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贵银·关于王氏始祖的若干认同问题

2023-12-22 17:19:45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关于王氏始祖的若干认同问题
 
王 贵 银
2023年12月18日
 

 

​   加入“世王文化群”不久即被王氏始祖问题的讨论所吸引。拜读了大家的精彩发言,颇有感触。本人初涉王氏历史,只能谈点体会。体会的题目是:关于王氏始祖的若干认同问题。

  一、王氏始祖有关概念认同

 始祖。具有本姓氏血缘关系,在某个方面做出特殊贡献的起始先祖,特点是起始性、功德性和唯一性。

 人文始祖。与本姓氏紧密相关,对国家民族开拓人类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起始先祖,如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

 血缘始祖。本姓氏在得姓之前与本姓氏得姓始祖具有血缘关系的重要先祖,又称系姓始祖。他们为本姓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有的繁衍了很多子孙后代,有的还开创了很多姓氏。

 得姓始祖。本姓氏有世系可考的最早以这个姓氏命名先祖又称开宗始祖。如果本姓氏虽然有比得姓始祖更早称这个姓的人,但无世系可考,也不能算是得姓始祖。

 开基始祖。本姓氏在得姓(开宗)始祖之下为建立家族、开创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先祖,与始迁祖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为始迁祖多于开基始祖。

 功德始祖。本姓氏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先祖,包括处于重要发迹点的衍派始祖和给后人以思想文化滋养的功德名人。

 血缘体系。由同一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血缘网络,并成为同一姓氏群体的组成部分。同一姓氏群体可能只有一个血缘体系,也可能有多个血缘体系。多个血缘体系组成的姓氏群体具有同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群体构成。王氏群体由不同血缘体系的姬姓王氏、子姓王氏、妫姓王氏和改姓王氏构成,其中姬姓王氏为主干王氏,子姓王氏、妫姓王氏和改姓王氏为支干王氏。

 二、主干王氏早期历史认同

 平阳早期历史:平阳,古地名,又称晋州,今山西省临汾市,用临汾市现在的话说就是:平阳即临汾,临汾即平阳。尧帝时为尧都,春秋时为晋羊舌氏邑,晋国置平阳县(前514年),秦朝置平阳郡,西汉置平阳县,隋朝称临汾,唐朝至北宋前期置晋州。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唐《括地志》载:尧都“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2015年6月21日,中国社科院举办的山西陶寺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位于临汾市襄汾县的“尧都平阳”正在走出传说成为信史,尧都平阳考古点涉及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晋国同时期的秦国也有一个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春秋时为秦国平阳邑(前714年--前667年为秦国第五都),战国时为秦国平阳县,此平阳与早期王氏迁徙无涉。

 太原早期历史:前541年以前属北唐赤狄,前541年--前403年属晋国(前541年晋国战胜赤狄),前403年--前248年属赵国。周景王说晋国“匡有赤狄”,即拥有主导权甚至领导权。秦朝设太原郡,郡治晋阳,始称太原。

 晋国历史:前1033年--前376年。前453年,韩、赵、卫三家分晋。前376年,晋国正式消亡。晋国治所于前585年由故绛(今临汾市襄汾县)迁至新田(今临汾市候马市)即新绛,在此216年。晋国治所多次迁址,但从没迁过晋阳(太原)。平阳(以临汾市襄汾县为点)与晋阳(太原)的距离为260多公里。

 平阳、晋州、晋阳的误读过程。一是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下称《帝王世纪》)载:“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这段话清晰地勾勒出尧由“唐”徙“晋阳”、再由“晋阳”迁“平阳”的过程。二是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引《帝王世纪》并加注文:“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这里的“平阳即今晋州,晋阳即今太原也”为后人所加的注文,注文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三是另有后人引用《帝王世纪》并修改前述注文:“帝尧始封于唐,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平阳即今晋阳,晋阳即今太原也。”这里将注文中的“晋州”改为“晋阳”,确属天大错误,所造成的混乱延续至今。

