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明朝学者王叔英浙江祖籍家族
明史 王叔英列传
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孺、林右并征至。叔英固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岁旱,绝食以祷,立应。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曰:「务问学、谨好恶、辨邪正、纳谏诤、审才否、慎刑罚、明利害、定法制」。皆援证古今,可见之行事。又曰;「太祖除奸剔秽,抑强锄梗,如医去病,如农去草。去病急或伤体肤,去草严或伤禾稼。病去则宜调燮其血气,草去则宜培养其根苗。」帝嘉纳之。
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广德,京城不守。会齐泰来奔,叔英谓泰贰心,欲执之。泰告以故,乃相持恸哭,共图后举。已,知事不可为,沐浴更衣冠,书绝命词,藏衣裾间,自经于元妙观银杏树下。天台道士盛希年葬之城西五里。其词曰:「人生穹壤间,忠孝贵克全。嗟予事君父,自省多过愆。有志未及竟,奇疾忽见缠。肥甘空在案,对之不下咽。意者造化神,有命归九泉。尝念夷与齐,饿死首阳巅。周粟岂不佳,所见良独偏。高踪渺难继,偶尔无足传。千秋史官笔,慎勿称希贤。」又题其案曰:「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燕王称帝,陈瑛簿录其家。妻金氏自经死,二女下锦衣狱,赴井死。
王叔英的后人在湖北汉阳九真山下繁衍20多代,族众逾万人,遍及海内外。作为王叔英汉阳的后裔,我想知道汉阳始祖以前的家族历史。知者,敬请告知!QQ86171722
汉阳始祖王叔英为国捐躯后,未成年的二世祖思达避难于始祖的朋友胡定庵家中,改为胡姓。成年后的思达卜居在始祖为汉阳百姓祈雨的汉阳九真山南麓。这里便成了汉阳九真山王氏的发祥地——老塆(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老塆村)。正统初,方黄党禁驰,四世祖奎恢复王姓。到第五世,家中有了三兄弟;到第六世,家族形成了六个房头。于是,订立了汉阳九真山王氏六十四宗派。
汉阳九真山王氏六十四宗派:文家世业,维士克昌,光宗耀祖,明体知方,钦承德远,庆延绪长,敦行大道,法守先章,必毓贤达,定锡纯良,爰作辅相,用保安康,懋昭善化,佑启休祥,宏开广运,后昆显扬。
第七世起,开始用宗派起名。
清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十二世士聪、士睿创族谱世系图;清道光辛巳年(公元1821年),十四世从义世系录;清道光丙午年(公元1846年),十五世光霆续修墨谱;清同治壬申年(公元1872年),十五世光霞、十六世宗树再次续修墨谱;清光绪己亥年(公元1899年),十五世光钧修订刻本谱;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十八世祖墅(字慕庐)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第六次修谱。尚未发放,便遭火灾,今仅存孤本于汉阳铁炉嘴村;公元1997年,在十九世明瑛、明孚、明理、明瑞、明亮、明道、二十一世知祥的努力下,完成了第七次谱牒编纂。
衷心地感谢上述族亲!有了您们的的付出,我们才能够知道家族的历史;有了您们的付出,我们才能够一起传承家族的文化;有了您们的付出,我们才会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努力地开创家族的辉煌。
在六百余年的岁月里,汉阳九真山王氏生身不息,勤耕苦学,从九真山麓,走向五湖四海,走向世界,继续演绎着王氏传人的传奇,展示着王氏传人的风采。
温岭市政协委员王英础对王叔英颇有研究,07年曾写过一篇1万多字的《忠烈王叔英》,细述其生平之事,可读性很强。
这是文字的开头和结尾:
“忠烈王叔英
据明史记载,王叔英字原采,黄岩人。太平县志称亭岭(藤岭)人。《赤城新志》称王叔英自幼长在外公家,从母姓陈。陈应辰撰文说,王叔英居亭岭北,与其先辈是锦屏同乡,且是姻亲。陈应辰还考证各类文献,指出王叔英在任汉阳令之前,一直顶陈姓,称陈原采。叔英少时好学,从临海陈南斋读书,与方孝孺、林公辅、叶见泰、张廷璧为学友,并以道义相结交,终生不渝。洪武初,王叔英被推荐任仙居训导,以后升汉阳知县,有惠政。建文帝初立,方孝孺被召为讲官,不久王叔英也被召为翰林修撰。王叔英移书劝止方孝孺复古“井田制”,并上治世救民之策,为建文帝所信任。由建文帝下达的削藩令,促使燕王朱棣的靖难役起。朱棣指斥建文帝的谋臣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借口“清君侧”,兵逼南京。危急中,王叔英受命募兵勤王,至广德。此时南京守将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朱棣,建文帝焚宫后不知去向。兵部尚书齐泰逃至广德,王叔英以为其背叛朝廷,命人将其捉拿。终于知事不可为,自缢以死。祠山道士、温岭三坑的盛希年将其收葬于祠山之麓。王妻金氏及二女均赴难。太平县名人如谢省、谢铎叔侄均十分称颂王叔英,并将其视为楷模。一百多年后,明县令曾才汉在县治东门里建忠节祠,知县袁道在文庙戟门之右建乡贤祠,以祭祀王叔英。离县五里的黄淡岙(今山下金),有贞烈祠以祀其妻女。
……
王叔英故居:在亭岭下。谢铎曾经过其宅,写下吊诗:“虽已经历百年,过此地依然心感悲凄(凄恻百年地),哪怕历经千年,先生永在人心(经过千载心)。天高何处是先生的英魂,想起先生泪下不止(天高那可问,泪下益难禁)。旁人死后受子孙祭拜,但现在也只留下祠堂(尸祝今遗社),尽管千方百计为子孙谋划,然而谁又能积蓄下财物(孙谋谁蓄金)。先生的高洁如清风吹拂下的薇蕨永存,又如首阳山的夕阳光照千秋(清风薇蕨老,落日首阳岑)。” ”
