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华金寨王氏月刊2012第3期(3)

2013-01-24 15:29:4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太原海外王氏联谊后援会召开换届大会

 

5月29日上午,太原海外王氏联谊后援会换届暨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晋祠宾馆举行。市领导刘海芸、王建勋、王爱琴、王爱萍,市政协十一届主席姬和平出席。市政协十一届副主席王志强当选新一届会长。

 天下王氏出太原”,太原海外王氏联谊后援自1992年成立以来,本着为海外王氏回乡谒祖、经贸洽谈提供服务为原则,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为宗旨,以组织协调和推动太原同世界各地王氏社团联谊交流为任务,与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市的30余个王氏宗亲公会、社团及海内外王氏后裔近万人建立了联系、加强了沟通,扩大了我市对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祖地太原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海芸指出,太原海外王氏联后援会要围绕联谊、寻根、合作、发展的主题,积极开展有影响、有特有实效的活动,通过恳亲祭祖、文化论坛、经贸合作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更多的凝聚联系海内外王氏企业家、专家学者和各界名流,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把脉献计、出资出力;要积极引导海外王氏宗亲社团及后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以血脉亲情为纽带,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动文化与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进行深度融合;做好会务工作,充分发挥后援会的优势作用,强化意识、创新形式,以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广泛团结联合海外及港澳台王氏后裔,不断扩大太原海外王氏联谊后援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为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会王宣国、王良宝、王文利一行到河南固始调研

 

本刊讯:五月十二日,本会理事长王宣国、理事王良宝、王文利一行三人前往河南省固始县陈琳镇考察漆家畈王氏梓公支系宗亲。该宗王开兵、王大发、王大有、王金林、王兆兵、王根远、王兆宇、等9人接待了我们,王开兵先生在一家王氏酒店特意安排了丰盛的中餐招待我们。王兆兵的父亲、八十高龄的王大坤先生非常激动的与我们交谈,介绍本宗的渊源关系。本宗始祖梓公在明嘉庆年间任九江提督,于明末由赣迁安徽霍邱。梓公生三子:长子奇、次子章均失考。三子部公后裔居霍邱王家营,康熙甲申(1704年)部公后裔6世祖国臣由霍邱迁固始谢家畈,一支迁陈琳以南今安徽金寨的开顺漆家畈。从始祖传至现在的兆字派为十六世,现在能联系在一起的有一万多丁,分居安徽霍邱、开顺、河南固始陈琳、叶集等地。本宗的共同愿望就是寻找梓公的上源以及梓公另外两个儿子奇、章二公的后裔。

     该宗已有5人于2011年参加了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成为会员,为了加强联谊活动,根据本会2012年研讨会达成的共识,当天中午,大家一致推选王开兵为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固始片区分会会长,王远根、王兆宇为副分会长;叶集片区推选王大朝为分会长,王大华、王大学为副分会长。

下午,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和建议,我们在叶集龙秦村村长王大华先生的带领下,一行十人驱车前往叶集区平岗办事处龙秦村王老庄考察修建王氏总祠堂的地址。大家对这里提供的两个地点,认真客观地分析了地势利弊,为今后进一步落实祠基提供了选择空间。晚上,王大华先生在酒店举办宴会为我们洗尘,大家共叙友情,增进了解,席间始终洋溢着亲情融融的气氛 。

参加叶集试验区龙秦村王老庄祠堂选址的人员在王老庄合影留念

关于对金寨铁冲王氏的调研与考察

 

2012年6月2日,本会理事长王宣国与理事王文利、会员王仁辉应邀来到金寨铁冲乡街道王大来家,对居住在铁冲的王氏上源进行了调查考证。该宗王大旺、王大来、王大贵、王大河、王大权、王大安、王忠平、王世明等接待了我们,并参加了考查活动。

    该宗王大旺拿来了民国十七年续修的宗谱,卷首介绍,本宗保公、仲公在元代曾任武职,在元大乱时期,与吴永胜自湖北骑白马渡江至河南商邑(今安徽金寨)南溪卜居,殁葬于南溪王家畈。后因代远年湮,老谱被兵火煆灭。二公以下世系失考。后修谱自应登、应举、应榜为始。

    应登、应举二公后裔不详,应榜传至今已十四、五代,现有人口200多人。自始祖至王大来世系传至图如下:1应榜---2衡---3应---4维先---5瑜---6世爵---7宪---8步淮---9殿璋---10金德---11魁松---12家堂---13兴科---14大来

