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山东莘县真正的三槐堂

2024-06-16 08:16:02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莘县三槐堂旧址位于山东莘县莘城镇群贤堡的王旦墓及墓碑

     说到群贤堡这个地名,它有一个来历。在宋代的历史上,除了王祜、王旦,接下来三槐王氏中还有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等人在《宋史》中也列有传记,这就是说,在《宋史》的列传中,三槐王氏占有十一个席位,可谓群贤毕至。久而久之,在莘县县城东北二里地的那个三槐王氏发祥地,就形成了一个名字“ 群贤堡”。到了清代中叶,因为村中出现了一座庙中有庙的套庙,当地人都称其为“套庙王”。由此,群贤堡的名字被慢慢淡忘。而到了近些年,人们寻根问祖的愿望浓起来,当地王姓人和散布在各处的三槐王氏后裔纷纷要求改回原名。2004年,莘县人民政府顺应民意,特意发文,将“套庙王”庄恢复为“群贤堡”。

为什么三槐王氏在宋史上会出现这么多有份量的人物呢?这需要来考察一下这个家族的家风。王旦生前曾留下一篇《文正遗训》,这篇遗训对后世子孙的告诫相当具体,除了惯常的要做到敬宗收族之外,还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一、子孙要多读书,“子孙有读书守分者,胙肉多分与之”。这个“胙肉”是祭祀时供神的肉,把这种肉分给读书上进的子孙吃,是最高奖赏了。二、做官要廉洁正直。通过合法渠道挣得收入的子孙,买供品祭祀祖宗,祖宗就吃,而用非法手段取得收入的子孙,他的供品祖宗是不会吃的。三、子孙联姻的原则是择贤不择富。“婚姻不求门阀”,这是王旦一再说过的话,他特别举了一个始择富、终陷贫的例子来强调择贤的重要性。

莘县三槐堂旧址

 莘县三槐堂是王巩将王旦墓迁回老家的同时修建的,后历经明、清历任多代知县的修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槐堂被拆,有幸留下一张旧照,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王氏子弟十分重视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从而进入仕途。虽然在宋史上,他们大都声名不显,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业绩,但是,在为官的兢兢业业上,在个人人格上,他们还是留下了一笔财富。他们联姻的对象,突出的有范质家族、范仲淹家族、苏轼家族等,这些家族的声誉,即使到今天也依然为人称道。可见三槐子弟是彻底贯彻了王旦的遗训的。

一个令人称奇的现象是,在不断与贤门联姻的过程中,王家的人口以超强的加速度不断繁衍。这里可以就男丁罗列一组数据:以王祜为第一代,是一人,到第二代是王旦兄弟三人,第三代为九人,第四代发展到二十八人,第五代可考的是六十八人,第六代就已经是好几百人的大家族了。

这里挑三个例子来说明三槐家风的代代相传,一个是王旦之子王素,一个是王旦之侄、王旭之子王质,还有一个是王旦的第六代侄孙王伦。

王素(公元1007年-1073年)是王旦的幼子,为官四十多年,最后以工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的职务致仕,被认为是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带职致仕的高官。他曾在宋仁宗庆历年间与欧阳修、余靖、蔡襄一起担任谏官,被合称为“庆历四谏”。应该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与欧阳修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才有后者为其父写神道碑铭的举动。史载王素担任谏官往往言辞激烈,不看皇帝脸色,颇有影响,这一点是远超乃父的。

在三槐堂被拆后,当地王姓人千方百计将三槐堂牌匾保存了下来。牌匾长2.25米,高0.80米,厚0.04米,黑底金字,笔力遒劲,三槐堂三字以木头雕好粘上,外面一层金黄色。最初的牌匾是王巩请苏轼书写的,但此牌匾已非苏轼手迹。

 他在地方任职,关心民间疾苦,这一点也秉承了祖上家风。突出的例子有两个,一个,在任淮南转运使时,当时有一个盛行的潜规则,那就是,在征收正常赋税之外,还加征所谓“羡余”,说是用来敬献给皇帝的。王肃却不吃这一套,他把这笔非法税款全部免掉,由此为老百姓减轻负担达数十万银两。再个,他在任知成都府和太原府时,遇上灾荒,未经申报,就开仓赈灾,还劝大户人家拿出粮食来用于救济,由此救活的民众达十余万人。

