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纯阳宫碑廊,罕见的四面造像碑群

本篇造像碑抠图照片根据时间顺序排列如下:1、北魏,陈荣欢四面造像碑;2、北魏,道贤等四面造像碑;3、东魏,李僧四面造像碑(550年);4、北齐,天保七年四面造像碑(556年);5、北周,千佛造像碑(562年);6、北周,昙响四面造像碑(563年),也是最高的造像碑(4米);7、北周,陵猛略四面造像碑;8、唐,智珉造像碑(686年);9、唐,涅槃变相碑(691年),上篇文章单独记录过;10、唐,僧德成四面造像碑;11、唐,廉德琮四面造像碑(700年);12、唐,段龙庆十七人造像碑(713年);13、唐,王庆碣(725年),隶书之神品;14、唐,姤神碑(776年)。还有三块比较有名气的石碑不再附上照片,北周的曹恪碑(570年),中国书法史上魏碑的代表,它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在书法界比较有名。隋代的洛音修寺碑,隋代碑比较稀少,最后是清代康熙十六年(1677年)傅山书天润泽公碑,草书的名碑,时代比较晚,但名气较大,混入碑廊。本篇重点介绍僧德成四面造像碑的奇怪制式,还有王庆碣的书法隶书风格,都是天下之绝品。
1、北魏,陈荣欢四面造像碑,该碑制式古朴,石质发黑,碑顶的弧线比较小,宽厚比例约2:1,近似方形碑,其厚度为44厘米,非常少见,没有十分明确的年款标记,四面造像碑每面各有两龛造像,合计八龛造像,正面上方为四方垂曼说法龛,佛祖弟子协侍菩萨五身标准像,下方出现三世佛并坐龛,两侧弟子五身龛,与背面基本对应,背面下方是双佛并坐三菩萨五身龛,两侧是三身龛,上面是坐佛,下面是立佛,八龛造像有呼应关系。碑身有线刻和文字,多漫漶不清。高宽厚规格(厘米)为160,86,44,芮城县西关延庆寺出土。
2、北魏,道贤等四面造像碑,这是有20龛高浮雕的大型四方造像碑,没有发现时间款,判定为北朝或者就是北魏的石碑,正面居中三个大龛是主题,上中下三个龛有高下之尊,最上层最尊贵,主尊垂腿座,带有十身随从;下面两龛8身随从,猜测是弥勒佛的龙华三会,“比丘尼道贤”刻在上面大龛的左侧,十分罕见的周身都是高浮雕佛龛的四方造像碑,主佛龛有5厘米的深度,分四层雕刻,第一层狮子莲花层,第二层主尊和协侍菩萨,第三层为弟子层,第四层为四佛背景层,碑顶半圆弧线内有四飞天的造型,身姿优美。简直是个小型石窟。
3、东魏,李僧四面造像碑(550年),有明确的时间款,东魏武定八年,石质发黑,碑形约四方柱形,略有收缩,每面三龛造像,合计12龛,单佛无任何随从,碑身刻字题记可辨,该碑形制极简,在碑廊中辨识度高,有点像方尖碑,可能是方尖碑的祖宗。
4、北齐,天保七年四面造像碑(556年),有明确时间款,标准的螭首碑形,不是四方造像碑,仅正反面有两龛造像,五身像加底部外展刻护法双狮子,石碑很薄的厚度有六条螭龙设计,是该碑的唯一亮点。
5、北周,千佛造像碑(562年),是碑廊中唯一全部表面刻满小佛龛的千佛碑,有时间题记,每面各有一龛,合计四个大龛,平顶碑形,比较奇特。
6、北周,昙响四面造像碑(563年),也是碑廊中最高的四面造像碑,高度达4米,这是石塔和石经幢的高度,细高挑的身材,四面合计18龛,并不拥挤。时间题记为保定三年,昙响等七百人造像碑,七百人的名字都刻在石碑上,所以石碑只能越来越高。其中大龛说法图分上下四层,四层之间有关联,底层是护法狮子和托举神、护法神三身,第二层是供养人和摩尼宝珠,第三层是主尊等七身像,第四层是空中三佛,刻画比较细腻。两侧是三身像,下面有供养人,石碑太高了,没有细看。
7、北周,陵猛略四面造像碑,无时间题记,石质发黑,碑形很生猛,长方形碑制,碑顶形状非常少见,有点像“盝顶”,四面起坡中间平,外形非常硬的石碑。全碑有十龛,碑侧特意加厚,装饰侧面的佛龛,很奇特,主龛是七身像加狮子,高浮雕雕刻。
8、唐,智珉造像碑(686年),又名李山德二十八人造像碑,时间题记为垂拱二年,1957年安邑县城关收集,石碑规格高宽厚(厘米)为207,70,22,类似千佛碑的形式,大佛龛、供养人龛和小佛龛分布得体,非常有设计感。碑额有较大的佛龛,也是该碑的唯一亮点。
9、唐,涅槃变相碑(691年),上篇文章单独记录过,略。
10、唐,僧德成四面造像碑,该碑的碑首设计有亮点,碑头螭龙兽一般为两对四只,该碑砍了两只螭首,在螭首位置开了石龛,分别为文殊、普贤骑兽像,别具一格,螭首只剩下一对两只,与文殊普贤像相依作伴,为该碑最大亮点。碑侧面造像为12龛,正反面为对称四龛,合计16龛,属于全身都是佛龛的品种,比较好看,更难得的是碑额的飞天也比较好看,飞天一般托举宝塔和宝珠之类的圣物,该碑托举的是什么东西很难看清楚,远看是一张怪物的大脸,仔细看可能是塔类的东西,感觉设计失败,反过来成为该碑成名的亮点,很多游客都拍了这张怪物脸,很神奇的图案。
11、唐,廉德琮四面造像碑(700年),有时间题记,造像碑设计感强,供养人和力士像单独成龛,或者说是分隔成像,碑额也有大佛龛,属于造像碑中很干净利落的表达,1957年万荣县采集。
12、唐,段龙庆十七人造像碑(713年),有时间题记,大佛龛设计在碑额处,而碑身形成整齐排列的小佛龛,60个小龛有点类似千佛碑,但是佛龛内并不是佛像,而是供养人像,标准手持献花的供养人像,这是该碑最大的看点。石碑规格高宽厚(厘米)为190,78,21,螭首设计美观大方,1957年运城安邑县上段村采集,段氏的传家宝。
13、唐,王庆碣(725年),唐碑中隶书之神品,王庆碣不是造像碑,是八面石柱,石柱上刻有《唐故处王君之碣》,是很少见的隶书碑碣,据说可以和著名的《礼器碑》、《曹全碑》相提并论,咱不懂书法,不过隶书确实好看,王庆碣字迹清晰,及工整又飞扬,可能是因为在地下埋藏时间长,嘉庆年间黎城县柏谷村出土,入《山右石刻丛编》,清人给予高度评价。
14、唐,姤神碑(776年),这个碑的故事很有意思,平定娘子关采集,姤也是嫉妒的妒,也可以叫妒神,这种碑也是孤例,网上可查。
山西太原纯阳宫碑廊的四面造像碑很精彩,“十四品”石碑记录完毕,留作纪念。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