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龙湾庄主考证的三槐世系西寮王氏

2013-01-24 14:29:2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三槐王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今河南浚县东),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祐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祐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王旦,字子明,祐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

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巩生四子:奇、时、由、皋。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足迹遍于浙东之宁、绍、温、台等地。
 
                                       《三槐王氏世宦年谱》

      王氏渊源流长,亘古系自周灵王长子晋,生于灵王甲午年,列太子位。灵王辛亥年因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欲遣众人以雍塞,其时太子晋力陈不可,易以禹之法,以疏利道,然灵王不纳,怒而贬晋太子位,太原安置。晋生一子,曰宗敬,生灵王二十二年,景王庚辰仕司徒,宗敬生凤。凤生覃。覃生渠,仕周王室为司徒。渠生丰。丰生芝。芝生亿。亿生错,仕魏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错生坟,仕魏国中大夫。坟生三子:曰谕、曰谋、曰谅,谕仕上将军,其威德安海镇山。谕子息,仕司寇,卒赠中烈侯。息子恢,仕伊阳郡阳城令,掌山河。恢子亢,官拜大夫将军。亢生三子:曰頣、曰敛、曰蠋。頣以中大夫不就。頣生翦,陕西富平邑东北人,秦代大将军,智勇冠群,习善兵法,辅始皇伐荆楚,封荆王,赠武城侯,生六子,长曰贲,仕典武将军,封通武侯。贲子离,仕秦大将军,封武陵侯,生二子:曰元、曰威。威居太原晋阳,仕汉扬州刺史,为太原郡之始祖,支派林立,世代爵位豪门贵族。威传八世至王霸,字儒仲,汉平帝时官尚书,王莽代汉后辞官隐居,东汉初应召入京仕司徒侯,后因病辞官隐居。霸生二子:长子殷,仕云中太守。霸六世孙懋,官至侍中,幽州刺史。懋次子凌,少举孝廉,迁至中山太守,曹丕称帝,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擢司空,进太尉。幼子宏,仕河东太守,后为㕍门太守。王霸第十五世孙王虬,仕并州刺史。虬子彦,仕同州刺史。彦子杰,仕济州刺史。杰子隆,仕国子监愽士,武阳郡昌乐县令,迁山西铜川县令。隆生七子,三子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初仕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末弃官讲学。通生三子:长子福郊,次福祚,仕上蔡主簿。福祚子勉,官终宝鼎令。勉子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潜,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礼部郞中。潜生五子,幼子质,元和六年登进士甲科,释褐䫈南管记,历佐淮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郞,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郞中,迁諌议大夫,虢州刺史,召给事中,河南尹,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侍。王氏鼎立天下,犀象声色有悦于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璧玉帛,有适于用而用之则敝取之,则竭仁智之所见,忠义之所闻,功名之所立,支裔之所分,而无不周知者惟书之长也。孔子圣人也,其学必始于观书。韩宣子适鲁然见易象与春秋,委礼聘上国,然后得闻之国风、雅、颂,楚左史倚相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然后明九州岛之义。郭子仪着谱系,然后知郭崇蹈之哭墓,狄梁公存世宦年谱,然后能使狄青知一时之侥幸,谱书之功,莫大乎是予考三槐王氏之源,自三代得姓而至汉唐,其岁月之久,兹不繁赘。姑以王乾公,始生于唐宣宗己巳二年三月二日卯时,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从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至昭宗龙纪元年三月,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干宁三年六月,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寇至清河,入闻长安,哀帝天佑四年,唐室分崩,簪缨解散,避地于淮西寿州紫金山。唐室既衰,五代肇起,王乾子王言,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庚子五月初五日午时,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官授从事郎,西京河南府新安邑丞。干化三年七月,再任淮西江北道光州定城令,均王贞明二年十月,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龙德元年十二月,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二月,知滑州黎阳令。长兴元年薨,寿六十有二,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言生二子:曰彻、曰永。王彻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五月十五日寅时,龙德二年登进士及第状元魁首,官授承信郎。同光元年八月,转承直郎知河北道信阳州罗山邑。明宗天成二年二月改承德郎知京西道襄州襄阳府宜城县。长兴元年,通判江南湖北道,鼎州清泰元年,从晋高祖镇北平。天福元年八月官粮运。高帝立覃恩,拜江南浙西道杭州临安府太守。开封二年三月拜左拾遗,迁河北道青州刺史。天福七年从汉高帝镇北平,十二年嘉善大夫,十月薨,寿五十有一。赠大师尚书兼中书令,鲁国公。王彻生三子:曰佑、曰祜、曰祉。王佑生于梁均王贞明五年卯己十二月初一日丑时,汉高祖立隐帝,干佑二年三月荫补齐州别驾,周初仕魏县南乐二县邑令。广顺二年七月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显德三年二月入判三司户部勾院。五年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于汴王城之东。七年正月从太祖即帝位建隆元年覃恩拜知制诰。二年正月上命奉使契丹,许王佑回朝,赐王佑官职,四月契丹回。干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迁殿中寺御史。三年知制诰,五年四月召拜中书舍人,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开宝二年正月兼秘书监,四年六月除右司监直史馆兼知制诰。六年十一月,除吏部侍郎。太平兴国二年二月,迁兵部侍郎。四年十月,告老归第,致仕荣禄大夫。雍熙三年甲申九月薨,寿六十有七,赠银青荣禄大夫,太师尚书令,晋国公。佑生四子:曰懿、曰旦、曰旭、曰勉。长子懿生于天复六年三月初三日丑时,太祖朝登进士官秘书丞。至道初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书阁学士。太宗端拱二年薨,赠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次子旦生于汉隐帝干佑二年己酉八月十五日丑时,太宗平兴国五年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淳化元年,选中甲科,拜河南江北道徐州通判。二年三月,除江北道陈州别驾,累迁知制诰,加升集贤殿修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兵部郎中。三年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四年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四年六月,权三司使。五年二月除入翰林拜大学士。景德元年四月拜紫金光禄大夫。二年迁尚书左丞。三年拜工部尚书衕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拜相兼修两朝国史。真宗总文武大政朝廷,乃至天下康泰民安,以无事事治天下,故旦在相位十有二载,外无寇贼这虏,内无水旱之变,兵革不用,干戈不起,海内富庶,天下称为贤宰相也。真宗天禧元年,以疾辞政柄罢相,入宫见帝。帝曰卿今疾亟,万一不讳使朕,天下事付之谁手,旦曰惟明主裁之。再问,旦曰寇准可负重任。三问余无所知。临危,偕子侄嗣后,曰吾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不得事于奢侈,吾一生自俸廉贞、克俭、严家教、守门风,不求门阀之婚,生计力求自主,聚财置田宅莫过之,勿以金帛置柩中而葬。天禧元年五月薨,寿六十有九。帝临其丧,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葬开封亲里乡大边村。享真宗庙廷,建碑纪念。仁宗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佑幼子旭,初荫补太常寺太祝。大中祥符元年官兵部郎中,知应天府。享年六十有八,赠户部尚书,封太尉。懿子曰睦、曰谅、曰挚。长子睦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生于干德元年四月廿五日,辰时,太宗雍熙二年取举人,仕台剡两邑教谕,欲举进士乃叔旦劝曰:吾族甞已太盛,当思为人戄,岂可兴寒庶士争进士乎。身名举人,可奏明圣上赐仕。淳化辛卯年恩赐授官东阳邑令,遂迁居东阳永泰乡之吉祥宝地王家庄。然不举进士,深思资浅,无意为宦,旹年腊月,禀父隐居不出,意决王家庄从农崇佛。咸平二年,征父资助,营建永泰大剎,以鼎传千古,自号乐隐居士,得文潞公藨于朝,宋真宗悯其才,赐补将作监主簿,华阳尉,累官至太子中书舍人。娶周陈二氏,生四子:曰宜、曰贤、曰宣、曰宝。长子宜生于宋端拱戊子年七月廿三日子时,举进士仕殿前司副指挥使。宜幼子王象,生于天禧辛酉十一月十二日未时,取举人,仕征事郎。孙王谥,生于庆历丙戌三月廿八日寅时,举进士仕承奉郎。睦幼子王宝生于咸平壬寅八月十五日寅时,仕征事郎,生五子,长子王丰之长子王仟,中举人仕礼部容省副使。新四公长子王侯,生天圣甲子十月十九日卯时举,取进士,仕秉义郎。侯子王伟、生皇佑癸巳十一月初九日申时,荫补著作郎。新四公孙王伍,举人仕司禄参军。新四公三子王厚,于天圣壬申八月初九日酉时,仕比部员外郎。厚幼子王倩,生于皇佑壬辰十月初四日巳时,仕承奉郎。新四公四子王将,生于景佑丙子八月廿一日辰时,仕通事舍人。睦三子王宣,生于咸平元年九月廿八日子时。宣长子王臣,生于天禧戊午十一月十九日子时,荫补安溪尉,历平海州判官。宣幼子王相,生天圣二年十月初七日未时,赠右司员外郎。相子王僖,生宋皇佑庚寅五月初一日寅时,元丰间进士,仕荥阳尉监察御史,迁右司员外郎,知宿州遂徙居涪州。旦子素,生淳化元年庚寅三月十二日卯时,赐进士,尚未为官,遗表不求恩泽。仁宗天圣十有五年,遵遗言屡征不起,明道元年二月力辞不果,赴召首以学士就第,复知渭州迁荆湖北道荆州江陵府刺史,鄂州知府,山东道冀州刺史,陕西路经略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迁河直江淮两浙都转运使、御史、擢天章阁侍制,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庆历六年八月兼判检院,擢判国子监。八月拜右正言知制诰。皇佑元年拜工部尚书。至和元年七月,兼招讨使,奉宁军节度使。嘉佑七年,致仕银青荣禄大夫归第。素子巩生于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四月八日巳时,官拜宗正寺丞,迁右卫将羽林统军金吾卫上将军,镇海军节度判官。元丰元年知河南江北道蔡州汝宁府海宁军节度判官。七年正月病辞,二月薨。巩生四子:奇、时、由、皋。子时生于仁宗皇佑四年三月十五日寅时,仕宣教郎知淮东道真州扬子县令,知淮西江北道庐州舒城邑令,迁河阳节度推官。元佑二年拜江西湖东道洪州隆兴府太守。绍圣元年二月,除广南西路安抚使。元符元年底拜太子少傅,刑部员外郎。徽宗初拜中书舍人,宣和六年五月薨。时子颜,生于神宗熙宁壬子二月十五日卯时,年十四试入州学,年十九选入太学,弱冠中上含第二名,经廷对,授文林郎,辟雍博士。绍圣元年,权将作监丞。元符元年,进秘书省校书郎转秘书郎,后改秘书著作郎。徽宗朝间,出提举淮南东路常平建司扬州。崇宁元年三月,召赴阙,上问孰可秉钧轴者,公与中书舍人潘良佐共言,陛下若欲持颠扶危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也。特恩转承议郎,语彻于外,何桌唐恪讳之,黜监江州南浙西道润州镇江府大观,初转朝奉郎,重和初擢右司谏,左迁工部员外郎,主管毫州。明道宫宣和三年,官兵部,自南京扈从至维扬朝散郎。宣和四年,差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昱年为考功员外郎,直龙图阁,知江南浙西道秀州嘉兴府。七年转秘书少监,除起居郎。钦宗靖康元年,权中书舍人。建炎元年商宗立覃恩,复朝散郎。二年正月拜中书舍人,迁朝散大夫,徽猷阁侍复制拜中书舍人兼侍讲。四年二月,迁江淮两浙转运使,绍兴元年三月薨,赠奉直大夫。继宗,荫补荆湖北道复州沔阳府佥判,未任尔卒。至此三槐王氏始于王佑,其先世从居于莘,仕迁于汴,或在江淮,或留河北,仕迁昆山、宁会、温台、剡邑、东阳支裔蕃衍远矣,予莫克详叙,仅以直道抒记其官职焉

     峕  宋高宗绍兴岁在辛未(公元1151年)仲秋上浣之吉
     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朱熹(1130-1200)
 
   文中提到王旦孙王巩,王巩子王奇。王奇与西寮王氏始祖同名,极有可能就是西寮王氏始祖。

西寮,四面环山,峰峦叠翠。位于浙江省瑞安市金鸡山山下。建村历史久远,早在明嘉靖年间就已有记录,属芳山乡。芳山乡即现在的湖岭,分卅一、卅二、卅三、卅四、卅五,共五都九十庄。卅三都分四图廿三庄,分别为一图五庄:马车湾、河山、项阳、上村、下村;二图八庄:东坑、西坑、呈阳、西顾山、深阳、泽西、天长、松坦;三图五庄:安前、樟阳、鹿窠、黄村、源底、四图五庄:杨后、西寮、董山、支根、均路。西寮属卅三都四图五庄内的一庄。

    那么西寮王氏始于何时?西寮王氏始于明末清初王秉顯公,至瑞邑四十八都董坑,入赘叶家。生元喜、元彩。元彩生子明德,明德公迁居西寮,是为西寮一世祖,坟在坑底。此前西寮叶姓居多。

    西寮王氏族谱是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呢?是明德公的两个儿子守贤,守高兄弟二人因念及祖源不敢冒认宗祖以为荣。结伴前往青田贵山访得老谱,于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79年)请人造了西寮王氏第一本族谱。守高公坟在西寮下宅山。由于当时青田贵山老谱只记载到宋绍兴年间由东瓯丁腰避居贵山的始祖王奇。王奇的上源却没有记录在册。大概是交通不便加上南宋、元、明初战火纷飞致使谱牒无存,累代口述言传所至也未可知。关于这一点延祐二年(即公元1315年),赐进士金陵太守东嘉宗人应雷为贵山王氏撰写的谱序就有记载道:“况元季间遭罹兵焚而谱牒已无遗矣。倘置之不修,奚以知祖上之由?”由此可见,处于当时的年代背景,王奇上源确实失而无遗,无所稽考。所以就始祖王奇的资料也仅仅数行,原文如此:“王奇,字汉谋。元配,林氏;续娶,朱氏。合葬大坟垟。公少颖悟,读书勤奋。宋绍兴三年殿试进士及第,授福建行省,转奉仪大夫,避金乱而归隐。因慕阜川山水之胜,遂迁家于贵山居住。暇日以诗酒为友,杜门不出,勤俭持家,诵读诗书。是为一世祖也。”共九十四个字。就这九十四字还经不起历史的考证。
 
 研究或鉴定一位历史人物:第一依赖史记。第二参阅当地府志、县志。第三才依据家谱传承。关于王奇、字汉谋,历史上是有这样一位人物。

      《占雁诗赐第》也有同样的记载:宋:王奇,字汉谋,贑人。家贫。补县小史。

      《北宋进士》名单里记载:王奇,字汉谋,号春山。江西省兴国潋江人。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甲辰特科进士。年青时为县衙掾史,县令于屏风画雁图上题有:“只只衔芦背晓霜,昼随鸳鹭立寒塘”诗句,王奇就中续上二句:“晚来渔棹惊飞去,书破遥天字一行。”县令叹为奇才。后游学京师,住文靖公李沆客舍。李沆去世时,宋真宗赵恒亲往祭奠,见李沆画屏上有《秋兴》诗:“雁声不到歌楼上,秋色偏欺客路中。宿寺梦回荷叶雨,渡江衣冷荻花风。”经询知为王奇所作,当即召见,特加赞许,准其参加殿试。王奇入试考取进士后赋诗云:“不拜春官为座主,亲逢天子作门生。”在朝任职,官至殿中侍御史。

      《史书》记载:景德二年七月,诏诸州职田如有灾伤,准例蠲课。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殿中侍御史王奇上言,请天下纳职田以助振货。帝曰:“奇未晓给纳之理。然朕每览法寺奏款,外官占田多窬往制,不能自备牛种,水旱之际又不蠲省,致民无告。”遂罢奇奏,因下诏戒饬之。

