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大会论文· 山东峄阳王氏考

2013-06-25 08:28:38来源:

打印 字号: T|T
 

作者·山东枣庄王明佩
 
   “民有族,族有谱,由来久矣。”中华民族历来有溯源谒祖的传统,各族百姓修续家谱、追根求源、追求民族团结的历史源远流长。宋朝司马光撰写《王氏宗谱序》述:“闻世之政事,以人闻问;人之宗裔,必以世考(注释1)。”可为吾峄阳王氏家族六修族谱所借鉴。
     峄阳王氏自清朝康熙乙亥年(1696年)创修族谱,创修家谱序记载:“始祖以下勒文半瘗沙壤,字讳无从考稽,八世祖有暹、逵可考焉(注释2)。”虽始祖无凭考,但主持立谱的质藻祖思想解放,创修族谱。将始祖至七世名讳空缺,从八世暹、逵祖开始往下立谱。虽有愧于先祖,但留下给后人追溯的空间,其思路是正确的、长远的。
家族根在哪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来自山右望族,太原王氏,明初始迁峄;有的说是三槐王氏;有的说是琅琊王氏,元初卜居峄阳。以上说法均没有得到认真地考证。虽经几次修谱,尚未寻找到吾始祖所在的谱牒、相关的历史资料及始迁峄阳的文字记载,始祖至七世仍然空缺。今幸查寻到临沂琅琊王氏族谱上记载着三十世王琮,元朝初年迁居峄阳的足迹。十七世绅祖在三修家谱序中说:“我族有起者乎,尚其广搜远徵,缮完挂漏,以仰先大人未竟之志,亦不至有遗憾焉(注释3)。”绅祖又识:“世代沧桑,采访者无不疏漏,附识数语以备輶轩之采访而补前志之遗。木本水源理维一气。此非人为民好也”(注释4)。这是先祖的嘱托,殷切的期望。对此,峄阳王氏家族委员会非常重视,在筹备六修族谱时组织考研溯源谒祖。以期完成几代修谱人没有完成的夙愿。
一、认同始祖源流的依据

  创修家谱序称:“暹祖以前矣,不滋惧乎!几为踌躇,几为权宜,姑以可考者序之断,辞诸后人也(注释5)”。笔者经过认真地寻访、查阅谱牒、学习史籍,搜集挖掘,整理运用大量历史资料考证峄阳王氏家族的历史根源。通过考证获得许多峄阳王氏根在琅琊王氏的证据和王琮为峄阳王氏始祖的事实,其证据如下:
(一)时间上可信,有暹祖墓碑铁证
据《琅琊王氏通谱》记载:王览二十六世孙王巩第五子王琳、孝友齐著,人称玉昆金友,北宋官侍中。生三子,王铨、王锡、王钭。王铨,南宋卜居临安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为琅琊王氏三槐堂临安支派,生三子:长子公太、次子公明、三子公富。公太之子东迁—沿海,公明之子王贵卜居诸城,公富之子王琮卜居峄阳。王锡,南宋官刺史。致仕后回临沂即山东省临沂居住,生三子:长子公贞、次子公憲、三子公俭。公贞,由南宋入元,官秃鲁花千户。生三子:甲兆生于南宋景定二年(1261—?)、奎兆、寅兆。王公贞后裔多居住山东临沂市和山东苍山县等地。公憲由南宋入元,生二子;乙兆、丙兆,卜居住山东临沂市王家五湖。公俭、由南宋入元、生一子:王丁兆,其后裔卜居住江苏新沂县,海州区,徐州市等苏北一带。王钭卜居郯城即山东省郯城县——今苍山县吴坦村。《通谱》比《临沂族谱》记载详实可信。
     峄阳王氏八世暹祖墓碑为明朝嘉靖39年立(1560),载居峄县高山社下所村,九世人,与创修家祠碑记載:“吾族自始祖肇宅于峄之小山延二十世”和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家谱序》说“吾族开基聚小山者四五百年,前世未有谱。”是一致的,与暹祖墓碑上记载时限吻合。王琮生于南宋淳祐11年间(1521年),元初(1292年)前后迁居峄阳,恰与八世祖上系序之断衔接,正符吾族史实。据《创修家祠碑记》记载:“盖由始祖而下,二世至六世单传,至八世有逵祖、暹祖”(注释6)。吾族传承上下一致。据考证:王铨所处社会环境及家庭背景为商者、财富充盈,其子孙来峄置业是可信的。《四修家谱采访序》记述:“溯吾族迁峄,初居下所村,七世名讳湮没无考,家乘缺如,卜吉始大,肇基小山(注释7)。”可以证明始祖来峄县卜居高山社下所村,以后又从下所村搬至小山子,正值八世始兴发展时期。从时间上看是吻合的,从传承辈次衔接是一致的,暹祖墓碑穿越时空完好屹立是铁的证据。                                                                                          
     否定峄阳王氏始祖明初从山西迁来的依据,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书记载:“洪武6年(1373年),从山西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开始,到洪武21年(1388年)八月,户部郎中刘九皋上书朱元璋,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目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朱元璋接受刘九皋上书,决定对山西平民实施一次向山东、河北移民行动,山东主要向聊城、菏泽地区迁徙,如高唐、平原、夏津、武城、东昌、茌平、莘县、临清、冠县、兖州、巨野、邹平、寿光、莱城等。当时是朝廷组织的移民行动,移民集中建村、分给土地,对移民验丁给田,其冒名占地者罪之。真正大规模的移民时间从洪武21年(1388年)至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近五十年从山西移民十八次,从时间上看最早移民要比王琮元初来峄晚100多年。从洪武22年至嘉靖39年仅166年,九代人在166年内传承是不不符合人类传承发展规律。从时间上就否定了吾族明初始迁峄的猜想。
(二)地域上相符,大环境决定
 
