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望族 华阳王氏

王持垕雕像
滔滔虹河,自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淡溪镇梅溪村一带)淡溪蜿蜒而来,流经蒲岐注入乐清湾,汇入浩浩汤汤的东海。蒲岐之东,緱山脚下,乐清湾怀抱深处,有一个背山面海,风光秀丽的华秋村(今属乐清市蒲岐镇)。华秋村民大多姓王,是左原王十朋后裔。
王十朋曾孙王持垕
王十朋次子王闻礼曾任运使直阁郎中,乐清、温州一带王氏后裔大多出于王闻礼一脉。道光《乐清县志》卷八记载:“王闻礼,字立之,十朋次子。以父恩监湖州乌青镇,历湖北营田官,奏正贼党戕泸帅者。知常州,有佣手刃其家主数人,而焚其庐,州谳以无证闻,闻礼驳,置之法。岁旱饥,上疏救荒。移知德安府,改太府丞江东运判,终直秘阁。隆庆《志》。”
王闻礼次子名王大任,王大任自左原迁居华秋,是华秋王氏始迁祖。王十朋曾孙王持垕(1200—1276),王大任次子,字载仲,号畲齐,华阳王族二世祖,辈行属左原王族十世祖。
王持垕为太学生时,曾率国子监、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馆诸君子,到宫门论宰相史嵩之主和之罪。淳祐四年(1244),王持垕中进士,初授饶州(在今江西省)教授,继入浙西帅幕。
道光《乐清县志》卷八记载:
时有荐丁大全可任台谏者,持垕谓其“内怀奸诈,外示狂率,使得志,必为国家忧”。大全闻而恨之。未几,以著作兼左曹郎。吴潜罢相,持垕轮对,言于理宗曰:“宰相以进贤退不肖为职,不问恩雠。潜不当罢。”其贬也,争之甚力,不听,遂罢归。贾似道怨潜,并恶持垕,由是十五年间,三擢不越郎曹,二典郡皆不终。
王持垕因反对丁大全升擢台谏及贾似道贬逐吴潜,遭贾似道迁恶,十五年不见升迁。贾似道败,始除大理寺少卿。未几宋亡,王持垕绝食而卒,葬于华秋山。王持垕墓依山而建,虽多年失修,仍不失当年规模风貌,是乐清市文物保护点。
蒋振喜点注陈崇《宋直秘阁致仕提刑侍讲正言陈公墓志》记载:
宋直秘阁致仕提刑侍讲正言陈公,讳求鲁,字质甫,一字次曾。世居温之乐清万岙里,聚为诗书旧姓。曾大父师禹。大父祖说,与詹事王公十朋为八叟友,皆不仕。父泳,屡赠朝奉郎。妣万氏,再支氏,皆赠安人。……甥婿从事郎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王持垕填讳。
宝祐三年(1255)十二月,陈求鲁葬于松溪里后山即今太域山,陈求鲁长子陈崇撰墓志。万岙《陈氏宗谱》记载王持垕夫人为陈氏,王持垕是陈求鲁女婿。2015年8月29日,我查阅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王持垕夫人为万氏,葬石冈西山。华阳《王氏宗谱》无王持垕夫人为陈氏记载,姑存疑待考。
世世代代书礼传家的华阳王氏家族,山海渔盐,辛劳耕织不辍,生息繁衍乃盛,是乐清闻名的书香望族,邑人赞为“合族有忠良贞节之臣,无奸邪事敌之人”。


《华秋小唱》歌谱
王显《絅夫集》
2004年,为编著《乐清人文史话》,我从浙江省乐清市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卷三搜集到王十朋后裔、明朝铧锹(即今华秋)王显所著《絅夫集》。2006年,温州市图书馆、浙南谱牒文献收藏研究中心出版《浙南谱牒文献汇编(诗词篇)》,郑笑笑、潘猛补主编,我是参编人员。《浙南谱牒文献汇编(诗词篇)》第174页载有王显《絅夫集》这151首诗作。
2017年4月17日,我到乐清图书馆查阅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华阳《王氏宗谱》卷一有《十一世祖显公行集》,王显是华阳王氏十一世祖。从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所收王显《送荡南主公之京》《象峰八咏为万省斋舅氏赋》《挽亲母徐氏》《题倪氏湖南坟庵》《枫林》《石盘荷花和韵八首》等诗看来,荡南是朱谏的号,万桥万氏是王显亲戚,王显生母很有可能是永嘉枫林徐氏。王显生活在明朝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年间,正是乐清各路精英走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舞台的时期,王显交游甚广,留下的诗文因数量关系,未能收入乐清地方文献丛书,值得蒲岐镇和华秋王氏宗亲重视。
明朝侯一元纂修的隆庆《乐清县志》人物卷记载王显和金楩:
王显,字絅夫,举人祚之兄也,谢侍郎铎尝见其文,欲荐达之,以病对,谢为之叹息。而同时有金楩,号絅斋,与齐名,称显为东絅,絅为西絅云。
王显字絅夫,号木斋,世居华秋,在诗中常自称“华阳道人”或“华阳狂客”,是一位隐士。王显和西乡金楩因为字中有个“絅”字,生前已合称东西“二絅”,东西二絅之间有书信往来,华阳《王氏宗谱》卷三收有王显《寄西絅金先生》:
絅合东西作美谈,二施丑好我何堪!