      《中国文学史》记载:“唐风笼罩”的北宋初期诗坛。据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所列举,白体诗人有:李昉、字文正;徐常侍昆仲:徐铉、徐锴;王禹偁、字元之;王奇、字汉谋等五人。其中徐锴、王奇二人诗集已失传,李昉有文集五十卷,亦已不传,唯其与李至酬唱合集《二李唱和集》尚存。五人中,只有徐铉、王禹偁有完整诗集传世。

      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王奇,字汉谋,赣县(今江西赣州)人。少为县掾吏,后游京师。真宗赏其诗,特赐第。官至殿中侍御史。

      《兴国县志》兴国名人录中记载:兴国古代文进士名录表(41名)姓名、王奇、考取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 年)甲辰特科进士,官至殿中御史。兴国县潋江镇人。王奇的孙:王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庚辰科进士 先后任太学正、枢密院编修。教宗时,举为右正言,北隅(今潋江镇)人。王奇第十一世孙:王本道,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北隅(今潋江镇)人。

      《福建人物志》见《宋史》本传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奇,赣县,天圣间(公元1023年—1032年)转运使(福建转运司)福建省情资料库:《泉州市志》也明确记载:王奇,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任。《晋江县志》(道光版),卷之二十八:职官志文秩。《历代泉州府以下职官考》中也同样记载:王奇,五年任。

      江西宁都《赖氏通谱》记载:宋朝御史郡人王奇题:“乃祖黄堂,乃父宰辅,真品异才,堪为国柱。胡当晋衰,不能安仕,始居松阳,郡赐天府。石城再迁,祥征花鼓,维彼宁都,境壤平膴。竹木茭夷,筑成堂庞,刘宋代兴,力辞祖授。耽志山林,怡情田圃,文著儒林,风高寰宇。天佑贤豪,异以纯枯,文子文孙,克成祖武。晚代后生,风传芳矩,遗像犹留,人争先覩。刻露须眉,功非小补,休哉先生,名足千古。”

      宁化淮土凤山王盛魁撰《大王王氏史略》记载:宋初,太原王氏王汉谋由河南省怀庆迁居江西省南城,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其后裔王君瑞迁居福建邵武,后又从邵武迁徙柳杨里(今明溪县盖洋)。据明溪县盖洋镇画桥村《太原王氏房谱》载:王汉谋的祖先是王翦,“自秦时翦公生贲匕;贲匕生二子,长元,次威。匕居太原姓最为蕃衍,自是蔓延编播天下。”这里倒是记载着王汉谋的后裔王君瑞迁居福建邵武。可是迁居的是王汉谋的后裔并不是他本人。而且记载的是王汉谋。没有提到王汉谋是否就是王奇。

      根据以上资料记述。历史上确有王奇、王汉谋这个人。但这个人是江西省赣县现在的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人。生活在北宋真宗年间,景德元年(公元 1004 年)甲辰特科进士,官至殿中御史。任过福建转运使,泉州知州事。并未任过谱载所述的福建行省、奉议大夫等职。

      根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注释:北宋时期福建还没有设福建行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闽中郡,汉时称闽越国。唐开元年间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州,福建是前两州的名字组成的。元初,福建隶江西行省。至元十五年(1278年),独自设省,名为福建行省,治设福州;十六年(1279年),又在泉州增置泉州行省;十七年(1280年),合并省,复称福建行省,治于泉州。

      关于奉议大夫一说,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注释:奉议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六品下,元升正五品,明为正五品初授阶……。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清废。

      由此可见:福建行省和奉议大夫这两个职称是在宋末元初才有,北宋的王奇王汉谋时期并没有这两个职称。所以说即使真有任过福建行省转奉议大夫的西寮王氏始祖王奇也应该是两宋交替或宋末元初时期的人,和谱载:宋绍兴年间是相符合的,此时金已建国。和谱载始祖王奇有过相同职称的还有他的朋友——东嘉友人山东行省包子道。包子道曾经去青田(时称芝田)拜访过他,并留有两首诗:

      山东行省包子道访大夫公诗云
      附凤腾蛟不肯攀,   寻幽惟欲向名山。
      锄松种菊情偏適,   致仕归田意自闲。
      呼酒时逢花共笑,   临风却与鹿同还。
      帝都尘土高千尺,   不到空林泉石间。
      东嘉友人包子道临行饯别诗云
      曾与金门侯晓筹,   何期君独泛归舟。
      一樽美酒聊为饯,   万里关山自去游。
      正喜论交情恋恋,   那堪分袂恨悠悠。
      芝田别后弥惆怅,   月下思君莫上楼。

      查阅资料:山东行省这个职称也始置于金,金建国于公元1115年至1234年。那么与包子道为友者当然也就是大金时期的人了。谱载:授福建行省;转奉仪大夫,避金乱而归隐。就有据可依了。从时间上推断,那么这位王奇并非江西的王奇王汉谋。让我们再看看下面几篇西寮王氏宗谱的谱序,会有什么发现。
 
明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重修太原王氏谱序》是这样记述的: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迨武王伐纣而有天下。周公为太宰,康炑为司寇。故成王封周公于鲁,封康炑于卫;散诸侯而列战国,封姓赐氏、拓土开疆。是为姓氏之所昉也。夫,王氏之始,自周灵王出厥后,支流分派绳绳。相继雍楚、江南之众莫可胜纪。及仕秦之大夫,讳:奇公者,迁都居洪都。汉晋之世,簮笏传家,故其后生愍、愍生萍而为洛阳太守。数世后生缨,为洪都刺史。后又生梗、梗生标为御史中丞,辅弼皇猷,历朝仕宦。后又有讳:迎公者,自唐天宝三年戊申进士,职至大学,世称阀阅。又有朝散大夫讳:啟公者,唐乾符年间,梁晋交兵,自洪都迁于汴梁;公遂避东瓯、丁腰居之,杜门不出。又数世,讳:钦公者,官至光禄大夫,公生虬、虬生珂为江南节度使,爵禄相承。梁朝乾化间名泰者,为太原刺史,嗣后职司。奉仪大夫,讳:奇,字:汉谋公,自宋绍兴三年癸丑进士,授福建行省。时值金人作乱,百姓蜂飞,公輙致仕,隐归至其地名曰:阜川、贵山。公喜曰:此处泉甘土肥,可以避寇,是为一世祖也。居数世愚耕秀读、克振家声。迨其后,讳:澯公者,任东濱州知府,派居松阳而无间断之失矣。且夫王氏出派分江南诸邑,历朝仕宦,云仍亦极繁衍。故遐迩广漠之乡,莫不以一体相视。盖其源清者流自长。显宦之所出,名览之所见,支图之所系,录登于谱,非邀誉于世,实念祖宗一本之亲耳。要知祖上之由,当以此鉴之。瞭然在目矣。

      旹。皇明正统六年岁在辛酉无射月。

      永嘉教授闽中陈可教拜序。

      从这篇谱序中我们发现有二位王奇,一位是秦朝王奇(姑且称之为前王奇),一位宋时王奇(我们称之为后王奇),前王奇仕秦,居江西洪都。后王奇为朝散大夫王啟之后,在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因梁晋交兵(始于公元908年)自洪都迁于汴梁。唐乾符年间至梁晋交兵起码还有二十多年,唐乾符年间根本没有发生梁晋交兵。谱载明显有误。

      按宗谱称王啟在唐朝乾符年间因梁晋交兵自洪都迁于汴梁,公遂避东瓯丁腰居之。这里我们发现:王啟公在唐朝乾符年间因梁晋交兵自洪都迁于汴梁。非常矛盾。五代十国时期的晋国在山西和河北一带太原古名晋阳故称晋国,梁国就在河南,河南开封古称汴梁故称梁国。梁晋开战人们逃命都唯恐不及。王啟公怎么会放弃没有战火的相对太平的洪都举家前往硝烟弥漫的汴梁开封呢?岂不是南辕北撤了吗?我们还发现:王啟公在唐朝乾符年间因梁晋交兵自洪都迁于汴梁,后一句怎么就公遂避东瓯丁腰居之?这句话可谓前言不搭后语,好像中间有断句。同一个人不可能在当时交通工具极不发达的时代,这么长距离地一迁再迁的。难道是因为从洪都迁到汴梁刚好遇到梁晋交兵而再迁温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是后人抄写这篇谱序的时候调换了前后句,其句子的排列应该是这样:又有朝散大夫讳:啟公者,唐乾符年间,自洪都迁于汴梁;梁晋交兵,公遂避东瓯、丁腰居之,杜门不出。这样就说通了。先是在唐朝乾符年间(公元874-879)从洪都迁到汴梁(开封)居了三十余年,后来因为梁晋交兵(始于公元908年)再迁到温州、丁腰。那么他怎么不回迁南昌,而冷不丁地就从开封迁到温州来呢?是什么原因?可见宗谱关于“公遂避东瓯丁腰”的情况有误差。不一定就是王啟,极有可能是王啟的后人。不过宋后之王奇可以推定为王啟之后,当然也极有可能居住过温郡之丁腰。这都只是可能,并不能说一定就是某个人。

      试看谱载:“啟公者,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梁晋交兵(始于公元908年),自洪都迁于汴梁;公遂避东瓯、丁腰居之,杜门不出。又数世,讳:钦公者,官至光禄大夫,公生虬、虬生珂为江南节度使,爵禄相承。梁朝乾化间(公元911-913年)名泰者,为太原刺史,嗣后职司。”依照这样的记载,王啟公不管自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还是梁晋交兵(始于公元908年)年间由洪都(江西南昌)迁居汴梁(河南开封),再由汴梁迁居东瓯、丁腰(温州、丁腰)浩浩荡荡几千公里好像是一气呵成的,在开封基本没多做停留。至温州、丁腰杜门不出。历经数世,生钦公,钦生虬,虬生珂,至梁朝乾化间(公元911-913年)名泰者,为太原刺史。不要说在丁腰“又数世”,单单依族谱记载的啟公延至钦公,钦生虬,虬生珂,再到王泰,如果是一脉传承的话已足足五代,以人类繁殖的自然规律至少也要一个多世纪。而梁晋交兵(始于公元908年梁)至梁朝乾化间(公元911-913年)是同一时期相差不过三、五年,即使自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至梁朝乾化间(公元911-913年)也仅有三十余年怎么可能繁衍五代之多?并且都是在温州、丁腰繁衍的!迁丁腰至少也在梁晋交兵之后。除非根本没有“自洪都迁于汴梁”一说,或远在唐乾符之前就已移居丁腰。不然的话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断无一脉传承五代甚至更多的道理。所以说序中所提到的人名,只是本族宗支的几位有名人仕,作为佐证。并不是本支的一脉传承。所记载的时间、地点也只能作为参考,不足取信。

      关于王奇这个人。谱序说的比较清楚,此人是宋绍兴年间人。应该是两宋之交迁入东瓯丁腰的,只是后人对何时迁入东瓯丁腰的迁入祖及本支一世祖混合在一起了。西寮谱认为奇公后人璨派出松阳,那么太原王氏松阳谱也同样记载了一个人就是梗,松阳谱认为梗又名朴。那么宋初的王朴与这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里对于王朴这个人,松阳谱认为王朴又名梗,西寮谱明确说这个是梗。但是我们也可以认为梗与朴是同宗近支。除了王梗谱中还记载了多位先人,有:仕秦大夫,奇公;汉晋时期的王愍;王愍生王萍;数世后生王缨。后又生王梗;王梗生王标;后又有王迎,王啟、王钦、王钦生王虬、王虬生王珂……等。乍看象是一脉传承的现象,其实不然。就像上面说到的一样,更多的只是点出本族宗支的几个比较有名的人物来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自己更加显著的祖宗却被隐去。为何?族谱明白地告诉我们是为避金乱!

    还有查阅了有关资料,宋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没有进行过科举考试,所以也没有产生过宋绍兴癸丑科进士。在绍兴年间,共有过10次科榜,分别是绍兴壬子(1132)张九成榜、绍兴乙卯(1135)汪应辰榜、绍兴戊午(1138)黄公度榜、绍兴壬戌(1142)陈诚之榜、绍兴乙丑(1145)刘章榜、绍兴戊辰(1148)王佐榜、绍兴辛未(1151)赵逵榜、绍兴甲戌(1154)张孝祥榜、绍兴丁丑(1157)王十朋榜、绍兴庚辰(1160)梁克家榜。以上说明谱载宋绍兴三年癸丑科进士是错误的。即使有也只能是位赐进士。

 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王奇第十四代孙王思爱所撰的谱序记载。

    尝考洪荒之世,虽有人民,未分姓氏。传至伏羲,始有五姓十二氏之名焉。及黄帝轩辕以迄;夏、商、周之盛,固属彰彰可考矣。夫王氏始祖,实自周灵王所出。阙后,支流分派,继世簮绂。江南瓯括诸处,仕宦相继,朱紫相辉。人虽繁衍,仍不敢冒认宗祖以为荣。自洪都派居东瓯、丁腰,代不乏人。续至奉仪大夫,王公,讳:奇,字:汉谋。宋绍兴三年癸丑殿试进士及第,授福建行省。斯时大金寇至,遂尔归隐。不欲腰金衣紫,惟愿凿井耕田。因慕芝邑山水清秀,至其地颜曰:阜川、贵山。公谓此泉甘土肥,诚可以栖遲而偃仰者矣。遂筑室居之,是为一世祖也。继世耕读,粗足农桑,子姓振振,或显或晦,各有其人,皆祖宗积累所致。“爱”也生当末裔,幼乏师承,恒惧多,历年所莫能知吾之所出。势必等骨肉於途人,不几伤吾一本之亲乎。后之孙子须修其谱牒,详其姓氏支图之缺者;以補脉络之混者;以清即至世代旷远览是谱者。如见吾祖宗血脉之延,而何有缺残遗漏之失也哉。

    皇明嘉靖十五年岁次丙申重阳日吉。

    十四世孙思爱稽颡拜序。

    这里可以证明王奇传至明嘉靖年间王思爱才十四代,如果准确无误的话,那么王奇应该是宋绍兴年间的,因为宋绍兴三年至明嘉靖十五年有403年。这样每一代相隔已有28年,还算符合人类传承的自然现象。如果算王奇的出生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468年每一代相隔已有33年,似乎还差一代;如果是宋景德年间的王奇,至明嘉靖十五年就有530年左右,这样每相隔一代是38年,这就不符合人类传承的自然现象了。由此证明王奇是宋绍兴年间人应该无误。

    从地域上说:我祖王奇是居住过东瓯丁腰的,之后移居青田贵山。为此,村里前辈曾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前往青田、阜川、贵山访得老谱。老谱上是这样记载的。
 
 《重修太原郡西寮王氏宗谱 》

    盖闻天地定位,万物攸生。超乎万物之上而最灵者,莫如人也。夫,人具五常之德,故知尊祖敬宗。虽代远年湮,迁居异域,皆可因端竟委,独赖此谱之存。是以人之於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岂可置之不修,莫知本之所出哉?余历考王氏之始,乃周灵王所封厥后,支叶蕃远,何可胜载。且王氏之族,传家以德,久而弥芳。江南江北之地,瓜绵椒衍,绳绳弗墜。自唐宋以来,洪都派居东瓯、丁腰,云仍远播。迨数十世后,续至奉仪大夫,自宋绍兴三年癸丑殿试进士及第,授福建行省。时值大金作乱,避寇归隐至青田、贵山。见此山清水秀,公遂筑室居之。十七世后有秉显公者,万历年间(1573年 - 1620年)迁居温郡、瑞邑。四十八都董坑地方,入赘董家之妇叶氏。生二男三女,长元喜,次元彩。显公终老是乡。元彩生子明德,见此处山川清丽,土名曰:西寮。即就此创业,凿井耕田,清白传家。是为西寮一世之世祖也。切谓处族以礼为先,以义次之。所以定尊卑、别长幼、序昭穆,惟宗谱是赖。讵得散各一方,而不思祖宗之所自哉?今王氏之孙,曰:守高,守贤;因念迁各处,不知祖上之由。遂与往青田、阜川、贵山访其老谱。余辄为之修葺。详明王氏之始终。故其间次第明晰,生卒备详。则虽世代沿革而瓜瓞绵绵。支图脉络之中,莫不灿若列眉。岂非先世积德之隆而能若是乎?今值颠沛之倾,独能整其谱牒。而推本敬宗之意,诚非他人所能及也。故为之序云。

