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西安福王姓源流及派系存疑

2018-09-11 10:06:38来源:新浪博客王鸣

打印 字号: T|T
 
    江西安福县王氏是仅次于刘氏的第二大姓。据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安福王氏共有34152人。其主要派系有连岭蒙冈王氏、金田金溪王氏、东谷王氏等。祖源多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郡望为山西太源。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安福王氏主要有连岭蒙冈王氏、金田金溪王氏两大派系。而公元二千年,莲花良 方王海鹏先生撰写了《话说吉州王氏始祖》一文,对莲花良方王氏始祖以观公是该公嫡派子孙提出了质疑,并明确提出:“唐节度使加平章事伟俊公乃是真正的吉州王氏始祖。所谓该公实指伟俊。金地长者字幼孙,应是伟俊第五代、六代嗣孙”。这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安福王氏主要派系是东谷连岭蒙冈王氏和金田金溪王氏两大派系?还是连岭蒙冈王氏、金田金溪王氏和东谷王氏三大派系?当然,安福王氏还有其他派系,但不是主流。
 
一、几大派系的考证情况
    (一)连岭蒙冈王氏的考证
     该公是连岭蒙冈王氏甚至是庐陵王氏始祖,大概多数人都认同,因为许多族谱和史籍都是这样写的。并且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辑部编写的《关于太原庐陵王氏始祖该公上源的考证总结报告》是乎也已定论。摘录如下:
    本次考证主要采取史、志、谱综合考证方法。凡国史中有记载的则先以国史为准,次以方志为准。凡国史与方志中无记载的,则参考《王氏通谱》、庐陵三谱(《吉安楝头王氏族谱》、《湘潭泉冲王氏五修族谱》、《白茆坑王氏族谱》);与《静升王氏族谱》等,并作辩证分析,又征求庐陵王氏宗亲总会的意见,编辑部认定遵业公至该公的世系传承为如下:遵业—松年—邵—孝柔—敬德—贯—臻—秦叔—谋—吉—该。
    太子晋至该公世系源流的考证意见则为:
   1世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山寿—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咸—31甲—32甫—33畊—34恬—35泽—36昶—37湛—38承—39述—40坦之—41愉—42缉—43慧龙—44宝兴—45琼—46遵业—47松年—48邵—49孝柔—50敬德—51贯—52臻—53秦叔—54谋—55吉—56该。
    48世王邵至56世王该的先祖简要行传如下:
   第四十八世:邵,松年公次子,一说劭,字君懋,隋太原晋阳人。少沉默好读书,北齐尚书仆射,累迁太子舍人。入隋后,初任著作佐郞,御职在家私撰齐书,被人告发,文帝览其书而怩之,起为员外散骑侍郎俢其居注,迁著作郞,屡上表言符命。在文帝、炀帝时,官至秘书少监,任史官近二十年,撰有齐志、齐书、隋书等,己失传。配?氏,子二:孝京﹙来﹚、孝柔。
   第四十九世:孝柔,邵次子。
   第五十世:敬德,旧谱作德敬,讳肃应,乡荐举令番禺,封太常卿,工部侍郎,礼部尚书。配刘氏,子贯。
   第五十一世:贯,字唯道,配刘氏,子臻。
   第五十二世:臻,字积庆,配魏氏,子秦叔。
   第五十三世:秦叔,配周氏,子某(即谋)。
   第五十四世:谋,配萧氏,生吉。南富谱作谋。流江谱亦作谋,立初之三子吉为后。
   第五十五世:吉,旧谱任吉州剌史。流江谱称公字勉之,唐僖宗朝任殿中侍御史迁吉州剌史,卒天祐二年葬庐陵金地寺桑树坑,配曾氏、刘氏,
