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他被誉为"波音之父",您知道是哪位王氏吗?

"波音之父"王助:波音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人设计师为波音赚到第一桶金
美国波音公司的创办人威廉?波音原本是西雅图市的一个木材商。1914年,威廉去观看一场飞行表演,十分幸运地乘坐了一次飞机。翱翔在蓝天上的难忘体验,使他对航空工业产生了无法抑制的热情,甚至专程去洛杉矶的一所飞行学校学习。
1916年7月,威廉?波音与一个热衷于航空事业的军官威斯特夫成立了太平洋航空器材公司。1917年,威斯特夫跟随美国海军参战,不得不选择离开。威廉?波音于是将公司更名为波音。
威斯特夫与王助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同班同学,由于他的离开,威廉?波音急需寻找一名航空技术方面的人才,来填补威斯特夫的位置。于是,王助被推荐进入了当时规模并不大的波音公司。
王助的到来,被视为“天降贵人”,他很快就被聘为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
尽管威廉?波音和威斯特夫造出了B&W-1型水上飞机,但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况。当时,飞机的主要购买者是美国军方。他们发现这种飞机起飞与降落的成功率很低,根本达不到军方的标准。
王助很清楚B&W-1型飞机的缺点,而他的目标,就是要提高飞机起降的成功率。为此,王助设计出一架有着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成功地通过了美国军方的测试。
美国海军部认为这种飞机性能稳定,并且兼具巡逻艇和教练机的双重功能,一次就订购了50架。
这份订单为波音公司带来了57万美元的收入,是波音发展史上最需要的第一桶金。假如没有这份订单,波音公司很可能早已销声匿迹了。凭借着王助的出色才能,新成立的波音公司开始站稳了脚跟。
可以说,王助一生最辉煌的时候,就是1917年4月至1917年底。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作为波音第一任总工程师的王助,如同慧星般,在美国的航空史上发光、闪亮,更为全世界的飞机工业开拓了商业与军事领域的发展空间。
波音公司在获取第一桶金后,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二战中,波音设计B-29轰炸机成为当时最高技术水准的产品。
愤然回国
按理说,王助可以留在美国,继续拓展飞机制造领域;作为波音公司的元老,他也可以累积大量的个人财富。倘若如此,世界富豪榜上很可能早就有中国人王助的一席之地了。但是,他却在B&W—C型水上飞机刚获得商业成功的时候,转身回到国内。个中原委,一些历史数据这样解释:“1917年冬,巴玉藻、王助、王孝丰为了报效国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他们成为了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高级航空工程人员。”
事实上,王助是“愤然”回国的。在美国时,他受到了严重的种族歧视。尽管B&W—C水上飞机的设计、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进行飞行测试时,美国方面却不允许王助进入测试场地,担心他会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
这种明显针对中国人的歧视,使王助极为愤怒,也让他更加认清了祖国强大的意义。不愿在美国忍受屈辱的王助,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国,发展中国自己的航空事业。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
20世纪初,中国的航空制造业只能依靠民间有识之士的推动,北洋政府并没有制造飞机的构想。
王助等人回国后,强烈要求北洋政府筹款创办飞机制造厂。1918年2月,中国首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成立,王助被任命为副处长。1919年8月,王助与其好友巴玉藻为海军设计制造成功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1号”初级教练机。
1922年8月,王助又与巴玉藻合作,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动机库——浮坞,成功地解决了水上飞行停置和维修的难题。
从1918到1930年的12年间,海军飞机工程处陆续设计制造出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飞机15架,并培养出中国第一代航空工程技术人才,马尾也成为中国初期航空工业的摇篮。在这期间,王助贡献极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在成都建立中国航空研究所,王助任副所长。留美归来的钱学森曾在这里做过5年的研究员。王助一直亲自参与飞机设计。他的办公室内有一张长长的绘图桌,每天都铺满图纸。
航空研究所设计的研运—1号滑翔运输机,能载荷30名全副武装的伞兵和2名驾驶员。而在二战中德国曾研制出类似的机型,只能承载10余名伞兵,与中国的滑翔运输机相比,小巫见大巫。
解放战争爆发后,王助跟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然而他“出身”的海军水师学校,却隶属于北洋海军系统;带他到英国留学的清朝大臣萨镇冰甚至将孙女嫁给他;这样的背景反而成为王助无形的“枷锁”,始终未能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只在成功大学教书,抑郁而终。
1965年3月4日,王助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
相关链接
波音铭记的中国人
1955年,王助成为台湾成功大学的航空工程教授,年逾古稀的王教授,每去学校,均以步当车,他的敬业精神,极为同仁和学生所敬仰。在任教10年中,他为备课和学术研究,常深夜不眠,健康逐渐衰弱。1965年3月4日,73岁的王助由于肝病在台南病逝,终年73岁。
王助著作颇丰,如《飞机之V字尾》、《航空人员之体重与身高》、《飞机设计手册》等,在旧中国困难重重的条件下,为振兴科技,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王助妻子萨圭申是清末海军大臣萨绩冰之孙女,将门淑女,伉俪情深,可惜膝下无嗣。巴玉藻将爱子钟英过继给王助为义子,更名王钟英。钟英长大后继承父业,入重庆中央工专,再入航空研究院和中航公司工作。1949年,钟英也赴台侍奉义父母至终。
后记:波音的档案中至今存有王助的第一张工资单,在波音工作的很多华裔工程师,特别是BoeingAsiaAmericanProfessionalAssociation(BAAPA)的会长唐克(KeyDonn)先生,在大量的史料中进行筛选和考证,搜集了很多关于王助的信息。他们的辛苦没有白费,2005年8月,西雅图飞行博物馆在“红色谷仓”(波音早期的办公室,现为西雅图飞行博物馆的一部分)举行了盛大的王助个人主题展览的揭幕仪式,出席仪式的是航空业界的领袖人物,包括波音中国总裁王建民先生。BAAPA还向西雅图飞行博馆赠送了一面刻有王助肖像的铜匾。波音公司希望以此来纪念这位不朽的航空工业先驱,这位永载波音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史册的的中国人。
王助简历
1893年8月10日生于北京。
1905年考入烟台海军水师学校。
1909年烟台海军水师学校毕业,奉派赴英国深造。
1910年考入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大学,后又进入德兰姆(Durham)大学学习机械工程。
1915年获得德兰姆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后又奉命赴美国深造,进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航空工程。
1916年获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17年出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工程师。年底回国。
1918年出任海军部福建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副处长。
1928年出任海军总司令部上海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
1929年调回马尾继任海军制造飞机处处长。
1931年出任中国航空公司总工程师。
1934年被任命为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第一任总监理。
1939年出任成都空军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1949年出任中航公司总经理职务,并转往台湾。
1955年在台湾成功大学任职机械系教授。
1965年3月4日逝世于台湾。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