王质(1011-1045)是王旭的长子,一生较为实在的官职不过是通判、知州之类,但他的为人处世,以及个人节操,在他的当世就为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许多名臣所赞誉。他在地方任职时,常常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化民众。譬如,一个人家太穷,儿媳养不起婆婆,被告到官府,王质拿自己家人的衣服送给这个婆婆穿,还通过特批,拨一些公粮给这个家庭以供养老人;一个平头百姓娶亲,约好了婚期,却拿不出钱来操办,王质问清要花费多少之后,自己掏钱给他操办;一个小偷偷人衣服被抓,小偷叩头说是迫于饥寒才这样做的,王质就命令由公家买衣服给他穿。

北宋名臣范仲淹(公元989-年1052年)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和范仲淹之间的交往。范仲淹曾因朝廷一些不妥的用人政策提出异议,结果被贬到地方,凡替他说情的人一概被视为朋党。范仲淹踏上贬所,没人赶去送行,一路历经十多个州,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相迎。独独只有王质不理会局势的险恶,毅然到城门口为他送行。有同僚责备王质:怎么能自陷朋党?王质说:范公为天下贤者,我是望尘莫及,如果能成为他的党人,这是你高看我了!这一事件后来在士大夫中间广为传颂。后来,王质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了范仲淹的儿子。王质去世,范仲淹为他写墓志铭。

虽为侄儿,王质却信守王旦所留下的家法,并用王旦当年借债、以坐骑偿还的实例来教导子弟。他不喜敛财,所得俸禄,多分给亲族,家里只留下几千卷书籍和几张古琴。他最后病逝在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任上,家里穷得连把灵柩送回开封祖茔地的路费都没有,后来是亲朋的帮助,才得以安葬。

王伦(1084年-1144年)是王旭的后代,从辈分上看,他是王旦的第六代侄孙,生活在两宋之交。史载他早年是一个无赖,与市井恶少干过不少坏事,按《文正遗训》的规定,他是可以放到祠堂里来进行鞭笞的。但是,在靖康之耻发生后,他却勇敢地承担起了与金国议和的使命,为维护南宋的利益做出了杰出贡献,这又使他成为三槐家风的发扬者。

靖康之耻是指发生在1127年的徽、钦二谛被掳事件。同时被掳的还有徽宗哥哥、弟弟及他的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在外勤王、幼女仅一岁外,都做了俘虏,连同宫廷后妃、宗室贵戚、大臣约3000人被金人掳到北方。 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宗室人员都穿上金人百姓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二帝后来被关押在五国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依兰县城。

王伦先后四次出使金国,第一次是在1127年,即靖康之耻发生和南宋建立的当年。结果被金国扣留在云中(今山西大同),直到五年后才被放回。此次出使没有效果,但王伦收集到不少金国的情报,宋高宗以苏武出使、不辱气节来类比王伦。第二次是在1137年,宋徽宗与其皇后去世的消息传来,王伦去交涉还归徽宗梓宫。结果金国不仅答应还归梓宫,还许诺交还河南等地。1138年,王伦第三次出使,进一步确认前一次议和的内容。隔年,他第四次出使,到旧都东京与金国交割地界,河南等地得以归还。但不幸的是,不久,金国政策有变,王伦被扣押。1140年,金国大将金兀术撕毁盟约,两国重开战端。河南被再度攻取。

1144年,王伦在被软禁五年之后,金人突然要任命他做金国的地方转运使。王伦坚决不肯,结果被缢杀。临刑前,他整冠南向再拜,恸哭说:“先祖文正公以直道辅相,天下皆知。金人要我出任伪职,我怎可受此侮辱,只能引颈就死了!”

然而,这样一位不屈的外交家,却曾经被一些人认为是汉奸。这样说的理由有两条:一、在岳飞等人戮力抗金的时候,他却在屈膝求和;二、他与秦桧的一些观点相同,秦桧对他也很关照。事实上,这是对王伦的极大不公。王伦的议和,是建立在“战”的基础上的,作为使节,他始终坚持原则,坚持民族气节,并最终以死报国,这与秦桧主张的“和”不可同日而语。再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不是靠几个文人说几句大话就能改变事实的,包括抗战派的李钢、乃至岳飞在内,都不反对坚持原则下的议和。应该说,王伦是条好汉,他无愧三槐王氏的清白名声!