第五十六世:该,唐末富甲乡邑,好善乐施,乡称长者。出蜀徙水之东,再徙庐陵荷山,后梁龙德元年始居安成县连岭,遂为安成县始祖。子二:馀、胘。见罗念庵及邹东廓撰安成社囗族谱序。该旧谱序称唐吉州剌史吉裔,按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治,今检吉安府志职官表,无吉名,府志脱漏。抑旧谱舛误,无可考定。因据罗邹两序及陈雨湖撰南富族谱序均称该为始祖……。
   (二)金田金溪王氏的考证
    金田金溪王氏作为安福王姓的一大派系是乎没有争议。
    依据《金溪王氏族谱》,安福金田金溪王氏自晚唐乾符年间(公元873-879年)始祖德载公开基以来,历时一千一百余年。一族两房(东房、南房)居十三团房,已传四十世。明清鼎盛时期达千余户,五六千人口,素有“金田千烟村”之美称,乃安福之名门望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族人为求生存发展,时有迁居异地立业者。有的远涉云贵川,有的扎根胡广地。据不完全统计,安福金溪王氏后裔遍布全国十多个省市,一百多个乡村,人口达十多万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有据可考的达官显宦,鸿儒乡贤就有二百一十九人,其中文臣一百零六人,武将十五人。特别是在明清鼎盛时期,以王时槐、王懋中为代表的进士出身的京官就达十多人。  
    金田太原金溪王氏德载公是抚州太原金溪王氏的第二十二代后裔。老谱云:抚之金溪,有讳顺,字德载者,唐季由进士刺吉州,有恩于民,民不释其去。宦游安成,过金田,爱此地山水秀胜,因家焉。
   据王大良教授编的《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中所述:太子晋生宗敬,字镜玄。宗敬传十五世是王颐。颐生王翦;翦生王贲;贲生王离;离生王元与王威。王元避秦乱迁居琅琊,后为琅琊王之祖。王威为汉阳刺史,仍居太原,后为太原王之祖。威十六世孙王霸,字仲儒,汉室屡聘不仕,仍居太原。霸生王殷与王咸。王咸之十六世孙王缉(字仲恺)生慧龙。慧龙之子宝兴(字忠)生贡玉(字琼,号世珍)。琼公生四子,为遵来、广业、延业、季和,时称四大王氏。琼择居江东泽。遵业十世孙王溥迁北湖镇东。又五世中书珉公迁江右抚州之金溪,传二十世德载,德载传金田王氏四十世。
   德载公之子兴周、兴济于唐乾符年间将家由吉州迁于金田,迄今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德载公宦于吉,殁于吉,葬于吉,但金田金溪王氏仍尊他为始祖,尊实际开基立族的兴周公为二世,俗称唐二世祖。
    金田金溪王氏传至五世分南东两大房派。南塘派之祖为定国公,系元达公之次子;东山派之祖为经国公,系元达公之四子。衍至十四世,南房有三德(德辅、德和、德昭);东房有三中(端中、正中、美中)。越七世,两大房派共析十三个大房支。南塘有进思堂、松山、园背、六房;东山有花园、钦村、一山第、老门第、厅背、银圳、太和堂、草冲和楼东。号称金田十三团。从此一本两支随史繁衍,绳绳蛰蛰,散布于十多个省市。今估计,分派分支有一百多处,子嗣达十多万人。
    但是,德载公虽为抚州太原金溪王氏的第二十二代后裔,而德载公在抚州金溪的上源却很难考证。本人曾试图通过抚州和金溪的朋友帮助查证,但至今没有结果。原因主要是文革“破四旧”,不少族谱、家谱均已烧毁,仅存的谱牒资料尚难查证德载公上源。
   (三)东谷王氏的考证
    根据王海鹏先生的《话说吉州王氏始祖》、王炳益先生的《江西莲花良坊东郭王氏鼻祖齿录》、王庚玉先生的《敬翁公安福世系的考证》等文稿,东谷王氏源流大至如下:
    宝兴生贡玉字世珍号琼,南北朝齐建武时镇东将军,孝文帝纳其女为嫔,封征北将军。贡玉生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称(四房王氏)。遵业登进士第,任南北朝梁黄门侍郎,官至并州刺史;广业性沉稚涉历书传位大尉祭酒,卒于大中大夫赠徐州刺史。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王泉根教授著《华厦姓氏丛书[王]》。广业生三子:乘、野父(北齐胶州刺史)、义,乘生徽懿——彪炳——昌德——伟俊。伟俊(平章公)为太原王氏第五十五代传人,是太原王氏东郭鼻祖。
