祜、祉。
王言次子王永,前已所述,在本文第六部分的“三槐王氏旁支”中阐述。
第三代 王 祜
三槐王氏的第三世是本文考证的重点。因为这也是开基祖王祜所在的一代。在这代竟有王祜、王祐、王祉(王祚、王祁)的三兄弟、二兄弟、还是一个人的不同说法。因此必须重点考证清楚。
(一) 不同记述的典例
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对第三代有多种不同记述,罗列其典例如下:在史料中记载为“王祜”的,有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二十五史》、(宋)王称《东都事略》卷《王祜传》、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和(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等史书为代表。
在史料中记载为“王祐”的,有以(元)脱脱《宋史》卷《王祐传》、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和《太宗实录》为代表。
在史料中将王祜与王祐混用的,有以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七、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六亦记载:王祐(祜)并存;其他各书或“祐”或“祜”,莫衷一是;有的则两说并存,不置可否。《辞海》“三槐”一词②《宋史·王旦传》:“祜(王祐)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至于在家谱中的记载就更加复杂了,如《通谱》中记载为“祜、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一) 祉”二人;《永泰谱》中朱熹所写的《年谱》记载为“祜、祐”二人;东阳《木衢谱》记载谱为“祐、祜、祁”三人;东阳《湖沧谱》记载为“祐、祁”二人;《三沙谱》记载为“祐”一人;湖南《上梅谱》和湖北《监利谱》均记载为“佑”;……,等等。
(二) 考证分析
上述对三槐王氏第三代的诸多记述,最主要是“祜”,还是“祐”,还是“祜、祐”兄弟俩。为此我们作以下分析:究其原因,概由历代手抄或木版印书错讹所致。我们经多方考证,认为应以“王祜” 为是,其探研中有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祐”与“祜”,字形极相近,二字都是9划,唯第六笔为一撇,一为竖。手抄或刻版时稍不注意,便会将此作彼,混淆不清,印刷容易舛误。
第二,以字推名,当为“祜”。古人成年后,在姓名之外要取个别名,称为“字”。因为字是用来进一步表达名的含义的,故称“表字”。字与名的关系有两种形式:一为相谐,一为相反。三国时的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同义,这是相谐;唐代的韩愈字退之,“愈”者居多。王旦生于凌晨,取名旦,字子明。“旦”指日出,与“明”相谐,可见其父是十分注重名和字的关系的。王旦之父,字“景叔”,“景”的意思之一是大,“叔”的意思是好。古人常将“景”与“福”相配,《诗·小雅》中便有“以妥以侑,以介景福”之名,这里的“景福”便是大福。“祜”字的本义是福,取名为“祜”,字“景叔”,加起来就是大福,顺理成章,完全符合古人依名取字的规律。而“祐”字的意思之一是保佑,和“景”无论如何也配不起来。由此分析,王旦之父名“王祜”无疑。《续资治通鉴长篇》据此定为“王祜”,理由十分充足。
第三,就运笔特点而论,将“祜”误写为“祐”的可能性很大,而将“祐” 误写为“祜”的可能性则小得多。按照书写规律分析,写“古”字的一竖时,因为接下来的一笔是“口”字的一竖,故不可能写得很垂直,稍偏一些,便形似“右”字。而写“右”字时的一撇时,撇可能有长短,但写成垂直一竖的可能性极小。由此看来,一些书中的“祐”当为“祜”的误写。
第四,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仅据《华阳集》中的一篇碑文便将正史中的“王祜”改作“王祐”,有些欠慎重。王珪的《华阳集》中载有《王素墓志铭》一文,文中王旦之父的姓名是“王祐”。《二十四史》标点者据此认为,王素是王旦之子,孙子的墓志铭中,当不会把祖父的名讳写错,于是便在标点本中将《二十四史》原本中“王祜”改作“王祐”,并加了“校勘记”。孰不知,此《王素墓志铭》并非碑铭原件,而是后人从碑上抄下来或据作者手稿刻印成书的,“祜”便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祐”。古籍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退一步讲,如果说孙子的墓志铭中记载的祖父的名字一定准确无误的话,那么《四库全书》中所载欧阳修为王旦所撰的碑铭中明确地写着“皇考讳祜”,王旦与其父只有一代之隔,子述父名岂不比孙述祖名更为可信!另外,苏轼《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九《三槐堂铭》、范仲淹、苏舜钦也先后为三槐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做过墓志铭,文中都将王旦之父的名讳写作“祜”。范仲淹和欧阳修所处时代都早于王珪,范仲淹为王质的道义之交,苏舜钦为三槐家族的姻亲,他们的记述自然应该比王珪的文章可信度更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王祜、王祐实际就是一人,应该以“王祜”为是。
(四)、关于王祜是否有祚、祁、祉等兄弟呢?