     据《山东通志》卷三载:“峄县,周初为鄫子国。春秋时,属鲁。其东为鲁次室邑,南为偪阳国地,后皆入于楚。改次室曰兰陵。秦属薛郡。汉为氶、兰陵、缯三县地,属东海郡。晋废缯,置兰陵郡,治氶县。南宋、北魏因之。隋改氶曰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复改兰陵为承,属沂州瑯琊郡。宋因之。金复改为兰陵县,置峄州,治此。元省兰陵县,入峄州,属益都路。明改为峄县,属兖州府。邑有葛峄山,因以为名。即《禹贡》所谓峄阳孤桐也。详《圻封志》。春秋昭公四年,取鄫。详《圻封志》。《史》:荀卿适楚,以为兰陵令,改缯属琅琊国。开皇初,兰陵郡废,分氶置缯州及兰陵县,氶仍为治。大业初,又废鄫州及氶,移兰陵县于氶地。武德四年,置缯州,仍改兰陵为氶。又别置兰陵、缯城二县。贞观元年,州废,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明昌初,改县。兴定中,置州。至元二年,省入,初属济宁府。洪武十八年,改属”。根据这些记载,“山东之琅琊、兰陵、峄县都是同一个地方,不过是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      
     峄阳王氏家族创修、重修、三修族谱本均以《兰陵王氏族谱》命名,民国(1933年)四修本改为《峄阳王氏族谱》,是峄阳地区众多王姓中最早使用“峄阳”命谱名的家族。据《重修龙泉寺记》载:峄阳王氏居“琅琊之南,北近峄邑”,族居地小山子的定位是正确的。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琅琊,秦置郡,东汉分藩,易郡为国。建武十七年,琅琊郡改为琅琊国。隋改治临沂,明治沂州。”“峄县,金治峄州,明降州为峄县”,峄县与沂州毗邻,信息互通。王琮元初居峄阳,正处元朝初定,北方战乱结束,社会稳定,百废俱兴,百姓寻求发展的愿望,日益巨增。据《明史•河渠志》、《峄县志》、《台儿庄运河文化志》的记载:“京杭运河全线贯通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南北漕运畅通,给台儿庄运河段的两岸带来得天独厚的繁荣机遇。”“商旅所萃,居民给绕,商贾迤逦”。古城台儿庄和运河两岸的繁荣吸引着各地富人前来投资兴业。此时王琮卜居兗州府峄县高山社下所村置业是可信的,是大环境决定的。从元初到明嘉靖,其250多年间,凡九世,占籍小山子村。第九世从兄弟10人,人丁兴旺,枝繁叶茂,经历了多代人的艰苦奋斗,奠定了峄阳王氏家族兴盛发展的基础。到清“康乾盛世”的时期已成为鲁南苏北一带八大族姓之首,可谓望族、口碑誉城乡,俗称小山子王,故以地名小山子为峄阳王氏堂号小山堂(注释8)。
 
