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编入闽王氏谱牒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谱牒是记载一家一族的历史,据《史通书志》记载“谱牒之作,盛于中古”,“邑老乡贤,竟为别录,家牒族谱各成私传”可见这种著作形式始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颇为流行,隋唐以后更有所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族谱研究十分薄弱,一是收藏偏少、分散,不便利用;二是长期的思想禁锢,文人观念落后僵化,丧失了司马迁那种“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论勇气,甚至丧失了学者起码的尊重历史事实的品格,极少有人下扎实功夫,深入研究族谱,故我们对族谱宝藏的开发、利用、研究、创新还处于初始阶段,美国学者铁尔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家谱记录大会的报告中说:“中国家谱和世系家谱,是中国家史学者和家谱工作者进行研究的重要史料,而它的其它方面的研究价值则刚刚开始被人们认识到。”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
本区域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大部分是较为完整的。但王氏在闽东地区乃属大姓,人口众多,分布甚广,谱牒存在的问题不少。据我们了解,有相当一部分至今仍无法追寻到脉源。甚至存在年份与世系不符逻辑的现象,现有闽东区域的王姓主脉有三大派,一是来自闽南一带的闽王(审知王)後裔,包括部分迁往浙江后转徙而来的;其次是霞浦赤岸(务琨)后裔;还有三槐堂的子孙。
鉴于闽东区域的宗族观念不强,以及尊宗敬祖意识淡漠,对族谱的认识远不如比邻县浙江苍南,致使旧谱中存在的瑕疵甚多。给新修谱牒造成较大的难度。好在一九九四年霞浦赤岸王氏纂辑了《太原郡王氏大宗谱》,虽然其中存在纰漏,但为后期重修新谱铺垫基础,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功不可没!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现代思潮的冲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政治运动的影响,传统的宗族制度基本解体,聚族而居仅存在于比较偏僻的乡村,居住在城市的年轻一代,大多已不知道家谱为何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应有的重视,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准的提高,港台地区同胞和移居海外华人,出于“血浓于水”情结,越来越多的人恢复了慎终追远的观念,产生了寻根意识,并付诸行动,使旧有的家谱发挥了作用,也一定程度刺激了家谱的撰修。
关于完善本地区新谱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一、 “详今略古,详近简远”原则
1是详今略古。一般族谱,始迁祖以前(特别是远祖),率多“附会名贤,侈谈德业”,几乎毫无价值;近世部分,多数比较真实可信。不清楚的人物就不作纪录。谱系人物,“但存其可考,无牵强附会剿说氏族之书,以贻君子之讥者,是皆可作谱者法”。
2是详近略远。与己身较近,知道确切的就书写,远年不清楚的就从略,即世系从可知之世开始写,系谱就准确了,所以恽敬说:“夫以远为不尽信,以近为可信,则谱信矣” 。
二、“阙疑存信,从实记录”原则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续修家谱,应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阙疑存信,“慎而谱之”。对世系中传疑的人物,采取阙疑的态度和办法,宁可不记载,也不将疑似的收录进去。凡是不知道的事情就不写,以免附会疑误。不知者不书,这是好的做法。修家谱目的是保证家谱资料的真实性。一切都要从实记录。不要迷信老谱,以为前人所作,照抄过来就行,或者明知有误,但因系祖宗所传,不敢改动。应从实际出发作出更正。
三、“信今传后,通权达变”原则
忘祖不好,诬祖更坏。对旧谱中的分歧,要进行考证,史志、碑帖、实录、笔记等都是较好的旁证资料,力争多方面引用。讨论要以证据服人,以理服人,不搞无理争辩。在清代,对传统家谱中某些不尊重实际的观念和书写方法,就强调修谱 “信今传后”的原则,反对“恶饰”,主张对古谱通权达变,对“削谱”、女性上谱、族源考辨、传记等方面提出改进的主张和写法,从而提高族谱质量,这种崇尚实际的修谱观念值得重视和继承。古人云:“夫数典而忘祖,不可为也;攀援华胄而无祖,尤不可为也” 。对于“孤证”问题,这要具体分析。如果说得有理,就应当引以为据。