     伟俊(平章公),讳武,陇西人,唐上元庚子第登武进士,授江西节度使加平章事,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讨安成北岭白茅洞、南岭孤源洞,到日贼首石明横之徒降凯还,震动朝廷和四省军。伟俊公讨贼有功,奉旨留镇江右,择居东郭。伟俊公之先祖魏司空之派由太原徙居河北沧州景城,宦居甘肃陇西巩昌,伟俊公自陇西而宦居安成之东郭。
伟俊生二子:宁(大安,任琼州剌史,徙居琼州)、祥(大福,进士任吉州判官),祥生二子:乐(安右)、仁(德右,唐元和庚子第进士,授大常博士),仁生四子:规、矩、模(生丙顺、丙吉二子,丙吉徙居庐陵城西桥北湾)、范,范生五子:丙仁(号迁叟自作迁叟茶园)、丙和(任金州令,徙金州)、丙智、丙光(号兰斋)、丙华(徙湖南茶陵县前),丙光生五子:益博、益审(徙安成南乡)、益慎、益明、益卞(号烈斋字科言,任江东县判簿),益卞生四子:自勉、自正(任龙和县令,徙居龙和之里南)、自新(出游)、自奇(号明斋),自奇生三子:孟春(容)、仲斐、季彬,孟春生二子:恭(号恭斋)、俭(俭斋),恭生二子:遵二(徙庐陵沙江)、遵四(名训字怀法),遵四生道五(讳吉字永庆,宋时重修东郭王氏族谱),道五生八子:理二(贤者讳尚美)、理四(贤者讳邦仁)、理五(贤者讳长省)、理六(贤者讳长修)、理八(贤者讳长齐)、理九(徙泰和)、理十一(徙永新之城东)、理十五(贤者讳清字长洁号竹坞),理十五生二子:允文(任宣谕迁枢密院副使,后嗣分载安成)、允武(宋时选武举任太子洗马),允武生四子:朝待(号遁巷,补承事郎次任国子助教)、朝佐(授河南府同知司计大夫)、朝仪(任分宜丞)、朝任(初任岳州令,次任国学翰林侍书),朝佐生四子:毅斋(登进士第,任大同府司正,生一子仰霖行忠八,徙安成十九都山寺)、济翁(字独航,纳栗补官巡检次提)、鼎翁(炎午字梅边先生,宋国子监大学生)、福翁(饬午),济翁生二子:志学(行忠七)、志立(行忠九字立峰),志立生三子:文彬、文焕、文奎(三兄弟皆徙迁黄冈),文奎生以观(号东徙),开创良方王氏世系。
《王氏通谱》第六部分《零派王氏通谱》第5册卷六第34一一35页之《敬翁公江西安福县世系》,王庸敬先生把它放在《零派王氏通谱》里面,是找不到上源之缘故,但他讲了“敬翁,安福人系岀东郭。元郡同知。”这里面有:1、名字是敬翁;2、敬翁属安福东郭人;3、敬翁的后裔是以贤;4、敬翁为元朝郡同知。根据上述四个条件,查阅《东郭王氏四修族谱》,认为“敬堂”就是“敬翁”。敬堂全符合条件,名字里都有个“敬”字,只是由“堂”尊称为“翁”而己。在世系里说敬翁的后裔是以贤,说明敬翁与以贤有血亲衍派之关系,敬堂与仕凤是卓斋的第三、四子,为同胞兄弟,所以说以贤是敬翁的后裔,当时,王庸敬先生在没有《东郭王氏族谱》资料的情况下,还算是较为精确的记载了,但他很慎重,把《敬翁公江西安福县世系》编入了《零派王氏通谱》之中。敬堂为义门学士,置田八万,纳粟以资,佐讨平冦盗补官同知旌表,是为元朝补官同知。居东郭遵徽﹙以初次子﹚所居。
    《敬翁公江西安福县世系》中,有如下错处;1、以贤之绍義﹙羲﹚、绍熙二子,把“绍羲”写为“绍義”,把“遵献”误为“绍熙”。2、绍羲有植、方、端三子,而误为植、正二子。3、遵献的长子为略、次子为正。却把遵献的次子“正”误为“绍羲”的次子,漏了长子略。
    考证结论:敬翁公江西安福县世系,属东郭王氏伟俊公支下允文世系卓斋后裔迁徙安福汶源、湖南长沙、莲花金滩等地。
 
    二、诸多疑点仍待考证
 
    1、《吉安府志》中没有王吉任吉州刺史的记载?“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治,今检吉安府志职官表,无吉名,府志脱漏”。如此严肃的《吉安府志》会把吉州最高长官“脱漏”?未免有些说不过去吧?