(三)有历史上族群迁徙和谱牒记载事实佐证

     据《新唐书》、《宋史》的记载知:东晋元年(307年)“永嘉之乱”百族而动,为避战乱,北方望族大规模向江南迁徙。凡越淮渡江者,皆由大族官绅率领,大多为宗族、宾客,史称【衣冠南渡】,在临沂境内就有琅琊王氏、颜氏和兰陵萧氏等。总计南迁江南人口达90余万。南迁后,琅琊王氏便在270多年的时间里,以江左侨姓第一望族的社会地位,开始在江南繁衍和发展。始祖生活年代,《宋史》载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钦宗康二年,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宣布即位,南宋建立,随着中原被金兵侵占,北方大批望族、名门儒士、官员土民向江南迁徙。仅琅琊王氏计有18房支迁往吴越。由于封建的宗法门弟观念,郡望大族也分为出仕为官者、为商者和居家务农者。琅琊王氏家族除东晋“永嘉之乱”和南宋“靖康之变”两次南迁载入史册之外,还有许多或近或远、或大或小的北迁和近迁。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岁月里,或见于地方志,或见于谱牒。
   据元史及谱牒记载,元朝初年对江南征讨,随着杀戮与破坏、战乱不休是江南人民最为不堪的灾祸。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人口锐减,城市文明遭到破坏,大批商人、仕官北徙。王铨之孙王琮元朝初年来山东卜居峄县高山社下所村,是因为元初运河两岸社会安定,村庄稀少,土地宽阔,是投资置地居住的最好环境。小山子明·永乐年立村,周边村落明朝之前立村的有台儿庄(唐代前)、涧头集(唐代)、中旺庄(唐代)、桥上(汉代)、徐楼(宋代(注释9))、东程庄(元·大德)、小谢庄(元初)、贺窰(宋代)、薛庄(北宋)、曹楼(南宋)、提楼(元初)、侯孟(宋·天禧)、大单庄(元·泰定)、黄丘(北宋)、杜安(唐代)、下所村(北宋)。                              
    因为,族系之人散居各地繁衍生息,日久年远失去联系,族人变路人不足为奇。吾族居峄阳至今750多年,始祖至七世空缺之位就是因名讳轶失,已无考证,家谱也缺失,又没有溯源之故。今考证临沂琅琊王氏与吾峄阳王氏传承,从王琮世至今均传承27世。时间同,辈次亦同,可以佐证王琮元朝初年卜居峄县的真实性。
 
