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浦东王姓源流

2013-01-24 14:29:13来源:百度贴吧·二团塘东

打印 字号: T|T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一说山西太原人。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王旦子孙颇多,且子孙中不少人都任有官职,因此朝廷南迁时,该大家族也纷纷随着南迁了。当时迁来上海市地区定居主要有4支,即王镇、王元、王迪和王垂裕。前3人系同胞兄弟,后人分别称他们为“八大公”、“八二公”、和“八三公”。“八大公”王镇时任金紫光禄大夫,迁来后定居于今金山之张堰。“八二公”王元,初迁居于昆山,其后人后来又分别定居于嘉定和宝山。迁来鹤沙定居的为“八三公”王迪。王迪是北宋靖康年间(1126年)的进士,后累官至太常寺少卿,官居二品。另外还有一支就是他们的侄子,太学生王垂裕,定居于今青浦。
     以上4支王姓系同祖,故使用的堂名均为“三槐堂”。据苏东坡所撰《三槐堂铭》一文的记载,“三槐堂”名始用于王旦的父亲王显。王显是宋太祖、宋太宗时期的兵部侍郎,文武忠孝,曾为奠定宋朝基业有过颇大的贡献,是宋太宗时期众望所归的人选,但是他立身以德,能始终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因此最后终因直言而不容于时,下了野。有人曾劝过他,但是他却始终未肯放弃其“修德于身,责报于天”的宗旨,而且还在庭中种了3棵槐树以明志,“三槐堂”之名由此也就留传了下来。
     迁来上海地区的4支王姓,均为他的后裔,这也就是今日“三槐堂”王姓所以在上海地区比较多的原因。
     当时从京城开封迁来的众多移民中,在朝职位最高的即王迪一家,他看中浦东鹤沙(下沙)“地僻风清”的自然环境而在此定居了下来。
     王迪迁来鹤沙后,传至今日已将近40余世,支脉繁衍极为兴旺,其所传后裔已遍及到了浦东新区和闵行区的许多乡镇和街道,如浦东新区中的北蔡、川沙、东沟、黄楼、孙桥等镇的王姓人口中很大一部分多源自鹤沙王氏。黄楼镇界沟村有个王三房自然村宅,其祖先就是于明万历年间从鹤沙迁去的,是王迪十三世孙王佑8个儿子中的第三子,故其村宅因此而被名为“王三房”。
     鹤沙王氏历代曾出过不少名人,王迪十三世孙王佑即其中成名较早的一人。他于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后曾历任广平和东昌两府的知府,为官清廉,史称良吏。他致仕回乡后还为王氏修了一部《鹤沙王氏宗谱》,这也是南汇地区成书最早的一本家谱,曾为钦连编写第一部《南汇县志》提供了许多建县前的地方史料。
     据新场叶梦珠所撰《阅世编》一书的记载,鹤沙王氏早在明代就已经是“滨海”的一大望族,到嘉靖、隆庆和万历年间(1522年~1619年),其发展更已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鹤沙王氏已有不少颇著声誉的支系,其中像王英阳这一支,不仅他被举为孝廉,而且他的子侄辈王公觐、王观光、王台承和王逢年还都分别在郡县中担任了官职,他的30多名孙辈中有20余人入了县学。到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其后人王文炳还中了进士。因此《阅世编》称鹤沙王氏应是浦东南汇地区形成时间最早的一个大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