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王庙:探寻温州人的人文基因
东瓯王庙:探寻温州人的人文基因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以商闻名,闯遍天下,身上的标签众多,但每一位温州人身上都打着既独特又统一的东瓯文化烙印。这种烙印由温州独特的“基因”凝结,在时间轴上可往前追溯到东瓯人文始祖——东瓯王驺摇那里。
近日,人民网“图说中国”温州特色场馆之旅第八站走进东瓯王庙,在这里找寻温州人的文化起源,探寻温州人的人文基因。


东瓯王究竟是谁?
东瓯王庙位于温州市区华盖山西麓,为2013年4月在原址上重修的庙宇,可谓旧址换新颜。
新庙修缮了原有的门台,恢复了原有照壁、月光池、厢廊、东瓯王大殿及配殿、东瓯王塑像的设计布局。其中,主、副殿均采用木头架构,而屋顶则采用琉璃瓦,并建有代表蚩尤的双角,远远望去,整个庙宇显得大气恢弘,透出帝王之气。
那么东瓯王究竟是谁?
据历史记载,温州古称瓯越,东瓯王驺摇是越王勾践的后代。公元前192年,汉廷封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成为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
彼时的东瓯生产落后。驺摇被封为东瓯王后,励精图治,善于治理,精勤开发,改变了东瓯的落后状况,对温州早期经济、文化有开发之功,被尊为东瓯始祖,深得瓯越人拥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便建造了东瓯王庙进行祭拜。
历史上,东瓯王庙几经迁移,明成化十三年(1477)迁于今温州市区华盖山脚下,改华盖山东岳庙为东瓯王庙。东瓯王庙是温州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其留存的门台于1981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作为新庙门台投入使用。记者在东瓯王庙门口见到了这件珍贵的文物,温州市已对其进行了修缮。
跨过门台后,眼前豁然开朗,东瓯王庙主殿大气庄严。正对主殿门口的便是高5米的东瓯王像,手持竹简坐在殿堂中间,呈现50来岁的中年人相貌,既安详亲切,又不失帝王之风。
塑像左右各有一牌匾,写着“王业千秋”、“开辟之功”,塑像上方还挂着一块牌匾,上书“东瓯人文始祖”,这便是对东瓯王身份的最佳诠释。
何为东瓯人文精神?
我国有一种说法,经商之人多信仰。信仰多种多样,包括宗教信仰,也包括人文信仰。
东瓯王庙作为庙宇,自重新开放以来,每逢初一、十五,前来上香和拜祭的人络绎不绝,这是温州人信仰东瓯人文精神具化后的体现。
东瓯王庙主殿两侧陈列了四幅壁画,采用汉代画风,主要展现劳作生产、佐汉灭秦、民俗生活和迁徙江淮四个主题场景。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四个场景是东瓯人文精神的起源。


图为战国时期生产制作的青铜锛
那么,何为东瓯人文精神?
迈步进入作为“东瓯国历史陈列馆”用的副殿,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陈列馆里展出了百来件古文物,包括重修庙宇过程中出土的文物、西汉时期制作的瓯窑,最珍贵的要属战国时期生产制作的青铜锛。
陈列馆里还展出了诸多史料。纵观史料可以发现,温州人的重商意识早在2200多年前就已出现。当时,东瓯王在东瓯大力发展手工业,形成了温州特有的“农商文化”,让温州在2200年前就成为了一个手工业的商贸城市。重商,便是东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
作为手工业的支柱,瓯窑的历史地位无可取代。陈列馆里展出了各个时代的瓯窑,西汉的瓯窑胚胎粗糙、东晋的瓯窑胎质细腻、晚唐至宋的瓯窑胎釉结合紧密,瓯窑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也是东瓯人勤劳、上进、不怕吃苦的体现。
在东瓯王之前,温州人并无统一的信仰。在东瓯王之后,温州人共同的人文信仰也赋予了东瓯人文精神另一个重要内涵:团结。正是团结,才有了东瓯的快速发展,有了温州人的抱团经商,才共同描绘了主殿壁画里欣欣向荣的场面。
东瓯王庙许愿灯长明不灭
温州人的人文基因从东瓯王开始,传承至今已2000余年,仍未改变。
尽管拜祭东瓯王的习惯在年青人中已被渐渐遗忘,但是东瓯人文精神却融入了骨髓,就如东瓯王庙主殿两侧400多盏镀铜的许愿灯般长明不灭。
采访当天正值农历腊月廿七,文化馆工作人员正在门口制作石狮子。返程时跨过古文物门台和新饰物石狮子,回望东瓯王庙,旧址已换了新颜。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