三株宝树联江左,七叶金貂望斗南。
王显在诗中以西施比喻西絅,而自比东施,这虽是王显的自谦之辞,但也能说明王显和金楩的文才确实都很高。
据1993年出版的《蒲岐镇志》记载,王显的哥哥王祚于成化十九年(1483)考中举人。温岭大溪人谢铎很欣赏王显的文章,弘治年间,谢铎任礼部右侍郎,打算推荐王显做官,王显以身体不好为由推辞,谢铎深感遗憾。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所收王显《琴月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艺术的珍贵史料,王显《琴月楼》如下:
危楼坐清夜,焚香散冲襟。皓月正当户,横我孤桐琴。一挥万虑涤,再抚惟愔愔。天香散仙桂,白鸾为和吟。钟期死已远,山水何高深。俯仰对明月,冥然契予心。
曾唯编《东瓯诗存》,选王显诗二题三首,其中五古《杂诗二首》之二即王显《琴月楼》,个别文字与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不同。《杂诗二首》之二如下:
危楼坐清夜,澄景散冲襟。皓月正当户,照我孤桐琴。一弹万虑涤,再抚有余音。天风发清籁,鸾鸟相和吟。钟期慨已远,山水何高深。俯仰对明月,冥焉渺予心。
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看,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所收王显《琴月楼》符合演奏古琴的意境;从诗境的角度来看,曾唯编《东瓯诗存》所收王显五古《杂诗二首》之二比较符合诗歌韵律。
道光《乐清县志》卷十三收王显七言古诗《仙洲歌赠翁讷庵》,原诗如下:
我思蓬瀛渺何处,弱水迢迢隔烟雾。桃花流出武陵春,仙境分明在人世。洲中老翁人中仙,洲居占断壶中天。绿波溶溶碧沙暖,汀花岸草皆春妍。老仙倚栏横铁笛,一声吹落鱼龙魄。尘凡路绝无消息,一鹤倚然伴吟室。我亦十洲仙者流,何当借取太乙莲花舟。风帆浪楫共君洲上游,笑弄一天明月秋。
《仙洲歌赠翁讷庵》另见曾唯编《东瓯诗存》,未曾录入华阳《王氏宗谱》。
曾唯编《东瓯诗存》所收王显《杂诗二首》其一未曾录入华阳《王氏宗谱》,原诗如下:
夙志嗜清旷,冥心守岁寒。东风桃李开,始觉青春还。美人一为别,逖矣冰雪颜。怅望悲远道,佳期阻幽攀。我有三尺桐,贮之绮囊间。临风理故弦,三叹难再弹。
许宗斌在所著《听蛙说古——与乐清有关的人和事之三》第66页《东西二絅》一文中,认为王显《杂诗二首》、七言古诗《仙洲歌赠翁讷庵》《送荡南主公之京》《耕云歌》、杂言古体诗《送中书赵公之京》、七绝组诗《象峰八咏为万省斋舅氏赋》之六《云林牧笛》、七绝《枫林》和《梅轩歌》小序等文笔奇崛,意象纷呈,想象力非常丰富。
王显七言古诗《送荡南主公之京》原诗如下:
瓯东才子天上郎,咳唾散作仙葩香。鼻端气息紫红耳,庞眉精彩彤霞光。手把珊瑚美如玉,身骑黄鹤天门翔。红云仙人有可睹,万年盘结肝胆张。青都化日舒以长,琪花开尽春风扬。天根灵秀贯平生,神剑到时牛斗横。
王显七言古诗《耕云歌》原诗如下:
云之山兮可以樵,云林险阻跻攀劳。云之海兮可以渔,云涛汹涌尤多虞。何如平原云满顷,云树萦回隔尘境。鸟啼云谷春欲酣,花落云深昼方永。我耕我田云正和,我驱我云满蓑。有时整犁伴云坐,有时击壤云间歌。
王显杂言古体诗《送中书赵公之京》原诗如下:
我有明月珠,我有珊瑚鞭,我有三十白象管,我有千万金花笺。珠以照君远道之飞毂,鞭以促君啮膝之连鞯,管以抽君胸中五色之秘思,笺以铺君用世礼乐之万言。秋江风高浪如蜃,江上芙蓉照人目。越山渺渺接烟云,举首青冥送黄鹄。
王显七绝组诗《象峰八咏为万省斋舅氏赋》之六《云林牧笛》原诗如下:
白云香霭度林丘,落日平波正放牛。
一笛横眠牛背稳,数声吹裂碧山秋。
王显七绝《枫林》原诗如下:
好山环翠水鸣琴,华屋朱楼曲巷深。
社鼓声中鸡唱午,唐诗景里见枫林。
王显《梅轩歌》小序如下:
盘之高士赵君蕴中植梅于读书之室,题曰“梅轩”,盖托物喻志,以资自修也。君翛然迥出风尘表,皎若神仙中人,其格之清也,心之贞也,德之馨也,与梅一也,诚有契于岁寒之盟也。然其中之所蕴,非独一味茹酸,盖可用之和羹而登台鼎焉。成化己卯(许宗斌按:此处恐有误,成化年间有己丑年、己亥年、辛卯年、癸卯年,而无己卯年。)春二月,余偶以事抵盘,访君于兹轩,适见横窗一枝,香雪洒洒可爱。余窃叹曰:“方看红白相炫,此独不与桃李争春,此所谓丈人行也。”是春复过之,君延余款花下甚欢。盖有不知梅之为梅、我之为我,恍然罗浮一梦。归成古风一首,寄陇头消息,用厕诸名公梅轩诗后。
道光《乐清县志》卷二收有王显《寄周侯去思歌》:
昔侯莅政吾邦时,民情好恶异所施。侯今去官二十载,民心善恶惟侯思。虎狼戕兽莠戕谷,自侯始芟民乃育。狗徒鼠辈盗民生,自侯殛之民以宁。鲸鼍簸浪海啮蚀,侯作石堤民粒食。妖魃煽虐田野空,流离侯哺民何恟。叫嚣敲扑满庭下,蹈义徇仁皆安堵。佥壬嚚讼畏神明,疾废茕嫠仰慈母。自公多暇何委蛇,执经士子争抠趋。吾邦自昔多文献,东阁洪开集郡彦。天心不欲吾民瘳,侯惠未终胡夺侯。依依赤子失所恃,攀辕卧辙那能留。星霜迭更如矢亟,制锦烹鲜知几易。惟侯姓氏久难磨,万口有碑心所刻。君不见惠政桥北鸣琴堂,堂前老树排风霜。至今邦民相指点,枝枝爱惜如甘棠。
诗中“周侯”指周正,江西南昌人,明朝天顺元年(1457)任乐清县令,发动民工重修青屿塘、江山塘、蒲岙塘、永宁塘,恢复废田七十余顷。

高公博作黄杨木雕《飞天》(乐清市非遗中心摄)
