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王大会论文:王大良·孝悌文化与中华王氏的传统家风


王大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一、孝悌家风产生的历史基础
中华王氏的孝悌家风,是由琅琊王氏的重要奠基人王祥、王览二人奠定的。王祥、王览是同父异母弟,都是魏晋时期的名人。他们成名的原因一则因为“笃孝纯至”,一则由于“孝友恭恪”。其中,“笃孝纯至”的王祥的“孝”,主要见于《晋书》本传、《三国志·吕虔传》注引《杂语》、《初学记》卷三引《孝子传》、《世说新语·德行》等,说他对后母朱氏孝顺、甚至卧冰求鱼,他也因此在后来被列入“二十四孝”。至于“孝友恭恪”的王览的“悌”,也见于《晋书》本传,说他对王祥友善,多次保护王祥少受自己的亲生母亲朱氏伤害。由于他们都出身儒学世家,本身也都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他们的孝悌除了出于本性外,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如所周知,在汉代以后的传统社会里,国家无不按照儒家的道德标准选拔人才,士人只有做到“经明行修”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而在王祥、王览两兄弟未成名以前的东汉末年,社会上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有“察举”和“征辟”两条途径,其中的“察举”是郡县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义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后由朝廷任以官职,“征辟”则是由朝廷、郡县直接征召某人为官。在这种背景下,士人能否被选拔上来,除必须“经明”外就是要“行修”,即要有好的名声,而名声获得的关键又在于是否达到了孝、悌、忠、信等道德要求。因此,许多士人为了获得被选拔的机会,争取以好的名声通过乡里清议或乡举里选,为“察举”或“征辟”创造条件,无不注意自己名声的好坏,努力作到“行修”。王祥兄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当然也会像其他士大夫一样恪守儒家信条,藉以获得好的名声。其中的王祥生母早亡,父亲另娶,对待后母能否像对待生母一样孝顺,是现实生活为他制造的难题;对待异母兄长能否像对待同胞兄弟那样友爱,是现实生活为王览制造的难题。现实要求他们像当时士人那样做并有所超越,于是才有王祥的“孝”和王览的“悌”。而处在清议另一面的王祥后母也许未必真的那样严酷,但要把两兄弟塑造成孝悌典范,她也必须成为社会舆论的牺牲品。
事实上,王祥兄弟早年的孝悌的确使他们得以藉此成名,也都因此先后被举荐为官。史称王祥在父母去世后虽然已过40岁,但由于以孝闻名而仍被征召入仕,曹魏时历官徐州别驾、温令、大司农、光禄勋、司隶校尉、太常、司空、太尉,入晋后官至太保,封睢陵郡公;王览虽“名亚于祥”,但在曹魏时仍历官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入晋后历官弘训少府、太中大夫、宗正卿,致仕时官光禄大夫。究其原因,其中当然有他们当初以孝悌知名的缘故。宋元之际人胡三省评价“王祥所以可尚者,孝于后母与不拜晋王耳”,关注到了“孝于后母”对王祥入仕和仕途的影响,显然是有其道理的。
当然,王祥兄弟在以孝悌知名后能够成为达官显贵还有其他原因,其中之一仍与时局有关。特别是在西晋建国以后,由于是通过篡权方式取得天下,不符合传统的忠君标准,不得不转而标榜“以孝治天下”。对此,著名史学家唐长孺先生曾指出:“建立晋室的司马氏是河内的儒学大族,其夺取政权却与儒家的传统道德不符,在‘忠’的方面已无从谈起,只能提倡孝道以掩饰己身的行为。”又说:“以一个标榜儒学统治的人一旦取得统治权,必然要提倡儒家的名教,但名教之本应该是忠孝二事,而忠君之义在晋初一方面统治者自己说不出口,另一方面他们正要扫除那些忠于魏室的人,在这里很自然的只有提倡孝道,以之掩护自身在儒家伦理上的缺点。”在此背景下,像王祥兄弟这样的孝悌典范自然被司马氏树立为榜样,即使是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本人对此似乎也不隐讳。晋初,王祥以“耆艾笃老,希复朝见”,御史中丞侯史光奏请把他罢免,对此,晋武帝专门下诏说:“太保元老高行,朕所以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意思是说,因为王祥一是元老,二有高行,虽然朝会礼缺,又多次奏请致仕,晋武帝都没有答应,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个人品德符合政治需要,朝廷所以才会“毗倚以隆政道”。
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祥兄弟的以孝悌知名不仅使他们名扬天下,贵显一时,而且他们的家族也广泛受益。仅据《晋书》本传和《三国志·吕虔传》注引王隐《晋书》记载,王祥五子中除王夏、王烈、王芬去世较早外,王肇、王馥及子孙大多担任了郡太守一级的官职;王览六子王裁、王基、王会、王正、王彦、王琛也都进入仕途。尤其是王览的“子孙繁衍,颇有贤才相系,奕世之盛,古今少比焉”,“兴于江左矣”。而由两兄弟开创的孝悌也成为其主要家风之一,被子孙后代继承下来,成为传统家风。
二、孝悌家风的传承与发扬