    铁冲王氏一宗上源世系无法找到,他们与1986年续修宗谱时与金寨汤汇琅琊王氏璧公支下联修。但是汤汇王氏是王璧的九子思谦公的后裔,而铁冲王氏始祖应榜公却联在璧公的第三子思仲公的下面,汤汇、铁冲两支王氏还误认为联到一起,实在费解。我们认为根据寻根联祖“四项认同”的原则,铁冲王氏既然认同联修在琅琊王氏思仲公支下,就不必再改到思谦公支下了,今后应与金寨白塔畈王氏思仲公支下联系合作。该宗始祖与思仲公连接的世系传承图为:

   53璧---54思仲---55敬琬---56克念---57朝选---58延后---59远六---60职三---61贵二---62爵---63百三---64亿六——65福四——66子顺——67孙科——68汝俊——69山王——70天龙——71方贵——72铭进——73安乐——74以江——75钦礼——76太辅——77进安——78应榜(注:璧公的世次也不是53世) 

 

下午,我们应铁冲乡高畈村支部书记、本会会员王大安先生的邀请,一行8人前往金寨名山金刚台大峡谷开展考察调研。金刚台又名石额山,座落在金寨县铁冲乡的西南部,主峰海拔1584米。西北蜿蜒至河南商城县,东南延伸到汤汇镇境内。山势险陡,双峰高峙,它像一扇巨大的金刚石门,耸立在豫皖分界线上。金刚台主峰的西南面有一条纵深10多华里的大峡谷,境地属于铁冲乡高畈村,村书记王大安带领我们徒步参观考察了这个大峡谷里的十多个名胜景点,如金刚台水库、白龙潭、八卦潭、蝴蝶泉、女人寨、红军洞、鳄鱼戏水、溜石板瀑布、蛤蜊沟瀑布、白龙潭瀑布等。

 

 

王大安书记饶有兴趣的说,金刚台大峡谷属于原始的地质公园,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强烈希望招商引资,介绍有实力的企业家到我们这里来投资、开发。理事长王宣国表示,旅游文化是我们王氏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愿意利用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的现有交流平台,广泛宣传金刚台及其大峡谷的地理、自然优势,向江浙有关王氏宗亲介绍铁冲高畈境内的旅游资源,为金寨的旅游文化作出贡献。

返回途中,我们还参观了王大安办的大安土鸡场。大安土鸡场是2007年创办的民营养殖场,总投资50万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年出栏土鸡5万只。王大安充分利用山区的气候、土地、环境、市场等优势,连续五年来坚持科学养殖、勤俭办企业的方针,把土鸡养殖场办得有规模、有效益、有贡献,受到省、市、县三级军事机关的表扬和支持。大安养鸡场目前存栏中龄土鸡6000多只,所有饲养管理都是王大安利用早晚业余时间进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次对铁冲王氏的调研收效显著,集世系传承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开阔了研究视野,提高了调研质量,增强了交流与团结的气氛。当天,王大安、王大来申请参加为研究会会员,经讨论一致推选王大来为铁冲片区分会长。(本刊编辑报道)处,山

安徽颍上宽河王氏一行八人来金寨联谊考察

 

安徽颍上县宽河王氏赫公支下宗亲王德民等一行八人于2012年6月18日前来金寨联谊考察,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长王宣国、副理事长王福礼、理事王文利热情接待了他们。 
    颍上县宽河王氏属于三槐王氏王祐(祜)的后裔,据该宗介绍,由祜公七世孙珊公从开封亲仁里大边乡回移山东兖州,至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三年),由宽河王氏始祖赫公从山东兖州迁到颍州(现在的阜阳市颍上县)。据该谱记载,同赫公一起迁到颍州的都是伯炀的四世孙共八家。俗称颍州八大家。现在,该宗这八大家在颍上的后裔有十万余人,可谓央央大户。 
    颍上赫公支下的裔孙最近准备续修王氏宗谱,他们成立了宗谱编纂委员会。本次陪同编委会主任王德民前来金寨参加考察联谊活动的有副主任王冠群、副主任兼主编王克彬、联络组长王桂安、编辑王世国、王飞、王冠军、王炳松。 
    王德民一行本次来金寨的主要目的:一、加强与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的交流与合作;二、寻找赫公上五世伯炀的上源世系,赫公至伯炀个世系传承是:伯炀—同然—训—瑜—赫(纲承);三、寻找赫公的另外两个兄弟王琼、王半,原在颍州(现阜阳市)居住(详见寻根告示),现在下落不明。还有赫公三个儿子中的一个长子据说带着老谱迁徙到“大三槐”山区(淮河以南山区),希望能够联宗。 
    本会理事长王宣国等对王德民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简要介绍了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情况,并把近年来对金寨及周边各地王氏宗派的上源世系研究成果转赠给他们。根据王德民等从《中华金寨王氏网》上了解的信息,下午,大家一同到金寨槐湾板棚王氏王志良家,查找板棚王氏老谱记载,该宗确是从颍州迁到槐西板棚,还有四支分别在颍上或迁居他地。颍上王氏从板棚王氏老谱得到了比较珍贵的历史资料,为今后继续考察、调研提供了依据。颍上王氏王德民一行对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给他们寻根联祖提供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希望今后更进一步加强联谊与合作。编委会副主任、主编王克彬还表示愿意参加本研究会为会员,共同参与王氏文化研究工作。为增进友谊,考察结束时,大家在王志良住地合影留念。