王会宸《磐石营看灯》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是这个地方的魅力所在,更是这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2017年4月1日,我写了《王会宸〈磐石营看灯〉》和《成化清流华秋王显》,希望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左原分会能尊重历史,更希望乐清社会不要再出现一谈到文化就失声失语的现象。宗谱中的一些重要文献是中华民族根性的体现,南宋大贤王十朋的人格魅力,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去挖掘和提炼,时代和社会需要我们去一点一点去做对子孙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一点一点形成文化积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民族根性才能得到加强,乐清就能使人看到希望了。
2004年,为编著《乐清人文史话》,我从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搜集到王十朋后裔、明朝铧锹(即今华秋)王会宸《磐石营看灯》:
银花火树满江城,一曲笙歌乐太平。
台筑鳌山登傀儡,门开虎帐耀戎兵。
六街店口连云起,百里乡心对月明。
但愿狼烟消盛世,征人无复戍边营。
洪武八年(1375),朝廷在磐石(古称盘屿,今磐石镇)设卫指挥使司。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派汤和巡视沿海,二十年,在磐石筑卫城,到洪武三十年(1397)筑成。磐石卫城以十字街为布局,沿街店铺生意繁忙。王会宸《磐石营看灯》诗句“台筑鳌山登傀儡,门开虎帐耀戎兵”,记载彩灯“鳌山”盛况。“鳌山”是用竹篾彩纸扎制而成的龙灯,设置许多用绸布缝制的人物,能活动。“鳌山”形体很大,固定在场地上,转动起来非常热闹。乐清地滨海,水灾、风灾频繁,划龙灯也含有老百姓企盼娱神求得消灾避难,来年风调雨顺的意思。
用竹篾扎成龙头和船形龙身,并且用龙船花装饰的龙灯,称为龙船。制作比较简单,形体较小的龙船,称为“平龙”,身强力壮的汉子一个人就可以舞动。此后,改进平龙并吸收“鳌山”人物能活动的技法,演变成“首饰龙”。
首饰龙形体较大,内装木质齿轮,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平龙和首饰龙,都是用龙船花装饰的。乐清的剪纸,最初也曾用来装饰窗棂,后来妇女用它作绣花底图,绣成鞋花、帽花、枕头花、肚兜花,所以又称剪花。晚清民国期间,乐清一带剪纸兴盛,民间艺人逐渐吸收龙船花、剪花、花窗门神纸花精致、秀美的艺术特点,并且以“刻”代“剪”,最细线纹阔度不到半毫米,一厘米阔度薄纸能刻二十二刀,线条更加挺拔有力,更加明快。此后,乐清细纹刻纸有所创新,工艺更加趋于细腻。民间艺人能在鲁班尺一寸(相当于2.6厘米)的连史纸、毛边纸或宣纸上,下刀近千次,刻出五十多条细如发丝的纸纹,并且条条相连不断。这样,就逐步发展成线条细如发丝,构图隽秀优美;刀法精妙入微,疏密有致;格调挺秀俏丽、和谐美观,乐清独有的工艺品,世界一绝——细纹刻纸。乐清市柳市镇寺前村是乐清细纹刻纸的发源地。寺前村剪纸艺人陈朝芬的《九狮图》和《八角双鱼》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作。
龙灯还在县西演变成板凳龙,康熙年间,进而演变成木雕龙档。道光年间,柳市镇翁垟后西门村杨忠发和他的徒弟磐石新城村葛雨亭,清末民初柳市湖头沙岙桥头黄福昌,民国期间柳市镇地团叶阜如和柳市前街王凤祚,都是雕刻龙档的高手。清朝末年,木雕艺人吸收释、道佛像雕塑和龙档雕刻技艺,采用黄杨木作雕刻材料,逐渐发展成独立的更具人民性的案头工艺品——黄杨木雕。宣统元年(1909),朱子常的黄杨木雕作品“济癫和尚”在南洋劝业会获优等奖;1915年,朱子常的黄杨木雕“捉迷藏”在国际巴拿马赛会上获二等奖,此后,乐清、温州等地黄杨木雕逐渐形成产业规模。乐清黄杨木雕与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
细纹刻纸和黄杨木雕于2006年5月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包括乐清细纹刻纸在内的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会宸《磐石营看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细纹刻纸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杨木雕珍贵史料。
王会宸《卧云楼诗集》
2017年4月17日,我到乐清图书馆查阅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华阳《王氏宗谱》卷三有王会宸《卧云楼诗集》305首。读《卧云楼诗集》,王会宸交游甚广。因数量关系,王显和王会宸诗文未能收入乐清地方文献丛书,蒲岐镇华秋自然村有王十朋后裔近8000人,建议华阳王氏宗亲组织人力财力,将华阳《王氏宗谱》卷三王显《絅夫集》和王会宸《卧云楼诗集》印刷出版,充实华一村和华二村文化礼堂内容。希望华秋自然村能有专人研读整理华阳王氏文献,挖掘诸如华阳《王氏宗谱》卷一所载华阳王氏族规十二则、王十朋喜欢音乐等史料,弘扬南宋大贤王十朋精神。通过研读整理宗谱史料可以培养人才,三五年以后,华秋自然村将涌现出一批文化人才。

