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龙岩王氏文化·前言

2017-09-20 16:42:26来源:龙岩王氏大宗祠王文健

打印 字号: T|T
  
  应龙岩文化研究会邀约,将我龙岩王氏至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简约记述如下:一为缅怀先人;二为鞭励后人。在记述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资料短缺,很多存在有不尽人意或落下重大章节历史事件,的敬请广大宗亲、历史专家给予指正。
  苍岩《龙岩》,她四面环山,中有盆地,古老的龙津河穿盆而过,流向东,顺北而去。龙岩,她千载悠悠,历尽苍桑,我王氏先祖可曾想过,你们先后艰苦开拓在前,王氏裔孙们代代列祖列宗继承在后,时至今日,辉煌源自于艰苦奋斗,而与时俱进,创造龙岩王氏家族的美好未来的重任却落到了我们这代人的肩上。目前,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做到传统文化的自信,挖掘、整理我王氏文化与时代前进的脚步相吻合,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在龙岩市各级政府和龙岩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引领下,在各支系的王氏宗亲大力支持下,我们定能将龙岩王氏优秀的历史杰出人物、先祖在龙岩的荣与辱,坎坷的岁月谱写完整,以示后人。
  先后徙居龙岩的王氏先祖们,几百上千年以来,我龙岩各支系的王氏裔孙们一直秉承先祖的优秀品质,一直在奋斗、在努力,从而达到今日前所未有的辉煌。我们无愧于先祖,还要无负于来者,先祖们,当你们在天之灵环顾龙岩的沧桑巨变时,一定会含笑九泉;我龙岩王氏的后昆们,从宋、元、明、清时期,我王氏在龙岩都是一支望族,先祖们一代代创下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先祖们同时也遭受过种种磨难和坎坷,但先人们没气馁,没失望,而是以一种无比坚强的性格,一次次地又走向自己的辉煌,证实了:王者自古胜为王,王中之王称帝王。王家子孙个个王,王败王胜总是王。
 