 

中 华 金 寨 王 氏 文 化 研 究 会 工 作 章 程

 (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二零一零年四月十七日第一届理事会通过)

 随着海内外王氏家族寻根问祖和家族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省、地在近年间纷纷成立了王氏研究会、宗亲会、恳亲会或联谊会。金寨系大别山革命老区,这里山清水秀、文人辈出。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聚集了多个王氏家族在这里居住。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开展本地及周边地区王氏文化研究,加强族胞团结友谊,进一步开展寻根联祖活动,特成立此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根据本会活动情况,适时报地方民政部门登记。

第二条:本会宗旨:以爱国、团结、遵纪、守法为前提,开展金寨及周边地区王氏文化研究,理清金寨及周边各王氏上源世系的关系。        

第三条:本会的任务:(一)、开展寻根联祖活动,理清各王氏宗亲上源世系的渊源关系;(二)、挖掘和保护地方王氏文化遗产,如名人、字画、古祠堂、古建筑、古墓、谱牒等文物;(三)、开展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和全国各个省、地研究会的文化交流和联谊活动;(四)、加强本地区族胞的团结和友谊,继承和弘扬地方优良传统,调解和消除族胞间内部矛盾,增进与其他姓氏家族之间的睦邻、合作、友好关系;(五)、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政治安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章       会     员 

第四条:(一)、凡热心于家族文化研究、家谱研究,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大公无私、有一定奉献精神的王氏家族成员,不分男女,不分省、县区域,凡遵守本会章程,自愿申请加入本会,填写登记表,交纳会费,经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都可成为本会会员。(二)、凡一次性捐款1000元以上者,可成为本会永久性会员。

第五条:会员的权利:(一)、有举权和被选举权;(二)、有参加本会一切活动的权利;(三)、有对本会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的权利;(四)、有在本会发表文章参加研讨的权利。

第六条:会员的义务:(一)、遵守本会会章,执行本会决议;(二)、完成本会交给的任务;(三)、按时交纳会费;(四)、加强与理事会的沟通和联系,不搞派别活动;(五)、遵纪守法。

第七条:会员的退出、除名和复入:(一)、会员自愿要求退会,准予退出;(二)、会员逾期不交会费,并一年以上与本会失去联系,视为自动退会;(三)、不遵守本会章程或违纪违法,予以除名;(四)、自愿退出的会员要求重新入会,准予重新办理入会手续,除名者不得复入本会。

第三章       组     织

第八条:(一)、理事会的组成:理事会由全体理事组成,理事相当于各宗支或片区会员代表。(二)、理事会的产生:各宗或片区会员根据需要推选理事,或由常务理事会提名。(三)、理事会选举常务理事7—9名。常务理事会选举理事长一名,副理事长二名。(四)、理事会全体会议是本会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召开一次,其职责是:1、制定、审议、修改本会章程;2、制定本会工作计划;3、调整理事会成员; 4、决定有关提案和事宜;5、总结研究成果,发布研究信息。(五)理事会每届任期三年。

第九条:理事会闭幕期间,由常务理事会主持工作,常务理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

第十条:理事会成员职责:                        

(一)、理事职责:1、有奉献精神,遵守会章;2、认真研究本宗或本片所属支系宗谱文化,按本会要求完成阶段性研究任务;3、负责分管片区的会员在世系研究、寻根联祖、团结交流、会费缴纳等方面的联络与服务;4、收集文化资料,宣传本会研究活动内容,募集资金,发展新会员等。

(二)、副理事长职责:1、有奉献精神,遵守会章;2、按照研究会的部署,开展研究工作,负责分管片区的理事、会员的工作联络;3、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考证;4、努力宣传研究会的活动情况、有关制度,发展新会员;5、配合理事长搞好本会管理,做好资金的募集和管理,主动为理事会提出活动内容、工作计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6、履行理事会会议决议,执行日常工作。

