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代重臣王琼在山西太原市的遗迹明代重臣

2024-06-16 08:16:0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王氏,据《太原王氏族谱》(明天顺四年出生于刘家堡村的明代南京工部尚书王永寿修,清康熙四年、嘉庆七年刘家堡村王氏重修)记述:“我王姓本姬姓也,周灵王太子晋,好直谏废为庶人,因以王为姓者,……世居太原,远显于汉、唐、宋者固不可考,其可考而知者,则自元始,元之时,有子诚、子实、子昭者,此我始祖之可考而知者也”。又据明正德二年,出生于刘家堡村的明代户部、兵部、吏部尚书王琼自述事状,清李东阳撰《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记述,“见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之蚕石”,即现在晋源区姚村镇蚕石村。
  《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又记述,居蚕石之王子实“生二子,长处士均圯,次良,仕元,知潞州兼管本州兴学、劝农事,有惠在民,老而无子,以兄子伯聚为后”,元末,“至正之乱,故家大族,焚掠殆尽,伯聚自山蓁别墅,亦襁负子女避乱于外,及国初肇定版籍,始卜居柳林(即现在的小店区刘家堡村)”。
  王琼曾祖父王伯聚一家定居刘家堡村后,王伯聚次孙王永亨,即王琼父,生琼当年乡试中举,成化时官至隆庆知州,始建新第于县城东街,王永亨举家迁居太原县城东街新府第。
  明正德十六年夏五月,在兵部尚书任上的王琼受诬“谪戍绥德”。嘉靖四年春,王琼函令长子朝立买地兴工作一将来栖迟之所,是年,晋溪园落成。嘉靖六年秋,王琼以昭令“还籍为民”,住进了晋溪园,嘉靖七年二月,70岁的王琼起复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提督陕西军务,代王宪总制三边,嘉靖皇帝御书“方岳重寄”匾额,悬于太原县城新府第。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琼卒后,晋溪园改为晋溪书院。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刘家堡村王琼14世孙王宪敬书“晋溪书院”匾额,悬于门上。历经400余年,到民国年间,房屋大多倾圮。清宣统二年间,刘家堡村王琼14世孙王惠重修,因国变中止。1907年,王惠与族人集议合力捐助整修,陆续完成正殿内塑像等工程,书院庭舍60多间与围墙、正门等工程量大,修建历时多年,又遇日寇侵占后又横加拆毁。幸于王惠不畏挫折,竭力坚持,雇人看管并简陋修补残迹,终使书院和王琼祠得以保存。1992年政府与海内外王氏协力重修,晋溪书院焕然一新。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琼逝世于京师吏部尚书任所,葬于太原县西北七里蒙山之麓,即今晋源区金胜街办王家坟村。嘉靖十三年敕命工部员外郎朱继忠监造,礼部尚书霍韬撰神道碑,原墓园规模较大,历经沧桑,现仅存献殿一座及几根残石柱。
  明嘉靖末年,诏建恭襄公祠于晋溪书院之西,背山临水,祠前有古银杏树两株。清宣统二年(1910年),刘家堡村王琼14世孙王惠、王宪重修时,将祠改为三楹,王琼塑像两边柱上挂着王惠书刻楹联一副,上联“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下联“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相应宁”。上世纪50年代前,只有刘家堡村王氏可以到祠前采摘银杏树果实——白果。
  清代,刘家堡村王掠后裔在村中北大街建了一座王琼纪念府第,遗址尚存,大门上“干城第”匾保存完好。古代干指盾,城指城郭,都起捍卫防御作用,此匾喻御敌将领,“干城第”匾颂王琼捍卫国家的大将、兵部尚书的府第。
 
链接:
    王琼(公元1459年―1532年)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山西太原人。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撰书的《太原王氏柳林世墓碑铭》中说:“王之族系出周灵王太子晋,汉、晋、隋、唐历有显者”。又说,“元有子实处士居邑西蚕石(今太原市姚村乡蚕石村),次子良仕元知潞州”。碑铭中提到的王良,就是王琼的高祖。碑铭中又说:“元末大动乱中,良子伯聚“亦襁负子女避乱于外”。明初始定居汾东柳林(今太原市刘家堡)”。这就是说王琼确系太原王氏后代,最迟在宋、元以后仍世居太原。
     王琼的祖父叫王安,伯父名永寿,明天顺年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父名永亨,成化年间任隆庆知州,始建新第于县城东街。王琼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时年26岁)登进士。他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4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运河)三年,“敏练著称”。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任人(王阳明)唯贤”。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因此,历史上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王琼也曾遭受过巨大打击,在他63岁时,一贯“攻于学,勤于政,忠于君”的王琼,亲身体尝到官场政治的可怕,并谪戍绥德。王琼自谪戍绥德,远离京城和家乡,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每日只以读书、吟诗、登高观景来安慰自己,然而在他内心,对身遭诬陷,却有着强烈的愤慨。嘉靖四年,王琼年已67岁,谪居绥德已是第四个年头,仍不见朝廷起用的消息。因此,王琼有时自然地产生早日“还籍为民”颐养天年于晋水源头的想法。建造晋溪园的念头就是在这时偶然的,也是特殊的情况下产生的。
     晋溪园于嘉靖五年冬建成,以王琼之号为园名,称之“晋溪园”。整个园子选址幽雅,建筑适中,西依悬翁山麓,晋水鸿雁南河顺园的西墙南流,过鸳鸯口,分出鸳鸯中河,中河又沿园的南墙根东流,折向南去,陆堡河则顺晋祠祠垣南墙和晋溪园的北墙东流,整个园子三面环水,园门朝东,通向奉园寺小道的对面是一片荷花塘。
     晋溪园建成不久,嘉靖六年春诏令“恩准”王琼“还籍为民”。于是,王琼离开了整整谪居五年的绥德,回到了家乡,住进了新建的晋溪园内。自此,他每日里不是读史、吟诗、弈棋、写字,就是浇花、修竹,临河垂钓。真正过上了山水怡情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仅仅过了不到半年,嘉靖七年二月朝廷因西北边事紧急,由内阁大臣桂萼等推荐,诏令王琼“以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提督三边军务”。嘉靖皇帝还御书“方岳重寄”匾,特命钦差直送王琼府第悬挂。时已七十高龄的王琼,二月接旨,三月登程,为安定边防驰骋于西北疆场整整4年。
     明建王琼祠在晋溪园――晋溪书院西,祠前有古银杏树两株,雌雄同植,树干有十围,树高20米以上,枝叶繁茂,形同华盖,传说,此银杏树为王琼亲手植,距今最少有500年。现在祠内仍有王琼塑像,两边往上挂着王琼十四世孙王惠等立的一副木刻楹联,上联是:“举朝汹汹,谁知讨擒宸濠,此事已付王新建”(王守仁曾受封为新建伯)。下联是:“公论啧啧,试看总督甘陕,厥功何如杨应宁”(杨一清字应宁)。全联概括了王琼一生的主要功绩。现在祠门上悬有赵望进补书的“山高水长”额匾。近年来,海外“太原王氏宗族”回归问祖,常来瞻仰祭祀。(来源:三晋都市报;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