首先,王祚是否为王祜的兄弟呢?据1984年台湾鼎国书局第二版《宋人传记》书中,记载王祜是三槐王氏先祖,附有七种参考资料;王祐并非三槐王氏先祖,参考资料有一种;王祚之父为王建福,参考资料有六种。由此可见,王祜、王祐、王祚并非兄弟三人。
另外,在《通史》的第205—208页记载:王祚实为太原王氏祁县支人。其相关的六代一线图为:隐——文礼——后——建福——祚——溥。王隐,唐末人,居祁县,事迹不详;文礼生子后。王后,官赠太子太保、配刘氏,生子建福。王建福,字好德,赠太子太傅,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建福生子祚,即北宋宰相王溥之父。王祚,五代人,初为太原郡小吏,自汉入周升随州剌史,称剌商州。入宋后又迁官为宿州防御使,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配严氏,生子溥,从老家祁县迁至当时首都开封的祥符县近善里。王溥(922—982),后汉中进士,后周为中书侍郞平章事,参知枢密院事。北宋初任宰相,进位司空。配常氏,子四:贻孙、贻正、贻序、贻庆。
此外,“祉、祁”作为王祜兄弟在任何史料中无记载。但是在《通谱》和《宗谱》这二种综合性的王氏宗谱中却记载王彻有“祜、祉”二个儿子。因此,王祉世系可与王永一样作为三槐王氏的旁支在本文的“六”中记述。
至于“祁”,不仅无史料记载,在全国综合性的王氏宗谱如“《通谱》、《宗谱》及《三沙谱》、《上梅谱》等中均无记载,只有浙江中部的个别支谱有些记载,因此“祁”不能列入三槐王氏。
王祜,字景叔(924—987)。生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六十四。三槐王氏之所以有此名,是他所为。他曾在自家庭院亲手种植三棵槐树,深信自己积有阴德,后代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王旦果然成为宋朝有名的宰相,为家族赢得了“三槐王氏”美名。后因其子旦贵累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配任氏,追封徐国夫人,子三:懿、旦、旭;继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一:勉;女一,适国子监丞杨光辅。(勉史藉无载,《通谱》等有载)。
第 四 代
三槐王氏第四代,即王祜三子:懿、旦、旭;又《通谱》载有四子:勉。
王懿,祜长子,字文德(954—1002),《通谱》载:后周显德元年(954)甲寅九月初七日生,卒于宋咸平五年(1002)壬寅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他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但朱熹的《年谱》载为王懿(941—989),生于天福六年(941)三月初三日,卒于端拱二年(989)。配李氏,子三:睦、谅(淳)、贽。
王旦,祜次子,字子明(957—1017),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卷二百八十二。生于显德四年(957)丁已十二月二十六日,卒于天禧元年(1017)丁已九月。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勤奋好学,极有文才。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等。真宗咸平三年,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郞参知政事。景德二年(1005)迁尚书左丞,次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当朝宰相。他有非凡之才,军国大事都参与决策。又知人善任,荐引提拔了大批英才。他为人极具忠义道德,胸怀阔达,有谤不较。