    时:皇清康熙三十六年岁在丁丑五月朔七日。

    常侍大夫吏部尚书嗣孙括景漈梅峰承商撰书。

    这里明确指出王奇第十七世孙:秉显公者,万历年间(1573年 - 1620年)迁居温郡、瑞邑、董坑(大概是公元1600年左右)。秉显公孙守高,守贤;因念迁各处,不知祖上之由。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遂与往青田、阜川、贵山访其老谱。为之修葺。之后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也有多位祖宗:積光、積宝、積玺、積远、積高、積可诸君去过阜山认过祖。二次前访青田,确有贵山这个地方。并有始祖王奇的隐居诗和友人陈敬句的赞诗为证。

    奉仪大夫隐居诗:

    室明室暗两奚疑,   方寸当存不可欺。
    莫问天高神鬼恶,   直须先要自家知。

    (根据温州府志记载这首诗是王十朋所作,有待考证。)

    参侍郎友人陈敬句云:

    贵山名胜甲西东,   千古岧嶤入望中。
    雨过岚光浮几案,   云移佳气映棂栊。
    天钟嵩嶽居南位,   世袭冠裳继我翁。
    却羡君家能卜筑,   应知富贵与山同。

    这里明显提到“贵山名胜甲西东”有贵山这个地方。然而笔者翻遍青田县志也找不到贵山这个地名。于2011年5月同族人王国捧同赴阜山乡、季山村。季山、贵山在我们的方言中是同音的,季山周边也有如谱载之地名,如:金竹垟、麻地、叶处……等;可是村里却没有一户人家是姓王的。村里的老人说:在他的记忆中,村里就没有姓王的;可是离村三里处有一地名叫:王府坟垟,那里有姓王的古坟,只不知是什么年代的。因当时天色已晚,外加柴林茂密,无法成行,只好作罢,有待下次再去考察。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史上确实有王奇、王汉谋这个人。但这个人生活北宋真宗年间,江西省赣州现在的兴国县潋江镇人。景德元年(公元 1004 年)甲辰特科进士,官至殿中御史。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任福建转运使、泉州知州。其后人,孙:王质、十一世孙:王本道,都生活在赣州、兴国。王奇曾为江西宁都赖氏作题,赖氏称其为郡人。并没有有关他们迁居他乡的记载。在宋真宗年间,除了北方有少许战火。中原大地还算是歌舞升平、万民乐业的。他没有必要外迁,即使迁也不会从江西赣州一下子迁到青田贵山这样鸟不拉屎的地方。迁居这样的地方并不是为了繁衍生息,而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避难而来的。谱上明确地说是避金乱而来的,年代上不相符。那么显然这位王奇并不是东瓯、丁腰迁居青田贵山的西龙一世祖王奇。

    他们不是同一个地方人:史书记载王奇王汉谋是江西兴国潋江人;而谱载却是从温州丁腰,后迁居青田贵山。也不是同一时代的人:史记王奇、王汉谋是宋真宗年间人,而谱载却是宋绍兴年间人。只是同名同姓罢了。他们年代相差130年,查过宋绍兴三年进士也并无举行科考,这并不能证明就无此人,只能说是谱记有误。

    但根据谱序:王奇祖上乃洪都(今南昌)派居东欧丁腰,代不乏人。延至王公奇避金乱而迁居贵山,是很有可能的。那么西龙王氏即使不是赣州王奇派下,也是洪都(今南昌)派下,这就证明了西寮王氏是太原郡豫章王氏,至少与豫章王氏祖源有些相同,或者说是太原郡三槐王氏。但绝非现在的赤岸王氏。

    尽管这样,我们的先人为了“不敢冒认宗祖以为荣”。因为自己的祖宗已够荣耀了!十四世孙王思爱在谱序中说:我族在“江南瓯括诸处,仕宦相继,朱紫相辉。”没有必要去认别支宗派以为荣。那样非但不能为荣,更多的是让祖上蒙羞!所以在每次续谱没有乱接上源,一直就以王奇作为始祖,历经八百多年。那么为什么不把上源续上呢?大概原因是当时宋室分崩,簪缨解散的时代背景不允许!不是说“避金乱”而躲进了贵山这个山旮旯的吗?那就更不敢显耀祖宗了。因为宗祖太过显耀,尽在大宋王朝位居高官,仕宦相继,朱紫相辉。其后人对金人来说都是前朝遗逆啊!所以有关奇公之上源,断不敢昭然纸上。只述上与本族相关的几位无关紧要的名人而已。历经金人作乱和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之后。到了大明因年代久远想续就难了!所以嘉靖年间奇公十四世孙王思爱在写谱序时发出了:“历年所莫能知吾之所出。势必等骨肉於途人,不几伤吾一本之亲乎。”之感慨!

可是就在共和癸亥年(即公元1981年)有这么几位不学无术,自以为是,毫无操守的好事者,为了在谱序上登上自己的“大名”,录上自己的“光辉形象”。胆大妄为地为始祖王奇接上了上源。与弦塆王氏联谱,将我们太原郡三槐王氏的王奇派下泱泱几万人(因为王奇派下包括青田贵山及其无数支系,西寮几千人口仅仅是其派下一支细小的分支而已)移花接木,无知地嫁接在赤岸王氏的派系上,乱认祖宗!牛头不对马嘴!可笑之至!不孝之极!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地。祖上发源地不同。弦塆王氏祖源在福建赤岸,属赤岸王氏。而西寮王氏祖上是江西洪都,应该属于豫章王氏。因为西寮王氏历代续谱都翻录前谱的谱序,自始祖王奇以后,就曾有:至元四年即公元1267年南京工部主事广东按察司僉事、东嘉李階選所撰之谱序;延祐二年即公元1315年赐进士金陵太守东嘉宗人应雷所撰之谱序;明正统六年即公元1442年永嘉教授闽中陈可教所撰之谱序;嘉靖十五年即公元1536年王奇公十四世孙思爱所撰之谱序;清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97年常侍大夫吏部尚书嗣孙括景漈梅峰承商所撰之谱序;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廿六世孙婿朗山张绍辉所撰之谱序;根据这么多的谱序记载,明确地指出西寮王氏为太原郡,是由秦朝世居洪都(今江西南昌)。……世称阀阅。……又有朝散大夫王公讳啟,唐朝乾符年间因梁晋交兵自洪都迁于汴梁,公遂避东瓯丁腰(今浙江、温州)居之,……嗣后职司。奉仪大夫王公讳奇,字汉谋。公自宋绍兴三年癸丑进士,授福建行省,时值金人作乱,百姓蜂飞。公辄致仕,隐居阜川、贵山(今浙江、青田、阜山),是为一世祖。

    其行第、字辈为:

    先朝行第:秀起曰廷凤,如升中肇弘,玉云时作泰,梦公望道洪。

    阴行第:  辉丹昌裕盛,伯贵桂殷荣,庆承应弘浩,茂衍永康宁。

    讳行第:  崇元福惟思,仁良秉得明,守士文宗绩,日立啓家彬,   运敦成惠毓,理国大嘉祥。

    二、不同郡。根据弦塆谱载的世系流源,应该是琅琊郡,而不是太原郡。即使谱上记载为太原郡而如果世系无误的话,也是冒认太原郡的。且看弦塆赤岸王氏其世系流源:太子晋—源—潭—智实—元乐—浑公—敬—贤--憇—御错—鹢—榆—羌—恢—元—颐公—翦—贲—离—泰—城—瓒—玑—汉—吉—銜—骏—崇—孙—遵—仁公—融公—览—正—旷—羲之—徽之—祯—翊—思弘—子彰—琳—满—武成—元总—伯宜—怀铎—务琨—处一—不危—子帛—续宗—愈—鼎新—茂凖—曩—翰—善庆、善奇。此世系自王吉以后至王琳至前,大部分都属琅琊王氏。有《王氏通谱》为证:王离二子:王元、王威、王元为瑯琊世系《王氏通谱》记载:元—忠—浑—?—?—吉—骏—崇—?—遵—?—?—?—?—?—仁—融—览—正—旷—羲之—徽之;跟弦塆王氏世系基本符合。所以说弦塆王氏是琅琊郡,不是西寮的太原郡。

    我们太原郡王氏的世系流源是:王威太原郡豫章世系:威—志—珣—吉—山寿—嵚—彛—勖—霸—殷—源—岱—卓—述—懋—泓—并—扬—寓—牢—秀—玄则—焕—虬—彦—杰—隆—通—福畴—勔—玄暕—景肃—政—仲舒—徵。王威太原郡三槐世系:王威—王志—王珣—王吉—山寿—王嵚—王彝—王彛—王朂—王励—王霸—王殷—王亥—王岱—王卓—王述—王懋—王宏—王并—王扬—王寓—王牢—王秀—王玄则—王焕—王虬—王彦—王傑—王隆—王通—王福祚—王勉—王怡—王潜—王质—王庆存—王乾—王言—王徹—王祐—王旦—王素—王鞏—王奇。上面两支世系自王威开始至王通基本相同的。所以笔者在上面称其为“太原郡豫章三槐王氏”。王威是太原郡王氏始祖。王霸以后的世系多人居于豫章,是为豫章王氏,王景肃为豫章王氏开基祖。至王祐迁居汴梁,手植三槐,繁衍生息,是为三槐王氏。

    三、不同名。西寮的始祖王奇,而弦塆的是王善奇。有没有王善奇这号人,都是未知数。即使有也可能是一个无后的孤老。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却非把我祖堂堂进士王奇死拼硬套地按上去。无耻之极!说我祖王奇是赤岸王务琨之后,纯属无稽之谈,赤岸王务琨是唐武德年间即公元618长溪令,而王奇是宋徽宗绍兴三年即公元1133年赐进士。中间相隔597年,而王务琨之王善奇的世系是:务琨—处一—不危—子帛—续宗—愈—鼎新—茂凖—曩—翰—善庆、善奇,共十一代。平均每代相隔54年,这符合人类传承的自然现象吗?!!!

    四、不同辈。弦塆王氏的字辈:自鼎新公起:鼎茂清儒、善兼纪道、怀居昭尚、敬锡永均、弥增世高、公魁仁宰、应廷大光、承朝正齐、德思步孔、学必希圣。西寮王氏的字辈:崇元福惟思,仁良秉得明,守士文宗绩,日立啓家彬,运敦成惠毓,理国大嘉祥。试问有哪一个对得上?几位自以为是,不学无术的人仅凭西寮王氏“运敦成惠毓”中的“运”字辈,其中有几个人起了娘名“步”字,于是就大做文章,说什么西寮有“步”字辈跟弦塆的“步”字辈是同一辈分,从而联谱。结果导致风马牛不相及,令人笑掉大牙。试问有此四大不同还怎么联得上?
 
有人说:即不是赣州王奇,更不是弦塆王善奇。那么王奇到底是什么时候人?什么地方人?问得好!我们暂且不说秦朝的王奇,因为目前就宋朝的王奇还是相当的扑朔迷离。根据谱载:王奇、字汉谋于宋高宗绍兴三年癸丑进士,授福建行省。但是宋绍兴三年癸丑(公元1133年)没有进行过科举考试,所以也就没有产生过宋绍兴癸丑科进士,此间也没有做福建行省的王奇。史载王奇、字汉谋授泉州知州事,这个人是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江西赣州人。那么除了上述这个王奇,宋绍兴年间也有一个王奇,他是三槐王,王巩之子王奇、字守钧。王奇的从兄王古曾经安置于温州,王奇南渡后失考,他的后人有居于温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两位王奇相差130年左右。前面我们说过:根据谱载从始祖王奇传至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为本族修谱撰写谱序的王思爱才十四代。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王奇应该是宋绍兴年间或者更晚的人,因为宋绍兴三年至明嘉靖十五年有403年。这样每一代相隔已有28年,还算符合人类传承的自然现象。如果算王奇的出生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至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468年每一代相隔已有33年,似乎还差一代。如果是宋景德年间的王奇,至明嘉靖十五年就有530年左右,这样每相隔一代是38年,这就不符合人类传承的自然现象了。
 
依据上述逐步分析已经可以大胆地排除北宋真宗时期江西赣州兴国的王奇王汉谋,而选定了另外一个王奇,这位王奇并非王汉谋而叫王奇王守钧,生活在谱载同时的两宋交替时期。既然已确定了有这么一个王奇,我们就看看有关他的记载吧。

A、考三槐王氏:王奇。

对王巩妻室及其子女的考究:

  王巩。(1048—1117年)王旦之孙,素公之四子,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居士。巩历宦通判扬州,可权知宿州,右朝奉郎,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后宦止宗正寺丞。其生年,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巩与宋神宗同生于庆历八年(1048戊子年),其卒年,据《王氏通谱》记载:为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岁。据《宋史》懿敏公列传、(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三槐王氏通谱》记载:巩生六子一女,奇、时、由、皋。巩娶副氏生王奇;娶张氏(张方平之三女)生王时、王由;续妾生王皋;巩还有两子(名不祥),在贬谪监宾州盐酒税时“一子死于谪所,一子死于家”。一女适刘跂,据(元)脱脱《宋史》卷三四○《刘挚传》记载:“王巩婿刘跂,字斯立,东光人,元丰二年进士,官朝奉郎。其父刘挚,字莘老,性峭直,有气节,通达明锐,触机辄发,不为利怵威诱。仕至宰相,是神宗、哲宗时期的名臣。

  王奇,(1068—1112年)副氏所生,出嗣王厚公为子,字守钧。据脱脱《宋史》记载:奇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戊申年)十二月初八日,自徽宗政和(公元1112年)后不详(其实就是隐居贵山了)。原配金氏,继娶曾氏,生二子,倓、作。长子王倓“字静夫。生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三月初一日。举茂才,为太学博士、通判澶州,兼判西京勾院事。四迁至朝议大夫,赠紫金鱼袋。卒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己亥,年三十一。赠光禄少卿。配严氏,赠余姚县君;继边氏,封陈留郡君。子二,道、随”。二子虽皆生于北宋,然主要生活于南宋。(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云:“王道登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进±,除秘书郎,历龙图阁直学士,扈高宗南渡”云云。次子王作,字仲连,宋尚书屯田员外郎。后不明。
 
 B、根据遵义市谱牒文化研讨联谊协会委员会:

   《关于入播始祖王元开的上源传世表》是这样排列的:

    一 世 王言,字伯谨(869—930),生活于唐朝后期,先军职三年,后从其文职,累官至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令。宋天禧初以曾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许国公。娶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彻、永。

    二 世 王彻,字文通(892----942),后唐进士,官至左恰遗。后以孙旦贵,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鲁国公。娶田氏,追封沂国夫人。
子二:祜、祉。

    三 世 王祜,字景叔(924----987),自幼聪惠过人,年轻时即以文章词学名振京师。后周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后历仕太祖、太宗两朝。以才、德闻名,实有宰相之职,但不顾个人前途而以百口之家担保符彦卿,被传为美谈,名声大振,世人交口称赞:(王氏有阴德,后嗣必昌)。太宗即位,,升任中书舍人,不久改知开封府,后拜兵部恃郎。但未施展才华,上任后月余去世。后因子旦贵,追封晋国公,累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娶任氏,追封徐国夫人,子三:懿、旦、旭。继娶边氏,追封秦国夫人,子一:勉。