苍岩《龙岩》王氏
  溯根源,悉先祖。知龙脉,谙族谱。日月星辰照千古,天长地久勿忘祖。从龙岩的历史上看,从目前有记载的,比较系统地进入龙岩的王氏有以下几支:
  龙岩王氏《可泰户》支系。有文字记载始于河南光州固始令。他们入闽始于唐末的三王入闽(王潮、王审珪、王审知)可泰户王氏属三王开闽的王继成支系的传说和谱源,先祖守泉州剌史,宋时为道州剌史,平营军兵马都强。坦公自泉徙潮州,玠公景德二年自泉徙莆田,后淳清公开始游学、行医于漳州府辖的龙岩县和睦里,安仁乡所居。说王庄巷六世祖至缙钧公徙居于龙岩县治之西山居住(今日排头村)是龙岩较早的王氏之一。
  龙岩王氏《天成户》支系。龙岩天成户王氏有文记载是:先祖从河南开封(又有说河南固始)入闽而来。天成户始祖恕斋公任漳州六都兵马史,其孙信斋公授龙岩县尉,后举家徙居龙岩县区内下井巷居住。天成户王氏人丁兴旺,枝分叶布,除居住龙岩下井巷后又迁居西陂条围外,散居龙岩外的子孙日益旺盛,渐成一望族。天成户除目前居住龙岩市区内的,还有散居广东、湖北、台湾、漳平、南靖、闽北等地的天成王氏裔孙。
  龙岩王氏《复兴户》支系。龙岩王氏复兴户支系是明成化七年从漳州镇海卫五所军籍户入岩的。复兴户王氏有文字记载始于山东阳谷王氏。复兴户先祖历史上一直从军,从山东阳谷赴战火连天的西夏国,一战一居上百年。西夏被亡后,归回山东阳谷居住。元朝时,以始太祖王撒达的后裔带兵南下征叛,居于庐州近百年(安徽合肥)王氏复兴户入闽始祖王翰,元时入闽,人称“三省名宦”。王翰的第六代裔孙王毅轩于明成化年入进龙岩,成为龙岩始祖。王氏复兴户来岩时,居城内北门,又迁居小洋、雁石、石阜、江山等地,也是一支人才辈出的龙岩望族。
  龙岩王氏杞山公支系。杞山王氏支系是明末从南靖山边里王氏分支而来龙岩居住的,现主要居住于龙岩园田塘村,近代也人才辈出,涌现出多名我国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龙岩水塘王氏支系。水塘王氏支系,主要是从漳州一带徙居龙岩水塘(曹溪)、条围居住的王氏,这支王氏人口不太众多,达一、二百人,但也是人才济济的王氏豪门,为我龙岩王氏增光添彩。
  龙岩红坊悠远王氏支系。悠远王氏支系大部分传说是永定王氏百五郎公之后裔,人口众多,人才拔尖,有开国战将三名,也是我龙岩王氏的骄傲。
  龙岩白沙、小吉、雁石王氏支系。这支王氏也是一支古老的王氏后裔所传。先祖是武平令王均德,后来均德公的分支分别转入广东梅州的松源。再由松源迁入龙岩的王氏子孙。
  龙岩西陂紫阳王氏支系。紫阳王氏支系是永定王氏十五郎后裔传入红坊黄岗村的王氏,上世纪修建黄岗水库时,举家搬迁到西陂紫阳村居住,现最有特色的是王氏后裔农民独办的,影响力之大的——红色山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岩西安王氏支系。西安村王氏也是从漳州一带迁居龙岩城区居住的王氏后裔,人口不太多,人才也不少。
 东肖东掘王氏支系。东肖东掘王氏支系是较晚入岩的,他们源自于广东韶关地区,传说是做生意的需求,解放前十年才入龙岩东肖居住至今。
 龙岩王氏居住在市区内的还有西陂的赤坑,城内的北门、石埕巷、后山郑、中山公园边、水门、社兴一带等,他们为数不多,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知代辈,无从考证,但毕竟也是我王氏的后裔。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龙岩县内从大军南下起,到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在龙岩工作,军队复员、转业、退伍在龙岩居住,龙岩市内各县由于工作关系和贸易往来来龙岩居住的王氏众多,他们虽成不了一支系统的支系,但为龙岩王氏人口的添数起到了作用。从解放前上至唐末来龙岩居住的王氏只有二千多人。经调查,根据公安局身份证数据中心调查的结果看,目前在龙岩市区的王氏人口已达八千多人。
 新中国成立之前,居住在龙岩王氏普遍有自己的祖祠、庙宇、祖堂。除龙岩王氏大宗祠本源堂和有谷堂外,其余都是王氏各支系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自己的宗祠,支系宗祠还有分小宗祠、大宗祠。由于城市扩建,城内王氏宗祠所剩无几。龙岩王氏大宗祠是龙岩所有王氏几大户合建的祖祠、家庙,位于一中南大门正前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占、或被拆建,还有一座合建的宗祠《有谷堂》现已破败不堪,只剩下一点厅堂,位于下井巷内。城内的旧祖祠只剩下小洋王氏的《恩华堂》排头王氏的世锡堂、其余有残存的都在雁石、大吉、小吉、红坊等地,久无复修,大部分破败不堪。
 龙岩王氏的文化。从祠堂的方面说,大部分属于毁灭之中,只有五年前,重新建起的龙岩王氏大宗祠《本源堂》在浴火重生,也是我龙岩王氏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并被评为海峡两岸千所名祠之一。从族谱上来讲,龙岩王氏的族谱历经战火洗礼,特别是“文革”的大劫难后,几乎无存。龙岩王氏在众多的谱系中,能逃过劫难的只有排头王氏《可泰户》的一部明谱,园田塘杞山公子孙保留一部王氏谱,其余全毁于一旦。从七年前开始,龙岩《天成户》王氏的康牧公支系由仁坤等宗亲编写出了一部《康牧公王氏族谱》。这是自解放以来,我龙岩王氏第一部编辑的新族谱,其余王氏支系的族谱也在紧锣密鼓地编辑之中。怀念先人,激励后昆,这也是我王氏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龙岩王氏各支系的王氏子孙不但祭祀自己的亲人、上祖,对众多共同的先祖也分别采用自己家庭的形式,清明或中秋中给予扫墓和祭拜。特别是龙岩王氏大宗祠,每年都在冬至前的一个星期天举行 隆重的祭拜仪式,逢五、逢十周年特别隆重,邀请氏外人士、外地王氏宗亲一道参与活动,内容形式上充满了对先祖的缅怀,充满了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定期评选出最佳孝子、最佳孝媳的奖励活动。龙岩王氏大宗祠在红白喜事上做到移风易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建造了拜祖大楼、将逝者遗骨安放在拜祖楼内,其子孙后代来祭拜、瞻仰,这一举措而节约当事人的资金,又为国家节约了土地,受到了省民政部门领导的好评。龙岩王氏解放前由《可泰户》王氏、《复兴户》王氏《天成户》王氏共同合建的龙岩大宗祠《本源堂》也好、《有谷堂》也好,还是现被称之为龙岩王氏《综合户》王氏(各王系比较不系统的前后入岩的王氏子孙)也罢,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字,由天、地、自我串成的三横一竖王字,无论是来自那方王家人氏,无论来龙岩时间的前后,都离不开太原这二字。王氏同出自于姬姓周灵王太子晋,都源自山西太原郡望。无论你是太原王、琅琊王、三槐王、都是血脉源自太原的子晋传人宗敬太祖,所以有天下王氏一家亲,一家人的名声。祖德宗功泽及寰海,高门望族仰止太原。太原王氏祖先的功德泽及海内外;高门望族非太原王氏莫属。龙岩王氏的子孙们,我王氏作为龙岩百家姓中的一员,以百上千年来与各姓氏一齐奋斗努力,将自己的故土——龙岩,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而努力奋斗!我们只有自己努力,奋斗过,才不愧对自己的先祖,才将来不负于子孙。
 