在因病缷相时,极力向真宗推荐当年与他为难的寇准继任为相,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王旦去世后,真宗临丧恸哭,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追赠王旦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乾兴初(1022),下诏让王旦配享真宗庙庭,并建碑纪念,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王旦葬于河南开封亲里乡大边村。配赵氏,封荣国夫人,生三子:雍、冲、素。
王旭,祜三子,字仲明(960—1027),生于建隆元年(960)庚申六月二十日,卒于天圣五年(1027)丁卯,年六十八。以荫出仕,官至兵部侍郞,知应天府,是北宋知名官吏,卒赠户部尚书、太尉。《宗谱》载配虞氏,赠会稽郡君。《通谱》载周氏,是礼部侍郞周起之女,子一:质。
第四代中,懿、旦、旭都有史料所载,王旦《宋史》有专传,懿与旭无专传,但附在其父王祜传中。
王旭有几个儿子,大多数资料记载有四个,但分成二类:一是《研究》、《宗谱》、《通谱》记载为“质、徽、诲、端”;二是《通史》及有关昆山谱记载为“粹、质、玄、端”。其中“质、端”在二类资料中是相同的;对于“徽、诲、粹、玄”有分岐。对此分析与处理在本文“第五代”表述。
在《通谱》中还记载王祜有个四子叫王勉,是王祜继配边氏生,本文也列入旁支三记述(见本文第六部分)。
第 五 代
按本文考证三槐王氏第五世,有王懿三子,王旦三子,王旭十一子。共17人。
1、王懿有睦、谅(淳)、贽三子。按《研究》、《通谱》只有二子:睦、谅(淳);但按《通史》、《永泰谱》则记载为三子:睦、谅(淳)、贽。本文认为以三子为妥。
王睦,懿长子,《宋史》无专传,只有在其祖父旦的传后云:“懿子睦……能其官。”王称记载:“兄子睦,欲举进士,旦曰:‘吾常以太盛为惧,岂可与寒士争进。’”《永泰谱》载睦生于乾德元年(963)四月二十五日。《宗谱》记载睦“字孟和,生太宗雍煕二年(985)乙酉正月初二日。(以上二谱有出入,应以永泰谱为准)。王睦少好学,饱饫经史。欲举进士,叔父文正公王旦了解王睦的上进心,向宋真宗为王睦求赐一职,于公元991年以庠名王穆名任东阳县令,任职一年卸任,隐居东阳永泰乡王家庄(今王宅村),约公元1004年间,文潞公荐于朝,真宗悯然嘉之补将作监主簿,调华阴尉。居官廉洁。终太子中书舍人。卒仁宗天圣元年(1023)癸亥三月初二日。对睦记载最全面的是《永泰谱》。因为睦隐居到浙江东阳永泰乡王家庄,成为永泰王氏始祖。其详述见本文“世表一”。
王谅(淳),懿次子,字仲睦(?—1020),谅与淳实为同一个字,但有的谱,作为二个人记载了,应予纠正。生年不详,太宗端拱二年进士。荫补太庙斋郞,调河南司法参军。历水部郎中,卒于真宗天禧四年(1020)庚申十月十二日。赠工部侍郞。配李氏,子二:克、准。
王贽,懿三子,字节夫。子二:頣、鲁。
2、王旦有三子:雍、冲、素。对此,诸多史料与家谱记载相同,无异议。
王雍,王旦长子,字子肃(?—1045),生年不详。官至两浙转运按察使。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正史无传,有在其父传后云:“雍、国子博士。”其事迹主要见于甥苏舜钦的《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郞中王公墓表》与《东都事略》。配李氏,继吕氏。子二:恪、整。
王冲、王旦次子,字仲和(988—1029)。仅在其父传中云:“左赞善大夫”。《宗谱》云:“字仲和,生太宗端拱六年(988)戊子三月十八日。祥符六年(1013)举进士,调元城令。迁将作监主簿。历司农丞,赞善大夫,卒仁宗天圣七年(1029)已已三月初十日,年四十二。配沈氏。”《通谱》云“配范氏,子三:庆、吉、靖”。