四、“能详则详,不详待考”原则
要谨慎从事,有歧义,不写不好,写则很难弄得清,为免出谬误,还是不写为好,这是不得已做法;知道难写,所以采取慎重态度,竭力而为之。这都是不忘本根,不犯数典忘祖的失误。能详则详,不详待考,力避歧义讹传。
五、“性别平等,一视同仁”原则
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思想特别严重,大多数女子连名字也没有。反映在谱上,对配偶,只注配某氏;对女儿,大多不准上谱。现在要改变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妻与夫在家谱的记录上应是平等的,女儿应该与儿子一样,都应该录入谱中。入嗣、出嗣、入赘、养子等也都应上谱,但要加注。
修谱的几个主要环节
族谱既然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就要客观公正的对族人负责,更要实事求是的对历史负责,来不得半点差错,所以说,修谱者大都有一种战战兢兢的历史责任感,害怕出现错误或留下遗憾。修谱工作可以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特别是大的支系或上万人的族系,组织协调工作十分繁重复杂,稍有差错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和时间上的浪费,还会引起族人的反感,所以说组织、协调、指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修谱工作应当慎之又慎,这就要求组织好、谋划好、落实好,把好事办好。我觉得修好谱要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选定领头人和领导班子成员,领头人最好是族内长者,实际上就是行使族长之职,要有一定的威信。有了领头人,就有了核心,这样召集会议、布置任务、检查指导工作就会顺畅得多。
二、选定具有一定修谱知识和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编写人员
三、选定修谱联络员,庞大的修谱系统工程,单靠几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只有发动大家的力量,集大家的智慧才行。因此,工作中,要发展确定基层工作联络员,把那些热爱关心族事、懂电脑的青年人吸收进来,他们有精力、有能力、有热情,有了这样一批联络员,工作就好干多了。
四、资金问题。各个家族在修谱时,应先把资金考虑在前面,过去修谱是按人头或按地亩收取份子钱,现在人们大多还是传承以前的方法,按人丁收取或发动族人捐款,不足部分由族内财力好的企业家赞助解决。
五、有详实的资料并注重史料稽考。要客观反映家族的繁衍生息,迁徙分化、荣衰升沉的史实,不夸张、不溢美,注重史料稽考,力求资料丰富;对历史上涉及政治观点的问题,秉笔直书,需保持原记述的可列注辩证;对历史上宗族因地域、房产等发生的仇斗应当回避;对有功德、有影响的人物,不分男性、女性,列传表彰,并可载入照片,不够立传标准的人物可列表展示,劣迹昭彰者,应点明其过,以警后世。家谱是专门记录本家族的人和事,应力戒假托始祖、攀附名人、牵强附会、美饰先祖、言过其实等。并在初稿形成后,进行多次校对,然后才定版打印。
实际上每个家族在续修族谱过程中,多少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因为族谱是族人大家的事情,许多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商量共同解决。我觉得族谱是时代的产物,理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需要增加新的东西,以给后人留下更好的人文资料,尽可能的承载更多的东西。
倡议撰写全省王氏总谱是件好事,极得人心。但要真实、客观、科学的纂辑全省王氏总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及族亲们和有识之士大力支持与帮助。我提议,为了更好的提供有力查证资料,尊重历史,本次编辑总谱,首先、应着重考虑各支派的汇总和各脉系的衔接,必要时可以到省市博物馆、图书馆查阅王氏资料,其次将个别名人加以点缀,科学的把家谱文化和人文文化相结合,这样才能避免遗失宝贵资料,为部份至今仍无法追寻到本源的族亲圆满夙愿,这才是编辑总谱的最大意义。我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一本较为完整的《全省王氏总谱》即将展现在族人的面前,并祝总谱编辑成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