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清末名士王舟瑶

2013-04-25 09:26:06来源:今日黄岩 作者:章云龙

打印 字号: T|T

黄岩名人馆王舟瑶展板。 

王舟瑶文集
  在黄岩中学111年书院的历史上,产生了一批举人、进士,其中,就读萃华书院,后任清献书院山长[光绪十四年(1888年),61岁]的王棻(近代著名的教育、经史、方志学家)的学生中,有五位声名赫赫的台州籍门生,今天,向各位读者介绍就读、主讲清献书院(黄中前身)的其中一位——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藏书家王舟瑶。
  王舟瑶(1858—1925),字星垣、一字玫伯,号默庵潜园、墙东居士,黄岩城关天长街人。王舟瑶少时读书于九峰书院、清献书院,师从王棻等,清光绪七年(1881),补县学生,旋食廪。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入杭州诂经精舍。那时,他已经撰有《说文玉篇分部考异》、《读说文札记》等书,为著名学者俞樾所赏识。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优行贡于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时侍郎沈源深督学福建,闻其名,聘校文字。侍郎卒,归九峰书院讲学。后侍郎龙湛霖督学江苏,又被聘校文字。据丁伋先生研究,清代在台州也有两次修志的高潮。一次是康熙时(1662-1722),修了一部《康熙志》。160年过去了,台州再没有府志编修。时光虽逝,台州学者却没有沉寂。一批著作在这个时期相继诞生。如戚学标(1742-1825)的《台州外书》20卷、《风雅遗闻》4卷。黄河清(1747-1804)的《台故随笔》,宋世荦(1765-1821)的《台郡识小录》16卷、《台典》3册,洪颐煊(1765-i837)的《台州札记》12卷,郭协寅(1767-1837)的《台州述闻),汪度(1796-?)的《台州文献补》等。其他金石、书画、艺文,书目、胜迹、物产等皆有专著。修志的坚实基础打下了。任军机章京的黄岩人王彦威(1843-1909,也是王棻的门生)提议修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舟瑶开始编纂《台州府志》。王舟瑶不采纳老师王棻主张的存《[嘉定]赤城志》、《赤城新志》以及与之相表里的《赤城集》、《赤城后集》之旧,续其后作三志、三集;他主张用章学诚的修志法,“镕贯旧志,自辟户庭”。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修成100卷,内容包括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恩泽表、武备略、艺文略、金石略、名宦录、寓贤录、大事记、人物传、列女传及方外记中的仙门。此稿原藏王氏后凋草堂。民国十五年(1926)由其弟佩瑶校订,台州旅杭同乡会将全稿铅印行世。后来,喻长霜修成了140卷的《台州府志》,标志着台州清代第二次修志的高潮。有学者评论王氏的府志体例妥善,内容充实,态度谨严。修了《台州府志》后,他又编《天台仙居水道考》一卷,辑《台诗四录》29卷,有石印本,收1655家、5600首。又辑《台州文献随见录》30册、《台州先哲遗书》46种和《天台三集》台诗外录》等等。王舟瑶“博学多识,精于辨析,十分严谨,是文史兼长的学者,对当时学者和修志都有一定影响。”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礼部侍郎文治荐举,赏内阁中书衔。这一年,主讲清献书院的王舟瑶,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改清献书院为清献中学堂,让学子率先接触自然科学课程,黄岩中学办中学的历史从此开始书写。这一时间比清廷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早两年,为台州最早的一所设有中学的学堂,也是浙江省最早设有中学的学堂之一。同年,与喻长霖一起在县城文昌祠创立“黄岩公学”为黄岩最早的小学,也设有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他的一些创举为黄岩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王舟瑶即编成台州府学堂、师范学堂和黄岩县学堂章程,足见其思想的前瞻性。光绪二十八年,张元济征得盛宣怀同意,请蔡元培出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教习。另聘王舟瑶、赵从蕃为教习,协助蔡元培。当时,担任南洋公学总理的是一位最开放,也最有世界目光的中国学者张元济。南洋公学有足够的外教,也有自己精通外文的中国教师,南洋公学直接用原版外国教科书,直接用外语上课。修的课程除国学外,则是欧美的理论与自然科学。创办者盛宣怀的目标是培养像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与外国接轨的通才。学生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考,特班录取了一批社会贤达作为第一批学生。第一批总共42人。这些学生中有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即后来的弘一法师)、胡仁源、胡敦复、谢无量、项骧、贝寿同、洪允祥、王世徵、殷祖同和沈步洲等。王舟瑶编的经学讲义《群经大义述》一卷,凡25篇,风行海内。