王素、王旦三子,字仲仪、又字朴夫(1007—1073)。北宋著名官吏,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他是三槐王氏第五代中的佼佼者,能恪守祖业。赐进士出身,历任鄂州知府,天章客待制。仁宗时擢升知谏院,遇事敢直言,曾谏阻晋爵赏军以贺王子生,又曾谏退仁宗左右二女子,颇受仁宗器重。后出知成都府,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王公异断”。又以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复以端明殿学士再知谓州,教民耕读,积粟支十年,士气感奋,敌不敢犯。他为官敢于断事,以才闻名于世。后官拜工部尚书。去世后,谥懿敏,葬于开封大边祖墓。王珪为他作《墓志铭》,张方平为他作《神道碑》。娶三妻:原配李氏,生子二:厚、固;继配滕氏,生子四:坚、巩、本、硕;又继配张氏,生子三:凝、常、奥。共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3、王旭之子 史藉记载不全面,宗谱记载有分岐。《通史》、《上梅谱》记载王旭四子为:粹、玄、质、端;《研究》与《宗谱》、《通谱》相同,记载的四子为:质、徽、诲、端;《永泰谱》和《巴渝谱》则记载为六子:粹、玄、质、徽、诲、端。
在这六个人的名字中,其中“质”、字子野(1001—1045),《宋史》卷二百六十九中有传,在《宋史》的《王祜传》中附有其事迹。苏舜钦为他作《王公行状》,范仲庵为他作《墓志铭》,欧阳修为他作《神道碑铭》。生于真宗咸平四年(1001)。卒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与其堂兄王雍卒于同一年。妻周氏是礼部侍郞周起之女。可以说史载清楚,无可非议。
其中“徽”,(1003—1064)也有司马光记载:王旦死,“子素,弟子徽俱未官,素补太常寺太祝,徽秘书省校书郞。”《宗谱》记载“字道损,生真宗咸平六年(1003)癸卯十月十七日,……累迁司门郞中,以尚书职方郞中出守边藩,民怀吏畏。时岁饥,捐俸赈恤,劳苦成疾。冶平元年(1064)甲辰十一月初八日卒于官,年六十二,赠银青光禄大夫。配向氏。”等。
其中“端”,(1007—1097),史册也有记载,但很简略,“力学勤官十余年,未出州县。子野当迁官,拜章乞召试,遂赐进士出身。他有二位夫人,前夫人李氏,后夫人李氏。《宗谱》云:“字信臣,号太冲,生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丁未九月二十三日。移恩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国子博士,历龙图阁待制,以秘书监致仕。享寿封至通议大夫。绍圣四年(1097)丁丑四月十一日,无疾终。享年九十一。”
王大良在《通史》中记述王旭子中除质、端外,还有“粹”与“玄”。
粹、旭长子,字醇夫,景德元年(1004)贡士,官至学正。
玄、字吉夫,于真宗时跟随伯父王旦到苏州做官,后留居吴地,落藉江苏昆山,世称颇有名望的昆山王氏,为昆山王氏始祖。子二:彝、制。该支族中有许多名人贤士载入史册。
《研究》记载,无史册载,《宗谱》与《通谱》载旭子有“诲”,字信仁(1004—1077),生于真宗景德元年(1004)甲辰闰九月初二日,天圣五年(1027)进士,调泾州长原尉。丁父忧,服除,补京兆鄠县主簿,权领狱掾,知蓝田县,历比部郞中,卒于神宗煕宁十年(1077)丁已十月初一日,年七十四,配李氏。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本文认为王旭有六子:粹、玄、质、徽、诲、端。
第 六 代
第六代包括:王睦四子,王谅三子,王贽二子,王雍三子,王冲三子,王素九子,王粹三子,王玄二子,王质十一子,王徽四子,王诲五子,王端二子,共51人。
1、王睦之子:《宗谱》与《通谱》记载为:“妾生二子:贤、宣”。而《永泰谱》记载为:“宜、贤、宣、宝”。考证认为应以《永泰谱》为准,即“宜、贤、宣、宝”四子。
王宜、讳泰富(988—1065),配张氏,子三:开吉、开慧、开礼。
王贤、(992—1058)生淳化(992)壬辰,卒于嘉祐戊戍(1058)。(《研究》载:字应征(1001—1056),生真宗咸平四年(1001),卒嘉祐元年(1056)。)配范氏。子二:开仁、开信。