龙岩王氏各支系历代名人 
王源(1376-1455)龙岩王氏《可泰户》的杰出代表人物。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丙辰十二月初一子时,王源出生于现龙岩西陂排头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王源祖上由入闽三王从河南固始入闽,入闽后转战泉州、潮州、莆田、漳平等地,王源的太祖王淳清云游龙岩讲学、行医,最后迁居龙岩。
王源自幼聪明好学,一四O三年中举,一四O四年王源赴京,三月一日参加殿试,櫂升进士,开启了龙岩王氏获进士头衔的第一人,为我王氏家族子孙树立了榜样。王源先后历任户部观政、京城刑部事郎,保定府深泽知县,左春坊司左直郎、阶六品,一四二四年,王源任松江同知,阶五品,一四三五年,王源任兵部职方郎中、年底,又出任广东潮洲知府。王源在潮洲任职期间,修潮洲广济桥、修四厢堤,遇自然灾害,民众涂炭时,开仓十多万斛粮食,赈借灾民、帮潮人度过饥荒。王源在治潮的过程中,以提高民众素质为要素,下大力气兴办社学、乡校,使当时的社学和乡校在潮州地区处处开花,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王源在治理潮州时,举廉罢贪,大刀阔斧地整治贪官、黑道,使潮州百姓有了新的希望,在王源力治的潮州府,出现了兴旺之景像,是继唐代韩愈以来又一政通人和,人们安居乐业的兴盛潮州。现韩山寺内一块石刻王源亲撰碑文,记过了韩愈治潮的丰功,王源所题的“广济门”三字岁至今高悬在广济楼的城门之上。
王源对龙岩家乡的建设、教化、水利设施、修谱、修志也作出了重大贡献。王源晩年退休于家乡龙岩,也时刻不忘养育过他的家乡故土,他在家乡的水利建设、拦河坝的筑建,开拓引水渠道,灌输万亩良田起到了重大贡献。他为协助编修《龙岩县志》,为王氏各支谱编写提要,撰写谱序等。他为龙岩的景观、人文建设也同样作出了贡献,龙岩峒的石刻、东宝、名山的石刻、无不记述了这位进士的才华和嘱托。王源进士也十分注重传统文化,尊祖尽孝,王源进士的先祖坟墓,处处修建的庄严坚固,有的保留至今,属明墓中在龙岩罕见之坟。(曹溪王庄、漪獭二处祖坟可见证)龙岩王氏王源进士不愧为我王氏的领头羊,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为乡的一生,他所传下的史记,诗稿也不少。所以人们没有忘记他,特别是广东潮州人民,龙岩人民没忘记他。王源的史述早已录入潮州府志,龙岩县志,他为潮州民众呕心沥血后,潮州人民没忘记他,到现时还有人常来追述、挖掘、数理王源的事迹,真是江山代代才能出,唯有为民史迹留。
龙岩王氏《可泰户》追源至兴化府时,还有先祖王子宝,宋时授资政大夫,兴化府太守。他德高望众,为政清廉,深受兴化群众的拥护,去任时,百姓为其立生祠,以示怀念他的丰功伟绩。王仲玉,明初海南巡检府君,孝廉,后人们赞其:“才高气锐,智国行方;不偏不党,克柔克刚;擢任巡宰,授剔奸蟲;千古芳名,留于博铺。”王仲玉退休后闲居龙岩,卒后葬于龙岩曹溪,王庄里山边,近来该坟受到保护。
龙岩王氏《天成户》的代表人物有:始祖 恕斋、曾任漳州六都兵马史,撑管一方的军队大权。其孙信斋,任龙岩县尉,同样为我龙岩的建设、安定作出了贡献,《天成户》王氏的明时王元弼,以孝为名,入编龙岩州志。王志弼是我王氏《天成户》第六代传人,为人孝尽父母,能尽弟义,弟义尽而孝即存焉矣,乡人为王元弼特建孝义祠。
 
龙岩王氏《天成户》近代代表人物王源兴
 
王源兴,号健初,生于一九一O年,卒于一九七四年,享年六十四岁。一九二六年,年仅十六岁的王源兴南渡新加坡谋生,一九三一年受雇于印尼巨港一商号任经理。从十六岁到二十二目前的六年时间中,他当过工人,小贩、车夫、店员,后得陈嘉庚先生赏识,提到其橡胶厂当账房。一九三二年巨港创立自己的公司,翌年在巨港与人合作开设恒丰公司任经理,事业开始发展。一九四六年在新加坡恒丰有限公司董事长,并在雅加达、南榜、巨港、占碑等地建有自己的联号,王源兴的事业发展显著、迅猛。一九五O年创办南星公司,任董事长,经营祖国的电影和书刊事业。
一九五一年,王源兴携家眷回国定居。回国后,历任广州华侨局局长,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侨联副主席。
王源兴还在十四岁时在漳州当学徒时就结识了邓子恢,章独奇主编的《岩声报》,也同时认识了曹菊如、郑日辉、林采之等进步乡亲,深受“五四”爱国民主启蒙思想的熏陶。王源兴在国外被推荐为巨港中华总商会分董会长时,为中华学校、华侨学校奉献了巨大力量。抗战爆发后,在侨居地参加了各种爱国活动,积极捐款赈济祖国难民,发动华侨捐款支持抗日。王源兴身在国外,心系祖国、团结华桥参与各种爱国活动。他团结华侨维护自己的自身利益,带领华侨与英、荷联军等挑拨民族感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王源兴团结所有华侨做出福利事业,保护华侨,侨胞的自身安全,维护侨民的根本利益做了大量著有成效的工作。
归国后,王源兴热爱祖国,为抗美援朝的胜利,捐献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他为家乡建校、修路、铺桥注入了不少资金,为修建陈嘉庚纪念堂,家乡华侨投资公司,家乡水利建设捐款、捐物、深受祖国人民家乡父老的赞扬。源兴公是我龙岩王氏近代裔孙的典范,是永远值得我王氏子孙尊敬的怀念的乡贤。
龙岩王氏《天成户》近代代表人物王潮海。王潮海生于公元一九一四年,毕业于马来西亚槟城钟灵中学。王潮海之父王吉璋是龙岩早在上世纪初与龙岩众乡亲一道离开龙岩,下南洋、浮海去马来西亚谋生,后来在马来西亚槟城美湖开基立业,以“怡隆”商号发展渔业、橡胶、椰子等综合性企业。中学毕业的王潮海,在帮其父做好生意的同时,第二年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日本南侵时,他积极参加马来西亚的抗日斗争,带领马来西亚游击队与日长达几年的英勇作战,战功著作。日本投降后,王潮海因名声和战功的影响下,被选任为马来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槟城市第一书记,同时还兼任马来西亚抗英军第三军区司令兼政委,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的斗争,使英军闻风丧胆。一九五八年八月,由于马来西亚内部中的叛徒告密,王潮海被敌人重重围困在升旗山上,二、三天后,由于弹尽粮绝,英军乘机冲锋强攻,王潮海所带领的部分军人被全歼,王潮海决不投降,饮弹自尽,终于牺牲在升旗山上,年仅四十四岁。从此,我王家天成户王氏一颗明亮的将星从马六甲海峡天空中殒落,惊天地,恸鬼神,王潮海的逝世,是马来西亚共产党的重创,他权位于马来西亚共产党第三位,从此不振。 
 