    2、该公祠堂不供祭其父?吉州王氏安福固江陈旧老谱所载一段文字为:吉安始祖字幼孙,谱序云金地长者,来自河东,不自显其先世之讳、字、爵、里,其前不可知,故金地。……按遵业广业以上,俱载唐书宰相世系表,毋人款注。四房以下,不知顶接何房,旧谱注失。……一世今考当失,五世或接邵后也未可知,不可质定也!。......该长者祠堂记云:祠立三龛,右远祖,中始祖长者,左庐溪学士,亦无该父为吉字样。远者非一世之词也,凡以该父为吉者,观于此而可决矣!
    3、该公何时离开太原?安福《泸潇人家》一书记载:“王吉次子王该,字元仁,为太子晋48世孙。其生母曾氏。安福连岭、蒙冈、越山等地王氏尊其为本贯的一世祖。其父王吉官吉州时,王该并未随父至吉州。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王该避乱,由太原入属,辗转来到其父官宦之地庐陵水东,夜宿旅店,得金、银无数,居郡城西六十里河山(何山)金地(今吉安县固江镇栋头村),为其父及母曾氏庐墓,置田一万五千亩,居20余载,好善乐施,人称长者。”王该兄王讥生于886年,其弟882年,也就是未生之前还早4年避乱离开太原,这显然不合情理。
    4、该公生于何时?各地该公谱载源流,几乎皆是一种模式,其排列为吉、该、余、顷、当、邵、怀、勋、著、祥、定、赞……。该公生辰不祥,但王吉的长子王讥生于886年,死于955年,作为王吉的次子王该应生于886年之后。唐亡于907年。也就是说,王该20岁左右,唐朝就不存在了。有资料记载:吉公号恭斋字朝礼,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任吉州剌史。该公伪顺义年间(公元924年――926年)迁莲岭始祖。该公谱载余顷当邵怀五代相继仕唐,怀公在中和元年(公881年)任平章等等。按推算,余、顷、当、邵、怀最多余生唐代,其他四公均不生唐,怎么仕唐?余尚年幼,怎能为官?五代相继仕唐,无法成立。如果这五代仕唐成立的话,那么吉公简历应该否定。若是怀公在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任平章,那么怀公是该公第六代孙则不成立。
      5、该公迁安福只是个传说?安福《泸潇人家》一书记载:“后吴杨溥辛巳(921),‘龙见所居陂田间’,有‘异僧宗会踵门’,以龙见陂头之事,游说王该,将其房产捐出为寺。要他离开旧居,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后子孙当繁昌,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成(安福)北之连岭,遇一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茅,稍前曰小白茅,乃家焉”。一个地方官编个故事,就让该公捐出了经营20余年的房产和一万五千亩粮田,远走他乡,这实再太不可思议了。
    6、王炎午会是王该的十五代孙吗?南宋爱国义士王炎午(1252-1324)初名应梅,字鼎翁,别号梅边,江西安福洲湖镇汶源村人。安成王氏、良方王氏族谱载王炎午为平章公(伟俊)第十五代孙,并全文登载其祭文天祥各文。汶源王氏族谱也有同样文章,却称炎午为该公十五代嗣孙。同是王炎午,同是十五代孙,始祖却各异。良方王氏后裔赴洲湖镇汶源村实地调研,据说已达成一致意见:汶源王氏为东谷王氏,即伟俊公后裔。
    7、东谷王氏为广业之后,该公为遵业之后,金地长者会是伟俊公之后吗?良方王氏族谱记载:贡玉生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称(四房王氏)。遵业登进士第,任南北朝梁黄门侍郎,官至并州刺史;广业性沉稚涉历书传位大尉祭酒,卒于大中大夫赠徐州刺史。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王泉根教授著《华厦姓氏丛书[王]》。广业生三子:乘、野父(北齐胶州刺史)、义,乘生徽懿——彪炳——昌德——伟俊。伟俊(平章公)为太原王氏第五十五代传人,是太原王氏东郭鼻祖。而该公世系则记载为:46遵业—47松年—48邵—49孝柔—50敬德—51贯—52臻—53秦叔—54谋—55
 
附:中华王氏二十一郡望起源简介
 
    郡望,是我国自战国至隋唐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名。也是显贵世族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的标志,及宗族姓氏起源、兴盛和分宗的特定宗籍。这一郡望宗籍,不论历史发展、社会变更、宗族迁徙,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具有宗族籍贯的一贯性和严肃性。
    中华王氏见于太原宗籍的,已有2500多年历史。即太子晋直谏被废太子位,子宗敬奔晋,世居太原。威望日盛,人称王家,故改姬姓为王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宗祖。而太原郡的历史也有2250多年。为王姓二十一郡望之首。最早可见于《史记·秦本纪第五》“四年(公元前246年)王齕攻上党、初置太原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平天下,颁诏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其中有王姓的是河东、琅琊、长沙三个郡,比太原郡晚了25年。王姓其他十七个郡,均产生在汉朝、三国、魏及晋、南北朝时期。为便于世系调查和考证,根据《二十五史》、《辞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王大良《王姓》书记载,整理如下(按笔划顺序排列):