王宣、字节驹,讳泰康(998—1061),生于咸平元年(998)九月二十八日,卒于嘉祐辛丑(1061)七月初八日。(《研究》载:字启贤,生祥符二年(1009)乙酉七月十一日,卒嘉祐二年(1057)丁酉七月十一日,配贾氏)。配项氏,子二:开义、开聚。
王宝、仅永泰谱载,讳泰宁,字节骁(1002—1069)。生于咸平壬寅(1002)八月十五日,卒于煕宁已酉(1069)九月初十日。仕徵事郞。
2、王谅之子:按《研究》与《通谱》有子三:頣、克、鲁。按《通史》、《宗谱》、《永泰谱》有子二:克、准。而“頣、鲁”则是王懿三子王贽的二个儿子。经考证认为应以《通史》与《永泰谱》载为准。即王谅的二个儿子是:克、准。
王克:字希仁(1024—1077),居京师。
王准: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
3、王贽子:由上所述,子二:頣、鲁。
王頣:字养正,虞部郞中,配麻氏,继李氏。子二:白、向。
王鲁:字子叔,池州司法参军,历都曹员外郞。配冯氏,子一:晋。
4、王雍之子:首先王雍有二子:恰、整。多种资料均认同,无异议。但《通史》、《永泰谱》载有四子:恰、整、检、靖。查“靖”为王冲之子。因此本文认同王雍有三子:恰、整、检。
王恰:大理寺丞,《宋会要辑稿》作“王恪”。
王整:太常寺太祝。
王检:字慎之。
5、王冲之子。《通史》中极简略,未提后裔。《研究》、《通谱》中均详载王冲子三:庆、吉、靖。本文也确认是以上三子,详见《世表》。
王庆:《宋史•任福传》有载其事迹,子二:显、顼。
王吉:官至殿中丞知台州,配闾氏,子二:嘉言、嘉绩。
王靖:官至度支副使,配李氏,子二:古、耆。
6、王素有九子,多种资料同载,无异议。
王厚:字裕国(1029—1061),早世,以王巩长子奇为嗣。
王固:字持国,守旧业,配赵氏。子五:立、文、襄、育、齐。
王坚:字许国,朝散郞,配夏氏,子四:祐、禔、禧、祉。
王巩:字定国(1048—1117),《研究》云:“生皇祐二年(1050)庚寅十月二十七日,”当误。其妻张氏。据王巩张方平所作的《张公行述》“三女,……次适右朝奉郞王巩,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素之子。”子四:奇、时、由、皋。其中奇、时、由为张氏所生,另有说奇为副氏所生。奇出继给长兄王厚为嗣;皋由妾宇文柔奴在陪同王巩流放在岭南时所生,据传皋有个乳名叫“璐”。(另有二子早殇,一子死于贬所,一子死于家)。在目前所发现的三槐王氏家谱中,王巩的儿子有二十多个名字,尚待认真辩析,有的可能是现四子的异名,有的错接。
王本:字安国,奉直大夫。配李氏,子二:觉、觌。
王硕:字镇国,朝散郞,配刘氏,子三:度、序、席。
王凝:字宁国(1055—1113),官至秘书郞。配陈氏,子一:鼎。
王常:字治国(1060—1113),官知济州临邑县。配孙氏,子二:著、存。
王奥:字道国(1063—1124),配李氏,子三:开、椿、粢。
7、王粹(旭长子)之子,在《通史》、《宗谱》与《永泰谱》中记载。但王粹的三子:徽、徼、微,均未见详载。
8、王玄(旭次子)之子,《通史》等记载王玄子二:彝、制。
王彝:玄长子,子五:经、纶、统、绪、纯。
王制:玄次子,子一:申。
9、质(旭三子)之子:据《通史》、《研究》、《通谱》、《宗谱》等均记载为子三人:毖、规、复。但楚南《上梅谱》记载:质原配周氏,生三子即毖、规、复;继配孔氏生八子:居厚、承裕、宣礼、崇让、明远、祉德、几道、传正。按此则质子共有十一人。但《通谱》在附注中说明:“质子三人,本质墓志铭、神道碑及旧谱。惟正德莘县志载质子八人:长居厚,大理事评;次子承裕,尚书屯田员外郞;三宣礼,赞善大夫;崇让,著作佐郞;明远,祉德,皆大理寺评事;几道、传正皆太常寺太祝。如果认为宣礼是复字,祉德是毖字,与墓表等同。但两人行次错乱。至于承裕、崇让、明远、传正均是诲诸子别字,居厚、几道不知所据。《研究》也云:“正德莘县志载,王质子八人:长居厚,大理事评,早卒;次承裕,为尚书屯田员外郞;宣礼,赞善大夫;崇让,著作佐郞;明远,祉德,皆大理寺评事;几道、传正皆太常寺太祝。不知何据,而其名皆祖字,不取。”