(三)理事长职责:1、具有为王氏家族文化研究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不计报酬,遵守研究会章程;2、全面负责研究会与理事会的工作;3、制定研究计划并贯彻落实;4、筹措资金并规范管理与使用;5、开展纵向和横向文化、信息交流,将王氏文化研究引向深入;6、履行理事会的决议,主持理事会的日常工作;7、办好研究会的有关刊物和发行工作。

第四章      经     费

第十一条:本会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员费。凡本会会员均需交纳会员费,每人每年交会员费50元,特殊困难者30元(海外会员100元)。

(二)、鼓励和接受本会会员、同宗和支持文化研究工作的王姓企业家、商人向本会捐赠(包括资金和实物)。凡提供捐赠的个人或团体,本会将在本会刊或网上公布。捐赠1000元以上者,颁发荣誉证书。

(三)、为有关个人或支派调研,收取适当的活动费。

(四)、资料转让和研究成果转让费。

第十二条: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本会的经费收支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经费主要用于支付必要的资料编印费、复印费、调研差旅费、会务费、办公费、电话费、邮寄费等,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拟建立研究会活动中心。建立本会账户,专人记账、保管,实行制度,设立审计小组,定期向理事会公布账目。

第五章      活     动

第十三条:本会开展以下活动:

(一)、研究、查阅各宗谱牒资料,开展对上源世系的讨论和论证工作;

(二)、开展寻根连祖活动;

(三)、组织、召开好研讨会、联谊会;

(四)、加强与其他研究会、联谊会、宗亲会的交流、联系;

(五)、开展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和抢救工作;

(六)、办好会刊,搞好会刊的发行工作;

(七)、指导和帮助会员、同宗的修谱事宜。

第六章      其     它

第十四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在本理事会。

第十五条: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编者注:随着本会新会员的不断增加,新会员对本会2010年4月17日第一次理事会通过的《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工作章程》多不了解,为了利于工作开展,今特在此公布。有关条款中存在有不合时宜的地方,将在2013年第二届理事扩大会议上讨论修改通过。)

 

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第九批会员名单

 

 

王绍志   安徽省三利丝绸集团有限公司           王永卓   罗田大河岸乡政府

                                            王克彬   颍上县慎城镇管仲新村                   王远学   金寨斑竹园街道道                                                      

  王际亭   金寨斑竹园街道王绍友                    王绍友   金寨三河乡高山小学         

   王荣哲   金寨古碑镇包冲村                     王爱民   金寨全军乡政府

   王大保   金寨麻埠镇金庄村                     王中平   金寨铁冲乡高畈村

   王大河   金寨铁冲乡街道                       王大安   金寨铁冲乡高畈村

   王大来   金寨铁冲乡下畈街道                   王培运   金寨油坊店乡石堰村 

        

关于任命王绍志等六同志为本会理事的决定

 

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各会员、理事:

    随着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不断扩大,根据研究会工作需要和会员的工作表现,经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增聘以下五同志为本会理事:

    王绍志  金寨县斑竹园人,本会会员,现为安徽三利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开兵  固始县陈琳镇人,本会会员,经商

王绍富  金寨县斑竹园人,本会会员,现为安徽白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理

    王克彬  颍上县慎城镇人,本会会员,公务员,现为县诗词、书法协会副会长,县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管子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王大河  金寨县铁冲乡人,本会会员,经商

    王中平  金寨县铁冲乡人,本会会员,经商

    以上六位同志参加研究会后,积极支持本会的工作,成绩突出。希望今后认真配合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履行《会章》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为王氏文化研究活动作出贡献。                                               

                                                  

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理事会

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祠堂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

 

----王远学在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2012年研讨会上的专题演讲

 

祠堂——中国宗法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它与封建社会的皇权和族权相互辅佐,维持着社会的秩序和社会的稳定,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其功效是不可磨灭的。斗转星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今的祠堂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和新的历史使命,它为家族的和谐相处和构建和谐文明的国家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一、祠堂的起源与发展

自人类有姓氏以来,人们就有了家族认同感,同祖同宗成为人们认同自己集体的标准。随着宗族的发展,族人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战乱、疾病或灾荒等原因,同一宗族的人四处走散。这样就给后人认祖归宗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正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人们为了加强社会群体记忆,就产生了以祠堂和族谱等物化形式为主的记忆载体。