华秋村华北路龙头岩下王明故居(王志成摄)
道学文化研究大家王明
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二日),华秋王氏又添一位学人,王十朋27世裔孙,中国古代道学文化研究大家王明(1911—1992)在华秋村龙头岩下诞生。
据2002年增修《华阳王氏宗谱世系图》记载,王明原名王清椒,谱名王兴椒,字存椒,又字则诚,别号九思,笔名王明,以笔名行于世。王明祖父谱名王守洪,王明之父王国彦,谱名王邦鳌,王明之兄谱名王兴槐。王明娶虹桥陈瑞成之女,生有一子一女,王明之子王海波,谱名王祖波,现为北京市物资局退休干部,王明之女王若兰,现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退休干部。但华阳《王氏宗谱·世系图》把王明出生日期记载为“宣统庚戌年八月十三日午时”,“宣统庚戌年”即宣统二年,把王明出生提前到1910年,明显有误,1911年农历“八月十三日”即公历10月11日,也是错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介绍王明,说他“于1911年10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县铧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011年10月20日,我与王明之子王海波通过电话,据王海波说,王明在世时填表格,出生年月均写为1911年10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王明集》第481页载有胡孚琛所撰《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的拓荒者——王明传略》,介绍王明生平甚为详细,该文记载王明出生日期也为1911年10月10日。
1918年,王明7岁,入华秋私塾,开始读书生涯。王明的启蒙老师大多是前清秀才,王明跟从他们诵读《蒙求》《三字经》《千家诗》等。后华秋私塾改为华秋国民初级小学,王明学习了《语文》《算术》《修身》《四书》等课程。1923年,王明12岁,到虹桥沙河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学习了汉语拼音和英语。1926年,王明15岁,考入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时值广东革命军北伐,王明在学校图书馆接触新思潮书籍,接受了无神论思想。王明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报考该校高中时名列榜首,此后更加发愤读书。1931年,王明转学杭州省立高级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王明参加了抗日学生活动。
1932年,王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北大中文系的学术风气甚为自由,系主任是章太炎门人马裕藻,后来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兼任中文系主任。王明在北大读书期间,除了完成本系的必修课之外,还选修了钱穆的中国古代史和中国通史、陶希圣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和社会史、马裕藻的中国文字声韵学和经学史、胡适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政治史。王明得到胡适、马裕藻、钱穆、陶希圣等人面传心授,在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方面深受胡适影响,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1937年,毕业论文《先秦儒学字义考》得到胡适好评。
北京大学1936年10月10日出版的《歌谣》第二卷第十九期,刊登了王明搜集的《对鸟》歌词:
青翠飞过青又青,
白鸽飞过打铜铃。
雉鸡飞过红间绿,
长尾巴丁飞过红嘴唇。
王明记录的《对鸟》歌词,没有歌名也没有四个问句。从这个事实来看,《对鸟》一类乐清抛歌,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