    1、山阳郡:郡、国名。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分梁国置山阳国。建元间(前140~135年)改为郡。治昌邑(近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相当近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兼有湖东的邹县、兖州的一部。晋泰始初改为高平国。治今江苏淮安县。晋义熙中分广陵郡置。辖境相当今江苏淮阴盐城淮安宝应建湖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山阳郡王氏主要世居今山东滕州市西。
    2、广汉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县。后汉迁徙治雒,即今四川广汉县北。西汉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陕西宁强两县和四川广元剑阁篷溪以西,潼南遂宁新都以北,什邡平武以东地区。晋徙广汉郡治广汉,在今四川遂宁县东北,寻还后汉郡治。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9年)置广汉属国,治阳平道(今甘肃文县西北)。辖境相当今川甘两省交界的白水江流域,及四川涪江上游地区。三国魏改阳平郡。广汉郡王氏主要世居今四川中江县南。
    3、太原郡:周并州之域。初为唐国,后更名晋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王齕攻上党,初置太原郡。治太原,汾州二府,及旧保德、平定、忻州皆其境。后汉文帝时改为太原国。后仍为太原郡,治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阳镇。秦时辖境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北魏时复为郡。辖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隋初废。大业时曾改为太原郡。唐改为太原尉。南朝宋置,以县为郡治。北齐郡县俱废。梁武帝侨置,故治在今江西彭泽县东,接秋浦县界,今秋浦县有太原乡,沿故郡之名。王氏以太原为郡望者,均为太原晋阳人或太原祁人。晋阳即近山西省太原市南郊区。祁即今山西省祁县、在太原市南。
    4、中山郡:古国名。春秋时白狄别族所建立,又称鲜虞,在今河北正东北。战国初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06年被魏攻灭。郡、国名。汉高帝(公元前206年)置郡,景帝改为国,治卢奴(今定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隋开皇初废。中山王氏主要世居河北定县。
    5、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44年)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南。辖相当甘肃通渭、静宁、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移治冀县,改为汉阳郡(今甘肃伏羌县南)。三国魏复曰天水郡。西晋移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及隋因之。辖境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改秦州为天水郡。南朝宋置、属秦州。南齐因之。郡治在今陕西南郑县。又南朝宋置、属益州、南齐因之。郡治在今四川境。北魏太平真君七年置(公元446年)置、治水南(今甘肃礼县东)。西魏改为长道郡。后魏置、周废。郡治在近甘肃西和县北。王氏以世居今甘肃天水市为主。
    6、北海郡;郡,国名。汉置,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治营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五十里)。辖境相当旧青州府东部,莱州府西部(今山东潍坊市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等县)。东汉改为国,移治剧县(今山东昌乐东南三十里)。南齐治都昌,在今江苏东海县东北。南朝宋及后魏治平畴,在今山东潍县西南。北齐改名高阳。隋大业间改青州。宋曰青州为北海郡。金改为益都府,即今山东青州市。北海郡王氏世居北海剧县为主,即今山东昌乐县西。
