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85岁聊城老人,凭记忆绘出70年前旧村图

2017-09-13 19:20:27来源:聊城晚报

打印 字号: T|T
  85岁老人修村史,凭记忆绘出70年前旧村图
    前后两张村居图展现村庄大变化
  “现在的日子,和解放前相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9月6日上午,在龙山商场一小区,85岁的王连陟对聊城晚报记者说。
  在他的面前,摆着两本村史。那是老人今年为自己的老家——冠县柳林镇后和寨村编修的村史,不仅如此,王连陟还自费8000元,印了500多本,发到了村里的每家每户。
  因为饱经抗战时期的战乱,又深切感受到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在王连陟编修的这本村史中,红色历史占据了很大篇幅,而新时代的变化,人们的笑颜,也更多地用图片进行了展现。
  更能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村史中,王连陟硬是凭着记忆,画出了解放前的旧村图,又在村里人的帮助下,绘出了现在的新村图。
  两张图摆在一起,不免让人感慨万千:旧时代的围子和炮楼,换成了现在面粉厂和纺纱厂、木工厂,旧时代的一条主街道,变成了现在的两条大马路……王连陟说,之所以下大气力编修村史,是为了不忘过去,不忘乡愁,也是为了在如今的大发展、大变革时代,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乡土情谊,并让城市人知道,家在何处。
  旧村图里的苦难记忆
  85岁的王连陟,80岁才开始学习使用电脑,此前也并无多少写作经验,但这并没有给他在编修村史时的收集、整理资料带来太多妨碍。
  “耄耋之年,总有危机感。想把自己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或者别人不以为然而自己感觉是大事的故事,完成在有生之年,以免带来遗憾。”王连陟说,他更有自信的是自己的记忆力,“小时候的事情,反而记得更清楚。”
  也正因为如此,凭着良好的记忆力,他画出了解放前的一张旧村图,并经过专业人士绘制,附在了这本《后和寨村史》中。
  在这张旧村图中,村子周围是有围子和炮楼的。村子有西门、北门和东门,村里的药铺、枣林、观音庙以及住户姓甚名谁,住在哪里,一清二楚。
  “解放前,村里不过68户,267口人。那时房子只有一些墙基用砖,其他均为土坯。石灰缝的瓦房,全村一家也找不到。”王连陟说,历史上为了防匪盗,村里早早就建起了围子和炮楼,也曾多次遭遇盗抢,更曾在抗战时期,先后几次遭遇日军的打砸掠抢。
  1937年8月,日军高酋部在占领临清后南进,几个在前探路的日军经过柳林时被当地民团发现,逃跑时进入后和寨村围子西门,结果村民与柳林民团将其团团包围,并急报东昌府,向范筑先求援,最终,日军丢下一匹马之后逃脱。第二天带领大部队报复,经过附近的大杨庄时,又遭到有人放枪偷袭,于是冲进大杨庄见人就杀,酿成了当地有名的大杨庄惨案。后来范筑先赶到,在大杨庄东边的大界牌村与敌交战,重创日军,是为大界牌战役。王连陟说:“日军退兵时,仍没忘报在我和寨被围打之仇,随引军至村东,支上钢炮,连轰三炮,东门随即起火。日军进村后,见村里早跑得没有一个人了,加上天晚了,便返回了临清。这天,4岁的我随全家向南逃到20里外的洼陈村过夜,回家时看见烧黑了的东门横在那里。村民们都说,这次是叫大杨庄替咱挨了杀,遭了难。”
  王连陟说,他自己也曾两次逃跑不及,被日军围困于村内,目睹了日军的所作所为。“日军首先把牛、驴等牲畜牵走,再就是抓鸡打狗,捆猪、羊之声不绝于耳,夹杂着男女老幼凄惨的哭声。七十多岁的一个本家二奶奶,被俩日军拴住脖子各拉一头说:不把财宝交出来就掳死你……”王连陟说,抗战时期,村里曾经先后遭遇洪水、蝗灾、日伪军的蹂躏。1943年出现的“堂邑无人区”,后和寨村位于其北边沿。可以说百姓流离失所,逃荒逃难,苦度难关。
  新村图里的惠农新颜
  正因为经历过那些苦难,退休后又经常回老家,王连陟对于现在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
  在村史里的新村图里可以看到,住户更多,胡同更多,东西大街道从一条变成了两条,工厂、浴池、门市部等替代了以往的围子和炮楼。
  “现在的村里,村民不但不用交国粮了,种粮还发补贴。农业实现了耕、种、收的机械化,浇灌黄河水、旱涝保丰收。不仅如此,村民在家看电视,出门带手机,摩托车电瓶车全村普及,农用汽车和小汽车也有不少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近些年盖了深宅大院,砖瓦房,没有了以前防御土匪的围子墙、围子门,但形成了前后两条大街,增添了多条宽绰的南北胡同。房子都是砖房,有的还盖起了二层小楼,村民安居乐业。路面硬化了,各项卫生、健身设施也越来越全。”王连陟说,现在村里在村里居住的有600多人,另外有200多人在聊城、临清以及外地生活和工作,仅在聊城买楼房的,就有几十家。除了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外,村里更有养殖场、木工厂、纺纱厂、面粉厂等产业,不少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钱。
  “村民有钱了,大家的关系也更融洽。近年来每年正月十四,在聊城的村民就聚在一起搞联谊活动。”王连陟说,而他每次回家,也都能看到一些新变化。现在的后和寨村,真可谓是旧貌换新颜。
  让王连陟还引以自豪的是,村里这么多年来始终重视教育、重视家风传承,“我们村历史上虽然没有达官显贵,但晚清时期就有举人秀才在家办‘和塾私学’,门生百人,其中考中秀才以上者20余人。现代更有老教授、新博士和国家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人士,还出了一位全国劳模王贵岭,他们走出了村落,也把好的家风传承下来。”
  在王连陟看来,从土墙陋室到砖瓦房乃至现在的高楼大厦,从村落到城镇,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具体体现。不过,伴随着中国城市进程化的急行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乡村记忆正在迅速消失,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当村里委托我编修村史时,感觉很激动。恰好我又负责编修了《王氏家谱》,就从中搜集、整理了一些资料,并与广大村民充分交流、沟通,形成了现在的村史。”王连陟说,现在各级政府都重视村史的编修,把政治、经济发展和遗散在乡村中的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变迁演进抢救性、延续性地保存、记载下来,是为地方志的编撰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为了弘扬弘扬传统美德、增强乡土情谊,并让城市人知道,根在何处,家在何处。记者 赵宗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