由于明远公后裔——楚南上梅王氏,已经成为数十万人的大族。本文就认同《上梅谱》所载,即质子共有十一人。
王毖:质长子,字祉德(1018—1075),官大理评事,光禄寺丞,配李氏。子一:约。
王规:质次子,字方淑(1020—1055),大理评事。配赵氏,无出。
王復:质三子,字宣礼(1022—1099),曾第江宁府,终太常寺丞。配周氏,子三:恺、忱、慥。
王居厚:质四子,大理评事,早卒。
王承裕:质五子,尚书屯田员外郞。
王宣礼:质六子,赞善大夫。
王崇让:质七子,著作佐郞。
王明远:质八子,字一统,大理寺评事。元丰八年(1085)由豫章迁潭州(长沙),又迁隆回十栗山,又卜居上梅金凤山下至寿终。子孙繁衍兴旺。为楚南上梅王氏始祖。配胡氏,继孟氏,子四:崇伯、章伯、奇伯、秀伯。
王祉德:质九子,大理寺评事。
王几道:质十子,太常寺太祝。
王传正:质十一子,太常寺太祝。
10、王徽(旭四子)之子,《研究》、《通谱》载王徽子四。
王蒙:徽长子,字伯正,朝奉郞。配李氏,子一:问。
王黯:徽次子,字直彦,朝请大夫知广州,迁宛邱,妻三:赵氏、宋氏、陈氏。子一:纳。
王朴:徽三子,字材原,明经不仕。子二:易、恕。
王直:徽四子,字清臣,进士,知天台县,子四:芝、芹、莘、蓆。
11、诲(旭五子)之子,在《研究》、《通谱》中载有以下五子。
王慤:字崇让,官荆州教授,汉原令等。配张氏,子二:迪、逢。
王隐:字明远,终大理评事。配陈氏。
王令:字传正,桐庐尉,遂家焉。
王愈:字希文,为韩世忠副将,守竹墩,遂家湖州灵湖。配许氏,子四:迥、選、道、造。
王康:字承裕,恩补淄川主簿,遂家焉,卒年七十二。配郑氏。
12、端(旭六子)之子,多种资料记载有子二:元、忖。无异议。
王元:端长子,字舜弼(1029—1097),官至朝请郞知泽州。子六:毅、坦、发、通、榖、毂。
王忖:端次子,字仲谋,终大理寺丞。配胡氏,子三:传、颂、颢。
第 七、 八 代
三槐王氏第七、八代,正值北宋末年,进入南宋初年。家族盛大,他们绝大部分少年生长在北宋,中、老年在南宋。因此将这两代综合在一起考证阐述。
第七代有:1、王宜3子,2、王贤2子,3、王宣2子,4、王宝5子,5、王克4子,6、王頣2子,7、王鲁1子,8、王恰3子,9、王庆2子,10、王吉2子,11、王靖2子,12、王厚1子,13、王固5子,14、王坚4子,15、王巩3子,16、王本2子,17、王硕2子,18、王凝1子,19、王常2子,20、王奥3子,21、王彝5子,22、王制1子,23、王毖1子,24、王復3子,25、王承裕1子,26、王明远4子,27、王蒙1子,28、王黯1子,29、王朴2子,30、王直4子,31、王慤2子,32王愈4子,33、王康1子,34、王元6子,35、王忖3子,共计91人。第八代已知者有125人。加上第一代1人,第二代1人,第三代1人,第四代3人,第五代12人,第六代50人。总计284人,这还仅仅是主流支。加上旁支一40人,旁支二50人,旁支三2人,旁支合计92人。因此,本文中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的人物共计376人。
关于第七、八代的考证,大多数在前几代已经表述,考虑简化本文篇幅,对源流比较清楚的此间就从简。至于七、八二代的世系传承以第七代为主,在三槐王氏北宋年间世表(行述)中表达。
(一) 长房王懿房下:
1、王睦四个儿子宜、贤、宣、宝所属的第七代12人和第八代20人,因为东阳永泰王氏在《永泰谱》中陈述清楚,无异议。因此,此间从略,其所属人物在“世系图”与“世表”中记述。
2、王谅(即王淳)的二子克、准的第七代4人和第八代11人中只有王克有后裔,而且枝繁叶茂,官至知开封府(详见世表),王震十八世孙文亮平定云南苗乱,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