    7、东海郡:汉高帝(公元前206年)置,今山东旧兖州县东南,至江苏邳县以东至海皆是。治郯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三十里。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沂市、费县、江苏赣榆以东,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南朝宋置、东魏武定七年改名海西、故治在今江苏涟水县北。东魏置,隋废,故城在今江苏灌云县郁州。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置。永和中移出京口(今镇江市)。其地在今江苏常熟市北。隋大业初改海州置,治朐山(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东海、沐阳、涟水以东,淮水以北地区。唐初改海州。天宝、至德间又曾改海州为东海郡。东海郡王氏世居东海郯县,即今山东郯城县。
    8、东平郡:郡、国名。汉甘露二年为东平国,治无盐,在今山东东北二十里。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宁市及汶上,东平等县地。南朝宋置东平郡,北齐废。治还为无盐。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郓州为东平郡。东平郡王氏世居东平郡新桃县,即今东平郡一带。
    9、东莱郡:郡、国名。西汉高帝(公元前206年)置郡,今山东旧登州、莱州二府之地。以莱在齐之东,故名东莱,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山巨)嵎?山以北和乳山河以东地。东汉后治所屡有迁移。三国魏还治掖。西晋改为国。南朝宋治曲城,在今山东掖县东北六十里。后魏治掖,於郡置光州。隋初废,改莱州,复曰东莱郡。隋大业初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莱州为东海郡。后仍曰莱州。宋曰莱州东莱郡。金郡废。东莱郡王氏世居东莱曲城,即今山东掖县东北。
    10、长沙郡:郡、国名。战国秦灭楚置(会元前223年)。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治临湖(今长沙市)。西汉为长沙国,辖今湖南大部,广西小部,广东连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置郡。景帝后复为国,辖境逐渐缩小。东汉仍改为郡。晋於郡置湘州。南朝宋为长沙国,复置湘州。齐以后为长沙郡。隋平陈废郡,改州曰潭州,后改为长沙郡。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潭州为长沙郡,复曰潭州。五代时马般建楚国,改潭州为长沙府。宋仍曰潭州为长沙郡。元之潭州路改为天临路。明初改潭州府,又改长沙府,治今长沙市。长沙郡王氏世居湖南长沙市。
    1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尹,分原右内史东北部为辖区,职掌相当于今太守。因地属畿辅,故不称郡,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称京兆郡。晋置。南朝置,今阙。当在四川镜。南齐置,今陕西南郑县地。西魏、周、隋辖区仍称郡。唐开元初改雍州为京兆府。京兆王氏霸城,新丰、蓝田、杜陵四支,相当今陕西西安市东北,临潼县东北,蓝田县、浇柳城长安县东北杜陵。
    12、河东郡: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指今山西西南部。唐后泛指今山西全省。因黄河经此作南流向,以区位在黄河以东而得名。郡名。战国秦昭襄王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汉代辖今山西阳城、沁水、浮山以西、永和、隰县、霍县以南地区。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辖境缩小至近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角。隋开皇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又曾改蒲州为河东郡。东晋侨置南河东郡,南齐曰河东郡。隋废,故治在今湖北松滋县西。河东郡王氏世居河东猗氏县,即今山西临猗县南。
    13、河南郡:古河南谓地区名。指黄河以南,战国时韩魏两国的河南,指近洛阳市迤西一带。《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即今河南省一带。秦汉时代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为河南。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取河南地,即此。郡名:秦为三川郡。汉高帝王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为河南郡。治雒阳,为旧河南府及郑州之地,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辖境渐小。隋初废,改治在今湖北襄阳县北。南朝宋侨置郡。南齐因之,后废,故城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大业初又曾改豫州为河南郡。唐以后改为州,府、路。河南郡王氏世居河南洛阳市。