    四 世 王旦字子明(957---1017),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幼年沉默雾言,勤奋好学,极有文才。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真宗时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次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后拜工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成为当朝宰相。具有非凡之才,军国大事均参决策。为人极具忠义道德,胸怀宽大,有谤不较。成为宋代著名的大功臣。去世后,真宗临丧恸哭,废朝三日,举国致哀,追赠为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仁宗乾兴初(1022)下诏配享真宗庙庭,并建碑纪念,还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葬于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娶赵氏,封荣国夫人,子三:雍、冲、素。

    五 世 王素字仲仪、又字朴夫(1007----1073)。北宋著名官吏,三槐王氏五代的佼佼者,赐进士,历任鄂州知府,仁宗时擢升知谏院,遇事敢直言,颇受仁宗器重。后出知成都府,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王公异断》。后又以枢密直学土知开封府,复以端明殿学士再知谓州,后官拜工部尚书。以才闻名于世。去世后,谥懿敏。葬于开封大边祖墓。娶李氏,继滕氏,又继张氏。子九: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

    六 世 王厚:字裕国(1029----1061),仁宗天圣七年(1029)已己八月生,嘉佑六年(1061)进士及第,终将作监主簿,早世。娶张氏,矢志守贞,抱王巩 长子,王奇为嗣。

    七 世 王奇:厚嗣子(巩长子),字守均(1068----1112),生于宋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初八日,校书郎,调青田尉(这一点很重要,直接牵系到王奇为什么隐居青田的问题)。三迁至太常少卿,出知魏县,有惠政。卒徽宗政和二年(1112)九月十一日,娶金氏,继曾氏。子二:倓、作。

    八 世 王倓:字静夫(1079----1119),生于神宗元丰二年(1079)已未二月初—日。举茂才,太学博士,通判澶州兼判西京勾院事。四迁至朝仪大夫,赠紫金鱼袋。卒于徽宗宣和元年(1119),赠光禄少卿。娶严氏,继边氏。子二:道、随。

    九 世 王道:字彦洪,(生于1100年左右)。配贾氏,子四:资之、补之、辅之、翊之。

    十 世 王辅之:王道三子,(生于1130年左右)。娶徐氏:子二:元彬元觊。

    十一 世 王元觊:字子臣,辅之次子,(生于1155年左右)。配氏不详,子二:柏、杞。

    十二 世 王杞:元觊次子,(生于1180年左右)。配氏不详,子一:百万(有待进一步考证)。

    十三 世 王百万:杞子,生活在宋末元初(1206----1280)年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忠臣。在《元史列传》第四十七中载有元世祖对他的赞述:“王百万资性刚方,闲居不妄言笑,每奏对,必以正,不肯阿意承顺,帝尝以古直称之,虽权幸侧目,弗顾也”。娶陈氏,二子:如龙、如虎。

后世世系为:王百万--王如龙--王璋--王泯--王福。


    元朝未年,王福成了战犯入狱,后有贵人刘基相救而出狱。经查历史刘基概况,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是元朝官员,因对元朝政治腐败不满,被解职反乡。后被朱元璋请来当谋士,由于刘基谋略好,又精通天文。朱元璋在当吴王时,江南大旱,朱元璋问刘基,怎样才能求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牢里关押的人有冤枉。朱元璋就派刘基去清理放人。不几天,乌云密布,下了场透雨,朱元璋十分高兴。此时刘基趁机劝朱元璋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明太祖即位后,就提刘基为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负责司法工作,宰杀、关、放的建议和行使权在手,再加上刘基和王福是青梅竹马的同窗汐交。(有待考证)

    这一点也至关重要,上述虽说是民间野史传记。但证实其有这样的情况是可能的。同时也可以证明王奇后裔王福是青田人与青田的刘基是同窗好友。刘基的故居南田和贵山相距仅二三十里,说是同窗是很有可能的。也符合西寮谱字辈:“崇元福惟思”的“福”字辈。而西寮谱的“福”字辈是王奇第十二世,谱载就有福亮、福臻、福园……等等。也就是相当为元末明初时期。从宋绍兴(公元1130)至明洪武(公元1398)大概270年,每代相隔二十多年。
 
 C、《宋史》称王古曾经安置于温州。

   有关《三槐》王氏在南方各地的分衍发展情形,目前可靠的文献比较少。数年前,担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原籍浙江缙云的王惟英先生,曾经发表了一篇《浙东王氏世系概述》,是“三槐”王氏是一份珍贵参考资料.该文摘要介绍于下:浙东王氏散处宁、绍、温、台、团等府,堂名三块,郡曰太原;虽与琅琊微别,均为周王灵太子晋之裔也。我先世为大名莘人;世多称三槐王氏有阴德,迨文正公讳旦;相真宗,致太平,莘之族乃大。文正公有三子,长讳雍,国子博士;次讳冲,左赞善大夫;三讳素,仁宗时工部尚书,以学士就第,卒年六十七,谧曰文敏。苏轼《三块堂铭》,力赞“王氏之福,盖未艾也”。素公子讳巩,有隽才,长于诗,与苏轼契,历官宗正丞。从子讳靖,知广州,入为度支副使,从系讳古,徽宗时户部尚书,以卖文阁直学士知成都,堕崇宁党缙,贵衡卅别驾,安置温州,复朝故郎,是为浙东王氏始祖(以上宋史均有传可稽)。

    这为王奇日后移居温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绍兴县志》道:据谱载,王公奇为晋右军将军会籍内史王羲之之后(称谱载有误)。宋南渡(公元1127年)时有名奇者,太师尚书令文正公旦之曾孙也,始居杭州,而其后不详。

    考《姚江王氏宗谱》载:奇始家越,奇之五世祖名祚。奇二子,长倓,次作。又考《姚江王氏宗谱》,倓子道一,名彦洪,南渡居余杭仙宅界。子补之,家上虞达溪。补之曾孙应良,由达溪迁余姚秘图山,为余姚之祖。传至华,由余姚迁居府城山阴县光相坊。子作不明。

    由此看来奇公早世居绍兴生二子:倓、作。公避金乱而南渡。子倓南渡居余杭;子作不明。奇公南渡归隐之后又另娶妻生子了?那么王作哪里去了?是不是南渡时另派自立?
 
 E、据宋修《李浦王氏家谱》载:“李浦王氏,其先祖讳倓,文正公 (即王旦)五世孙,在宋钦宗时从驾南渡,徙居温州”。

    据载,王巩生有子六,子奇,官魏县令,赠太常寺少卿,配曾氏封恭人,生子倓,字伯行,号贞庵,世居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宋靖康间金寇逼京城,从高宗南渡(1127年)由卞梁(今河南开封市)迁至温州(1130年2月)城南锦春里而居,诰赠参议大夫兼朝议大夫,赠少卿,生于宋治平乙已(1065)三月十五日,卒绍兴丁已(1137)六月初十日,卒葬吹台山,后改扦五都凤岙之源,配边氏封三品太淑人,子二:彦洪、彦觉。自此,三槐王氏便在温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至明朝中叶李浦王氏出了个鼎鼎大名的榜眼王瓒。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谥号文定,人称榜眼王,编纂弘治《温州府志》。葬瑶溪皇岙钵盂山。王倓南渡居城南锦春里,高宗诰赠参议大夫兼朝议大夫。会不会诰赠王倓的弟弟王作为奉议大夫呢?不管有没有我们至少在这里找到了三个共同点:

     1、二个王氏世族都始于汴梁后南渡温州。

     2、李浦王氏祖王倓是王奇之子,西龙王氏祖也是王奇。

     3、明嘉靖年间,西龙王氏有一个王思爱为本族撰写谱序,李浦王氏有王瓒、王思献,
 
 经过上述的种种证明,我们作出如下判断:

    一、王奇的字:是王汉谋还是王守钧?

    王奇如果是王奇、王汉谋的话,那他就一定是宋真宗年间(公元1004年)人,并不是宋绍兴年间(公元1133年)人。如果是宋绍兴年间(公元1130年)人,为避金人作乱而避居青田贵山的话,就一定是王奇、王守钧及其后人,并不是王汉谋。
 
二、王奇是什么年代的人?

    如果是宋真宗年间(公元1004年)的王奇、王汉谋,传到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的王思爱就不止十四代了。每一代相隔38年是不符合人类传承自然现象的。如果是宋绍兴年间(公元1130年)的王奇、王守钧到十四世王思爱,每一代相隔33年还相当牵强,其中如果还有一代就比较符合人类传承自然现象了。据三槐王氏谱载:王奇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官校书郎,调青田尉。而西寮谱载: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癸丑进士,授福建行省,奉议大夫。其时奇公已六十五岁。不可能再去考取进士,更何况根本没有癸丑科进士。那么这个进士、奉议大夫是谁呢?他很有可能是王作,王作当时只有四十岁左右。三十多岁伴驾南渡有功,在诰赠王倓为朝议大夫的同时,于绍兴三年赐他一个进士,诰赠一个奉议大夫的可能性是有的。后来大金寇入便投奔父亲王奇,所以下落不明。
 
三、王奇为什么要隐居?

    王奇王汉谋世居兴国,并为宁都赖氏郡人作过谱序。且有孙王质、十一世孙王本道。祖上也没有从江西迁居汴梁再迁东瓯丁腰的记载。时值太平盛世毫无避居的必要。

    然而王奇王守钧的高祖,考《三槐王氏世宦年谱》王祐,拜汴京留守,復居於汴王城之東。手植三槐(谱上王啟和王祐是同一时期的人都在梁晋交兵之时居住过汴梁,或许是同一个人。可能是王祐、王啟字体相近误抄所致),三槐王氏自此兴旺发达,为官者众。至王巩因苏东坡“乌台诗案”遭贬宾州盐酒税。这次贬谪,对王巩而言,遭遇堪悲,苏东坡说:“定国以余故得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虽然后来赦免,但王巩喜上书,议论朝政,在当时也很有名,虽曾为此屡次吃大亏,但赋性不改。早年“上书言事,多切时病”。据(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载:从宾州归来后,“言事如故”得罪朝廷,屡遭贬谪。合家颠沛流离,子王奇始居杭州,而其后不详。王奇二子:倓,作;倓二子:道、随;其后人皆南渡居余姚、温州。王作,下落不明。父子俩的行踪一个不详,另一个不明?着实不同寻常。到底哪里去了呢?大概就是此时隐居贵山了。说是为避金人作乱,其实和罪案牵连不无关系。朝廷视他们为罪臣,大金视他们为大宋遗逆。不避居行吗?先前曾有从兄弟王古南渡安置温州。奇公很有可能投奔王古来了,居住地就是谱载的东瓯丁腰。后奇公归隐青邑贵山。王倓、王作在建炎四年二月(公元1130年)伴驾南渡,也肯定遇见过王古、王奇。并对温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王奇也可能已避居于贵山,以后王作就随他居住。王倓或其后人王随王彦觉便由王古安排居住锦春里。
 
  四、那么为什么要归隐青田贵山?

    因为他曾担任过青田尉,对青田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认为贵山是一个隐居的好去处。贵山位于青田阜山乡。阜山历来是青田的第二个县府。山高而平坦,易守难攻,每逢战时必移县衙于此,隐蔽而不失喧哗。又是古时候来往于闽浙之间的官道。贵山就在离此十里的山旮旯里。是避居的好去处。始祖王奇避居在此是很有道理的。那么为什么谱载不是王奇王守钧而不是王奇王汉谋呢?可能是因为“元季间遭罹兵焚而谱牒已无遗”累世口述言传有误,而将王奇王守钧传成王奇王汉谋。又或许宋室分崩,簪缨解散,有意改为王奇王汉谋来避朝廷和金人的追捕。因为有意避世,埋伏得够深。所以《温州府志》《青田县志》等地方志上均无他们的记载。是故其后不详下落不明了。
 
五、李浦王氏祖王倓是王奇之子:七世王奇(王巩子),八世王倓(王巩孙)正值金兵攻打汴京,靖康间全家南下投奔从父王古,原兵部侍郎宝文阁学士知成都,后因入崇宁党籍置温州(见宗谱王古公传)。八世倓公,王倓生子二:道、随。道公,字彦洪。登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进±,朝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徽猷阁待制,赠小师柱国,余杭县开国男。建炎中南渡,家余杭仙宅界。四子;资之、补之、辅之、翊之。补之、辅之守母墓移居上虞县十九都达溪虹桥。南宋淳祜三年王补之曾孙王季从达溪迁居余姚,后裔王华、王阳明即出自本支。故达溪虹桥王氏、秘图王氏、余姚上塘王氏、姚江开元王氏、上菁李家塔王氏均为彦洪公后裔,与李浦王氏系同宗异地分支。

      李浦王氏祖倓公次子:随,字彦觉,依从父古公而居温州南门外锦春里。彦觉单传至七世云叟公。生八世原吉(一难公)和原宏(三难公)。一难公二子,长文善,次文玉。九世文善,十世详公号约轩,十一世柏公字惟贞号植庵,在淳熙初从温州迁居永强九甲陈宅巷。后裔有迁平阳前河头。文玉折居三都上黄,因支派繁衍自立谱牒宗祠。十三至十九世后裔迁居平阳东坑;苍南王街头村;四甲烟墩;平阳北港河边;居西岙;居鳌江塘川石佛山;居麻步东坑后迁泰歹顷三溪口。二难公二子,长文燠,次文俊。文俊后裔折居五都马鞍岭。文燠公迁居李浦村于发族之始。生五男分五大派,大派静庵公生九男,分九小房。二派廪公生四男分四小房。三派敬公生五子分五小房。四派臻公五男分五小房。五派祚公四男。大房(日房)王埕;三房(月房)王佩;三房(星房)王瓒;四房王琉三子;长东岩公四子分福房、禄房、寿房、喜房。次一泉公五子分仁、义、礼、智、信五房。文燠公子孙除现居龙湾区永中缜,永兴镇外。尚有十一世思佩公迁居瑞安五十一都文成为始祖。十三世嘉龙迁南溪上塘为始祖。十三世嘉澈、嘉相迁居平阳夏姑桥为始祖。十三世嘉吉迁瑞安三十六都蛟池为始祖。十三世嘉达迁徐岙下墩为始祖。另外平阳鳌江蓝田王氏;梅源乡章公尖王氏:郑楼镇王氏;永加江北王家坞王氏等均为李浦王氏后裔。
 
 六、西龙王氏祖也是王奇。二支王氏世族都始于汴梁后南渡温州。李浦王氏在瓯海,西寮王氏的祖居地东瓯丁腰也属瓯海。种种巧合实属同宗。只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战火纷飞失去联系而已。
 
 相关史料记载王奇娶金氏、曾氏,生子二:倓,作。倓:四迁之朝议大夫。作:尚书屯田员外郎,那么有没有迁至奉议大夫的可能?这在上面已经分析过,是有可能的。谱中记载:王奇娶林氏,朱氏,生四子,珮、珂、琫、珏。古人取名都有连贯性,比如王奇二子倓、作都是单人傍。为什么后面的四个二子又取王字傍呢?这显然有点不合情理。再说从王奇至王思爱每代相隔卅二年很勉强。其中就可能落下一代,这落下的一代很有可能就是王作。真正避金乱的也应该是王作。金建国于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至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灭辽。接着进攻大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南渡。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在海上漂流了四年之久的宋高宗赵构驻跸温州。南宋灭亡于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蒙古人真正攻陷临安于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建立元朝。而王奇生于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金建国时王奇已四十七岁,绍兴县志称他其后不详,应该是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之后,有的资料显示于卒年。那么也就是说此时他已失踪三年。就是失踪的这一年他应该已经避居东瓯丁腰了。因为其堂兄弟王古就安置在温州,安置的地点可能就在这里。王古是王旦的子孙后代,王旦娶妻赵氏,生三子:雍、冲、素,王雍(988-1045年)字子肃,娶妻李氏、吕氏。生子四: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靖(1036-1081年)字詹叔,王靖之子:王古,字敏仲(或作敏中),进士出身,绍圣初(1094年)官户部侍郎。因入崇宁党籍,贬衡州别驾,安置温州。王古居温州时,王奇廿六岁。王古起码三十多岁。高宗南渡时王奇五十九岁,高宗到温州驻跸王奇已六十一岁,王古也七十多岁了。临安失陷距他已二百多年。王奇的儿子王倓生于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由此推断王作的出生日期应该于公元1091年左右。随高宗南渡温州的王作也已四十来岁。此时的王奇应该早就在贵山隐居了。所以倓子王随是由倓公从父王古安排居住温州南门外锦春里。王作则合家前往青田贵山奉父侍孝。那么西寮谱就漏载了一代王作。娶林氏,朱氏,生四子,珮、珂、琫、珏的不是王奇而是王作。其后人:王珮,居本邑方墩。王珏,另派。王珂次子王黻,复居祖基丁腰。那为什么谱载王奇,而落下王作呢?也许是王奇的名声比王作响亮。谱牒遗失之后,累世口传,只记得王奇,而落下王作也未可知。也许是真正的王作因某种原因不敢记述,记载王奇王守钧也把他记成王奇王汉谋,是有意为之。待考!
 