——对《辞海》“杨士奇”条的一点补充
□吴福寿
杨士奇不是大明的开国元勋,但在自成祖以来近四十年的明皇朝政治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又以“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占有一席之地。对其人,《辞海》是这样介绍的:
“杨士奇(1365—1444),明江西泰和人,名寓。曾在湖广各地做塾师多年。建文初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祖实录》。成祖即位,入内阁典机务,历官至左谕德;成祖北巡,常使留辅太子。仁宗即位,任礼部侍郎,宣宗时进兵部尚书。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内阁,长期辅政。于谦、周忱、况锺等都由他引荐。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著有《东里全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杨士奇未经科举就以寒士之身入翰林,不久又被方孝孺擢升为《太祖实录》副总裁,后一直官运亨通,为明初四朝内阁重臣,因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其实杨的职位就相当于宰相,真是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其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建文初被荐入翰林”。杨士奇究竟为何人所荐,《辞海》未作说明,《明史·杨士奇传》也未载,但被人所荐则是无疑的。最近我对乡贤王叔英发生了兴趣,阅读了一些关于他的史籍、志乘、序跋、墓志等,发现这个伯乐就是我们的前贤王叔英。
王叔英(?—1402)字原采,号静学,明黄岩亭岭(今太平小河头村)人,学醇行正,与方孝孺为至交。据《明史》记:“(洪武)二十年(1387)以荐为仙居训导,改德安教授。迁汉阳知县,多惠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为建文帝“嘉纳”,于是方、王遂为当朝台州籍二名儒。燕王朱棣举兵反,叔英奉旨到安徽广德募兵抗燕,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兵攻陷南京,建文帝不知下落,叔英知事已难为,便自缢于广德祠山玄妙观银杏树下,同乡道士盛希年为其收葬于祠山之麓。
叔英荐杨士奇入翰林当在令汉阳任上,据陈纪(临海人,曾在宁国为官)《三台文献·王修撰先生事述》记:“一日出郊迎使,遇杨文贞公士奇于旅舍,索而见之,倾盖如故,即以王佐之才荐于朝。”杨士奇被方孝孺擢升为《太祖实录》副总裁,似与叔英无关,又似乎有关,毕竟方、王两人灵犀相通,识人眼光相同,老友推荐的在感情上又加了不少分。
最早记其事的,应是成化五年(1469)进士周瑛知广德时,于成化十年(1474)力排众议重修叔英之墓,“以特羊祭其墓”,然后作《修撰王公墓记》。其中记有:“正统(1436—1449)中,少师杨公士奇始为题其墓曰‘呜呼故翰林修撰王公原采之墓’。”且为文以祭之曰:“先生之学,圣贤是师。先生之行,纲常是持。先生之心,金石其贞。先生之志,霜雪其明。浩然全归,乘云翩翩。我怀先生,崇山长川。桐川之藏,既固且深。遥致觞奠,神其来歆!”
“盖原采尝荐杨公建文朝。”周瑛重修时,“坟墓陵夷,鞠为邱(丘)莽,所可识别者,仅有杨公之碑而已。”叔英死于1402年,到正统中杨士奇立碑致祭约有40年了,再到周瑛重修叔英之墓的1474年,叔英已死72年了。
顺便提及的是,《嘉庆太平县志》卷十二记:“门下士杨文贞士奇,正德间为追题墓石……”显然出错。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在1506—1521年之间,杨士奇死于1444年,怎能在“正德间”为叔英题墓呢?因此,“正德”为“正统”之误。
明谢省(1420—1493)(谢铎叔父)在《新刊〈静学王先生文集〉后序》中提到“江西杨文贞公,实先生所举者”。《嘉靖太平县志》亦载:“杨文贞公士奇实公所荐”。
可见,如果没有特殊的渊源,杨士奇绝不会以四朝辅政之尊去为一个建文“奸党”立碑致祭的。尽管时间久远,但还是有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到周瑛修墓时还有人劝说:“原采建文臣子,子(你)不为讳而表彰之,非罪耶?”后来建平令关钦遭黜怨周瑛,还把此作为罪证诉于朝呢。
因此,王叔英引荐杨士奇是确实无疑的,杨士奇知恩必报也算是情深义重了。
至此再作网上搜索,大都未提叔英荐杨之事,只有极个别如“铁血社区”和“百度长安吧”《中国历朝历代名臣画像·杨士奇》中提到王叔英引荐了杨士奇。即使这样,不知详情的也不会知道这个王叔英就是我们的前贤。
故作此文为《辞海》“杨士奇”条作一点补充或为“建文初被荐入翰林”作个注释。
【作者】: 【编辑】: 朱微微
安徽广德县三忠祠,原为岳王祠。在城西祠山殿东侧,是后人为纪念岳飞抗金而立的祭祀祠宇。内供岳飞像壁画。明代,在祠内增祀王原采,改岳王祠为“双忠祠”。王原采,字叔英,是明惠帝(又称建文帝)时的翰林编修。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占南京,夺了惠帝的皇位。王原采正因公到广德,听到惠帝蒙难的消息,就自缢在州衙内的银杏树下,以示忠于惠帝。邑人就将他葬于横山。因来不及另立专祠,临时的神像祀于岳王祠。嗣后又增祀练子宁,改祠名为“三忠祠”。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