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静升王氏家族发展简史

2013-01-24 15:30:36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灵石禹门外沟营村(含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宗祖王实迁至静升,因元以前无族谱可考,便尊王实为始祖,宗支繁衍,渐成巨族,历经680多年,至今传至二十六世。
  王实出身寒门,为人忠厚,在静升以佃耕为主,冬春农闲时兼营豆腐小业,其制作手艺精湛,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经过十多年积累,始置薄田数亩,变佃户为自耕农。
  静升王氏家族自第三世起进入明朝。当时封建主义商业经济有所发展,王家也以农为主,耕读传家,并兼及小工商业。明万历年间,王氏家族已传到第十世,据族谱记载,男丁达408人,并分为水、木、金、火、土五派,代代都有少数文人学士及小官吏出现。明代是王家人丁兴旺与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明代手工业的发展为王家经商提供了货源,山西商人的崛起为王家经商以经验借鉴。王氏第十一世、十二世后裔,或开典当,或营京货,在晋京之间苦苦奔走。据明天启年间碑记,王家已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士农工商,业绩显著。王氏第十三世进入清朝。当时社会秩序初步稳定,农业生产亟需恢复和发展,王家第十三世孙王炳然、王炜然、王兴旺,分析了明末以来,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农业生活受战争破坏严重,畜力极为缺短的情况,断然放弃典当商行,携同子侄廉受、廉和、斗星等到河北、山东等地贩卖牲细。当时谦受、谦和、斗星兄弟年富力强,血气方刚,性情豪爽,重义气讲信用,不仅沟通了官方设立的关隘卡口,而且同占山为王者拉上了关系,广交燕齐间英雄豪杰,打通了山西——蒙古——河北——山东的贸易通道。于是,买卖越做越大,家资越积越厚,到康熙初年,即成为巨商富户。
  水派王兴旺于康熙八年(1669年)已腰缠万贯,天逢大旱,里人为徭役所窘,曾捐银150两,为乡人排扰解难,以义举入灵石县忠义祠并给匾旌表,邑侯李迪霖为义士立匾曰:“捐资尚义”。火派十四世孙王斗星,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捐银300两,独家重修静升文庙,邑侯侯荣圭为义干匾其门曰:“功在尼山”。康熙十二年(1673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举兵叛乱,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响应并煽动甘肃、宁夏起兵造反,清政府急需军马粮草支援边陲平叛。王氏兄弟以24匹马捐赠给清政府,支援边陲平叛,受到平阳知府及步军统领的表彰,从而受命为清军筹集军马粮草,资金由地方政府提供。王氏兄弟在经济上得到好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康熙十年(1676年)王辅臣兵败投降,步军统领上奏朝廷,康熙帝得知王氏兄弟在支援陕西受叛中立了大功,便大加褒扬。谦受、谦和借清政府的保护伞,生意规模更大,谦受坐镇京都,谦和四处奔忙,很快便发展成为百万富翁,成为当地有名的工商大地主兼官僚士绅,经济雄厚,势力强大。与两渡何家、蒜峪陈家、夏门梁家齐名,被誉为灵石四大家。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圣祖玄烨皇帝设977人的千叟大宴,宴请天下智叟老者及京畿官员、富绅,以笼络民心,显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年过七旬的王谦受也奉旨赴宴,并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供奉于王氏家祠,后被毁坏。
王家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发迹。“誉髦杰出,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余人,至若农工商贾之俦,各抒所长,以相与著美于时者济济称盛。”到乾隆年间,王家“已近二十世,而丁口达千余人,至产有数万者,数十万者,余亦能饶裕自给,仕宦为郎或至刺史,分宪何其盛也”。在多年的实践中,王家认识到;贾有厚利,儒位名高,儒贾结合,政道畅通。因此,便千方百计向官场靠拢。
  王家步入官场之途径有三:一是正途科考,二是异途捐保,三是祖德荫袭。捐官可以是虚官,也可以实授。王家第一任捐官是火派王谦和之子王氏十五世孙王梦简,他以2000两白银捐得州同加五级诰授中宪大夫(四品),遂跻身于官场。王正居之子(过继)王梦鹏优生举孝廉奉旨建坊旌表,崇祀孝义祠。内阁学士、大学者翁方纲为牌坊书写匾额“孝义”二字。王凤美任陕西咸阳、连城二县少府,政绩突出,乾隆五年(1740年)大吏举风美忠孝,奉旨建坊旌表,崇祀忠孝祠。王氏十六世孙王中