这样西寮王氏就有了清晰的源头了。始祖王奇、字守钧是太原郡三槐王氏。其迁移途径是:二世祖春秋王崇敬始居太原晋阳;至九世祖战国王错因故出奔于韩;至十世祖战国王坟居洛阳;至十四世祖秦王亢隐居频阳;至十九世祖秦汉之际王威复居太原;至廿一世祖西汉王珣隐居不仕;至廿九世祖东汉王霸复居太原;至卅九世祖王寓遭愍怀之难东迁;至四十三世祖南北朝王焕官江州刺史而居洪都;至五十三世唐王质居汴梁;至五十七世唐王徹居太原;至五十八世祖后唐王祐复居汴梁;至六十二世宋王古安置东瓯,王奇后人随高宗南渡温州。至六十二世宋王奇避金乱隐居青邑阜川贵山;至七十九世明末清初王秉显居瑞邑董坑;至八十一世清顺治王明德迁居西寮繁衍生息至今。其世系传承是这样的:
 
李浦王氏谱大错特错!!!
    王古(1044—1106年)字敏中。系王靖长子,北宋名相王旦曾孙。生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及第。
    请问如何投靠已经死去的王古

由此可知西寮王氏其世系传承由皇帝开始是这样排列的:
      黄帝第一世:黄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帝王,为少典与附宝所生。黄帝生在寿丘,长于姬水,居轩辕之丘,建都有熊(今河南新郑县),国号有熊,为华族伏羲帝和女娲帝有熊氏直系第79代帝, 为中华始祖
      黄帝第二世:玄嚣。黄帝长子。玄嚣生蟜板。
      黄帝第三世:蟜板。蟜板生帝喾。
      黄帝第四世:帝喾。又称高辛氏。帝喾生弃。
      黄帝第五世:后稷,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封国于邰。弃生不窋。
      黄帝第六世:不窋。又称叙望不,后稷子。母日姞氏。佐大禹,亦官大司农。不窋生鞠。
      黄帝第七世:鞠陶,又称鞠,不子。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鞠生育。
      黄帝第八世:育。
      黄帝第九世:抚。
      黄帝第十世:拔。
      黄帝第十一世:膺。
      黄帝第十二世:胜,胜公仕夏。
      黄帝第十三世:含章。
      黄帝第十四世:郝。
      黄帝第十五世:乾。
      黄帝第十六世: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周道始兴。公刘生堃。
      黄帝第十七世:堃,堃公仕商,袭爵。堃生庆节。
      黄帝第十八世:庆节。庆节继爵。庆节生皇扑
      黄帝第十九世:皇扑。字元音。皇扑生差弗。
      黄帝第二十世:太素,袭爵 。太素生国华。
      黄帝第二十一世:国华,继位。国华生差弗。
      黄帝第二十二世: 差弗。继位。差弗生绍穆。
      黄帝第二十三世:绍穆。继位。绍穆生承启。
      黄帝第二十四世:承启,继位。承启生殷仲。
      黄帝第二十五世:殷仲。继位。殷仲生怀德。
      黄帝第二十六世:怀德。继位。怀德生毁隃。
      黄帝第二十七世:毁隃。继位。毁隃生超。
      黄帝第二十八世:超。继位。超生公非。
      黄帝第二十九世: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袭爵。公非生至详。
      黄帝第三十世:至详。继位。至详生尚贞。
      黄帝第三十一世:尚贞。尚贞生高围。
      黄帝第三十二世:高围。字侯侔。公元前1358年至1298年在位。高围生亚围。
      黄帝第三十三世:亚围。字云都。公元前1298年至1193年在位。亚围生祖类。
      黄帝第三十四世:公叔祖类。又名太公、组绀。公元前1193年至1158年在位。公叔祖类生古公亶父。
      黄帝第三十五世:  古公亶父。周称太王。由豳迁岐,居岐之阳,实施翦商。公元前1158年至1139年在位古公。古公亶父生季历。
      黄帝第三十六世:  周公季历(公元前1165年—公元前1065年),古公亶父子,又称王季、公季。娶挚任氏女太任。公元前1139年至1100年在位。季历。季历生姬昌。
      黄帝第三十七世: 姬昌。居西佰,又称西伯昌,后称周文王。(公元前1100年至1050年在位51年),姬昌即位后曾—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姬昌生姬发。
      黄帝第三十八世 :  武王 姬发(前1050-1042在位)。姬发生姬诵。武王:在位9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灭,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黄帝第三十九世:成王 姬诵(前1042-1020)。姬诵生姬钊。成王:在位22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幼。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黄帝第四十世:康王 姬钊(前1020-995)。姬钊生姬瑕。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黄帝第四十一世:昭王 姬瑕 (前995-976)。姬瑕生姬满。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黄帝第四十二世:穆王 姬满 (前976-922)。姬满生姬繄扈。穆王:在位54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黄帝第四十三世:共王 姬繄扈 (前922-899)。姬繄扈生姬囏。共王: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黄帝第四十四世:懿王. 姬囏 (前899-891)。姬囏生姬燮。懿王: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孝王 姬辟方继位 (前891-885)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黄帝第四十五世:夷王 姬燮 (前885-877)。姬燮生姬胡。夷王:在位12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黄帝第四十六世:历王 姬胡 (前877-841)。姬胡生姬静。厉王:在位36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在位16年,竟被国人放逐。共和 (前841-827)周,召共和: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黄帝第四十七世:宣王 姬静 (前827-781)。姬静生姬宫生。宣王:在位54年,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黄帝第四十八世:幽王 姬宫生(公元前781-770)。姬宫生姬宜臼。幽王:(公元前781-770)年在位,在位ll年,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笑倾国”的由来。
      黄帝第四十九世:平王 姬宜臼 (前770-720)。姬宜臼生姬洩父。公元前77O年登基,公元前72O年去位(在位5O年), 母亲申后是幽王的正室。王都東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强而周室弱,齊、楚、秦、晉开始强大
      黄帝第五十世:王子 姬洩父。姬洩父生姬林。姬洩父(还未继承王位就过世)。周平王五十一年(辛酉,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合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的父亲姬洩父也早死,于是郑伯合周伯黑肩扶立姬林继承王位。
      黄帝第五十一世:桓王 姬林 (前719-696)。姬洩父次子,周平王孙,太孙赤之弟。公元前719年登基,公元前697年去位(在位22年),平王孫,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周桓王姬林有子三:太子佗、王子成父、王子克。
      黄帝第五十二世:庄王 姬佗 (前696-681)。姬佗生姬胡齐。公元前696年登基,公元前681年去位(在位15年),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黄帝第五十三世:釐王 姬胡齊(前681-677)。姬胡齐生姬阆。公元前681年登基,公元前677年去位(在位6年),庄王子。釐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黄帝第五十四世:惠王 姬阆 (前676-651)。姬阆生姬郑。公元前677年登基,公元前652年去位(在位25年),釐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子叫穨,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穨联络众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穨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穨,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賜齊桓公為伯。
      黄帝第五十五世:襄王 姬郑(前652-619)。姬郑生姬壬臣。公元前652年登基,公元前619年去位(在位32年),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帶,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帶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帶,叔帶逃往齐国。齊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晉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禮的款待,回国。九年,齊桓公卒。二十四年,晉文公卒。三十—年,秦穆公卒。
      黄帝第五十六世:顷王 姬壬臣 (前619-613)。襄王子.姬壬臣生姬班。公元前619年登基,公元前613年去位(在位6年)。 姬壬臣生姬班。
黄帝第五十七世:匡王 姬班 (前613-606)。公元前613年登基,公元前606年去位(在位6年),顷王子。定王 姬瑜 (公元前606-585)。公元前6O6年登基,元前585年去位(在位21年),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陸渾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孫滿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莊王死。姬瑜生姬夷。
      黄帝第五十八世:简王 姬夷 (前585-571)。姬夷生姬泄心。元前585年登基,元前571年去位(在位14年),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厲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為悼公。
      黄帝第五十九世:灵王  姬泄心(?—前545年十一月癸巳日)。姬泄心生姬晋、姬贵。元前571年登基,元前545年去位:(在位27年),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黄帝第六十世(王氏第一世):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字:子乔,子乔生敬宗。巳卯年(公元前582年五月生-前546年),灵王即位立为太子。因谏忤旨,谪居并州太原城都唐坂里。今山西太原建有晋祠。(1)
      第六十一世:王崇敬(公元前567年甲午三月生),一名宗敬、宗恭,字元镜。仕周为上大夫,迁司空中郎将,官至司徒。食邑太原,时人号王家,始得王姓。晚年居晋阳,卒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司徒冢。卒年六十三。娶吕氏。王庸敬纂《王氏通谱卷首之二》配姜氏配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二:凤、然。(2)

      第六十二世:王凤,一名仕蠲(公元前541年三月生),崇敬长子,为周司空。卒葬晋阳唐里邨,配郭氏,系太原守郭显女。子二:覃、石。(3)

      第六十三世:王覃,凤长子。抱道躬耕,晋侯屡避,不就。生子一:渠。王石,明易理。有子一曰诩。王诩,系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号鬼谷子,世称鬼谷先生。春秋末期清溪人。著有《鬼谷子》、《周易玄悟髓诀》等。见(王氏通谱)第五世。(4)

      第六十四世:王渠,周司徒。子二:庄、丰。春秋末期太原人。见(王氏通谱)第五世(5)

      第六十五世:王丰,渠的次子,初仕范中行氏,后为智伯家臣,晋六卿吞,智伯灭中行,遂入东都为封人,卒於鞏,葬北邙山。配某氏子一:芝。(6)

      第六十六世:王芝。丰子,周东都城守长。娶钟氏生子一:億。(7)

      第六十七世:王億。芝子,隐居不仕,以子为将,魏王尝以百金为寿,億却之,曰:子贵若显親,吾更愧於子职矣,终不寿。子一:错。(8)

      第六十八世:王错。億子,仕魏大夫,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战国时洛阳人。曾在魏惠王登上皇位时,任大夫,荐庞涓以自代,魏惠王二年、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8年)因故出奔于韩。生子二:墳、蕡。见(王氏通谱)第九世(9)

      第六十九世:王坟。战国时洛阳人。错长子,魏中大夫。为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婿。配范氏生子一:渝。一说三子:谕、谋、谅。见(王氏通谱)第十世。(10)

      第七十世:王渝。坟子。仕魏上将军(见宰相世系表),其威德安海镇山。配上官氏生子一:息(11)

      第七十一世:王息。渝子,魏司寇上将军。追赠忠烈侯,配钱氏,生子二:恢、昱。(12)

      第七十二世:王恢。息长子,魏司寇,仕伊阳君,阳城令,掌山河,配姜氏生子一:王亢。(13)

      第七十三世:王亢。恢子,拜大夫将军,秦以中大夫召不就,隐居频阳(今属陕西富平)。王亢生子三:王颐、敛、蠋。(14)

      第七十四世:王颐。亢长子。有文武才,秦以中大夫召不就,卒葬频阳。配孔氏文信君斌之女,子一:翦;继周氏,女一,适左监门汪永。(15)

      第七十五世:王翦。颐子,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生公元前304年,少习兵法,事秦始皇为大将军,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在攻赵,平燕,破楚等多项战役中立下大功,是秦始皇战七雄、平天下,建立秦朝的主要战将。公元前221年因病乞退,不几即卒,享年八十四岁,葬陕西富平县东四十四。娶桓氏,生六子:贲、戊、勇、刚、毅、乙,一女适中郎将汪陈。见(王氏通谱)第十六世。(16)

      第七十六世:王贲。翦长子,字典,秦大将军,封武陵侯。为秦大将军(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名将王翦之子,与其父同为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返击魏,魏王降,以魏地为郡县。后又率军与李信攻取燕国辽东,灭燕,攻代,虏代王嘉,灭赵。接着率兵南下灭齐。秦终于统一六国。配吕氏,子一:离,女一:适武安侯马兴。(17)

      第七十七世:王离。贲子,字明,继其父为秦将,率兵戍边备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与章邯一起统率秦兵与陈胜吴广作战。秦大将军,封武城侯。秦二世时,离领军击赵国赵王和张耳,在攻击钜鹿城时被项羽所虏,因不愿作叛自焚于禁室,《史记》中有其名,《中华全史演义》中亦其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有世系所载。卒葬钜鹿。娶秦将军孙胜之女,子二:元、威。元为琅琊王氏之祖。(18)

      第七十八世:王威,字武,离次子,事秦为左长史,仕汉为扬州刺史,居山西太原广武,为太原王氏之祖。娶上大夫刘淳之女,子一:志。(19)

      第七十九世:王志,威子,字仲,汉□帝征为扬州刺史,卒葬太原鹿台山,配程氏,子三:珣、玕、琪。(20)

      第八十世:王珣,志长子,字东石,汉扬州刺史,秦末隐居不仕。(21)

      第八十一世:王吉,珣子,躬耕不仕。(22)

      第八十二世:山寿,吉子,汉元康中为代郡太守。(23)

      第八十三世:王嵚,山寿子。(24)

      第八十四世:王彝,嵚子。(25)

      第八十五世:王彛,彝子。(26)

      第八十六世:王朂,彛子。(27)

      第八十七世:王励,朂子。(28)

      第八十八世:王霸,励子,字儒仲,太原广武人。居晋阳。《二十五史》载:霸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一说汉平帝时应召入京,仕司徒侯,有盛名)征到尚书,不称臣。有司问其故,霸曰: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及(礼记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司徒,故梁令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儒仲颇有其风,遂止,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就,以寿终。娶妻□氏,生二子:殷、咸。(29)

      第八十九世:王殷,霸长子,后汉中山太守(一说云中太守),食邑祁县而居焉,为太原王氏祁县支祖。娶沈氏,子一:亥。(30)

      第九十世:王亥,字子渊,抱经不仕,征召不就,躬耕居于祁县,著书立说,教授乡里,深为当世(地)所推敬。娶令狐氏之女,子一:岱。又《中国人名大字典》亥,汉宣帝时官中郎。(31)

      第九十一世:王岱,亥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初(136年)征为功曹椽,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娶□氏,子一:卓。(32)

      第九十二世:王卓,岱子,字仲远(?——137年),东汉阳嘉三年(134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137)三月卒。娶□氏,子一:述。(33)

      第九十三世:王述,卓子,殷四世孙。克播前烈著春秋,辟不就。宰相世系表为文中子世家。娶□氏,子三:隗、懋、允。(34)

      第九十四世:王懋,述次子,后汉仕侍中,幽州刺史。(35)