(四)峄阳王氏、兰陵王氏历史上同属琅琊王氏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专修宋辽金元史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宝柱关于王世贞与“兰陵笑笑生”关系考证中记述:王世贞祖籍就是山东峄县,也就是琅琊,也就是兰陵,可以说自己的郡望为“兰陵”,可自称“琅琊王世贞”,“兰陵王世贞”,考证结论:王世贞的“兰陵王氏”也是“琅琊王氏”。据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纶音世贲录后序》载:“臣家自琅琊之度江左,世世当肺腑寄,稍替于宋。……祥、览、敦、导、义、献之流,皆琅琊裔,汉御史大夫吉之后也”。王世贞明确说自家是“琅琊王氏”,即山东“琅琊王氏”之后。 
    建业祖七十寿辰之日,挚友广东嘉应州进士佘文靖作了祝寿词。《寿序》曰:“尝披《晋史》,称王祥、王览以孝友治其家,子孙蕃昌贵显者数百年,翁岂其世系耶?何门风之古也(注释10)。”以反问的修辞方法,设问的句式,确定的语意表达了建业祖与祥、览是同宗族的本意,家风久远,笃于孝友。撰者接着又说:“太翁七十,悬弧设悦之辰,诸亲友咸踊跃制锦问。余以一言以寿之,余闻古者颂而不谀。故第就(注释11)”。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峄阳王氏族谱》创修、重修、三修均称《兰陵王氏族谱》。至四修谱时,将其改称《峄阳王氏族谱》。其意是说峄阳王氏是兰陵王氏,是琅琊王氏。应该说当时是经考证的,不然先祖是不会以《兰陵王氏族谱》命名的。据《峄县志》关于峄县历史沿革述:“峄为缯、承、兰陵之旧疆,匡、疏诸贤之故里。缯、承、兰陵历史上渊源深厚,缯占国名,后作为县、州之名,兰陵作为县、郡之名,二者之辖区、治所,多与现峄县密不可分。隋改承为兰陵县,唐承、兰陵二县并存,属沂州。金置峄州,治兰陵县,元至元二年,废兰陵入峄州,下无辖区。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峄县,清沿明制,经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均称峄县”。历史上兰陵县与峄县,多次易名,实际上为一地。族居地小山子村,均属峄县或兰陵县,深厚的渊源佐证:称兰陵、峄阳均无可非议。从史学家的考证和吾族谱记载也是吻合的,从而证明峄阳王氏祖源在琅琊王氏,王琮为峄阳王氏之始祖,其族史源远流长。
     二、峄阳、三槐王氏乃琅琊之胄,与太原同宗
峄阳王氏六修族谱,“以明宗系,联祖姓,述先徳裕后昆也(注释12)。”在四修家谱序中十九世绵文祖说:“谱告成将见支派虽分,先灵并藉以承父志矣。后之人荀能念祖功宗德缮继述而,宏良图是,又吾族之所厚望也(注释13)。”三槐王氏,一曰出自琅琊,一曰出自太原,史书两称,各有所据,且祖考中所附辩异及源流,皆于史有证。
     (一)峄阳王氏和三槐王氏一脉传承
     1、欧阳修和宋祁编修的《新唐书》和《三槐王氏家谱》认定王练任莘县尉时携家居莘。王练和王言均为唐代人,王言是王练的六世孙。王言出任滑州(今河南滑县),黎阳(今河南浚县)令时,距莘县不足三百里,老家莘县才渐为人知。王言离职回老家莘县自然就在情理中了。王言称三槐王氏始祖。其孙王祜因仕途坎坷,寄希望于后代,遂取《周礼》中“面三槐三公位焉”之意,于庭院植槐三株。其后人不负重望,其子王旦在宋真宗时任丞相,其孙王素、曾孙王巩都任高官,王巩的好友苏轼被贬赴湖州上任时,王巩亦前来相送,并请苏轼为自家庭堂题名,苏随撰写《三槐堂铭》,亦“三槐堂”号的由来。
      2、据浙江绍兴《中南王氏宗谱》载:“绍兴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赵构聚与众臣论家谱,王旦的曾孙王奇以宗进览,高宗看后即书题‘临沂肇宗,三槐继统’八字于该谱”。又据王国栋乾隆四十四年撰写的《王氏宗谱琅琊王氏宗谱》谱例称:“吾王氏自琅琊流派至于渭南,……自黎阳,今由渭南入于大名之莘县为三槐第一世。”历史上公认三槐王是琅琊王氏房支。清修《三槐王氏宗谱》附载王国栋《修谱辨异》说“三槐王氏、系出琅琊”,因此具有较强的可信性。
    3、据王庸敬撰写于光绪年间的《王氏通谱 三槐王氏通谱》载:“三槐自唐滑州黎阳令言始,其所出自琅琊派中……由于同本同源,融为一体。”在《三槐王氏家谱》的《初篆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记述:“俭公数传至褒公,生子鼒,其子弘让魏州刺史,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公,为莘县尉,数传至言公、彻公、祜公……”,三槐王氏自认是琅琊王氏之后裔。                
    4、依《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说“在宋、元以后分支众多的三槐王氏,其祖先实为琅琊王氏中的王方庆,其世系为: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方庆公,方庆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传至言公,为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官至左拾遗……太原王氏亦认同,三槐王氏是琅琊王氏”。
     5、据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李贵录所撰写的《三槐王氏研究》一书中,引用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中国通志》中曾对王氏起源的记述:“王氏天子之裔也……若琅琊、太原之王,传至三槐,皆为姬姓之王也。也正因此,《广韵》在“王”字原注下广列二十一望,唯三槐王氏不在记载的王姓二十一郡望之列。合理的解释就是“三槐”是以堂号见称,而非以地望命名。