                     枝繁叶茂遍海内:对三槐王氏成为最大支系的猜想

据统计,到今天,三槐王氏的宗亲人口达到了三千万人以上,在所有的王姓大系中,这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支系。一个从北宋初年、由一个人在庭院里种下三棵槐树才开始发达起来的宗族,何以会发展得如此壮大呢?至今,没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细致地研究。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揭示王姓为什么会成为中华第一大姓将是一个重大贡献。本文当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只能试图从几个侧面作一些猜想,猜想的目的,在于引起更多谱牒学界的行家里手们来参与破解这一十分富有价值的历史命题。

槐树外观

        槐树,落叶乔木,高15-25米。羽状复叶长15-25厘米,为深根性喜阳光树种,适宜于湿润肥沃的土壤;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三槐王氏的根深叶茂跟大地上槐树的根深叶茂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莘县三槐堂,王姓渊源长
聊城晚报  


◆“碑·墓·匾”为三槐作证
最新统计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四海内外,提及“三槐堂”,众多三槐后裔倍感荣耀。即便是一些本非三槐嫡传的王氏后人也以槐荫子孙自诩。为便于供奉,各地纷纷建起了“三槐堂”。
    最为重要的是,近年来,三槐王氏后裔来莘县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渐行风靡的来莘问祖风,让莘县三槐后裔似乎措手不及。那么,作为王姓重要分支的“三槐王”到底和莘县有什么关系?三槐堂与莘县存有怎样的血脉情缘?最近,记者前去莘县寻个究竟。

 ◆手植三槐立家风

    听说记者要来,“三槐堂协会”副会长王洪林4月17日早早在莘县文物管理所门前等候。一见到记者,王洪林就翻着自己多年记录的文字向记者讲起了三槐堂、三槐家风的来历:
    史书记载,周代宫廷外植有三株槐树,百官朝见天子时,三公皆面槐而立。为此,周朝至宋朝“三槐”代指三公。不过,随着王祜手植三槐故事的流传,宋朝以后,三槐几乎成了王姓的代称。
    北宋初期,赵匡胤想以谋反罪名除掉大将符彦卿。于是,让祖籍莘县的大臣王祜前去调查。王祜核实后得知,符彦卿并无谋反之意,只是其家中的几个家奴仗势欺人。王祜对符家家奴严惩后回朝禀报皇帝:愿以百口之家保符彦卿无罪。赵匡胤除掉符彦卿的设想泡了汤,遂迁怒于王祜。因王祜秉性耿直,本应做宰相的他,仕途异常坎坷。直至太宗赵光义即位后,64岁的他才出任兵部侍郎,但任职一个多月就病死了。
    壮志难酬,王祜心有不甘,他生前发现次子王旦聪敏过人,前程可喜,便亲手在自家院中植槐树三株,十分自信地预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宋代太尉、司徒(丞相)、司空(御史大夫)三要职合称“三公”,是众臣之首。
    30年后,王旦果真做了宰相。王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清廉节俭、至死不渝”的处世之道开创了三槐堂亘古流传的官风、家风。王祜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异常聪颖,先后踏入仕途。
    对于三槐王氏家风的起源,三槐堂36世孙王洪林如数家珍。
    说起王旦,莘县群贤堡村82岁的王学温感到无比自豪。他说,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家——开封新里乡大边村,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直至38年后的1055年,其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要为其父立碑,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又下诏命大学士欧阳修为王旦撰写碑文。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陵墓竣工后,王素在开封城东门外的王氏宗祠院内亦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三槐王氏的称谓至此渐闻于世。
    “1073年,王素病逝,辽兵屡犯宋都,京城一带战事不断,加之黄河不断泛滥,祖坟面临厄运,王素之子王巩在葬父的同时,也将祖父王旦的遗骨迁至故里莘县群贤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兽、墓表的设置皆与开封之墓相同。”王洪林说。
    几乎同时,王巩在群贤堡村建起宗祠三槐堂,供奉列祖列宗牌位。1079年,王巩拜访苏轼时,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三槐王氏自王旦之后,可谓人才济济,名人辈出。王旭、王素、王质、王巩、王靖、王古、王震、王伦、王楠在《宋史》中均有传记。正因三槐王氏族中多贤人,故处于莘县的三槐王氏发祥地王庄被改为“群贤堡”。