辉诰授中宪大夫(四品);王中极诰授奉政大夫(五品),乾隆五十年(1785年),圣驾临雍,御赐黄褂一件,银牌一面,喜庆元年(1796年)恭赴千叟宴,晋封中宪大夫。另外尚有贡性、监生、生员达125人之多。
  王氏十七世是王家官运亨通、爵位鼎盛时期。火派王讷,贡生,布政司理问加四级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后升任广西柳州知府。王刃,贡生,侯选游击,改任户部员外郎(五品)。王喜,授按察使司副使道加三级诰授通议大夫(三品)。木派十七世孙王如玑,考授县丞任光禄寺掌署,升刑部陕西司郎中加五级纪录四次,升按察使司副使道,诰授中宪大夫(四品),晋赠资政大夫(二品)。王如玉,贡生,发贵州试用副使道,署理贵西兵备道事兼理贵州提刑按察司(四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在四川金川平叛中阵亡,奉旨恤赠太仆寺卿(从三品)入祀昭忠祠,并奉旨建坊旌表。木派十八世孙王肯为,任户部浙江员外郎,升湖南宝庆府知府。王肯任,任户部广西司郎中,侯选知府加五级诰授资政大夫(二品)。王荣綮受父王如玉荫功诰授中宪大夫(四品),官至甘肃宁夏道兼管盐法事务随带军功,加三级世袭恩骑尉。到清嘉庆年间统计,王氏家族考官、捐官以及授、封、赠各种大夫42人,堪称王氏官僚集团。况且广西、贵州、甘肃皆边陲要冲,委以军政大权,可见清政府对王家之信赖程度。直隶霍州邑侯蒋荣昌誉王氏为“晋之栾范,齐之高国,张氏之七叶貂蝉,杨家之四世台衮”。虽有些言过其实,然王家对清政府确实忠心耿耿。火派二十世孙王奎聚,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赴京报捐未入流,投幕山东阳谷县,受县令器重。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军进入山东,县令文公以奎聚未尝食禄劝其逃走,奎聚叱曰:“吾族代传忠孝,族祖璞园公(王如玉)金川阵亡,吾太祖六翮公以孝义举,吾家世受国恩,吾今又有守城之责,城亡与亡,无多言。”奎聚仗剑登城,指挥守御,后城陷被杀。事后,阳谷县为之立祠供奉,香火旺盛,并荫一子授予七品县官之职。咸丰三年(1853的)二十世孙王鸿渐为两淮盐使经历,深得上司器重,太平天国军进攻扬州时,奉命坚守,城破被杀。
王家发迹后的第二件事是不惜工本建造豪华住宅。康熙年间,首建拥翠巷、锁瑞巷两处王家住宅群,乾隆年间建造王家红门堡、拱极堡、和义堡住宅区。仅红门堡面积就达19000平方米,同时建造王家祠堂5座及各种牌坊达15座之多,仅祠堂戏楼便耗资3200余两白银,戏台为石柱、悬山顶加歇山檐,舞台表演区面积为12平方米(清代普通舞台9平方米)。喜庆初年(1796年)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修建高家崖住宅群,依山建堡,鳞次栉比,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成为很有文物价值的清代民宅建筑。现在它被定名为“中国民居艺术馆”对外开放,其建筑艺术和石雕、木雕、砖雕装饰艺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王家在乡里修桥、铺路、开渠、赈灾、办义学、修义仓等方面都有善举。乾隆年间,王中堂一次捐银千两赈济灾区,其子王汝聪嘉庆年间捐赈灾银500两,又捐银4500两,赡养族中士子及作为应试之费。王家所建义学义仓建筑物尚在,已列入保护单位,村中4座石桥,乡人依然行走,水渠仍在灌溉良田。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走向衰败。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二人有四子四孙皆因吸食毒品家败人亡,惟一一个曾孙王嘉言还是继子,他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把高家崖11728平方米的府第门院鸡头门院全部卖掉,自已流落街头乞讨。奉旨给火派十五世孙王梦鹏建造的孝义牌坊,于民国初年铲去名讳,也以2000吊麻钱出卖了。红门堡匾额“阖堡同宗”也因外姓人入堡而改为“阖堡同德”。由于王家支派甚多,还有一大部分继承了先祖的遗产遗风,家丁兴旺,诗礼传家,但先前的总体气势没有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火派二十一世孙号称“花甲子”的王饮让携裹金银财宝及家眷迁至四川,其后代在四川定居,有的还移居到美国及港台地区。
  王家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违反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封建社会在明代就已走向衰败,资本主义经济因素早已萌发,王家依靠经商这一有利因素振兴了家业,但他们或多或少地忽视了文化教育,也经不住当时有钱可以捐官的诱惑。步入官场后,跌入没落的封建泥潭,又忽视了对资本主义新经济体制的研究及剩余价值的积累,终于又回归到封建主义老路上去,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垮台,王家也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