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平阳水头“闽南话部落”的王氏家族
地点:温州平阳“五十丈”村
家族:开闽王氏
始祖:袁初公
祖源:福建南安蓬州金田
迁徙时间距今300多年
温州妇女顶粉干
南雁镇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在平阳水头镇一侧,因位于雁荡山南麓而得名。在这里有一个叫“五十丈”的村落,也住着很多闽南后裔。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闽南的风俗。
在平阳县的“五十丈”,当地人称之为“小泉州”。
“五十丈”被绵绵不绝的南雁荡山围成一个三面环山的盆地。传说在周朝,现在的
“五十丈”南面有个叫清街的地方,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前有笔架山,后靠月亮山,一条溪流从村前环绕而过。这里有户人家有八个兄弟,大的七个都在朝当官,老八在家无所事事。嫂子故意激他,若老八能为官,她就用青石板铺街五十丈让他跑马。后来,老八果然发愤图强,功成名就当了大官,嫂子也就在路上铺石五十丈。到现在,一些青石板还在。而“五十丈”的名字就由此传开。“五十丈”有很多姓氏都是闽南人的后裔。68岁的王图丑称,当年他的祖先选在这个地方定居,是因为这里的富庶。王图丑的祖先自闽南搬迁至此,已有300多年,传了20代,在“五十丈”,王姓算是大户。他边翻收藏的王氏族谱边为我们讲解:闽南一带在嘉靖时倭寇纷乱,万历年间,温州府出榜昭示,收留移民。明末清初,王氏袁初公自福建南安蓬州金田迁徙至浙江平阳。
“五十丈”的王氏祠堂
“五十丈”的王氏祠堂经过修葺后很辉煌。王图丑老人说,这祠堂少说也有200多年了,因为老人讲这是祖先到这里就盖起来的。小时候,祠堂很矮,有五间单间,正厅摆放着祖先袁初公的塑像。“文革”时遭到破坏,坍塌了很多。后来族里集资把祠堂修建起来,基本上保存了原来的模样,是族人聚会的一个地方。
在祠堂的正堂,挂着一块大匾:开闽第一。“五十丈”王氏是开闽王王审知的后代, 祠堂正堂,挂着一副对联:唐宋元明十八状元三学士;公孙父子七人择相九封侯。老王说这是对王氏家族的一个概述,也有很多人问其中的故事,但已经没人能讲出来了。
粉干是“五十丈”最有名的土特产。带着记者参观的王图照老人说,粉干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一带只有这里有,应该源自闽南一带。制作粉干成为他们以前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南雁的粉干很细,但煮起来不容易烂,在浙江一带是很有名的特产。和泉州安溪的湖头米粉和
泉州晋江赤西米粉有共同的特点。
王图照延续了祖宗的两大产业———种田、卖粉干。他说王氏世代都以种田为生,其次就是做粉干、卖粉干。卖粉干保证族人能够吃上饭,利润很低,而且辛苦。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办厂,很少有人懂得粉干的制法了,也不知道再过几年这里是否还能找到粉干了。
年轻的时候,王图照到过石狮。他已不清楚族里的这些历史,根本没地方去寻找,到现在对祖辈的那些事情,已经很少有人会再去追溯了,还怕去了人家愿不愿意认呢。他听老人讲以前也有到泉州一带去寻根,那里人很热情。现在,“五十丈”的年轻人也有很多去泉州,但不是为了寻根,而是做生意。
七七
民间送“巧”食
跟闽南人的习俗一样,七月初七送“巧”也是“五十丈”人必过的节日。
“五十丈”人管“七七”也叫做“七娘妈生”,在这里流传着与与泉州一样的故事:传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七娘妈”美丽、善良、慈爱,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泉州有谚语有叫:七月初七七娘生。民间把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祥活动,称做“七娘妈生”。
“五十丈”人过七七除了拜“七娘妈”,外婆还要送五样东西给孙子或孙女。五样东西要有茴豆、米糕还要有巧食。“五十丈”人的“巧食”很有特点,它或是胖阿福状、舌状、手指状,或者蘸上各色颜料,或夹上糖心麻心,着实招人喜爱,也很受小朋友的喜欢。
“巧食”有大巧和小巧之分,老王说其实是同样一种东西,以前比较穷,有人就把“巧食”分成大小凑数,这个传统也传下了很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娘家给女儿“送巧”的内容也渐渐变为水果冻、饮料、奶糖等物了。
“五十丈”人不过中秋节,在这里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七月半”和“七七”。这个传统特点现在泉州地区有些村落也同样存在。
习俗
穷读书富练武
在“五十丈”,练南拳曾是村里富人的“标志”。
87岁的王后托老人在20多岁时,跟师傅学过了一段时间的南拳。小的时候,村里有个拳师,几十个孩子聚到一起,或者在祠堂,或者到哪家比较宽阔的埕上,老师就开始教。师傅有拳谱,听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师傅教了他三套拳样:拳母、开小四门、开大四门,听说这些都只是南拳的基本功,主要是能强身健体。
那年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去练拳,村里流传一种说法“穷读书、富练武”,这句话并不是对练武的人有界限,只是怕穷人家的孩子饭都吃不饱,练不起武术,他们念书不怕苦。在族谱里记载,王氏在“五十丈”出过好几个文举人和武举人。
在王后托老人的床头,放着一个很有闽南特色的脸盆架,镶在架上的一幅木雕画让我们非常兴奋:两个练武生在练武,上面的漆已经剥落,但姿态栩栩如生,神情专注。老人说,这个脸盆架是上辈流传下来的,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了。
村子里还保留百年以前的建筑,仍然有人居住。但更多的则是小楼。至今仍保留着闽南语言和一些习俗。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