    14、金城郡: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今甘肃旧兰州,西宁二府地。治允吾[今甘肃皋兰县(永靖)西北黄河北岸]。辖今甘肃兰州市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的河、湟二水流域和大通河下游地区。晋治榆中县西北(今兰州市东)。东晋迁移治金城,在今甘肃皋县西南。后魏金城郡亦治榆中、后徙金城相当今兰州市及其以南一带。西魏后迁治子城(今兰州市)。隋废郡,改置兰州,寻复郡,移今皋兰县治。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兰州为金城郡。宋曰兰州金城郡。金曰兰州。南朝宋置,并置县。南齐因之,今陕西南郑县地。金城郡王氏世居金城郡直城县,即今陕西汉阴县。
    15、陈留郡:郡、国名。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郡。治所陈留县(今开封东南)。辖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长恒,南至杞县睢县地。西晋改为国,移治小黄,今陈留县(开封县)东北。南朝宋徙治仓垣城、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北魏移治浚仪(今开封市),仅辖开封封丘等市、县地。晋侨置,隋郡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汴州为陈留郡。晋置,改治在今安徽寿县南五十里。晋改礁郡置,隋改毫州,后复为隋郡,即今安徽毫县治。南朝梁广梁郡。陈更名陈留。隋废郡。改县曰颖阳。故城在今安徽太和县东北三里。后魏置。齐周时废。故治在今河南商城县东。陈留郡王氏世居陈留仪。为今河南开封市。
    16、高平郡:晋高平国。晋秦始元年(公元265年)改山阳郡置。治昌邑(今巨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间地。南朝宋移治高平,在今山东邹县西南(今微山县西北)。南齐置,今江苏淮阴县地。南朝梁置,东魏废。故治在今安徽盱眙县欣西北八十一里。后魏高都郡,北周改为高平郡。治高都(今晋城东北)。辖境相当今山西晋城市、高平等县地。隋开皇初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泽州为高平郡。宋曰泽州为高平郡。金郡废。故城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后魏置,隋废。故城在今河南商城东。后魏任成郡,北齐改高平郡隋废。后魏置,北周改为平高,即今甘肃固原县治。高平郡王氏世居高平。汉魏时属山阳郡、今山东巨野县南。
    17、堂邑郡:春秋时楚堂邑。后属吴。汉为候国,后置堂邑。西晋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临淮郡置。治堂邑(今六合北)。辖境相当今安徽六合,安徽天长县西部地。东晋安帝时改为秦郡。堂邑郡王氏世居今安徽六合北。
    18、章武郡:郡,国名。晋秦始元年(公元265年)置国。治东平舒,今大城。北魏改平舒。辖境相当河北大清河、海河以南、文安,大城以东、沧州市、海兴以北之地。北魏改为郡,辖境略大,隋开皇初废。今直隶河北大城县治。章武郡王氏居今河北行唐县。
    19、新蔡郡:晋惠帝分汝阴郡置、治新蔡(今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蔡、息县,安徽临泉等县地。北齐改为广宁郡、隋郡废。南朝宋侨置。南齐曰北新蔡郡。北魏仍曰新蔡郡。北齐北周郡俱废。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东。新蔡郡王氏世居今河南新蔡县。
    20、新野郡:晋惠帝时改义阳郡置,治新野。南朝宋辖境相当今新野、邓县等地。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废,故城在河南新野县南。新野郡王氏世居今河南新野县。
    21、琅琊郡:郡,国名。本齐邑。秦始皇二十六年置郡,故青州,兖州,沂。茉四府东南境及胶州之地,为故山西河东境。治琅琊(今胶南县琅琊台西北)。西汉移治东武(今诸城),辖境相当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汉改为琅琊国,移治即丘(今临沂市北十五里)。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移治即丘(今临沂县东南五十里)南朝宋改南琅琊郡。北魏因之。隋治临沂(今临沂市)。南齐迁自於白下,(今南京市北,幕府山西南)。唐以后废。北周改曰朐山,即今江苏东海。琅琊郡今属山东省。“山东”,金朝始有山东之名,至清朝方有山东省。明以前山东未有单列行政区域名,均属河南河北地。琅琊郡,系古兖州地属山西境和河北境界,统河北大名府属。琅琊王氏祖居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费县东。
 
 
          本文由世界王氏网网编上传并发布,世界王氏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世界王氏网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