◆忠厚清廉传承千年

    研究“三槐堂”达18年之久、年逾六旬的莘县原政协副主席杨巨源谈起“三槐堂”极具权威。他说,正是三槐王“忠信仁厚”的家风和“清廉、严谨”的官风,形成了千百年来“三槐文化”的精髓。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换宰相是常有的事。而王旦能辅佐宋真宗达18年之久,并且常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着实有他一套独特的官风。王旦以后,王家群贤辈出,仅在宋史中记载的就达11人之多,这说明王旦严谨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
    “作为大宋宰相的王旦,在相位时从不推荐亲属担当朝中要职,即便皇帝加封其亲属重要官职,他也千方百计阻拦。这些在史书中均有据可查。”杨巨源说。
    王旦一生清廉,身居相位从不大摆宴席庆寿。他常说,子孙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辈人多置田宅没有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惹出争斗来。因此,王旦一生居住简陋。王旦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
    王旦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告诫子弟:王家素有清名,今后要保持这种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死后不厚葬,棺木中不装金银珠宝。即便宋真宗赏赐白金5000两,王旦坚持不受并派人送回宫中,真宗强令抬回王旦府。谁知刚到王府门口,王旦咽了最后一口气。谈及王旦的清廉,杨巨源非常激动。

王洪林向记者介绍三槐堂留下的牌匾

    “目前,‘三槐王’祖先留给莘县三件宝:三槐堂石碑、一代名相王旦之墓和三槐堂匾。这三宝加上正史的明确记载以及各地王氏后裔的一致认同,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是三槐故里确定无疑!”王洪林说。
    现在,存放在莘县文管所内的三槐堂石碑,字迹已模糊不清,但隐约能辨认石碑记录了莘县城内三槐堂的建设年月、规模、风格等诸多信息。
    在莘县城区东北角的群贤堡村东北方向,记者看到,一个足有2米高的土丘格外显眼,前面的红砖小屋内立着一块墓碑。黑色的墓碑正面清晰地显示“宋相王文正公旦子明墓”10个阴文字。群贤堡村村委主任王安泰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北宋一代名相王旦的墓地。北面不远还有其父王祜及王旦哥哥王懿之墓。王安泰说,正是这座墓地,让五湖四海的三槐王氏后裔魂牵梦绕,不断来此祭拜祖先。
    说起以往的王旦墓,群贤堡年届82岁的王学温久久不能平静。老人颤巍巍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手抄本三槐王氏后裔宗谱以及在聊城的分布记录说,三槐后裔近在莘县诸多村庄、东昌府堂邑、侯营等地,远在上海、浙江、四川等省市,仅在泰国的就有数万人,三槐祖陵该修了!老人似乎有些迫不及待。在王学温的记忆中,王旦墓前曾有两米高的神遂碑数通及石人、石兽、望柱等,现在都空空如也。
    莘县王化村三槐王氏后裔王立申家中的那个仅存的三槐堂牌匾,是旧时莘县城内三槐堂的惟一见证。年届六旬的王立申说,这是其父王虎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辗转保存下来的。三槐堂牌匾黑底金字,笔力遒劲,据传是欧阳修所写,但无落款。
    据王立申回忆,莘县城内的三槐堂坐南朝北,东邻火神庙,西至鼓楼口,南接考棚,北靠茶叶坑。院内有三棵槐树,西边两棵,东面一棵,还有神道碑数通。堂内有神台、神桌,供奉着王祜、王旦等10余人的木牌位,是王氏的宗祠。记者在莘县城内三槐堂旧址看到,这里早已没有三槐堂的踪影,取而代之的一座红色的大楼。

◆修建三槐祖陵呼声不断

    “三槐堂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杨巨源说,王姓是中华第一大姓,三槐王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但就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使得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而长久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历史上三槐王的发祥地在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确定无疑。

  另外,“三槐文化”是莘县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说,修复“三槐堂”和“三槐祖陵”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王洪林说,2003年成立的“三槐文化研究会”已架起各地三槐后裔沟通的桥梁,启动了对三槐文化的研究,并呼吁通过各种方式筹资在王旦墓前修复“三槐祖陵”和“三槐堂”。刚刚更名的“三槐堂协会”下设“三槐文化研究会”、“三槐宗亲联谊会”、“三槐堂修复保护委员会”等。
    据了解,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三槐王氏后裔,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不断以各种方式问寻祖地,前来实地寻访者就达数百人。美国电脑大王王安逝世前牵挂着三槐堂,四川年逾八旬的王家国实地寻祖,并多次捐钱。另外,各地数以万计的三槐后裔也纷纷表达了重修三槐祖陵的愿望。
    记者得到证实,三槐文化园已被省政府批准建设。“但愿几年后的莘县三槐堂和三槐墓地会向世人呈现一幅新气象!”三槐堂协会副会长王洪林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