 三、主干王氏始祖认同

 太子晋生平。太子晋(约前567年--约前546年),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长子。生长于洛邑,辅政于周室,卒葬于缑山(一说长安县茂陵)。15岁被立为周王室太子并辅政周灵王。聪明能干,德才兼备;羸弱多病,英年早逝。太子晋死因两说:一说因直谏被废为庶人抑郁而死,一说被齐后与周灵王合谋陷害而死。《潜夫论·卷九·志氏姓》载:孔子删诗书,至此投笔叹曰:“‘惜夫,杀吾君也。’”孔子之叹,推测原因有二:一是太子晋真的很有本事;二是太子晋确属非正常死亡。在姬姓王氏世系中,太子晋占有很高的地位。刘禹锡《王质神道碑》称:“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而为王氏”。923年前蜀后主王衍尊太子晋为王氏始祖,加封庙号圣祖,谥号至道玉宸皇帝。应当说明的是:至于太子晋迁居平阳或晋阳(并州)的说法,至今没有看到文献记载;太子晋一生姓姬不姓王,“王子乔”也是太子晋身后他人所称;后世对太子晋的称号比较混乱,多数人笼统地称王氏始祖,部分人称系姓始祖,少数人称得姓始祖或开族始祖,有的在一篇文章中用了多个称呼。

 王宗敬生平。王宗敬(约前549年--约前487年),原名姬宗敬,姓姬名荣,字宗敬,一字元鉴,太子晋长子。《龙门史记》载:“周景王使荣为司徒,封食缑邑。”朱熹《三槐王氏世宦年谱》载:“景王庚辰仕司徒。”即前521年姬宗敬仕周王室为司徒,封食邑偃师缑氏山。《潜夫论·卷九·志氏姓》载:“仙之后,其嗣避周难於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即前520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姬宗敬因避周难而迁居晋国平阳,并为脱离周王室而将姬姓改为王姓。所居之地可能为新绛,因为姬宗敬的迁居属于投奔晋国,当时晋国治所在新绛。前487年逝世,卒年63岁,葬于平水之源平山之阳。《王氏开族始祖--太子晋及其后人迁徙分布》说:宗敬墓在秦末被盗挖后移葬于沁水河畔九龙山,时人称王墓。至于晋阳城北五里司徒冢为后人伪托。王氏后世虽然认为王宗敬是王氏得姓始祖,但由于历史原因被太子晋的名声所淹没,所以后世列王氏始祖一般只列太子晋,未列王宗敬。

 王氏早期迁徙过程。据《逸周书》《国语》《风俗通》等典籍记载,太子晋九世(一说四世)孙王错,为魏将军;错公传子王坟,官中大夫;坟公传子王谕,官上将军;谕公传子王息,官司寇;息公传子王恢,为伊阳君;恢公传子王永(一作王亢),永公传子王颐,遂卜居秦国频阳县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一说王错即迁秦国频阳县东乡)。颐公传子王翦,翦公传子王贲,贲公传子王离,离公传子王元和王威,王翦、王贲、王离三代都是秦国大将。至此,主干王氏早期籍贯变迁便由东周洛邑迁至晋国平阳,又由晋国平阳迁至秦国频阳。姬姓王氏祖根地在河南偃师缑氏山和山西临汾候马。

 四、支干王氏始祖认同

 子姓王氏。商朝末年,王子比干忠诚直谏被商纣王剖心残杀(前1047年卒年63岁),被后人安葬于商朝国都朝歌附近(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后裔纷纷以为姓,形成汲郡王氏,至今已3100多年,是中华王姓最早的一支子姓王氏望出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汲郡,奉王亥为远祖,奉比干为始祖,祖根地在河南商丘和卫辉。

 妫姓王氏。战国末期,齐国亡国之君田建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齐北王。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齐北王也不复存在。虽然齐北王好景不长,但这短短的几年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从此子孙后代便以王为姓,至今已2300年。妫姓王氏望出北海、陈留,奉田建为血缘始祖,奉田升、田桓为得姓始祖,祖根地在河南周口淮阳。