     三槐王氏之始祖王言是王览的二十三世孙,是王导的二十世孙,贯穿在王览、王导、王褒、王方庆家族世系中。三槐堂仅是琅琊王氏房支的堂号,三槐王氏肇启琅琊王氏,王琮是王言的第十世孙,是王巩的曾孙,是正宗三槐王氏。所以峄阳王氏与三槐王氏一脉传承
     (二)峄阳王氏乃琅琊之胄,与太原同宗
  南宋硕儒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篇》王氏注中说:“王氏,琅琊、太原,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氏源谭》记载:“王霸在王莽篡权后,辞官不仕,到东汉应光武帝刘秀之召重返政治舞台,为大将军,徙太原。因是太原王姓有史可考的第一名人,被奉为太原王氏始祖。”《中华姓氏》载:“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至二十一世周灵王,国都成周(今日河南洛阳)。时人称其为‘王家’。又八世王错,拜魏将军。秦末,第十八世王离,武成侯。因与项羽作战,兵败被俘。其子王元、王威为避秦乱涉迁山东琅琊皋虞。王元传四世王吉,汉谏大夫。又迁至临沂都乡南仁里;王威传八世王霸,东汉大将军,迁居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历史学者王汝涛教授,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记载:“琅琊、太原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裔,从东汉至唐末七百余年间为有名的士族大姓。王元以后为琅琊王氏;王威汉扬州刺史,至八世王霸居太原。从王霸以后,为太原王氏。北宋修《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王姓部分,把从宗敬到王元这一段传承写入琅琊王氏部分。太原王氏部分却从王威写起。显然因王元是长子,应该在前,王威是次子,应该在后。”按《王氏百氏族谱》,琅琊世系为:一世太子晋、二世宗敬—九世错—十九世元(威)—二十四世吉—三十一世(祥)览—三十三世导—四十一世褒—四十四世方庆—五十三世言—五十八世巩—六十二世琮,迁居峄阳;太原王氏世系为:十九世威(太原王氏始祖)—二十七世霸—三十一世昶 三十三世允……。这就是《新唐书》概括的王子晋传承的王氏说。琅琊、太原,同宗同缘,木本水源,一本之爱,一源分流,脉派相衍。若不考不续皆路人,续之则一本之源。峄阳王氏源流理正,乃琅琊之胄,与太原王氏同宗脉。
    开沙王氏修谱,在《谱序》上按《受姓源流序》考证记述:“三槐世系乃琅琊之胄,太原之脉,发祥于莘。盖王氏自晋公受姓,历传至四十五世练公,为莘县尉,遂徙莘。至言公为黎阳令,彻公官左拾遗,祜公手植三槐以明志。……宋室南渡,皋公护从,落根江南。至元季战乱,有伏七公避迹开沙,为本公始祖。……”三槐溯源和开沙王氏修谱原则,表述方法科学,值得学习借鉴。
综上所述,王姓源于姬姓,即可上溯到周灵王太子晋,始于春秋,至王元、王吉遂称琅琊王氏,至王融生二子王祥、王览,为临沂琅琊王氏之始祖,下传三槐至三十二世王琮。与太原同宗,峄阳小山子王氏之始祖乃琅琊之胄。
     三、考证依据、方法、主要参考资料
(一)考证依据
重证据,重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重在史志谱相结合的综合考证,以史、志、谱资料为主,着重于元、明、清时代史著的有关瑯邪王氏成员的记载,着重考证峄阳王氏家族的源流传承脉络,家族文化等。
其次,看方志和谱牒资料,由于瑯邪王氏成员在各地任官,故现存不少的地方志和谱牒中,查阅了大量有许多王姓家族记载瑯邪王氏世系经典谱载资料和文化资料等。
(二)考证方法
对于峄阳王氏的考证,采取传统的史学基本方法,考证、推理、演译、归纳等。本文考证除采取上述传统方法,又结合了有关中华王氏文化研究的《世系考证的十一种方法》,如:源流比较,按史实取舍法;统一郡望始祖,辨析法;坚持证据原则,有证存留,无证舍去法;留同存疑法,以史、志、谱记述综合分析,得出史实统一的结论意见。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元末脱脱主编的《宋史》、张廷玉著的《明史》、王大良撰《中华姓氏通史》中的有关章节。
2、《中国通志》、《山东通志》、《峄县志》。
3、司马光《王氏宗谱序》和《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宗谱》、王庸敬《王氏通谱、三槐王氏通谱》、清修《三槐王氏宗谱》、《兰陵王氏族谱》、《峄阳王氏族谱》。
4、《中华王氏源谭》、《中华名门望族》、《琅邪王氏文化志》。
5、《明史•王世贞》、《太原王氏》、安介生著《山西移民史》、《明太祖实录》。郑宏峰编著的《中华姓氏》。
6、李道生编著《中华谱牒知识问答》、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及专修宋辽金元史的李宝柱先生的有关文章。
7、家祠、墓碑、墓志及民间传说。
笔者在考证中,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寻访族人宗亲,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教授意见,证据确凿充分。终于破解了我祖祖源之迷,揭示了峄阳王氏琅琊肇宗的历史事实。今考远祖得姓、传承和直系先祖房支,亲疏以宗脉论,根干枝叶分明。
考先祖源流,事关全族,经多方举证,甚之又甚。虽经数易其稿,但因拙笔难免有讹舛之处。欢迎不同见识者,据可信证据资料,据学理以开展争鸣,恳请有志之士不吝赐教,以求得正确结论早以实现。