  是年,中国的“大学之父”张百熙创办京师大学堂,王舟瑶受聘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经史教习。王舟瑶认为“中国旧史,病在于繁,不适时用。”“日人新编,较为简要,且多新识。”主张吸收日本的历史编撰法。1902年,王舟瑶编历史讲义《京师大学堂中国通史讲义》,共7章,上起三皇五帝,下迄隋唐五代,采用的是新式“章节体”,向学生讲授史学课程,成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历史教材。在京师大学堂教学期间,他的教学与学术水平为学生称道。如邹树文在《北京大学最早期的回忆》及其他北大校友在回忆中均认为王舟瑶是“颇有名的人物”,“皆一时名彦”。他在教学上讨论式的教学法及对学生的爱心多年后还让学生记忆犹新。他的教育理论中提倡德育、智育、体育并举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十分相似;他在学术上强调“归于有用”,与我们当代教育的主张十分一致,足见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他编的《京师大学堂中国通史讲义》及《经史讲义》,至今仍珍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王朝明令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师资,在广东“首设两广速成师范,及管理练习所”,又“续办初级师范简易科,再改为两广师范学堂”。王舟瑶任首任监督,克尽心力,选聘师资,包括聘请日本人伊藤允美。首届师范生毕业后,王舟瑶又接着续办了第二届。王舟瑶在广东办理师范教育,着眼于把基础打好,要求相当严格。直至辛亥革命广东光复,辛亥以后他拒任广东教育司长,归里作道士装。王舟瑶这才返回浙江黄岩原籍。三十三年正月,他赴日本考察。宣统元年(1909),礼部聘为顾问官。辛亥革命后,归里专心纂辑乡邦文献。著有《中国学术史》、光绪《台州府志》《史记校勘记(自列传卷二十九至七十)》《台州文征》《台诗四录》等文史考据著作20部。其诗文收集在《默庵集》《默庵诗序》中。此外还有《后凋草堂日记》《默庵居士自定年谱》,有《默盦诗存》六卷,与章梫(也是王棻的学生,是近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诗集合编为《王章诗存合刻》。另有《清夜焚香室日记》等计129册,未刊。
  王舟瑶不仅著作甚丰,教育上颇有成绩,曾执教或管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与严复、章太炎等同列为北京大学一百多年来的知名校友)、上海南洋公学、两广师范学堂等,其藏书也富有盛名。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欧化东渐史》著者张星娘(1889~1951),是其女婿,他的藏书对其影响很大。他的藏书主要珍藏在 “后凋草堂”,史载,他的藏书在民初颇有盛名,汪兆镛《王君家传》和章棂《广东候补道王君墓志铭》中均有记载。他曾整理“后凋草堂”藏书,编成《默庵藏书目》一卷。
  据台州学院胡平法先生研究,王舟瑶的“后凋草堂”藏书既富有,且多珍本。如他批校的《说郛》《三台文献录》,今均为罕见珍本。今收藏在黄岩图书馆的有抄稿本《王枚伯校说郛》60卷、明抄本《王枚伯校容庵集》10卷等。在临海博物馆“后凋草堂”之旧藏,计稿本、写本、精刻本及书画等二十余箱,其中有王舟瑶自撰的《功学浅语》《读朱随笔》等学术著作和《永乐大典辑出书目》一卷等。是1951年3月,王舟瑶的家属王子允先生献出的,当时拉了几卡车才运回。时任台州市文馆会主任的临海藏书家项士元先生1953年又捡得王舟瑶、王棻等各家旧藏图书四十余箱,其中都有王舟瑶昔日之珍藏,内以四库存珍本、《续藏经》等为最巨,还有《王枚伯朱墨校台州书画识》十卷等。至于散失在民间有多少,现在不得而知。
  让我们一起拜读王舟瑶访方孝孺先生祠墓后所写的一篇短文,领略一下这位大家的思想作为本文的结语。
  “吾台邹鲁邦,缑城为之冠。紫阳得真传,昌黎惊再见。早受高皇知,预为神孙选。征中下汉中,弭笔侍讲殿。论治抗伊周,致君轶唐汉。议礼改六官,微嫌近武断。志大惜才疏,未能防祸乱。孝陵土未干,北平师已变。谁启金川门,空望神乐观。先生铁石人,安肯从逆叛。斧钺严春秋,大书一字篡。不为三杨生,而甘十族窜。浩气塞乾坤,忠魂动雷电。我来木末亭,瞻拜泪如霰。荒祠秋草芜,遗墓残碑断。寂寂春与秋,无复藻苹荐。纲维今已颓,忠节谁复羡。惟有故宫前,贞石存残片。当年恨血留,长共赤心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