1937年,王明北大毕业,考取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考人陈寅恪。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内迁,王明回乡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到虹桥居士林自修攻读。1939年,王明偶然从报纸上得到历史语言研究所消息,远赴云南昆明,重新考取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首届研究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人傅斯年,王明的导师是汤用彤和唐兰。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期间,王明师从较多,除了导师汤用彤和唐兰之外,对王明影响较大的还有胡适、陈寅恪、钱穆和陶希圣等。王明和他的同学十余人住在昆明青云街靛花街3号的楼上,未带家眷的陈寅恪就住在隔壁,王明经常登门求教。1941年,王明在汤用彤指导下研读《道藏》,编纂《太平经合校》,撰写长篇论文《太平经合校·导言》,获哲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王明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曾随中央研究院迁徙四川南溪县李庄镇板栗坳。
王明所学,比较集中于先秦古代哲学,尤其是古代道家哲学方面;而身处中国风雨飘摇的年代,即便是泱泱大国国家一级的研究员,学术抑或换得米吃,抑或换得衣穿?但北京大学和中央研究院浓郁而自由的学风对王明影响深远,为他在漫漫治学长途跋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四川南溪县李庄镇板栗坳,王明写就学术论文《周易参同契考证》和《老子河上公章句考》。
1944年春天,王明回乡省亲,当时,因为日寇轰炸,道路不通,乐清于1944年9月沦陷,王明就留在家乡参加抗战,任“三青团”乐清县部主任,当过一年的官。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任乐清师范学校校长。但年轻的生命似乎不屑于这实实在在的官与权,很快就回去做他的既不能换米吃、又不能换衣穿的学问了。王明于1947年返回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复职,陆续在《史语所集刊》发表了《黄庭经考》《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周易参同契考证》《老子河上公章句考》等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他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中拓荒者的学术地位。1949年中央研究院随国民党迁台湾,王明回乐清,后来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职。1950年,王明被送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研究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共党史,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秘书。
王明因为出身地主家庭的缘故,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少不了荡几回秋千。王明岳父陈瑞成是虹桥远近闻名的大地主,1945年3月15日凌晨4时,侵华日军500余人由杏湾、牛鼻洞两路合围虹桥。时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局二科科长李觉庵部与浙保独立第七大队同驻虹桥。李觉庵带警卫10余人在陈瑞成宅设指挥部。日军包围陈宅,先枪杀李觉庵部哨兵1名,李觉庵闻枪声惊起,带卫兵欲冲出门外,中弹身亡,卫兵10余人亦死难。日军纵火烧陈宅,陈瑞成及其长媳同时遇害。土改时,王明的妻子饱受凌辱,曾被吊住两个大拇指抽到梁上拷打。王明向他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读书时的同学胡开明(1913—1997)求援,胡开明是中共老党员,很快将王明的妻子儿女带到北京与王明团聚。
王明是一个纯粹的学人,毕其一生的精力在作哲学的探索,容不得他不淡泊处世,宁静致远。王明一生在政治上所受的折腾我们可想而知,而他似乎习惯于或麻木于这样一种折腾,始终无怨无悔地潜心于他那玄而深的东方古代哲学。
1957年,王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中国思想史,重点研究道家和道教文化。当时,道家和道教文化是一片不毛之地,被诸多学者视为禁区。王明不畏艰辛,殚精竭虑,辛勤耕耘。l95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王明参与编写的《中国大同思想资料》由中华书局出版。l959年以后,王明着手编辑《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1960年,王明专著《太平经合校》由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至1964年,任继愈主编,王明参与编写的《中国哲学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1965年到1976年,王明没有任何著作问世,正值作学问的黄金时段,生命却成了一片空白。但无论是风雨飘摇还是时局动荡,学人心系学问,即或因人力不可抗拒的缘故而停顿,也永远不会停止。文化大革命中,王明暗中研究晋朝神仙道教的代表著作《抱朴子内篇》,完成了《抱朴子内篇校释》。