龙岩王氏《复兴户》历代代表人物
 
龙岩王氏《复兴户》的入闽始祖王翰,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仕名那木罕。
王翰生于一三三三年,卒于一三七八年,享年四十六岁。一三四九年,年仅十六岁的王翰袭职授领兵千户,镇守庐州(合肥市)。由于王翰才干出众,三年后,省、宪上报朝廷,任命王翰为庐州治中。一三六二年,年仅二十九岁的王翰随福建行省章燕只不花镇闽,辟为本章从事,改任福州治中,后任潮州路总管,兼督广东循、梅、惠三州,列为朝廷大夫,一三六九年王翰又调任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职,官衔至二品,人们后来称之王翰为“三省名宦”。
一三七一年,元朝崩溃,王翰偕夫人刘氏辟居泉州晋江沙塘,由于当时元朝北部尚存,在晋江沙塘居住的三年中,无不时刻想回归北方。终于在一三七一年底,王翰将长子王伯寄住泉州排铺街,将次子王仲寄住晋江沙塘,将年仅几个月的三子王偁及夫人刘氏三人往北迁移,试图北上。行止福州时,由于福州早已被大明朝所控,王翰不能前行,一家三人隐居于福州永泰县前塘,观猎村居住多年。一三七八年,由于王翰行踪暴露,明太祖朱元璋闻之,要求闽行省将王翰送京,王翰不从。王翰回忆起自己从庐州征战到福建、广东、江西近二十年时间,已拖累全家大小人丁死亡上百口,他作为元朝的大臣、战将决不叛变,宁死不变节。当朝廷辞书与抓拿王翰公的明军到永泰王翰家中时,只见王翰手执大笔,浑厚地写下了: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日辞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恩来。当浑厚的绝命书写好后,手执书体,一扬上天,右手执利刃,引胫自尽,鲜血涌喷,在场的人员无不惊叹。
观猎村,自古是闽王审知家族的围猎观赏村,所以当时称观猎村。自王翰在此自尽后,人们将观猎村更名于官烈村,此名沿用于今日。现永泰前塘乡官烈村,王翰祠堂为省文保单位,其坟年年有后裔祭扫,王翰公的子孙遍布龙岩、晋江、厦门、永泰、闽侯、福清海外三万多人。
 
龙岩王氏《复兴户》一世祖王偁
 
王偁,字孟扬,号密斋,又号翁石山人,入闽始祖王翰公第三子。王偁生于一三七0年生于晋江沙塘村,卒于一四一五年,享年四十五岁,现衣冠葬于永泰前塘乡官烈村王翰公坟右侧。
王偁其父王翰就义时年仅八岁,其弟老四年仅六岁,老五年仅三岁。王翰夫人刘氏守节,王翰就义后将其子托孤给生前好友吴海处士抚养。吴海受托专职抚教王偁,王偁自幼聪明好学,智慧过人。王偁二十岁中举人第六名,列入国子生,赴京上表时,其母殁。王偁回家居丧六年,无法参与进士考列。王偁当时的文才列闽中十大才子之一,以文名当世。明朝准备编纂《永乐大典》时,皇上令大文学家解缙担纲主编。王偁是解缙好友,解缙了解王偁之才华,力推王偁破格任主编,解缙上表皇上说“王偁的才华当在苏东坡之列,文亦相类,至于诗则竣轹,汉、唐非苏东坡所能及”。可见大明朝文豪解缙对王偁的推崇。皇朝对解缙的推荐不意,只能同意王偁任《永乐大典》副主编,副总裁官。王偁进京后,除担任《永乐大典》副主编、副总裁官后,后历任授翰林院检讨进讲经筵,授恩进士,赴交趾交战中担纲张大将军幕僚长,为卫国守疆立下汗马功劳。后解缙蒙冤入狱,王偁也遭株连,被投入监牢,折磨致死,时年四十五岁。一四二五年,明仁宗为解缙昭雪复名位,王偁也得到昭雪冤案,王偁的故乡在福建,人们为他重修了衣冠坟,俗称《翰林墓》。
王偁生前著有诗歌直千余首,全部收入《永乐大典》,清朝为编《四库全书》删除了大部分《永乐大典》的节章,使王偁的诗句录入《四库全书》的只剩下千余首,目前已编数百首的《虚舟集》在民间流传。王偁,是我复兴户在文学领域中成就最高的先祖,他保留下来其父王翰的诗文也达三十几首,是十分珍贵的遗产,他的《虚舟集》已升华为祖国诗词的宝库之中,也是我王氏家人的骄傲。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四代名人王以通
 
王以通,字子贞,号肖拙。一五八0年庚辰科进士,历任南城知县、高安瑞州知府、韶州知府、湖广副使、贵州道监察御使、山西、陕西、湖广巡抚等职。由于王以通清政廉明,不但深受朝廷器重,也深得子民的爱戴,当时人们称王以通为“黑包公”。在王以通年迈退休时,朝廷为表他的功绩,退休后享受二品俸禄。
王以通从政几十年,前后执法不阿,人皆惮其风范,无敢犯着。他举贤任人,积极培养对国家的有用人才。万历年间,王以通回祖籍晋江沙塘省亲、谒祖,并亲自为我王氏一世祖致政公、二世祖宣传公勒石墓碑,教育后昆要尊祖先,孝父母。而后又根据才干之分,分别举荐沙塘长房王氏子孙一名贡生为贵州道都司;举荐沙塘后昆举人一名为尧天授承务郎,国子监生正;举荐王氏后昆嘉鼎钦授贵州道使司。
王以通退休后,温居家乡,治家不侈,支持王家子孙勤耕苦读。王以通在龙岩建有多处祠堂、祖屋,并在北门建有以通公园一座。王以通退休后,关心龙岩的建设,被当地政府树为典范,在本龙岩建有以通公祠,树有碑,祀乡贤,以纪念这位龙岩王氏对国、对乡、对我王氏后裔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贤。王以通公卒年达八十三岁,是我王氏先贤中最长的年岁。王以通公墓葬于小池培畲村,原该村的黄氏人家为以通公的守墓人。由于历史长久,以通公的墓地经再三寻找,考察无着落,这是我王氏人家的遗憾。以通公夫人的墓地葬于龙岩雁石,几十年前建中心小学时被挖掘,出土的所有文物被一盗而空,其夫人遗骨今暂存放在雁石鸭母坑水圳上方,无法安葬。王以通是我龙岩王氏第二名考中进士人物,也是龙岩王氏的又一次骄傲。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五代文举人王尚贤、武举人王尚敬
 