西晋以后,由王祥兄弟开创的孝悌家风不断被提倡和实践,以致其家族“孝悌名流,犹为继踵”。当时,朝廷选官用人的标准仍以“德充才盛”“言行修著”为原则,以士人的个人品德优劣为取舍,要求做到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可复、学以为己,即具备忠、孝、义、信、悌、学、廉等优良品德,“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王祥去世前也曾告诫子孙,要求他们做到言行可覆、推美引过、扬名显亲、兄弟怡怡、宗族欣欣、临财勿争,即要有信、德、孝、悌、让等品德,并说这是“立身之本”,其作用与朝廷选官用人标准和社会价值取向实际上是一致的。其中,做到了“扬名显亲”也就是做到了“孝”,能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也就是“悌”。由于社会上依然保持着重视个人品德之风,王祥兄弟的子孙们也仍然传承着以孝悌为代表的家族传统。事实上,“孝”作为儒家一再提倡的行为准则,其社会意义在于通过对“孝”的倡导而使之成为家族成员之间彼此亲爱、和睦的感化力量,维护父家长制的权威和影响,以及稳定家族的内部秩序,进而由家及国、由父及君,实现“忧国如家”的“忠孝之道”,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终极目的。同时,由于东晋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政统失序,君主失去了往日那种绝对权威,加上那些忠君之人又不断被清除,也迫使人们的忠君观念变得淡薄,以维护家族内部伦理秩序为核心的“孝”得到进一步地强调,致使“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先父后君、先家后国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另外,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孝”不仅仅限于对双亲的孝顺,还包括维护家族内部的和睦团结,能够做到也是一种“孝”的表现。
在王祥兄弟的子孙们所生活的时代,朝廷和社会上不仅重视士大夫的个人行为,要求他们以孝悌仁义修身,而且还提倡“学以为己”,即通过学习改造自己,具备知书达礼的仪态风度。这种仪态风度是个人品德或素养的一种自然表露,形成于内而发乎其外,与孔孟提倡的“德风”、“流风”一样都是个人优良品德的表现。因此,东晋南朝时期王祥兄弟的子孙们也注重对子弟的教育,其家族也进而形成“努力向学”风气,维系家族“无亏文雅之风”和“簪缨不替”。当然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之,结果是自尝其恶果。据《南史·王裕之传》记载,王裕之有子孙多人,但“未尝教子孙学问,各随所欲。人或问之,答曰:‘丹珠不应乏教,宁越不闻被捶。’”他的意思是说,子孙是否成器与读书多少无关,丹朱受过教育但成了逆子,宁越目不识丁依然是孝子忠臣。由于王裕之把历史上的极端个案当成了普遍现象,不重视子弟教育,他的后代也因素质不高而缺乏竞争力,在一两代后便走向沉寂,成为一个反面典型。
东晋南朝时期王祥兄弟的子孙们以孝悌传家,其表现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带头践行避讳一事。避讳其实也是尊祖敬宗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求士大夫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遵守。如果因为不小心冒犯了别人家讳,丢官、结仇之事时有发生。要作到不因犯讳而使人难堪,便要博学多闻、精通各家家谱。南朝刘宋宰相王弘能够作到“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便是一个避讳的典范。这类的例子在当时还有很多,《晋书·王舒传》《宋书·王绚传》《南齐书·王慈传》《梁书·王亮传》等都有十分详细而又具体的记载。
三、研究孝悌家风的当代意义
由上可见,孝悌家风作为由王祥兄弟开创的家风,最初仅与兄弟二人有关,后来才演变为世代相传的家风,为其家族的“贤才相系”“兴于江左”“簪缨不替”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由于这一家风要求族人做到尊老爱幼、团结友善,使家族处在一种相亲相爱、积极向上的状态,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家风建设问题,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又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里,“尊老”和“老有所养”从广义上看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孝”的表现,而通过“重视亲情”“天伦之乐”达到家庭和社会上的和谐实际上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悌”的成分。因此,研究这种曾在历史上出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孝悌家风,今天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另外,在我国传统社会里,还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要求做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而“家”又是联系个人、国家、天下最重要的纽带,优良家风和家教是最能融入血脉的东西,有助于树立当代人基础深厚和内心认可、充满活力的健康价值观。习主席之所以提倡家风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说家风建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共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最新推荐

王泽河·对宋代三槐王
关键词:宋代;三槐王氏;家族文化;现实意义 姓氏文化是中国 [详细内容]
- · 王泽河·对宋代三槐王氏家族文化及其现实意
- · 世王大会论文:海南王雷·姓氏文化与孝道文
- · 王启水会长在纪念三王公入闽1134周年大会上
- · 湿.气“最怕”的食物,经常吃,不仅排湿气
- · 王氏祖训
- · 知否?知否?霞浦王伯大为右丞相郑昭先女婿
- · “蓝溪杯”第二届大中华区域对联擂台特别专
- · 世王大会论文:上海王伯飞·追寻姓氏起源
- · 春暖清明 缅怀先祖 激励后人......
- · 韭菜炒鸡蛋,少了这两步,难怪韭菜炒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