      第九十五世:王宏,懋子(史称允兄子,允兄是为懋也),居山西太原祁县,后汉仕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仍为新兴太守、雁门太守,见《宋书》王玄谟传。娶□氏,子:并,一说子:倬。(36)

      第九十六世:王并,一说倬,宏子,名未详,娶□氏,子:扬,一说子:默。(37)

      第九十七世:王扬,一说默,宏孙,娶□氏,子:寓。(38)

      第九十八世:王寓,宏曾孙,以文学优,显於世,遭愍怀之难,东迁居焉,家本祁县,娶□氏子二:牢、宰。(39)

      第九十九世:王牢,寓长子,太原祁县人,仕慕容氏为上谷太守,随慕容德寓居青州。娶□氏,子一:秀。见《宋书》玄谟传。(40)

      第一百世:王秀,牢子,以文学显於世,早卒。见《宋书•南史》玄谟传。娶□氏,子二:玄谟、玄则;女一。(41)

      第一百零一世:王玄则,秀次子,字彦法,太原祁人,南朝宋仕太仆,国子博士。娶□氏,子一:焕。(42)

      第一百零二世:王焕,玄则子,南朝宋仕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更著五径决禄五篇。娶□氏,子二:虬、蜚。(43)

      第一百零三世:王虬,焕长子(458—500年),齐高帝受宋禅诛袁粲,虬由是北奔魏。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征为秘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历并州(今太原)刺史,封晋阳公,有大功。宣武帝景明元年庚辰卒,享年四十三,谥曰穆,有著政大论八篇。娶魏氏,封钜鹿郡君,子一:彦。(44)

      第一百零四世:王彦,虬子,官同州(属陕西省,故为奉天辽沈道)刺史,著有《政小论》八篇。娶□氏,子一:傑。(45)

      第一百零五世:王傑,彦子,—作王—,太原祁人,仕济州(故时为河北)刺史,封安康献公,谥曰献,著有皇极谠义九篇。娶□氏,子一:隆,女一适临江侯蒋川。(46)

      第一百零六世:王隆,傑子,字伯高,幽识虑远,敏悟极高,凡事则礼,非礼不行,传太仆先生之业所在,教授门徒常千余人。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承诏著兴衰要论七篇,每奏帝称善,出为昌乐令,迁猗氏铜川所治著称。秩满退归,遂不仕,曰同州府君,卒葬山西河津县。娶□氏,子七:度、通、凝、绩、□、□、静。(47)
 
 第一百零七世:王通,隆次子,字仲淹(584-618),太原祁人。通幼明悟好学,受书於东海李育,受诗於会稽夏王典,问礼於河东关子明;正乐於北平霍汲,考易於族父仲华,集一心於学,夜寝六载不解衣。隋秀才高第,官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仁寿三年(603)始冠概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谒见隋文帝,奏献安邦治国太平十二策,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将十二策交公卿评议,公卿不悦,通知十二策不受公卿采纳,遂作东征之歌而归,后朝廷连征数次请王通授职,通不至,后赴河汾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讲学,遂家焉,门人自远而至,李靖、房玄龄、魏征、王佐等往来求学受业者不可胜数。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但以儒学为主,以“明王道”为己任,欲重振孔子之学,当时有“王孔子”之称,后世有“河汾道统”之誉。大业十年,尚书召署蜀郡司户,十一年(615)以著作郎国子博士征,王通皆不就。十四年(618)卒,卒后门人谥文中子,娶□氏,子三:福郊、福祚、福畤。(48)
 
 第一百零八世:王福祚,通次子,太原祁人。唐仕蔡州上蔡主簿。娶□氏:子一:勉。(49)

      第一百零九世:王勉,福祚子,唐登进士第,制策登科,仕河中府宝鼎令。(50)

      第一百一十世:王怡,勉子,唐朝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娶□氏,子一:潜。(51)

      第一百一十一世:王潜,怡子,太原祁人,唐朝时官扬州(今江苏省江都)天长丞,赠尚书吏部郎中。娶□氏,子五,第五子质,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十三王质传中有其名。(52)

 第一百一十二世:王质(769—836年),字华卿,潜第五子,据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十三载:王质太原祁人,五代祖通,字仲淹。质少负志操,系官宦门第,客居寿春,躬耕以养母,专以讲学为事,门人受业者大集其门。年甫强仕不求闻达。亲友规之曰:以华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於阘茸者乎!扬名显亲非耕嫁可致也。质乃白於母,请赴乡举。元和六年(811年)登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淮察,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为旧府延荐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出为虢州刺史,寻召为给事中,河南尹。八年(834)为宣州刺史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在政三年,开成元年(836)十二月初八日,无疾暴卒於任上,时年六十八,赠左散骑常侍,谥曰定,翌年八月十一日葬於河南永宁县洛川乡。娶荥阳郑氏子一:庆存,女三。唐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刘禹锡为质撰有神道碑。(53)
 
第一百一十三世:王庆存,质子,娶X氏,子一:乾。(54)

      第一百一十四世:王乾,庆存子,讨黄巢有功,授忠显校尉,转承直郞,淮东道江都邑令,知江南西道杭州钱塘邑,娶X氏子一:言。(55)
 
第一百一十五世:王言,字惟瑾,乾子,生於唐咸通十年己丑卒后唐长兴元年庚寅亨年六十二。为唐滑州黎阳令,追封许国公。娶妻姚氏。言生徹,太原祁县人,长兴元年卒,至宋天禧初,以曾孙旦贵,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娶姚氏,追封鲁国夫人,子二曰徹曰永。”。(56)
 
 第一百一十六世:王徹,字文通,生唐景福元年壬子卒后晋天福七年壬寅亨年五十一。後唐同光元年癸未状元,为侍制右拾遗,追封鲁国公。娶妻田氏。王徹生三子:曰祐、曰祜、曰祉。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57)

      第一百一十七世:王祐,名祚;字景叔,生於后唐同光二年甲申(公元924年)卒宋雍熙四年丁亥寿六十四。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娶妻任氏,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王祐在所居庭院中,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宋真宗的宰相,位居三公之首。从此,王祐子孙,居官要职,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宋代以后,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王祐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58)

      第一百一十八世:王旦,字子明,魏国公谥文正。祐公次子,太师尚书令。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寿六十一。葬开封府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娶妻赵氏。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59)

      第一百一十九世:王素,字仲仪,别字朴夫;旦公三子。生於宋景德三年(1006年),丙午卒熙宁六年癸丑(1073年)。寿六十八。娶妻李氏。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60)

      第一百廿世:王鞏,字定国;号介庵,自号清虚先生。王旦之孙,素公四子,生於宋景祜三年丙子;卒崇宁二年癸未寿六十八。有隽才,长於诗,元佑中授太常博士。娶副氏,生子:奇;继娶张氏,生子:时、由、皋。厚无子,继弟巩长子奇为嗣。他的生卒年,据(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王定国素为冯当世(京)所知,而荆公绝不乐之。一日,当世力荐于神宗,荆公即曰:‘此孺子耳。’当世忿曰:‘王巩戊子生,安得谓之孺子!’盖巩之生与同天节同日也。荆公愕然,不觉退立。”这是说王巩与神宗俱生于戊子年,此年为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其卒年,据(清)王国栋《王氏宗谱‘三槐王氏’》卷一记载:“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丁酉十二月初一日”,则其享年应为七十岁。历宦通判扬州,可权知宿州,仕右朝奉郎、后宦止宗正寺丞(61)
 
第一百廿一世:王奇,字:守钧。巩长子,副氏所生,出嗣王厚公为子,生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十二月初八日,公少颖悟,读书勤奋。授校书郎,调青田尉。三迁至太常少卿,出知魏县,有惠政。娶金氏,继曾氏。子二:倓、作。 倓,字静夫,举茂才,四迁至朝议大夫,赠紫金鱼袋。配严氏,赠余姚县君;继边氏,封陈留郡君。子二,道、随;另派。公于徽宗政和二年(1112)因时局不稳,先随从兄王古归隐于东瓯丁腰,后因慕阜川山水之胜,遂迁家于贵山居住。暇日以诗酒为友,杜门不出,勤俭持家,诵读诗书。卒葬大坟垟。是为一世祖也。

      第一百廿二世:王作,字仲连,宋尚书屯田员外郎,伴驾南渡有功,宋绍兴三年赐进士,授福建行省;转奉仪大夫,避金乱而归隐。娶林氏,朱氏,生四子,珮、珂、琫、珏。珮,行辉五,字大声,娶金氏。珂,提详。琫,行辉八,字大用。娶何氏。珏,行辉九,字大润,娶孟氏,另派(63)西寮二世

      第一百廿三世:王珂,行,辉七;字,大振;夫人朱氏。任礼部主事。合葬父侧。王珂生纪、黻、黼。王纪,行,丹四;字,朝纲。襟怀卓越,落落不拘。曩以湫隘自居,生齿日繁,乃分于本邑坊墩居之。迨后孙子读书筮仕,或身逰泮水或入粟拜官,皆亢宗而显亲者也。娶秦氏。王黻,复居祖基丁腰(64)。西寮三世。

      第一百廿四世:王黼,行丹九、字朝元;娶林氏。黼生子二:岳,淮。淮:行昌十九;娶夏氏。(65)。西寮四世。

      第一百廿五世:王岳,行昌十五,娶陈氏。岳生子一:標。(66)。西寮五世。

第一百廿六世:王標,行裕廿四,娶林氏。標生子二:珠,瑭。珠:行盛六一,娶方氏。(67)。西寮六世。

      第一百廿七世:王瑭,行盛六五,娶青田县刘氏。瑭生子一:樹。(68)。西寮七世。

      第一百廿八世:王樹,字秉直,娶冯氏。樹生子二:瑜,瑀。瑀:行伯三五,娶冯氏、側室金氏,乏嗣。(69)。西寮八世。

      第一百廿九世:王瑜,行伯三二,娶周氏,合葬门前山大坟样。瑜生子五:樑,本,栋,桂,楷。樑:行贵一,娶李氏,合葬贵坟籬,樑生子三:道,廣,贞。道:行桂十一,娶叶氏,生子二:正,立。正:行殷一,娶李氏,乏嗣。立:行殷二,娶陈氏;生子奉:行荣一,娶吴氏。廣:行桂十二,娶包氏合葬坟样口,生子三:伍,殷七,海。伍:行殷五,娶董氏,坟葬陇根;生子一:高。高:行荣九,娶陈氏。生子一:祖。祖:行庆廿九,娶徐氏,生子三:惟因,惟川,惟长。惟因,娶梅氏,生子二:思勉:应四十七;思维:应四十八。惟川,承堂叔富祀。惟长,娶傅氏。殷七,娶林氏,附兄圹;生子一:真。真:行荣七,娶白岩吴氏;生子一:富。富:庆六,娶严氏,抚堂兄次子惟川承祀。惟川,生子二:思厅:应四十;思览:应四一。海:行殷三,娶叶氏、朱氏,坟葬本里;生子三:汪,潮,渊。汪:行荣二,娶叶氏;生子三:进,瓊,表。进:庆一,娶章氏,生子六:廉,新,惟洪,惟聪,惟春,惟芳。廉:承一、字处安,娶章氏,坟葬本里,生子一:思庆:应一、字尚余。新:行承三、字处暘,娶叶氏,生子一女一;女适五十都金秉文;思盛:行应三、字尚茂,娶叶氏,生子四:仁琪,仁璘,仁珊,仁琥。仁琪:行弘二。仁璘:行弘十一、字文昌,娶马氏;生子一:良国。仁珊:行弘二十、字文宝,娶吴氏;生子二:良主;良御。仁琥:行弘三十七。惟洪:行承五、字处颜,娶林氏、吴氏;生子:思正,思戴,思显,思岳。思正:行应一、字尚弟,娶章氏;生子一:仁大。仁大:行弘一、字文盖,娶章氏,生子二:良浥;良弼。思戴:行应十二、字尚道,娶陈氏;生子二:仁行,仁位。仁行:字文术,娶陈氏,生子一:良澄。仁位:行弘十九、字文端,乏嗣。思显:行应三十、字尚受,娶傅氏,生子三:仁信,仁道,仁和。仁信:行弘三二、字文辕。仁道:行弘三八,娶朱氏,坟葬坟垟口;生子三女一:良安,良榜,良献;女适朱山岭脚林尚信。仁和:行弘四七,乏嗣。惟聪:行承六、字处俊,娶林氏,继娶吴氏,生子三女一:思昱,思旵,思旻。思昱:行应十一、字尚湛,娶谷氏,生子二:仁勳,仁稀。仁勳:行弘十三,乏嗣。仁稀:行弘二三、娶张氏,坟葬寄壇陇;生子三:良度;良高;良尧。思旵:行应三十一,乏嗣。思旻:行应四五。惟春:行承十一、字处成,娶陈氏,生子五:思稔,思肇,思幹,思广,思莊。思稔:行应二七。思肇:行应三二、尚厚;娶林氏,生子一:仁亶:行弘三三。思幹:行应五三、字尚屋,娶陈氏;生子一:仁益:行弘五八、字文谦。思广:行应五七、字尚巵。思莊:行应六四、字尚嚴。惟芳:行承十九、字处匡,娶陈氏;生子一:思志:行应二十、字尚守。潮:行荣三,娶陈氏。渊:行荣四,娶项氏。贞:行桂十三,娶廖氏,合葬岑根半山,生子:叨。叨:行殷六,娶林氏,生子:港。港:行荣六,娶章氏,继娶卓氏,生子二:曾,金。栋:行贵三,娶林氏,合葬塘豆,生子一:選。選:行桂十九,娶沈氏,生子一:楠。楠:行殷十五,娶李氏、继娶黄氏;生子二:生,先。生:行荣八,娶章氏,生子二:远,福。先:行荣十八,娶柯氏;生子三:善,泉,坚。楷:行贵五,娶祝氏,楷生子二:螎,桂廿九。螎:行桂十七,娶徐氏,葬坟样口,生子四:隆,殷十四,广,殷十二。隆:行殷十二,娶周氏,生子二:才,友。才:行荣十五,止。友:行荣二十,娶朱氏,生子三:记,礼,圆。福记:娶严氏,生子二女一:惟啟,惟敏;女适杨村廖。惟啟:字处康,娶陈氏,继娶孙氏;生子三:思隆,思东,思参。思隆:字尚兴,娶叶氏;生子二:仁補:字文增;仁引:字文颇。思东:字尚主,娶陈氏,生子二:仁津,仁海。仁津,娶夏氏,生子二:良重;良选。仁海:字文激,娶舒氏。思参:字尚助,娶柳氏,生子四:仁戴,仁馘,仁三,仁六。仁戴:字文顓,娶叶氏;仁馘,字文剪;仁三,止;仁六,迁居景宁。惟敏:字处学,娶冯氏,生子一:思演。思演,乏嗣。福礼:行庆五六,生子二:惟龙,惟涉。惟龙:字处胜。惟涉:字处更。福圆:行庆四五,娶朱氏,生子二:惟用,惟烈。惟用:字处荣,娶金氏,生子二:思通,思浦。思通:字尚倘,娶谢氏。思浦:字尚歇,娶吴氏。惟烈:字处馘,乏嗣。(福礼,福圆支派俱迁居异域)。殷十四,乏嗣。广:行殷十七,娶朱氏,生子二:武,保。武:娶杨氏,乏嗣。保:行荣十七,未娶。殷十二,乏嗣。桂廿九,不娶。(70)。西寮九世。
 