1977年,王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生院哲学系教授,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8年,王明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系和哲学系培养了两届硕士研究生、一届博士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大陆上在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崛起的新秀,大多沐浴过他的教泽。1979年,王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应邀代表中国出席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道教学术会议,在会上宣读学术论文《中国道家到道教的演变和若干科技的关系》。王明历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于l987年12月退休。1988年初,王明身患肾功能衰竭、肾硬化、尿毒症、心脏病等痼疾,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仍竭力撰写学术论文十余篇,抄改20余万字书稿,汇集成最后一本专著《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王明是中国民主同盟会员,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7月,王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992年3月13日凌晨辞世于北京,部分骨灰葬八宝山革命公墓,部分骨灰与其妻骨灰合葬于乐清县城之东慎海山弄翠云寺附近三九公墓。
王明在北大读书期间,就已经开始编校《太平经合校》一书。《太平经》向来被学界看成是比较难读的古书,原书170卷,长期流传过程中,屡经转抄,造成不少文字方面的讹误。晚唐以后,战祸不断,《太平经》历经劫难,仅存57卷,篇章残缺不全,遗漏极为突出,行文之中字句讹脱,不容卒读。现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太平经》,是收录于明朝《正统道藏》的残卷及唐代节抄本——《太平经钞》。学界通认《太平经》是南北朝时期的著作,王明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编校成《太平经合校》一书,基本上恢复170卷的面貌,并判定《太平经》形成于汉朝,是原始道教早期经典著作。《太平经合校》自1960年问世以来,得到学界充分肯定,公认是研究《太平经》的最权威、最详备的版本。《太平经》这部原始道教的经典著作,王明直到晚年尚自觉是个未曾完成的研究课题。
1978年,《抱朴子内篇校释》于由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被评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获一等奖。1982年,《无能子校注》由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论文集《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道教与传统文化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是王明的主要著作,曾多次重版。他还深入研究《周易》《老子》《庄子》《墨子》《荀子》《抱朴子》《无能子》、董仲舒、蔡伦的造纸术等,有大量专著和学术论文问世。王明与人合著《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该书“先秦之部”1964年11月初版,1984年4月出版增订本;“两汉之部”1960年2月初版,1982年3月出版改订本;“魏晋隋唐之部”1990年5月出版;“宋元明之部”1962年3月初版,1982年8月出版修订本;“清代之部”1962年1月初版,1981年10月出版修订本;“近代之部”1959年9月初版,1983年8月出版修订本;均由中华书局出版。王明曾多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王明是我国著名的古代道学文化研究大家,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