        王明佩 撰于台儿庄     二○一三年三月

附:《祖考》注释

1.我听说编纂历朝历代的政事,是为了当世传播和后人查询;考据世人的先祖后裔,一定要按世系来推究。
2.始祖以下记载的碑文埋没于沙土之中,天长地久,名讳已经无法考证,八世祖有暹、逵是可考查的。
3.我族后代中有再次发起创修族谱的,期望他能够广泛的搜集,补缺完善,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也不给后人留有遗憾。
4.世代沧桑变迁,采访整理者一定有所疏漏,或简单带过语焉不详,以供后人采访继续补充完成先代的遗愿。木求本,水求源,应该理清脉络,这是后代应该做到也是后人拥护的事情。
5.暹祖以前,世系不明,感到惶恐啊。踌躇再三,权宜之策,暂且以可考证的来续之,记录下来传之后人来考证。
6.推究而来,自始祖以下,二世至六世,单传至八世有逵祖、暹祖。
7.追溯我族迁至峄,开始居住在下所村,七世祖的名讳轶失已无可考证,家谱也缺失。卜卦风水,转在小山子建造宅舍居住,一定有大的发展。
8. 据中华谱牒知识谱牒历史概问:每一宗族都尊有一个堂号,堂号的称谓是由郡望的发展、演变、分化而来的。郡望的出现以及进一步繁衍,产生分化或迁徙异地,这个分化或迁徙的各个分支,随源于原郡望族,但毕竟自成一体,为区别这个分支的宗族体系,便产生了堂号。堂号的性质和特点有:一、保留固有的姓氏;二、一宗之下的各个堂号均尊先祖及辈序;三、堂号的称谓主要以地名或某特定事物为标志。如:李氏的“陇西堂”,陈氏的“颍川堂”,胡氏的“安定堂”。即是具有地名性质的堂号,如王氏的一个分支以植槐为标志,这类是属于以事物为标志的堂号。
9.徐楼:原名龙泉村,后名席家楼,徐姓兴盛时期便更名为徐家楼,简称徐楼。
10.曾经翻阅《晋史》,说王祥、王览以孝友治理他们的家族,子孙昌盛富贵绵延数百年,您难道您就是他们的世系后人吗?怎么样您家风的久远,笃于孝友。
11、故第就:本来王府就是孝友之后。
12. 用来表明宗系所属,联络同姓族人,记述先辈功德,造福后代子孙。
 
                                                        
编 辑:wangshi 标签:大会 论文 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