龙岩王氏《复兴户》文举人王尚贤,明万历十九年辛卯科,历任广东兴宁、惠宁知县,赠文林郎刑部右侍郎,卒于任上,年岁不详。由于王尚贤在兴宁任知县,深受广大子民拥戴,卒于任上时,兴宁人民主动捐款购上好楠木成棺,众多群众自发抬棺送尚贤回故里龙岩。王尚贤与龙岩望族石氏祖先同葬于龙岩北园田塘村,园田塘村王氏是从南靖来龙岩做工,后为王氏、石氏的守墓人。文革前,尚贤墓被毁,所有文物被珍藏于古田博物馆内存放。
龙岩王氏《复兴户》武举人王尚敬,明万历二十八年庚子科。王尚敬获武举后,由于他为人忠实,留京城工作,最后任京城军营守备,为朝廷的平安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王尚敬有朝上赋予的上方宝剑一支,卒后运回龙岩,连宝剑一道葬入棺木之内。三十几年前,王尚敬坟葬于龙岩大吉被毁、被盗,唯有宝剑尚存,现连遗骨、宝剑草草重新安葬,后有子孙年年祭拜。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六代名人王命珩
 
王命珩,举人,历任知县,河南邓州知府,他历任知县、知府时,执政公明,视恶如仇,爱民如子,深受河南邓州人民的拥戴。在河南邓州任上,为救济受苦群众 ,他破仓赈粮灾,挽救了在生命垂危中挣扎的子民,但受到朝廷的利诉,不久病老返乡,善其身,在龙岩故土中教学育人至晚年,深受公民的拥护和支持,卒后葬于青草盂古墓群,现已被毁,原坟无着落。
王命珩夫人的坟墓,葬于西陂硿口北山上,也已被盗,前几年子孙寻找到,共花了近四万元进行整修,所幸的是夫人墓碑完好无损,经挖掘整理后,为沿续我王氏族谱的续写增添了五代三十八男丁的名字,这是我《复兴户》的一大幸事。王命珩夫人的墓碑,碑文中的代数与美丽溪山上、雁石山上、大吉山上所出土发现、整理出的古墓碑文形成一致的代数,为我王氏寻根立下了真实的铁证。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六代名人王命
 
王命璿,字君衡,号虞石,生于一五七五年,卒于一六五三年,享年七十八岁。王命璿二十五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科。王命璿历任广东新会知县、陕西道监察御使、直隶钦差大臣、广东巡按、京都大理寺丞、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获赠刑部尚书衔。他任职中对朝忠心耿耿,敢于直谏,多次上奏弹劾魏忠贤,最后反被弹劾。他执政不阿,关心百姓,勤政为民,热爱祖国。他在京都、广东、福建、陕西等地建有不少功德,有很多史料记载,王命璿是大明王朝末年较有影响力的当朝官员。
王命璿被弹劾回故里龙岩,平反后赴京上任,几次反复,仍心系朝廷命运,在大明王朝崩溃时,他毅然变卖龙岩九座家屋,到处筹划资金,命其孙带上资金,继续支持南明王反清复明的大业。一六四六年,清军攻入福建,直扑龙岩,清军派人传信,若王命璿归附清朝,仍可享厚禄。王命璿义正辞言表志,宁可杀头也不归附清朝,不与其为伍,视高官厚禄为粪土。年已古稀的王命璿毅然作出晚年的最后决定:将其女眷全部削发为尼,送入东宝山晴云寺为尼,而自己带领子孙家丁遁入深山隐居,伺机反扑。王命璿遁入万安的圆光寺,当时路过新田时,寄住百姓家,有送一幅自画像和诗信给当地收留他的百姓,至今流传佳话。
一六五三年,由于长年居住深山,生活艰巨困苦,随着南明的复明无望,王命璿心身健康受到沉重打击,七十八岁时与世长辞。卒后,圆光寺的好友、和尚等,根据王命璿生前 的遗嘱:“生不见清朝天,死不葬清朝地”的嘱咐,按王命璿生前的要求,将尸体入棺后,悬吊于硐中之内,了却一代英烈的遗恨之愿。天长日久,棺木腐烂,不易保存,圆光寺的和尚又将王命璿的遗骨包扎成捆,用棕须包扎,放入事先做好的石塔中间,底座放家丁遗骨,中间放王命璿遗骨顶端是盖大石帽,标志着王命璿的遗愿又一次展现,对这位终身抱着复明无望而去世的老人也是一种慰藉。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六代名人王命玑
 
王命玑,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六代,贡生、京城通判。王命玑退休告老返乡后,热衷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小洋兴办学堂转雁石居住后,继续发光余热,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卒后葬于大吉山坡,文革前被苏邦煤矿建设而毁,后子孙迁葬于雁石公路边上。王命玑坟被毁时,挖掘出不少文物,已被盗空,只剩判笔一支,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北京博物馆内。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七代名人王之铤
 