王明一生著作宏丰,但乐清社会重视不足。温州图书馆和乐清图书馆藏书已可上网查阅,我与乐清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夏文博统计,《王明集》今藏于温州图书馆;《太平经合校》今藏于温州图书馆和乐清图书馆;《抱朴子内篇校释》今藏于温州图书馆和瑞安图书馆;《道学和道教思想研究》今藏于温州图书馆和乐清图书馆;《周易参同契考证》《无能子校注》《老子河上公章句考》和《王明言论选编》今藏于温州图书馆。乐清市档案馆收藏了《王明集》《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等。据王海波说,《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等王明的主要著作几乎隔一年就重印,而小册子《王明自传》却难得再版,他手头有《王明自传》和王明遗物,愿意捐献给家乡有关部门。
八十一度春秋的学人生涯,王明珍惜光阴,奉献生命,淡泊得连家乡亲人也很少联系。王明故居今日仍在华秋村华北路龙头岩下,但华秋村民几乎无人知道家乡和家族出了这样一位我国著名的古代道学文化研究大家。
1981年,我因报考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研究生,与这位族兄有过书信往来,此后,他也曾托宗族华波叔送了我《抱朴子内篇校释》等书,却始终未得闻这位族兄的音容笑貌。现在想起来,一个学者,探索人类的思想精华,心游千仞八荒,根还是在故乡乐清华秋;而只要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父老乡亲,淡泊也好,浓艳也好,由他去罢。
王明著作是乐清乡邦文献的一个亮点,王明是一位乡人可引以为豪的纯粹的学人。华秋王氏族人若能在修缮王持垕墓、修缮王明故居和建设王明学术馆等硬件和传承、弘扬王十朋精神等软件方面有所动作,才真正无愧于列祖列宗,无愧于子孙后代,才真正符合“书礼传家”的人文传统。
附记:本文参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王明集》所收胡孚琛《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的拓荒者——王明传略》,特此说明。
附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网站介绍:“王明于1911年10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县铧锹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青少年时代,先后就读于温州市省立第十中学、杭州省立高级中学,l932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37年毕业后,曾回乡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l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课程,其间,从师较多,其中对他影响较大的有汤用彤、胡适、陈寅恪、钱穆、陶希圣、唐兰等。1941年,王明在汤用彤的指导下,攻读《道藏》、编纂《太平经合校》并撰写长篇论文《太平经合校?导言》,获哲学硕士学位,旋即以助理研究员职称分配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l944年,王明回乡省亲因日寇轰炸道路不通,在家乡参与创办乐清师范学校,l945年任该校校长。1947年,他回到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复职。这年他在《史语所集刊》上陆续发表了《黄河经考》《论太平经钞?甲部为伪》《周易参同契考证》《老子河上公章句考》等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奠定了他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中的拓荒者的学术地位。1949年,王明转入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l950年,他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研究部学习,改造世界观。学习后;他回到考古所继续做学术研究工作并担任学术秘书。1957年,他从考古所转到哲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思想史,重点研究道家和道教文化。1979年,王明应邀出席了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第三次国际道教学术会议,在会上他享读了《中国道家到道教的演变和若干科技的关系》的学术论文。l978年,王明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任教授,为哲学所和宗教所培养了两届硕士研究生,一届博士生。“文革”后中国大陆上在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崛起的新秀,大多沐浴过他的教泽。王明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l987年12月退休。l992年3月3月他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
作者:王志成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