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来人啦!
老家来人啦
王志力
2024年7月29日,应山东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吉林伊通分会会长王志力的邀请,参加“世界王氏第十八次联谊大会”的山东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克明、副会长王履家一行,于大会闭幕后在副会长王(锡)志力、会员王(履)明晓的陪同下,拜访了新城王氏后裔,伊通新城王氏族人。
伊通新城王氏是200多年前,宸沼公带领儿子允发公一家三口从新城果里镇罗斜村出发,闯关东来到当时的吉林省伊通州的。他们最先落脚在大孤山小镇。以25枚铜钱为本钱,走村串户由卖篦子起家,逐渐扩大经营项目,在街里设立摊床。被当地人称为“王家床子”。20多年后移居街东25里的小杏木沟,在那里开荒拓野70余年。民国二年(1913年)又向北移居20里的盖州王屯(因这里当时主要居住来自辽南的盖州王氏家族,故称盖州王屯),在这里居住三十年后又于民国32年(1943年)向北迁移10余里,(此时的家人分两处居住于伊通河西的魏家屯和河东的刘家屯)当时的家庭人口已达到50人。从宸沼公于乾隆末年闯关东起至上个世纪的1956年家族解体止,这个大家族一直在一起共同生活一百五十多年。在伊通可称得上远近闻名的大家庭,富裕户。如今伊通新城王氏族人过百。通过读书与经商,分居各地,仅有两户四人在魏家屯儿留守。
访亲团一行沿着祖先的足迹到访了大孤山镇街道,远眺了小杏木沟的群山,在盖州王屯旁经过,最后来到魏家屯儿,在(锡)志峰家与族人汇合。在伊通县城附近居住的王家人听说老家来人了,齐聚志峰家。家人相聚,分外亲切,互述衷肠。78岁高龄的(锡)志若老人,向会长讲述了伊通王氏的发展历程,前三代宸沼公,允发公,维邦公白手起家。第四代哥儿俩,逐渐发展。哥哥勤奋务农,弟弟考中秀才,在伊通州府当差。民国时期(毓)桂馥公曾任伊通县副县长,家族力量逐渐强大,家族事业初具规模。1947年土改后,被划定为“富农”。从此王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埋没了一代人才。直到1977年,邓公复出,恢复高考,取消成分论,王家人才受到平等待遇,年近30岁的志学才有参加高考的权利。得以考入吉林师范大学,成为我家族改革开发以来第一个大学生。现在市委党校退休,随儿子移居澳洲。志力也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族人代表,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因为他业绩突出,被评为四平市劳动模范,连续两届伊通县人大常委会委员,正高级工程师。王家的崛起和振兴,感谢新时代的好政策。
伊通新城王氏联谊会志力会长,向克明会长汇报了族人的现状。过去,伊通族人只有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得自己是山东新城大槐王氏,知道“风送夫人”的传说。直到2011年8月,才真正找到祖宗,续上血脉。在200多年里,虽未了解成文的家规家训,但血脉中流淌着强大的王氏基因。老实做人,勤奋做事。王家人教育孩子,把读书作为首要任务,上大学是必须的过程。最近10年来,就有4人取得博士学位。冥冥中把“道义”和“读书”作为我们生活的方向指引,这和家规家训完全契合。现在的伊通王氏后人正在把新城王氏历代的家规家训作为行为指南。在各个阶段,在各个行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有移居澳洲的大学教授,有多位高职称的科技干部和教师,有多名警官等公务人员。是当地备受青睐的名门望族。二百年前,孤叶漂流,二百年后,枝繁叶茂。用已故(毓)桂清公,十年前访祖时的一句话说,“没给老祖宗丢脸”。
克明会长对伊通族人的发展表示肯定和赞许。他说,吉林伊通的新城王氏宗亲以“闯关东”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部披荆斩棘、自强不息、勤奋拼搏、创造辉煌的创业史。在各个领域不同的岗位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新城王氏家族续写了奋发图强的新篇章。为建设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还对吉林伊通家人关心支持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希望我们共同恪守“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的家训。传承“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家风。创造出无愧于先贤的业绩。为新城王氏家族续写新的辉煌。他又诚邀伊通的宗亲回新城观瞻圣迹,祭拜祖先,参加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纪念王渔洋诞辰390周年暨三届一次会员大会”,在老家新城再一次欢聚一堂,共谋家族事业的发展和未来。伊通的年轻人纷纷表示,机会难得,组团参加。
履家副会长对伊通家人的热情邀请和盛情接待表示感谢,并与家人们就学生高考进行交流。
此次访亲活动意义深远,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血脉相连的亲情,让伊通的宗亲对祖先的印象,对家族的历史进一步形象化,具体化。对新城王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