王之铤,龙岩王氏《复兴户》第七代,贡生、通判。王之铤为尚书王命璿长子,为人厚道,他在家乡时间较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照顾家人,维护我王家在龙岩的产业、事业贡献出毕生的精力。王之铤夫人的墓也葬于雁石山坡里,军中都督,长子王思沂为其父母立碑刻字,展现出我王家祖坟的雄风。现王之铤夫妻墓年年有子孙朝拜、祭祀。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八代名人王思沂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八代名人王思沂,字沐如,别号素公。王思沂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孩时跟随祖辈出入官府,世面见广,知识宽阔。王思沂成年后,更为高大魁梧,年方十四岁成弟子员,是王命璿最看重的一位长孙。王思沂从小好学,又勤奋,他胸怀大志,不但学文,而且骑射精通,文武双全,老师、家人称赞他长大后必成大器,为国所用。
王思沂乙酋隆武纪元,以恩贡庭城考中榜,入进士行列,授翰林院萃士。一六四六年,清军攻入龙岩,反清浪潮在我国南方彼此汹涌,王思沂奉其祖父王命璿之命,只身一人带上数名家丁前往广东支持南明抗清。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战火纷争,王思沂一行走了几百里路才到达南方,初见前南明王时的情景正如杜诗里所描述的那样:“今夏草木生,脱身得西行。麻鞋见天子,底袖露两肘。”可见作为贵族的子孙,当时的困难窘相。南明王见昔日老臣的子孙来辅佐抗清感动万分,当即授予王思沂为军中右都督,挂将军印,加官保衔。
由于种种原因,反清复明彻底失败,王思沂所辅佐的南明皇朝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结束。王思沂返乡龙岩小洋,当他跨入已成草棚的家舍时,只见其母躺在草屋中奄奄一息,其余的家产已被变卖的变卖,没收的没收的,王氏进入了十分困苦的阶段。不日,王思沂其母见儿回归后,含恨去世。王思沂变卖了行头,安葬好母亲。由于过度劳累和仇恨信身。不日,悲愤而病倒。不久,年轻气盛的一代英豪就气绝身亡,含恨九泉,我王氏一颗耀眼的明星就像流星一样消失。
龙岩王氏《复兴户》第十代名人王勉溪。龙岩王氏《复兴户》自明后期至清初期陷入低谷后,其子孙从龙岩北门、小洋的居住地分别散居至龙岩的石埠、江山、雁石居住,还有一支散居于外省,现查无资料。从散居在外的王氏中唯有居住于雁石的第十代王勉溪又是一颗耀眼的明星。王勉溪吸取祖上的经验,不从文、也不做官,一心一意做生意,从商业的道路上创下了辉煌。王勉溪在江西经营木材,如日中天,每年的白银要请镖局押送回龙岩雁石,在龙岩雁石又盖了几座王氏新的家祠和祖屋。王勉溪在江西经营木材时,整条赣江都充满了他王勉溪的木排源流至南昌,进入鄱阳湖,转至长江一带。当时江西匪徒、黑道大乱,抢劫无数,但在赣江上中有钉有王勉溪三个字的木排无人敢动,此事证明了王勉溪当时经商于江西的实力。
王勉溪年迈回归雁石居住后,也大力支持家乡建设,扶贫济困,出手大方,无论黑道、白道无人不敬他。王勉溪的史迹已编入龙岩雁石镇志,他的事迹在雁石广为流传。王勉溪卒后葬于雁石坂尾山上,其坟巨大,五年前被征地毁坟,毁坟前曾多次被盗,现子孙将其遗骨迁至另一山头,等待重新修坟安葬。
现存在龙岩及省内外龙岩籍王氏乡贤的遗迹
王源乡贤的遗迹:广东潮州广济楼上有知府王源之题字“广济门”,韩愈祠内有王源的石刻碑,漳浦寺庙中有王源骑白成的雕塑一座。龙岩峒内有王源的石崖刻一幅,东宝山岩顶上有王源石崖刻一幅。
排头王氏《可泰户》有王源编纂的王氏族谱一册,龙岩王氏《天成户》族谱有王源撰写的谱序一章。王源的坟墓葬于龙门石碑前村正北。王源坟墓风水突出,用全丹霞石围砌而成,坟前竖有无字碑牌一座,相传石牌前村取名源于王源墓牌前,所以称石牌前。王源坟墓几十年前被盗,现棺板朝天,坟墓周边丹霞石被拆,用作他人坟墓的建造。王源的事迹早已列入龙岩州志和龙岩县县志,在龙岩的传说和生活当中记述清楚,特别是欧贤东部长对王源研究较深。王源的父、祖父母坟墓分别葬于黄庄和崎濑,保存较为完整。王源作为龙岩王氏第一个考进入进士之榜,他的记述、传记、诗歌、散文在全国也有尚存,有待子孙们去挖掘、搜查、整理,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传承下来,为王氏文化的延续发扬作贡献。
 
