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王姓源流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一说山西太原人。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王旦子孙颇多,且子孙中不少人都任有官职,因此朝廷南迁时,该大家族也纷纷随着南迁了。当时迁来上海市地区定居主要有4支,即王镇、王元、王迪和王垂裕。前3人系同胞兄弟,后人分别称他们为“八大公”、“八二公”、和“八三公”。“八大公”王镇时任金紫光禄大夫,迁来后定居于今金山之张堰。“八二公”王元,初迁居于昆山,其后人后来又分别定居于嘉定和宝山。迁来鹤沙定居的为“八三公”王迪。王迪是北宋靖康年间(1126年)的进士,后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官居二品。另外还有一支就是他们的侄子,太学生王垂裕,定居于今青浦。
以上4支王姓系同祖,故使用的堂名均为“三槐堂”。据苏东坡所撰《三槐堂铭》一文的记载,“三槐堂”名始用于王旦的父亲王显。王显是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的兵部侍郎,文武忠孝,曾为奠定宋朝基业有过颇大的贡献,是宋太宗时期众望所归的人选,但是他立身以德,能始终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因此最后终因直言而不容于时,下了野。有人曾劝过他,但是他却始终未肯放弃其“修德于身,责报于天”的宗旨,而且还在庭中种了3棵槐树以明志,“三槐堂”之名由此也就留传了下来。
迁来上海地区的4支王姓,均为他的后裔,这也就是今日“三槐堂”王姓所以在上海地区比较多的原因。
当时从京城开封迁来的众多移民中,在朝职位最高的即王迪一家,他看中浦东鹤沙(下沙)“地僻风清”的自然环境而在此定居了下来。
王迪迁来鹤沙后,传至今日已将近40余世,支脉繁衍极为兴旺,其所传后裔已遍及到了浦东新区和闵行区的许多乡镇和街道,如浦东新区中的北蔡、川沙、东沟、黄楼、孙桥等镇的王姓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多源自鹤沙王氏。黄楼镇界沟村有个王三房自然村宅,其祖先就是于明万历年间从鹤沙迁去的,是王迪十三世孙王佑8个儿子中的第三子,故其村宅因此而被名为“王三房”。
鹤沙王氏历代曾出过不少名人,王迪十三世孙王佑即其中成名较早的一人。他于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后曾历任广平和东昌两府的知府,为官清廉,史称良吏。他致仕回乡后还为王氏修了一部《鹤沙王氏宗谱》,这也是南汇地区成书最早的一本家谱,曾为钦连编写第一部《南汇县志》提供了许多建县前的地方史料。
据新场叶梦珠所撰《阅世编》一书的记载,鹤沙王氏早在明代就已经是“滨海”的一大望族,到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1522年~1619年),其发展更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鹤沙王氏已有不少颇著声誉的支系,其中像王英阳这一支,不仅他被举为孝廉,而且他的子侄辈王公觐、王观光、王台承和王逢年还都分别在郡县中担任了官职,他的30多名孙辈中有20余人入了县学。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其后人王文炳还中了进士。因此《阅世编》称鹤沙王氏应是浦东南汇地区形成时间最早的一个大家族。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