王震(1046—1095),字子发,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但正史将他说成是王素之孙,这是误也。王震,赐进士及第,神宗称赞他的才华,官至吏部尚书,知开封府。但他与宰相章惇不相容,后累降职,不久因不得志而卒,去世后追赠为太子少师。妻潘氏,子四:豪、仰、英、杰,其中以王仰和王豪为最显。长子王豪,有以王震十八世文亮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形成当今云南旺族——镇雄王氏。另外,其次子王仰,为宁波鄞县王氏祖,形成著名的鄞县王氏。(详见世表)。
3、王贽二子的第七代白、向、普等3人,第八代已知盛、辰2人。
(二)二房王旦房下:
4、王雍支下第七代实、潜、益等3人,第八代持、宪、惁、应、忞、志等6人。
5、王冲长子王庆,第七代显、顼,第八代甫、申、露。
6、王冲次子王吉,第七代德(嘉绩)、范(嘉言)2人,第八代澄、清、云、霖等4人。
7、王冲三子王靖,第七代古、耆等2人,第八代诚、訢、谞等3人。
8、王素长子王厚嗣子奇(第七代),第八代有倓(遹)、作等2人。该支以《通谱》记述有余姚(明)王守仁支,另有云贵川的王福为始祖的老八房支也挂在王奇名下。尚待认真考证之。
9、王素次子王固,第七代有5人,已知第八代有3人。
10、王素三子王坚,有子(第七代)祐、禔、禧、祉等4人,有孙(第八代)4人。
11、王素四子王巩,史载有子四人,即奇、时、由、皋(其中夫人张氏生时、由,副氏生奇,妾宇文氏生皋),且长子奇出继给长兄王厚为嗣。(另有二子早殇,一子死于贬谪所,一子死于家。)
除奇、时、由、皋外,目前谱中记述的王巩的儿子的名字还有:如京、宽、直躬、阕、伦、復、韶、鸣鸾、琠、珢、璐、镇、畴、群、皓、俊、缙、琳、琛。这些名字,有的可能是上述四子的别称,记载错误,也有的可能是错接。此间暂定第七代为时、由、皋3人,第八代8人。其中王奇后裔有余姚王守仁(王阳明)支、山阴堰头与潞庄支、萧山支等;王时后裔有苏州的洞庭王氏,湖南的桃源王氏,浙江余姚、萧山王氏等;王由有湖北汉阳王氏、湖南邵阳王氏等;王皋的三沙王氏等。
12、王素五子王本,有子觉、觌(第七代)2人,第八代6人,其中3人名未详。
13、王素六子王硕,有子度、序、席3人(第七代),第八代已知仅1人。
14、王素七子王凝,有子一:鼎(第七代),第八代3人。
15、王素八子王常,有子若、存2人(第七代),第八代已知1人。
(三)三房王旭房下:
16、王粹支第七、八代不详。
17、王玄长子王彝有子5人(第七代),第八代3人。其中王彝四子王绪的长子应栋最显,任明远将军逢命征南勦乱,在四川富顺阵亡,其子卿玉守塜定居,后裔又徙黔江地区,繁衍为昆山分支——九龙三槐王氏。
18、王玄次子王制,有子一申(第七代),第八代2人(僖、亿)。其中王亿最显,为南宋名臣,形成昆山王氏大族。明末王玄二十世孙王在公编撰成有名的《昆山王氏世谱》,清代又有《续王氏世谱》,成为研究三槐王氏和昆山王氏的最好的资料。
19、王质长子王毖,有子:约1人(第七代),第八代2人。该支在湖北监利兴旺,有31个支派。
20、王质三子王復,有子恺、忱、慥3人(第七代),第八代2人。
21、王质五子承裕,有子一:崇相(第七代),第八代1人。
22、王质八子王明远,有子崇伯、章伯、奇伯、秀伯等4人(第七代),第八代仅崇伯子四:正道、正诚、正忠、正信。现繁衍为湖南、湖北、广西、云贵川等地的著名的楚南上梅王氏。
23、徽长子蒙,有子问1人(第七代),第八代不详。
24、徽次子黯,有子纳1人(第七代),第八代俣、伶2人。
25、徽三子朴,有子易、恕2人(第七代),第八代2人。
26、徽四子直,有子芝、芹、莘、蓆等4人(第七代),为天台派。后裔不详。
27、诲长子悫,有子迪、逢2人(第七代),第八代6人。
28、诲次子王隐,三子王令的后裔均不详。
29、诲四子王愈,有子迥、選、道、造等4人(第七代),以后不详。
30.诲五子王康,有子復1人(第七代),建炎三年(1129)不降金军,全家百余口被杀。
31、端长子王元,有子:毅、坦、通、发、榖、毂等6人(第七代),第八代有15人。其中最显要的是长子王毅的六子王伦,是南北宋相交的著名外交家,又是民族英雄。
32、端次子王忖,有子传、颂、颢等3人(第七代),第八代3人。(未完待续)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