龙岩王氏《复兴户》名人遗迹
 
龙岩王氏《复兴户》名人王翰。王翰,龙岩王氏《复兴户》入闽始祖,现葬于永泰县官烈村月兔山下,王翰祠堂也在官烈村中,属省级文保。王翰的手迹摩崖石刻从罗源、福州、永泰、泉州、晋江、漳州、潮州、汕头、潮安都有他的亲笔石刻,处处闪耀着昔日的这位三省名宦的光辉业迹。王翰为恢复潮州韩愈寺尽了全力,为韩愈寺立写了首块石碑刻文。他在石狮海边山顶上巨石中刻下了海天一色被石狮人民保留至今,十分珍贵。他所遗留下的三十八首友山石人诗歌,保留至今,广泛流传。
龙岩王氏《复兴户》名人王偁。王偁为龙岩王氏《复兴户》一世叔,明初为闽中十大才子之一,进士,所创作的《虚舟集》一千七百多首有幸保存至今。衣冠冢葬于永泰官烈村月兔山下,永泰县公园广场雕有王偁高大石像一座。王偁已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内,他的子孙遍布省内外,是我王氏创造文化高峰的领头羊,他的诗歌早已录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里,为世人留下宝贵的遗产。
龙岩王氏《复兴户》王以通。王以通是龙岩王氏继王源之后第二个高中进士的人物。王以通原居龙岩北门,与龙岩王氏本源堂比邻,卒后葬于小池培畲村,子孙多次寻找无着落,其夫人葬于龙岩雁石中心小学操场内,因建小学移迁鸭姆坑。为表彰王以通对龙岩的贡献,龙岩明时为王以通建有“以通祠”,自己建有以通公园。王以通为晋江一世、二世王氏祖先祭墓勒碑时,传下永久佳话,至今他在晋江立下的族规无人敢破,晋江王氏非常尊重王以通先祖,多次派人来龙岩询问王以通之后裔,协商重大问题,体现了宗亲血与脉相连的亲情关系。王以通进士留有诗歌,著作于世,也是我王氏的珍贵财产。他当政时的刚正不阿精神远远被人们传颂至今。
龙岩王氏《复兴户》王尚贤,王尚敬。王尚贤、王尚敬兄弟为龙岩王氏《复兴户》内一文一武举人。王尚贤历任广东兴宁县等知县,当政清明,体恤民生,被群众誉为好官、清官。王尚贤卒于任中,广东兴宁人民自觉购棺、抬棺几百里归附故土,葬于龙岩北青草盂东侧的园田塘村山坡上。文革前被建设所毁,出土后的所有文物现存于古田博物馆内。王尚敬,武举人,京营守备,深受与朝的器重,授有上方宝剑一支,卒后葬于雁石苏邦煤矿山坡上,由于矿区建设被毁,重新葬于大吉山尾坑。王尚敬之坟由于再次又被煤矿碴土所侵,现破败不堪,但上方宝剑乃葬于坟中,他是我王氏祖先唯一的一位武举人。
龙岩王氏《复兴户》名人王命璿。王命璿为王尚贤之子,自幼聪慧,曾获举人、进士称号,历任知县、巡抚、巡按、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刑部右侍郎、赠获刑部尚书衔。他的一生是有作为的一生,是为大明王朝献身尽粹的一生。王命璿与先祖王翰一样,视民族气节比金钱和生命还重的人,他宁可死于穷山僻乡之中,也不愿投降清朝,他可变卖所有家产、筹款抗清复明,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他生不吃清朝粮,死不埋清朝地,不见清朝天,不葬清朝地的坚定决心证明了他对大明王朝的无比坚贞和纯洁的气概。王命璿卒后葬于万安与连城池家山连结处,享年七十八岁。圆光寺和尚们视王命璿的遗嘱为金科玉律,不敢造次。王命璿卒后,尸体入棺,用绳索吊于石硐中间,了却了他生不见清朝天死不葬清朝地的壮叹遗嘱。由于天长日久,棺木腐蚀,圆光寺的方丈仍将王命璿的遗骨用棕捆扎,采取用石塔坟的形式给予安葬,石塔顶端用帽形石伞盖成后,底座高抬,彰显了王命璿的遗愿和气概。
王命璿年轻时求学的学堂位于南靖金山寺内。他当巡抚巡视广东时,亲自前往海丰文天祥被捕之地“方饭亭”写下的豪言壮语的诗一首,他为驱赶葡萄牙侵占我澳门边境上书朝廷,为我疆土的完整立下汗马功劳。他为漳州施知府的不明冤呼吁,毅然自己掏钱为施知府设立寺庙,至今在龙海寺庙内刻有命璿公所捐赠的大洋刻字。王命璿亲编的新会县志流传至今,他在广东从政时,梅州、肇庆、广州等地都留下的手迹、石刻、牌坊题字。王命璿为上杭马头山寺、永定东华山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留有他的亲笔对联和字迹。王命璿除了《新会县志》外还有留下《王虞石史论》三十六卷、《静观诗集》十二卷、《古今传赞序记文稿》、《静观山房诗稿》等著作。《静观山房诗稿》在八联军入京时被掠夺去日本,《古今传赞序记文稿》也成孤本,现珍藏于北博。《龙岩城建城述记》也是明朝王命璿为家乡述记的一篇记述稿,记录于龙岩州志内。前几年,在龙岩博物馆林震明馆长的联系和引导下,我王氏子孙深入到万安深山中,寻找王命璿的古墓,在当地群众和王氏老一辈的宗亲引领下,终于寻找到明朝大臣王命璿所安葬的古墓和残缺不齐的圆光古寺。通过反复对比和指认,现已确定历史上遗留下的东西是真实、完整的。王命璿的古墓现已被盗、毁坏、损失不太严重,经多次再次商定、重修搬迁无果。今年,我省福师大古汉语文学院教授陈庆元去日本进行文化交流,通过几次交涉,日方同意以拍照的形式,将王命璿《静观山房诗稿》拍照回国,使这部孤本诗稿重回祖国,填补了研究王命璿的丰富内容。陈庆元教授是台湾人,今年他所在的系将王命璿列入主题来研究,所以派二名研究生来龙岩采集王命璿的资料和足迹,并复印了一部《静观山房诗稿》给我王氏裔孙保存。目前,明朝大臣王命璿断案、定案的许多案例已被全国多省高等法院作为研究历史司法中的经典来研究,许多政法大学的学生也再挖掘王命璿的史迹,从中寻找这位明朝司法的典范。
