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菏泽王翰林村:明代“翰林爷”故事流传至今

2013-02-26 07:11:14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23 15:53:30   来源: 牡丹晚报  记者 张圆圆 中国菏泽网消息 传说,明代王翰林村的百姓出入“曹州府”(菏泽城),只要招呼一声“王翰林的”,四城守门便无人阻拦。后各地百姓纷纷效仿,出入城府的人都称是“王翰林的”。现在,不少王翰林村的村民提起自己的家乡,仍会自豪万分地说:“俺那里曾出过一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翰林爷爷’。”

  2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牡丹区马岭岗镇东北部的王翰林村,看到大片绿油油的麦地、宽敞明亮的瓦房、善朴实的居民……虽然是初次来到这里,但王翰林村却让记者倍感亲切。

  今年74岁的焦桂兰是村里的老住户,她对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感情颇深。从十多岁嫁过来,她就听说了不少关于王翰林的传奇故事,对这些传奇故事也早已烂熟于心。王翰林本名王三锡,系明嘉靖年间的翰林大学士,传说王三锡之名为皇上所赐。据说“锡”通“赐”(词典解),“九赐”为大德大命之人,只有皇上能称。王翰林任太子太师时因受皇上格外赏识和恩宠,遂赐名“三锡”,字亦随之更为“承恩(承蒙皇恩)”。王三锡辞官后隐居故土,遂形成了目前百余人的“王翰林村”。

  传说,王翰林出生那天,天降大雨,道路泥泞,路过的县太爷到王庄一家门楼下避雨,忽听“哇”的一声啼哭,差官一打听,方知王家出生一男孩。县太爷颇为诧异,当即对众人说:“这孩子是大富大贵之人,将来做官比我高!”众人不解,问其详。县太爷大笑道:“连我这七品知县都要给他把门,看家护院!”第二天,这位知县大人亲自上门贺喜,送来了小米、鸡蛋、布匹、红糖。幼时,王三锡家贫无以致学,但他非常渴望学习知识,趁割草放羊之隙,到邻村学堂“旁听”。一次,先生出题,全班均不能作答,王三锡于门外张口即来。先生十分惊奇,免费让他做了“插班生”。

  王三锡年少时定了一门亲事,是邻村一位侯氏富家小姐,其父母嫌贫爱富,断然悔婚。王三锡进士及第,娶了几里地外穆李村“穆大脚”(民间传说穆氏脚大“一脚踩三省”)为妻。迎亲这天,队伍浩荡,绵延数里,花车彩轿,锣鼓声喧,唢呐高奏,鞭炮齐鸣,十里八乡,都来观瞻。而侯氏一家则羞悔不迭,小姐郁郁寡欢,自缢而死。王三锡听说后,就在侯氏坟上添了一块“半截碑”(此碑“文革”前尚存)。

  王三锡任太子太师时,皇上赐他三尺黄绫,披肩上朝,面君不跪(当时流传一句话:见了皇上不磕头!)。王三锡任四川省布政司参政时,他的小女儿偶从箱底翻出那件御赐三尺黄绫,嬉戏间撕成了数片。王三锡一见,大惊失色,又气又怕,吞金而死,终年40多岁。王三锡死后,各级官府为他隆重举办了丧事,四川省衙将灵柩不远千里运抵山东老家,墓碑墓志,石狮石马石羊石猴石牌坊,空前绝后,蔚为壮观。

  王翰林生前,颇得万岁爷赏识和尊重,特谕为他这个小村庄修了一条菏泽至开封的“专线”。王翰林谢世后,葬于该路之北不远处,路旁树有一块高大的石碑,上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后官府认为长此以往有碍行程,将这条路向东南绕了一个弯。

  “以前,咱村村民多以种地为生。可现在,不少人转行搞副业发家致富了。村里有两个小型养猪场,就是村民自己承包的,最近刚出栏百余头猪。”村长王建国介绍,目前,村里有180余人,但留在村里的人并不多,多为老幼妇孺,青壮年都在外打工。

  “文革”期间,王翰林墓的古碑被砸用于修路。多年以来,村民一直想重新为其刻碑立传,但因其墓地(现已成为耕地)占地40余亩,面积太大始终找不到棺木确切的位置,未能实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王翰林墓地被盗,村民才找到棺木的确切位置。2010年,村民在原址重新树碑。每年的清明节和寒衣节(阴历十月一),村里的人都会来此祭拜“王翰林爷爷”,而王翰林的故事却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

(责任编辑: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