 改姓王氏。历代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刘氏、谢氏、孙氏等其他姓氏的少数后裔改为王姓,满、蒙、苗、羌、彝、土家、维吾尔少数民族的少数后裔逐步汉化改姓王氏。还有赐姓等多种来源的王氏。这些王氏统称为改姓王氏。改姓王氏分支众多,血缘始祖、得姓始祖和祖根地查找和确认的难度都非常大。

 五、研究思路认同

 第一,科学求实。一是坚持唯物史观。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特别是马恩血缘宗族理论,提高王氏文化研究工作的理论水平。深入研究经济社会环境对王氏先祖和王氏宗族的重要影响,深入研究王氏宗族特别是王氏血缘关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深入研究王氏先祖的功德地位和王氏宗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坚持尊重史实。在传统文化研究中,过去的文献有遗漏、失误,现在的研究也有偏颇、不足,都是客观存在,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解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发表不同意见,通过讨论方式消除分歧,统一思想。要明确一个道理,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是挑起论争,而是消弭论争。三是坚持联系实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研究中发现的新情况进行恰当处理,对新成果给予充分重视。在涉及始祖的具体问题上,应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定位、像赞、祭祀、族谱等方面尽量统一规范;当研究成果与传统习惯相矛盾时,如果只强调一个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因此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考虑,灵活地进行科学决策。

 第二,正本清源。一是定位源头始祖。应明确各类始祖的科学定位,制定王氏活动特别是全国性、全球性王氏活动祭拜始祖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应当由世联会议来研究和决定。建议用黄帝加主干王氏始祖、支干王氏始祖的说法,以扩大团结面。建议既拜得姓始祖,又拜血缘始祖,还拜开基始祖和功德始祖。二是理清源流世系。各个血缘体系及其宗派应进一步重视世系问题,加强历史研究,推进寻根问祖,尽量理清源流世系,使大多数王氏成员在血缘体系中都能有序有位,尽量减少错乱遗漏。三是完善结构体系。要正确处理血缘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维护王氏群体的同一性,又要遵重血缘体系的多样性。王氏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包括所有血缘体系的王氏。要明确以下观点:每个血缘体系的王氏都是整体王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平等的地位、权利和义务;每个血缘体系都有各自的始祖并且将永久保持;确认每个血缘体系的始祖是为了明确每个血缘体系在王氏群体中的方位,决不是乱认祖宗,决不是合并始祖,更不是合并血缘体系。

 第三,创新融合。一是加强理论研究。世联会议及各地宗亲组织应高度重视王氏文化研究工作。应建立研究规则,制定研究计划,拟定研究题目,组织研究力量,深入持久地开展王氏文化研究。重大题目应召开研讨会或论证会,通过集体讨论形成共识,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鼓励创新创造。深入挖掘祖宗文化宝藏,提炼王氏文化精神,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祭拜礼制可以深入研究,鼓励向简便化方向发展。在研究历史文化中,允许合理推演,但要经得起历史检验。三是推进团结融合。坚持“天下王氏一家亲”理念,增强王氏共同体意识。主干王氏是大哥,大哥要有大哥的样子:要当好老大哥,带好小兄弟,主动征求意见、主动邀请小兄弟参与世王工作。要向外宗、外姓学习,广泛吸收他们的宝贵经验,充实自己的思想文化。所有参与者都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交往情商能力,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

   提高认同度的过程就是不断统一思想的过程。对王氏祖先的认同度提高了,才能打牢王氏事业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早在150多年前,针对英国历史学家格罗特否定血缘关系是氏族制度的基础并认为氏族只是观念地有一个共同祖先的谬论,马克思在《摩尔根笔记》中给予了辛辣的讽刺:血缘关系和血缘祖先“不是观念的,是物质的,用德语说是肉欲的!”马克思在这里界定了血缘关系和血缘祖先的本质属性,为人类社会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王氏宗族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族群之一,提高对王氏祖先的认同度必然有一个时间过程。只要长期开展研究和宣传,对王氏祖先的认同度定会不断提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