第一百卅世:王桂,行贵四,娶沈氏。桂生子三:圭,牲,玉。牲:行桂十六,娶徐氏,合葬承天塘,牲生子四:殷八,殷九,殷十,殷十九。殷八:承前圭:桂十四公祀。殷九:娶刘氏,生子三:忠,寿,贒。忠:行荣十二,娶毛氏,生子三:序,總,籥。壽:行荣十九,娶杨氏,生子二:玉,才。玉:行庆八,娶徐氏,生子一:惟举。惟举:行承十二、字处质,娶冯氏,生子二:思填;思龙。思填:行应十六,抚弟思龙次子仁闗承祀。仁闗:行弘三六、字文谨,以甥良察;良叙承祀。思龙:行应二三、字尚躡,娶范氏,生子二:仁格;仁闗。仁格:行弘廿一、字文敷,坟葬屋后,生子一女一:良器;女适西天叶则可。仁闗,承伯思填祀。玉:行庆十九,娶陈氏,坟葬南岸;生子一:吟;吟:行承四十,娶陈氏,坟葬承天塘;生子三女一:思朗,思宠,思湧;女适黄家地林朝干。思朗:行应四十、字尚渠,娶陈氏,生子四:仁耿:行弘十九;仁相:字    ,抱仁超   祀;仁洁:行弘五十;仁诞:行弘六三、字文寿。思宠:行应五五、字尚节,娶陈氏,生子三:仁义,仁礼,仁敬。仁义:行弘四一,娶严氏,生子一女一:良凤;女适西坑吴仁讨。仁礼:行弘五一。仁敬:行弘五五。思湧:行应五六,娶吴氏,坟葬坊坑。生子三女一:仁逋,仁坑,仁肆。女适朱寮朱仝。仁逋:行弘六一、字文会,娶陈氏,坟葬岭根屋基后;生子三:良招,良根,良葉。仁坑:字文畅,坟葬济坊坑。仁肆。才:庆十五,娶朱氏,生子三女一:惟一,惟邦,惟倍;女适吴村惟表。惟一:行承廿八,娶严氏,生子二:思开,思明。思开:行应四二、字尚豁,娶吴氏,生子一:仁柱:行弘七二、字文生。思明:行应四五、字尚白。惟邦:行承三八,娶何氏,生子五:思恩,思权,思统,思赞,思廩。思恩:行应三七。思权:行应五六。思统:行应六三,娶陈氏,生子三:仁骥:行弘七八、字文御。仁滂:行弘八十。仁辅:行弘八二,字文弼。思赞:行应六九。思廩:行应七一。惟倍:行承四十八。(此派俱迁居别县)。贒:行荣廿四,娶陈氏,生子二:象,九。殷十:娶章氏,生子一女一:女适坑口金,子:高。高:行荣十六,生子三:显,世,山。玉:行桂十八,娶吴氏,葬承天塘右穴,玉生子四:浩,誾,侃,巨。浩:行殷十三,娶吴氏,合葬屋基后,浩生子一:升;升:行荣十,娶钟氏,生子五:荣,满,烱,庭、臺。荣:行庆七,娶叶氏,继娶徐氏;生子:台。台:行承廿四,字处灵,娶吴氏,生子思森。思森:行应九、字尚鲁,娶傅氏;生子仁经。仁经:行弘五,娶吴氏,生良服。(此派俱迁居别县)。福满:行庆廿四,娶金氏,生子三:惟皎,惟凯,惟崇。惟皎:行承十三,字处潔,娶沈氏,生子一女一:女适黄家地徐孔才;思叶,娶傅氏,乏嗣。惟凯:行承二七,娶蒋氏,乏嗣。惟崇:行承二八,娶冯氏,生子四:思褒,思迪,思缓,思笵。思褒:字尚国,娶吴氏,生子一:仁喜。仁喜:行弘五一,乏嗣。思迪:行应二五,娶吴氏,生子二:弘二二,仁幸。弘二二,乏嗣。仁幸:行弘六十,娶徐氏,生子二女一:良兾,良纶;女适垟头周。誾:行殷十六,娶林氏,葬坟头,誾生子二:良,武;良:行荣十四,葬大坟样,生子二:福贵,福永。福贵:行庆十一,娶谢氏,坟葬门前山。生子三:惟潜,惟墩,惟长。惟潜:行承四,字处藏,娶徐氏,继娶李氏,坟葬晴天塘;生子二女一:思保,思存;女适万釜夏福。思保:行应四、字尚现,生子三:仁祥,仁攀,仁浓。仁祥:行弘三,字文起,娶吴氏,生子三:良奎,良佳,良本。仁攀:行弘六,字文桂,娶苏氏,坟葬祭方坑;生子一:良二。仁浓:行弘十七,字文绘,娶张氏,坟附兄側;生子四:良潮,良浪,良敫,良殷:承堂叔仁儒祀。思存:行应二六,字尚义。惟墩:行承七,乏嗣。惟长:行承九,乏嗣。福永:行庆廿八,娶杨氏,坟葬屋基后;生子四:惟琯,惟琏,惟展,惟徃。惟琯:字处律,娶孙氏,坟葬晴天塘,生子三:思取,思巧,思爵。思取:字尚额,娶冯氏,生子三:仁统:字文一,乏嗣。仁聪:字文括,乏嗣。仁俸:字文谷,娶朱氏,生子二:良琬,良恩。思巧:字尚项,娶朱氏、周氏,生子二:仁儒,仁仲。仁儒:字文学,娶金氏,抚堂兄仁浓公子良殷承祀。仁仲:字文晏,乏嗣。思爵:字尚齿,乏嗣。惟琏:处辉,乏嗣。惟展:承堂弟福起公祀。惟徃:字处润,娶杨氏,坟葬荒塘;生子二女二:思涨,思汴;长女适朱山张溪,次女适土丰陈周。思涨:字尚深,娶蒋氏,生子二:仁翊:字文晏,乏嗣。仁济:字文资,坟葬寄圆墈,继子二:良业,良绍。思汴:字尚献,娶傅氏。武:行荣十七,娶吴氏,葬兄側,生子四:福臻,靖,聳,重。福臻:行庆十三,娶冯氏葬坟陇,继娶徐氏合葬晴天塘;生子二:惟筹,惟彪。惟筹:行承十七,字处机,娶林氏,生子一:思爱。思爱:行应五,字尚修,禀性耿介,守正不阿,幽居深谷,每遇賓客,必命酒脍鲜,剧欢后已。娶章氏子一:烜;副室郑氏,善持家,炳、焯、焌皆其所育,此诚不愧幽闲之称也已。公明嘉靖十五年为本族作谱序。仁烜:字文焕,娶林氏,生子三:良节,良都,良言:承叔仁焌祀。仁炳:字文耀,娶洪氏,生子二:良泽,良直。仁焯:字文熖,娶沈氏,生子二:良邑,良佐。仁焌:字文炜,抚兄仁烜三子良言承祀。惟彪:行承三二、字处豸,娶陈氏、叶氏;生子一:思魁。思魁:字尚鳌,娶虞氏,生子五:仁訇,仁拯,仁雅,仁裕,仁匐。仁訇:字文甸,娶林氏;生子六:良锦;良汉,承叔仁拯祀;良三;良栋;良春;良静,承叔仁雅祀。良锦,娶吴氏,生子二:秉览:子书;秉洸:字子贡,娶夏氏,生二女一:得云,得雨。仁拯:字文榜,娶  氏,抚兄仁訇次子良汉承祀。良汉,娶林氏,生子二:秉起,秉达。秉起:字子凤,娶南木岩徐氏,生子二:得道;得还。仁雅:字文幽,娶叶氏,抚兄仁訇六子良静承祀,良静:号松山,公为人处世,刚柔并济,粮不待捕。县主谓公能以礼自守,故以旌褒之。由是相邻曲直,以一言折之,莫敢不服,诚一乡之善士也。娶陈氏生子四女二:秉延,秉光,秉现,秉亮;长女适元砻陈大望;次女适黄家地林柏瑜。秉延,娶八都石门叶氏,生子一:得言。得言,娶蒋氏,生子一:明珠。明珠:字君耀,娶五十都吴坑坳刘府刘氏,生子三女三:尚御;尚庆;尚广;长女适西天叶文标;次女适大岭阜周兆锡;三女适朱寮朱汝淄。秉光:字子明,娶詹氏,生子三:得高;得香;得瑞。秉现:号思山,娶西坑吴氏,乏嗣。秉亮:字子升,乏嗣。仁裕:字文光,娶林氏,生子良珠。仁匐:弘六四,娶徐氏。聳:行庆廿九,娶徐氏,坟葬门前山,生子二:惟蜜,惟端。惟蜜:行承三三,娶严氏,生子一:思爽。思爽:字尚雄,娶沈氏,生子一:仁襄。仁襄:行弘四八,娶洪氏。惟端:行承三四,娶金氏,坟葬赵龙后;生子三:思锁,思甫,思嵩。思锁:字尚鑰,娶夏氏,生子一:仁坤。仁坤:行弘四九,字文基,娶陈氏。思甫:字尚九,娶林氏。思嵩:行应三五,娶杨氏,生子五:仁裴:行弘廿九,字文翰,娶严氏;仁熊:行弘四六;仁券:行弘六六,字文诰;仁肥:行弘六七;仁良:行弘七七。重:行庆四四,家业颇殷,惜乎无子,是时臻、聳二兄痛念手足,即以其子继之。乡族称其孝弟,故寿延八旬之六,本邑县主申明,公能尚义,输谷赈民;给以管带乌纱,垂令名于世,以勉后之英俊,实以继先人之作述云耳。侃:行殷十八、字德元,配吴氏,側室林氏,葬坟头,生子一:昌;一女适朱菴朱;昌:行荣廿五,娶吴氏,葬父側,生子四:昙,溪,云,瑀。福溪:娶吴氏,继娶陈氏,坟葬麻地垟,生子二:豹,惟忻。豹:字处珏,娶吴氏,继娶廖氏,坟葬坟祥麻地,生子四:思覯,思瓘,思哲,思瓒。思覯:字尚谏,娶严氏,生子三女一:仁化,仁恭,仁宽;女适朱寮朱子昂。仁化:字文鐸。仁恭,娶孙氏,生子四女一:良珏;良珽;良瓊;良實:出继在城徐氏。仁宽:娶吴氏,生子三:良受;良熟;良好。思瓘:字尚瑶,乏嗣。思哲:字尚贤,乏嗣。思瓒:字尚加,娶金氏,生子二:仁恒,乏嗣;仁对,乏嗣。惟忻:字处悦,娶林氏,生子五:思腾;思罕,乏嗣;思珣,乏嗣;思律,乏嗣;思岑:字尚继,承堂叔惟禄祀。思腾:字尚椰,娶徐氏,坟葬前山大坟样,生子二:仁乾,仁库。仁乾:字文坤,娶冯氏,生子一女一:良彩;女适仲达。仁库,娶吴氏,生子三:良保;良明;良田:出继青田县项家。福云,娶陈氏,坟葬晴天塘,生子一:惟臣。惟臣:字处黯,娶陈氏,生子三:思親,思望,思鼏。思親:字尚孝。思望:字尚朔,娶冯氏,生子一女二:仁叙;长女适九都湖里杨怀显,次女适虞山。福瑀:行应五十一,娶张氏,生子二:惟禄,惟钦。惟禄:字处约,娶周氏,抚堂兄惟忻五子思岑承祀;一女适嚴山。惟钦:行承六四,字处乐,乏嗣。巨:行殷廿一,娶章氏,生子二:斌,晣(日在上);一女适朱岙;斌:行荣廿三,生子五:拱,杉,起,定,仓;福起:行庆四八,坟葬塘头;抚堂兄福永公三子惟展承祀。惟展:字处绍,娶张氏,坟葬门前山店后;生子二:思吕,思璞。思吕:字尚谐,娶郑氏,继娶叶氏,坟葬寄屋基下;生子三:仁(上肥下大),仁赐,仁绿,仁寿。仁(上肥下大):行弘七十八。仁赐:行弘八十三,号云峰,娶林氏,生子一:良接。仁绿:行弘八五。仁寿:行弘八九。思璞:字尚抱,娶林氏,生子三:仁则:行弘八六。仁注:行弘八七。仁嫩:行弘九十。福仓:行庆五八,娶杨氏,生子四:惟转,惟矿,惟琴,惟恬。惟转:字处添,坟葬塘豆湾。惟矿,娶潘氏,坟葬坟样口。惟琴:字处瑟。惟恬,乏嗣。晣(日在上):行荣廿八,娶林氏,生子二:礼,运。(71)。西寮十世。
 
  第一百卅一世:王圭:行桂十四,娶章氏,葬承天塘,圭抚桂十六牲公子殷八承,殷十六。殷十六:娶徐氏,生子一:明。明:行荣廿一,娶郑氏,生子三:瓊,昻,興。德瓊:行庆三,娶周氏,坟葬坟陇;生子三:旷:行承四五、字处轸;宰:行承五十,字处贡;谦:行承五四、字处阜。(72)。西寮十一世。

      第一百卅二世:王殷八,系桂十六公子承继,娶  氏,生子二、女一,子:杲,逹。女适吴村。杲:行荣五,娶   氏,生子一:德。福德:行庆五,娶周氏,葬坟陇,生子惟钦:行承六,字处信,娶陈氏,生子:思豪。思豪:行应七、字尚舜,公性天明敏,内刚外柔,是故邑大夫举公膺首,乡民曲直,公以一言决之,服焉。娶朱氏,坟葬本里。生子:仁理,仁坡,仁辖。仁理:行弘四、字文献。仁坡:行弘十二、字文泰,娶吴氏,生子二:良宣,良谨?。仁辖:字文辐。(73)。西寮十二世。

      第一百卅三世:王逹,行荣十三,娶叶氏,生子一、女一,子:亮,女适吴村。(74)。西寮十三世。

      第一百卅四世:王亮,行庆五,娶叶氏,合葬坟陇,亮生子二:惟四、惟禄。惟四:字处敏,娶徐氏,生子三女一:女适吴村吴起普;思昻、行应三四。思挺、行应六、字尚阜,娶吴氏。思趍、行应十四。(75)。西寮十四世。

      第一百卅五世:王惟禄,行承十六,元配冯氏,续弦徐氏,惟禄生子二:思桀,思威。思傑:行应三五、字尚畊,娶章氏,生子四:仁超、仁藏、仁治、仁判。仁超:行弘二八,字文时,娶朱氏,生子六:良朋、良晶、良金、良珠、良馀、良谨。仁藏:行弘三三,乏嗣。仁治:行弘五二,字文国,娶范氏、夏氏,生子二:良主,良表。仁判:行弘六九,子文司。女一,女适虞山虞谦;(76)。西寮十五世。

      第一百卅六世:王思威,行应四十四,字尚猛,娶邑官坑刘氏,思威生子三女一:仁袍、仁霸、仁椘,女适叶处叶不见。仁霸:行弘六三,字文業,娶金氏,无嗣。仁楚:行弘七七,娶金氏,无嗣。(77)。西寮十六世。

      第一百卅七世:王仁袍,行弘五七,字文征,娶吴氏,仁袍生子四:良银、良荣、良远、良登。(78)。西寮十七世。

      第一百卅八世:王良银,字旻征,娶吴氏,续徐氏,良银生子三:秉松(继子)、秉秀、秉顯。(79)。西寮十八世。
 
 第一百卅九世:王秉显,公至瑞邑四十八都,董坑入赘叶家。住数十年后,有孙明德公迁居邻地西寮居之,明德公实为西寮一世祖也。秉顯生子二:得喜,得彩。女三:长适叶寮,次适青田吴村廖家,三适青田吴村,坟葬董坑屋后。得喜:字元喜,娶  氏,葬董坑屋后,与胞弟合墓,子三:明初;太初、娶陈氏;瑞初。(80)。西寮十九世。实为西龙一世祖。