王命璿在朝当政中,得罪魏忠贤等人,在执政后生命处于非常时期,其母赖氏夫人心急如焚,绝然毅然吞金而亡,挽救了王命璿的政治生涯,挽救了他儿子的性命。魏氏集团倒闭后,崇祯重命王命璿赴京上任,皇上听说有如此之母,毅然赠送龙伞一把,命家乡人筑于王命璿母亲坟头,予示对这位老人的敬重,赖氏之母的坟墓头上有一支龙伞,是龙岩之少见,现依然与岁月同辉同在,竖筑在雁石的山坡上。清军来袭龙岩,王命璿带上家丁直奔万安深山,他将他四位女眷剃光头发,送入龙岩东宝山晴云寺为尼,夫妻分别时,一步三回头,出现了人生骨肉分离的悲惨镜头,也是我王氏《复兴户》从此走下坡路的惨景。这四位女眷分别是杨氏夫人、何氏夫人、谈氏夫人、生氏夫人。四位夫人在佛庵中,在青灯香火中也默默祈祷抗清复明的成功,盼望家人的团聚,可是事与愿违。现东宝山著名的尼姑塔,就是王命璿四位夫人的骨葬之塔,感谢龙岩博物馆,在龙岩政府的关怀下全面整修,再现古塔的庄严,为我王氏的历史保护立下大功。每年去祭拜四位老夫人的坟塔时,子孙们想起当年王命璿与四位夫人的分别情景,想起我王氏从高潮一下迭入低谷就极度悲伤,苍凉的世界、骨肉的分离常使人们潸然泪下。
现龙岩明代古墓已不多,特别是明代名人古墓少之又少,龙岩王氏《复兴户》的古墓现寻找发现的有:进士王命璿夫妇,王源进士,邓州知府,王命衍夫人古墓,王命璿媳妇古墓,王命璿其母古墓,举人王命玑古墓,武举人王尚敬古墓,巨商王勉溪古墓和一批不是名人的王氏明、清古墓。王命璿的祖母魏氏夫人的古墓。七十年代被挖掘出来,尸体完好无损,后置放于福州于山展览,现存于福州少年文化宫,王氏子孙有去交涉,有关部门不给予解决,返回。
从兴旺到衰落,再创新的希望
龙岩城从明朝才开始像样地建城,我王氏也是从明朝开始兴旺而起的。王氏三大户在明朝自王源首位入进士以来,二百多年中,王氏人口在龙岩虽不算人丁兴旺,但其能量在龙岩是屈指可数的大户。在明朝里,龙岩王氏进士四名,举人五名,贡生、监生等几十名,确确实实属于望族,与石、蔡、连一起,成为四大家族。汉人最后一个大明王朝倒下后,龙岩王氏从此淹没在世人的视野中,一直沉沦于整个清朝统治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日起,我王子孙又有了新的作为和希望。王氏子孙在龙岩,为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也浴血奋战,有许许多多的王氏子孙做了无名英雄,现光有在册的王氏烈士四十多名,其中红坊王氏出了三名将军。
解放后,以王源兴为代表的爱国侨领,为家乡的建设也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王氏子孙在兴起,解放后龙岩王氏的专家、学者、博士后、博士生、导师、研究生等大学、大专以上王氏子弟层出不穷。
现代以龙岩王氏王兴为代表的新生王氏力量再次异军突起,展现出了沉寂了近三百年的王氏又将掀起新的高潮。中国美团网的CEO王兴博士,是我龙岩王氏年轻人的骄傲,王正阳博士后,也是我龙岩引进的人才,还有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奋斗、在创业,他们才真正是龙岩王氏的杰出代表人物。
龙川河水东流去,苍岩青山依旧在。龙岩王氏的各支派,各居住区域不同,但太源衍派传闽国,苍岩血脉是一家的本质没变,龙岩王氏子孙秉承祖上的光荣传统,立志将我王氏的祖业、王氏祖上那种勤耕苦读,勤俭持家、孝祖敬宗之精神代代传下来,并弘扬光大。今天,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朝着中华复兴的道路迈进,我们不但要全面努力,尤其在思想文化上要继承王氏的优良品德和传统,使自己的祖宗文化能在现在人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就要求我王氏现代人要有敢于担当之精神,要将我王氏的历史告诉年轻人,正如:祖德流芳思本木,宗功浩大思水源。现在的人不能忘却过去,不能对先祖视之无睹,要对得起上,负责于来者。由于近二百多年的战乱,龙岩王氏文化遭受重创,特别是古墓、古民居、祠堂、族谱、族规基本毁于一旦。盛世修谱,旺世修祠。祠堂、族谱、祖坟这三大构建了民间文化的基石。近年来,我龙岩王氏又重新于西湖岩南麓修建了龙岩王氏大宗祠,在建祠五周年之际,龙岩王氏大宗祠获得了省委宣传部发起的海峡两岸千座名祠之一,庆典大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王氏代表来祝贺,前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子女邓芳梅听说王氏祠堂五周年庆典,不顾年迈,毅然参加,原因她母亲生她时就是生在我王氏家人的茅屋中,渡过了她人生开头的数个月,场景感人。现王氏大宗祠祠堂内,除进士、举人的匾额外,还有原政治局委员王兆围,开国将军王直,台湾原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广东书法学会会长子如的赠匾。龙岩王氏大宗祠每年冬举行隆重的祭典仪式,要求王氏裔孙全部参加,整个仪式隆重庄严,仪式完成后,还为八十岁以上老人发慰问金,宣传、表扬一批孝子、孝女、好媳妇。每年之中,若有老人去逝,王氏大宗祠会派理事会主要成员送花圈,表示哀悼。家中如遇上特别困难的王氏子孙出现丧事,我宗祠理事会会全体与赴,料理丧事。王氏大宗祠的种种活动,处处体现了我王氏之团结精神。
龙岩王氏大宗祠除外,龙岩王氏恢复和兴建了王氏康牧公祖祠、杞山公祖祠、小吉祖祠等小宗祖祠,《天成户》康牧公支系的族谱五年前已编成,其余的脉源、族谱仍在续编之中。有志探讨我龙岩王氏脉源、族谱文化的龙岩王氏子孙们,可发挥你们的优势和特长,共同来挖掘整理我王氏历史的辉煌,完善我王氏的精神文化,为后代留下实质的东西。
在此结束之际,特别感谢龙岩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老师、学者,你们是完善我王氏文化的圣人,坚定的支持者,让我们携手同行,不忘龙岩历史,不忘初衷,共同前行,为龙岩文化贡献微薄的力量。
龙岩王氏大宗祠本源堂执行会长,《复兴户》第十七代裔孙王文健谨记。
由于篇幅所限,文化知识所限,不能完整全面阐述我龙岩王氏的文化,特别是有不对之处,望请专家、学者、各位王氏宗长指正。
参考资料:龙岩州志,龙岩县志,晋江沙塘志,龙海镇海卫志,泉州府志,漳州府志,明史、元史等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