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王氏庙宇家祠搭戏台,百姓看戏饱眼福
温州人对戏剧尤其对京剧的喜爱大家都有所传闻,每逢节庆、庙会或者婚丧嫁娶,这里的人们都喜欢自己掏钱雇个戏班,请社区或乡里的群众看戏。久而久之,他们还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戏曲演出模式,诸如剧场经理制、民营剧团协会等。
庙宇、家祠必有戏台
在浙江温州,演剧的场所较为固定,一般是庙宇、祠堂,形同于老戏楼。温州地区多庙宇、家祠,一个庙宇每年都会演几次戏,多为京剧,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演员来自五湖四海,多数是专业演员,还有一些优秀票友。
每个村都会有祠堂,各种姓氏杂居的大村能有好几个祠堂,温州地区的老人极其敬祖,保持着传统的礼教。此处人多“好斗”,笔者在此演出时就曾遇到这样的情况:王氏祠堂请戏班演剧3天,全村百姓皆来观看,如果演得好,交口称赞,王氏族人就觉得满面生辉,挣足了面子,祖上也会风光。这时候他们就会要求续演几天。同村的张氏族人一看,王家祠堂那么风光,也要把戏班请过来,演上几天。然后,赵家祠堂一看也要请……这种情况笔者在此演出时常有碰到。
这里的演出从不卖票。祠堂演剧由族人出资请戏,广发告示,欢迎来看。庙宇则是信男信女集资请戏。笔者曾经亲历,祠堂耗资数百万元,演剧之时设接待处,凡欲来观剧者,近者自来,远者派车接送,不论男女、老幼、贫富。天色晚时,近者归家,远者愿归者仍以车送回,不愿归者安排酒宴,安排住宿,明日继续观剧。族人以此显己之财力、地位。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
自带铺盖卷 随遇而安
在这里演戏和国家院团不一样,一般不会安排酒店住宿。在这里要随遇而安,每个人都自带铺盖卷,所以会打铺盖卷是到那里要学的第一门技术。
关于床的问题,戏班里会有很多公用的木板,40厘米宽,大约2米长,自己去挑,已经写好名字的就是有主了,不要乱动,挑好之后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每次外出演出要自己捆好,以便搬运。
现在条件好多了,每个戏班都会有专门的搬运工人、运输车和拉人的大客车。一般运输车先到,将个人的床板和打好的铺盖卷搬运过去,演员到后,去找自己的床板和铺盖就行了。
对来此演出的戏曲演员来说,演剧之处即是住宿之处。庙里除了戏台,还会有各种附属建筑,自然就成了住宿之处,房屋有大小,地处有阴阳,这种情况下怎么分配?首先要让主演所谓挑班师傅尽量住好一点的地方,再者是年长者,还有尽量照顾有家眷的,大家全凭自觉,靠威望。一般情况下,看一个人在戏班里的地位,从住在哪里就能看得出来。
一天演出两个场次
此地演剧,一般分两个时段,日场戏,大多从中午12点半,一般演到下午4点半;夜场戏从下午6点半开始,演到晚上10点。
日场戏一般是两出,前面一出是垫戏,一般是比较精短的武戏,叫加演,后面的大戏叫正本,也叫正目。夜场戏和白天一样,加演和正目。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场戏和夜场戏的加演之前必须要跳加官,就是大小八仙。大八仙和小八仙是不同的节目,类似于一出小的吉祥戏,故事是王母设摆蟠桃宴,众仙同去赴会,众仙齐聚瑶池,赐福天下。
一天的演剧流程大致如下:先看台上挂的报幕牌,牌上会写当天下午的演出剧目,管事先生分派给各个演员需要演的角色。碰到不会的戏,抓紧请教老人,吃午饭之前要赶紧学会。到中午演出开始,先打八仙,结束后不停,管事的喊一嗓子:开!比如先演《金雁桥》,惊险刺激、开打火爆、短小精悍,这一出就是加演,意思就是赠戏,其实演员的工钱是照拿的。结束之后,管事的再喊一声:开!后面一出整戏演到尾声,在台底下大部分人要走的当口,管事的把报幕牌一摘,写出夜场剧目。日场戏结束了,夜场依然如此,打八仙,放鞭炮,加演正目等,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貌似看起来很平淡无奇,不是在里面摸爬滚打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的,事先谁都不知道戏码,得靠管事的掌握,冷不丁要求大家唱一出不太熟悉的戏,在那种环境下会生出很多火花、各种乐趣,还会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在这里,众人拾柴火焰高,戏好,请的人自然就多,演得多,就挣得多,演员们就能吃好穿好。说是草根、草台班子,其实,大家都是靠本事吃饭,挣钱养家糊口。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