      第一百四十世:王得彩,字元彩,娶何氏,坟葬兄側,生子三:明福、明瑞、明德。明福:娶陈氏无子卒,入赘金氏,生子一:得衍,得衍:字守衍,娶吴氏,坟葬太平山头白墈下擸田后塏,得衍生士洪;士洪,娶金氏,坟葬杉树园头田。士洪生子二:文兆、文高。文兆,娶   氏,生子女一:适郑张福。文高,字子仰,生庚申二月初九丑时,娶刘氏,生甲戌七月初十巳时,子三女一:宗幹、宗翰,宗车;女适郑张福。长子宗幹,字绍旦,生辛卯六月十九辰时,娶詹氏生乾隆丙午二月初八亥时,生子四女二:積楩、積柟、積枹、積梓;长女适岙口陈阿灶;次女适五十四都方前街。積楩,字万林,号良温,生己巳十二月廿八辰时,娶余氏生嘉庆己巳十二月十八丑时,生子三女二:日华,日鼎,日锦。日华,字瑞齐,生庚寅十月初七丑时;日鼎,字瑞禹,生乙未八月廿四子时;日锦,字瑞绞,生甲辰四月十六寅时。積柟,字万明,号良俭,生丁丑三月初五亥时,娶周氏,生子一:日酬。日酬:字瑞来,生道光戊申八月廿九亥时,娶青田  氏,生子三:立爵,立齿,立德;立爵:字田福、号品玉,生光绪庚辰十一月十四卯时(退还);立齿:字田凑、号品姜,生光绪甲申正月廿六辰时,娶岙口郑宗察公女,生光绪甲午十月廿九酉时,生子:啟律。啟律:字蒙興,生民国癸丑六月初十午时。立德:字田勤,生光绪丙戌九月初九辰时。積枹,字万起,号良槚,生嘉庆庚辰六月十九亥时。積梓,字万森,号良棫,生道光癸未六月廿四寅时。宗翰:字绍仟,生乾隆甲午十一月十三亥时。宗车:字绍因,生乾隆戊戌十一月十二申时。明瑞:乏嗣。(81)西龙廿世。

      第一百四十一世:王明德,号敬初,娶梅山梅氏。皇清顺治年间,公见此山明水秀,土名西寮,遂于是创业筑室而居。积善余庆,清白传家,为人忠信,输粮无捕。故子孙振振,代不乏人;坟葬坑底大溜。是为西寮一世祖。明德生二:守高、守贤,女一:适坳后张得名。守贤:字惟秀,娶五十都胡氏,子一女三:士有,长女适元底杨廷亮,次女适五十都胡仲馀,三适大藏郑叔魁。士有:字含如,娶墩头林氏,子三女二:文魁,文元,文卿;长女适五十都胡章保,次适元底杨明魁。文魁,乏嗣。文元:字子灏,生乾隆辛丑十月初三子时,娶何氏,生乾隆庚戌八月初五日卯时,生子七女二:宗吉,宗志,宗程,宗球:娶张氏,宗祧:字绍祊、娶金氏,宗官:字绍乐、娶张氏,宗庆:字绍善、娶叶氏;长女适南山朱三钦,次适本地叶氏。宗吉:生继娶丁卯八月初六辰时;娶娄氏生继娶癸酉四月初八未时;生子一:積宦。積宦:字良采,生道光乙巳八月初六子时。宗志:生嘉庆甲戌正月初九卯时,娶陈氏生道光辛巳八月廿三亥时;生子一:積循。積循:生道光甲辰八月廿四戌时,娶何氏生道光丙午九月初八辰时;生子一:日续。日续:字申旺。生子二:立之;立巳。宗程:生嘉庆丙子十一月廿一亥时,娶张氏生道光戊子九月初二子时;生子二女一:積然;積熹。積然:生道光戊申六月廿四亥时。積熹:生咸丰辛亥十二月二十辰时;生子一:日旬。日旬:乳名阿仪。(82)。西寮廿一世。

      第一百四十二世:王守高,字君秀。妣:南山朱氏。生子六:士賓,士珍,士珠,士龙,士凤,士林;公於乾隆己亥年(公历1779年)十一月廿一午时夫妻合葬,坟在下宅山。时西寮合村多叶姓,公家贫而替叶家做长工。及公卒,其子孙因无钱与其择吉,而随叶家的吉日送葬。至吉日王家准时下葬,及至回朝才锣鼓齐鸣。此时惊动正在打麻将的叶家,以为吉时已过,慌慌张张地把棺木倒置下葬。自此叶家逐渐衰落,王家日益兴旺。至今合村皆王姓。公协同守贤公赴青田、阜川、贵山寻宗。觅得王奇公之世系。自认不可乱了世系,嘱后世亦不得冒认宗親。士賓,字质如,生康熙癸卯六月廿一卯时,娶元底杨氏生康熙乙亥正月初一丑时,生子三、女二:文彪(乏嗣)、文卓、文傑,长女适南山朱庆友,次女适五十都胡阿友,坟葬卖田埄。文卓,字子成,娶六科卢氏生雍正壬子十二月廿九辰时,生子四、女一:宗敏,宗亮,宗琯,宗政,女适大藏郑圣通。宗敏、字绍开,(叶寮派)生乾隆癸酉六月初五酉时,宗敏生積海。積海(乏嗣)。宗亮、字绍卿,生乾隆丁丑三月初五午时,娶坳后张氏,生乾隆乙酉四月十三丑时,宗亮生積淮、字南春,生嘉庆庚子三月初五午时,娶坳后张氏生乾隆乙酉四月十三丑时,生子一;宗琯、字绍仲,生癸巳二月二十辰时,生女一适六科;宗政、字绍满,生乾隆丁酉五月廿九亥时。文傑、字子俊,生雍正戊申十月廿五亥时,娶案前何氏,生雍正乙卯十一月初三亥时,生子一、女二:长适五十都胡上志,次适五十都胡绍官;子宗禁,字绍立,生乾隆壬午十一月廿二巳时,卒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三巳时,娶郑氏生乾隆壬辰八月十五戌时,卒同治甲子十二月廿三申时,坟葬四十九都对坑,坐甲向庚兼寅申分金。宗禁生子四:積芹,積啟,積藻,積蘋。積芹,号良旗;積啟,乳名阿乐、号良沃,生嘉庆丙辰六月廿三亥时,卒光绪戊寅十月廿七巳时;娶施氏生丁丑十月廿五卯时,抚弟積藻子日艮祀。日艮:字瑞珠,生道光丁酉十二月廿八申时,娶大藏岭下曹氏生道光己酉十二月,坟葬四十九都叶寮路尾坐亥巳兼壬丙分金;生子二:立统,立学。立统:字田宝,生光绪壬午正月十五午时,娶杨岙头金大宽公四女生光绪乙未七月廿八巳时;立学:字田董,生光绪丙戌十二月十八未时,卒甲寅正月十五辰时,娶五十都胡克生公三女,生光绪戊戌正月初七巳时,卒戊午六月初三午时,坟葬叶寮齐郭山,坐亥向巳兼壬丙分金;生子二女一:啟  ,啟油;女适营前东坑张步朋。積藻,乳名四娒、号良潦,生嘉庆壬戌四月十二亥时,卒同治丁卯九月廿二午时,娶任氏生道光辛巳五月二十戌时,坟附父側。生子三女二:日艮,日巽,日坎;长女适垟心杨XX;次女适XX邱阿啟。日艮,承伯積啟公祀;日巽:字瑞震,号上鉴,生道光乙巳四月十九卯时;日坎:字瑞斗、号上增,生道光戊申五月十七申时,卒民国戊午九月廿三酉时,坟葬碓坑外坐东向西。積蘋,乳名阿五,号良濱,生嘉庆辛未二月十七午时,娶壬桥孙氏生道光辛巳五月二十戌时,续娶邑岩下周氏生道光乙酉十一月十五寅时;生子一女一:日智,女适四十八都平坑盧阿朝公之子碎娒。日智:字瑞量、号上聪,生同治癸亥四月廿七未时,娶四十九都西山邱阿高公女,生同治辛未八月初六申时,生子:立马。立马:字田炯、号田治,生光绪壬辰八月初十巳时。士珍,字璞如,生康熙乙丑三月初五辰时,娶陶山周氏,生康熙丁丑十月十八亥时,坟葬下宅南山;生子三女二:文选,文达,文永;长女适五十都胡天佐,次适平阳。文选:字子鄰,生康熙壬寅七月十八卯时,娶周氏,坟葬坟后寨;生子宗丹。宗丹:字绍楫,生乾隆癸酉二月廿八戌时,卒道光戊子十一月廿五戌时,娶陈氏生乾隆乙酉十二月廿八酉时,生子一女二:積洪,长女适五十都胡XX,次女适五十都XXX.積洪:字良武,生乾隆辛丑三月初五未时,卒道光壬辰十一月廿五未时,娶X氏,生乾隆辛亥  月初一亥时,生子二:日柱,日亨。日柱:字瑞国、号上滔,生嘉庆辛未十二月十七戌时,娶金氏,生嘉庆巳卯二月初二未时,生子一女一:立脩:字盧怀、号品明,生道光辛卯正月廿三子时。日亨:字瑞唐、号上朋,生嘉庆戊寅三月初十戌时。文达:字子建,生雍正己酉八月廿一亥时,娶何氏生乾隆己亥正月廿六亥时,生子二:宗月、宗日。文永:字子福,生乾隆己未十一月廿八卯时。士珠,字玉如,提详。士龙,字云如,娶案前陈氏,生女二:长女适董山张抱青,次女适五十都胡国进。士凤,字翼如,生康熙巳卯八月廿六酉时,娶何氏,生子:文英,女适五十都胡阿奶,坟葬垟岙豆杨梅砲;文英:字子都,生雍正丙午十二月初八丑时,娶何氏,生乾隆丙辰十一月廿一申时,坟葬杨梅砲,生子二:宗妙,宗清。宗妙,生乾隆壬午十二月十一酉时,卒葬祖父側。宗清、字绍仕,(此派系现居桥头庐),生乾隆甲申十二月十四巳时,配叶氏生乾隆壬辰十月初三子时,生子二女二:積阜;積殷;长女适垟岙头金阿陈,次女适五十都胡珠林。積阜:字哲春,生嘉庆己未六月廿八丑时;抚弟積殷次子日洋祀。日洋:字瑞溢,生道光辛丑五月廿四戌时。積殷;字莫春,生嘉庆戊辰六月十六辰时,娶邵氏生XXX申七月初三X时。生子五:日湘;日洋;日涵;日国;日量。日湘:字瑞潇,生道光甲辰二月初二戌时。日洋:承伯積阜祀。日涵:号锡新,生道光丙午十月十三戌时。日国:字瑞君,号日勤,生道光己酉八月廿九子时;娶坳后张锡田公女生同治己巳十一月初四辰时;生子一女一:立额;女适黄崘吴田巽。立额:字田嵓,号田横,生光绪己丑十二月廿四申时;娶六科卢氏生光绪癸巳六月廿四子时;生子二女一:啟份;啟俩。啟份:字修X生宣统庚戌三月廿六酉时。啟俩:字修X,生民国甲寅七月初八巳时。日量:字瑞商,生咸丰丙辰三月初十丑时;娶黄崘吴大福公女生同治己巳七月廿一辰时。士林:字政如,生康熙癸未三月初七辰时,生子三女二:文榜,文友,文俊;长女适坳后赵维训,次女适董山张亚卓。文榜:字子余,生雍正癸丑二月廿五卯时,娶郭氏生乾隆壬申十月廿八未时,生子一女二:子宗全,长女适章垟廖亚三,次女适坳后张宗贵。宗全,字绍家,生乾隆乙巳八月廿六,。文友:字子  ,生乾隆丙辰五月廿七亥时,娶林氏生乾隆丁丑七月初五戌时,生子三女一:宗河,宗畴,宗涛。宗河,字绍晏,生乾隆癸巳八月十三戌时;宗畴,生乾隆丁酉十月十七辰时;宗涛,生乾隆己酉九月廿七亥时。文俊:字子程,生乾隆戊辰七月初六戌时,娶坳后张氏生乾隆丁亥四月十三辰时,生子:宗碧。宗碧:字绍璋、乳名湖海,(此派系现居桥头庐),生乾隆丙午八月十七未时,赘妻吴氏生嘉庆乙丑十一月十七卯时,生子一女二:子積菽;长女适五十都埭根胡新开,次女适白箬湾邱大汉。積菽:字良贡,乳名阿义,生道光辛卯十月廿六巳时,卒光绪癸巳十月廿一卯时;娶魏氏生道光道光辛丑四月十六辰时,卒光绪甲辰六月初九午时,坟葬乌岩底南山坐申向寅兼坤艮三分;生子三:日選;日遴;日逹。日選:字瑞会,号鼎元,生同治丙寅八月廿四申时;娶魏氏生同治庚午八月廿六寅时,卒光绪乙未九月十五卯时;生子二。继娶青田东平周氏,生子一。坟葬上嚴山下坐乙向辛兼卯酉。子三:立表;立衷;立表:字田木,生光绪丁亥八月十六子时,卒民国辛巳四月廿七子时;娶坳后张焕章公次女生光绪庚寅十一月十六亥时;卒民国辛未十月初三卯时;坟葬枫树岗坐西向东。生子三女二:啟倜;啟儻;啟朋;长女适黄崘吴益蒙;次女适瓦窑头魏君开。啟倜:字修汉,生民国甲寅三月X巳时。啟儻:字修X,生民国XXX月十五酉时。立衷:字田森,生光绪XXXXXX;娶黄崘吴水星公长女生光绪甲午九月初一申时,卒民国丁巳三月初八寅时,生子一:啟修。啟修:字修韬,生民国癸丑十二月十六未时。立袠:字田魁,生光绪丙午四月十四亥时,生子二:啟银;啟弟。日遴:字瑞生,号鼎正,生同治己巳十月初一丑时;娶上垟坪詹氏生光绪乙亥四月十七申时,生子一:立锥;继娶青田四都杨寮孙了彭公长女生光绪庚辰六月十五午时,生子二女一:立鍼;立铖;女适青田杨寮孙如娒。立锥:号田林,生光绪壬辰五月十五酉时。立鍼:号田友,生光绪庚子四月二十未时;娶瓦窑头魏上财公长女生光绪壬寅十月十四戌时。坟葬柿树坐西向东。生子二女四:啟钊;啟岳;长女适龙头黄长木;次女适源底杨新虎;三女适平坑周祖友;四女适黄岙吴益松。立铖:生民国己未十一月三十申时,娶坳后张钜垣公女生民国丙寅三月初五丑时;生子三女二:啟竹;啟贵;啟锐;长女适垟心杨余锡;次女适坳后詹应甲。日逹:号鼎兴,生光绪庚辰五月十五酉时,卒光绪壬寅五月廿九申时;娶青田东平周氏;坟附兄坟側。生子一:XX。XX:生光绪壬寅九月初九未时,娶黄崘吴大客供长女生光绪丙午十一月十三申时。(83)。西寮廿二世。

      第一百四十三世:王士珠,讳:玉如。生康熙己巳年(公历1689年)四月初七戌时,卒失考。配本村叶氏,生康熙乙亥年(公历1695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时,卒乾隆壬午年(公历1762年)十一月二十日戌时;享年六十七岁。生子七:长子文攀,生:宗餘、宗献、宗迎;次子:文桂,生:宗啓、宗泰、宗圣、宗善;三子:文登,生:宗礼、宗义、宗壹;四子:文科,生:宗源、宗秀、宗德、宗仕;五子文锡,生:宗伦、宗宽、宗联、宗鑑;六子文荣,生:宗镇、宗宝、宗书、宗华;七子文焕,生:宗茂、宗盛、宗山。坟在坑口山,坐艮向坤兼寅申三分。时公为选吉地,向叶家讨要多处地方不果。公再向叶家要口山岩下墓穴,道:此岩下与我可否?叶家道:岩下危,可与汝!岂不知此处正是公极想得到的地方。实为龙穴宝地,正中公之下怀。自此王家更加兴旺发达。此支派下包括分居安徽、江西、贵州、宁波及西欧诸国共有人口万余人(84)。西寮廿三世。
 
    龙湾庄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