      祠堂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的祠堂都建于墓所,称之为墓堂。后世的祠堂已无墓葬,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纪念某一名人的庙宇,另一类是家族集会议事的公所,用于供奉祖先的牌位,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在众多祠堂中,大多数属于后一种。这种宗法家族祠堂的前身,也就是上古时期的家庙之制。在古代,根据《礼记·王制》中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平民不得立庙,祭于寝。所以在中国社会早期,祠堂、家庙寥寥无几。到了宋朝,儒学大师朱熹所著的《家礼·祠堂》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这种以家建祠的现象,虽然和后来宗族共同建立的前院、享堂、寝殿的“家祠”的构件、供奉不同,但却有后来祠堂的功能和效用。

时至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奏议《清定功臣配享及臣民得建始祖立家庙》说:“臣民平日不得祭其始祖或先祖,只有冬至日得祭始祖”,“臣民只能建立家庙”,“许民间皆得联宗立祠。”这样,朱子的《家礼》在民间深得人心。嘉靖皇帝的“上是之”“下从之”的政策,对民间建祠立庙得以鼓励,在中国,兴起了大建祠堂的热潮,于是祠堂遍布全国各地。

正是因为祠堂在中国大地上几千年一直随处可见,人们天天耳濡目染,也无形的、深深的扎根在国人的心中,祠堂因此就无形中成了一个宗族的形象和标志,成为维系宗族团结的钮带,成为凝聚族人人心和力量的纽带,所以祠堂的修建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前。

解放后由于政府的禁止,祠堂的修建告一段落。不仅没建新祠堂,反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批的祠堂当作“四旧”被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来,随着创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修建祠堂的热潮,各处祠堂如雨后春笋,一座座拔地而起,方兴未艾。

                           二、祠堂的功能

祠堂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宗法、习俗、娱乐、礼仪、教育等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封建帝王的统治,依靠民间的一个个宗法家族集体来维持。而作为家族精神寄托的祠堂,就被无形中神圣化了。它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化身,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家知道, 封建社会的宗族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控制形式,使宗法思想和祠堂的控制功能得到强化。在乡村社会,人们大多聚族而居,“有族皆有祠。”使宗族组织具有强大的内聚力,宗族组织群体最大特征,就是可以作为乡村社会的控制系统。统领宗族成员的族长或户长拥有主持宗教祭祀,掌管族内众多日常生活、仲裁族众纠纷等权力。政府同时授予族长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甚至对族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这样在无形之中,国家的政治思想就和社会民间的治理形式得到了有机结合。而祠堂作为一族的“公堂”,它的地位与权威,在百姓的心目中更加合法化和神圣化了,它成了民间行使国家意志和道德准则的机构。特别在社会的稳定时期,皇权和族权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共同治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除了社会管理的功能,祠堂还是同族人的精神支柱和制约人们行为准则的权威象征。经过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仁、义、礼、智、信”的物化产物——祠堂,就自然而然成了人们的精神归宿了。祠堂里的规章制度就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甚至还出现“家法大于国法”的局面。可见,以“仁义”为基础的传统道德伦理的价值体系,经过祠堂和相应的祠堂文化活动的放大和加强,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所有国人的心中。

正是祠堂这一物化的产物存在,将分散的家庭和族人聚合成一个整体,实施管理和控制,达到其“用力简,核实精,而收效速”的效果。各宗族以宗祠、家祠、支祠为单位,修续族谱,建立起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将族人牢牢的控制在族长、房长、户长的层层管理之下,这实际是对封建政府推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有力补充。古人言:“人之善恶虽谬巧,未有能徇其宗族者。”这就是对祠堂、宗谱对户籍管理作用的有力诠释了。

祠堂除以上的几种主要功能外,还有着许许多多别的社会场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旧时宗族每当举行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就成为全族欢庆的必选场所,大的祠堂还建有戏台。在战乱或突发事件时,祠堂则成为了本族大家的集合地和应急指挥中心。

                       三、祠堂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传承发扬

中国古代所建的祠堂如今已所剩无几了,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可谓是凤毛麟角。有人认为,现在是法治社会,祠堂在旧社会的控制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其实也不尽然。今天的人们,只有通过对祠堂文化的了解,感受家族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对改变当前社会伦理道德缺失的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再说,祠堂文化所倡导的伦理思想,与今天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殊路同归的,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补充。这样,祠堂也在实质上肩负起了倡导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将政府职能和民间组织的功能有机结合,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今,中华大地之所以修建祠堂又蔚然成风,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为了促进全体族人的团结和亲情,就是为了凝聚同祖同宗各方各面的人心和力量。这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作者简介:王远学,金寨县斑竹园人,一九五四年出生,大专文化,教育工作者,爱好文学、史学,从事教育事业30多年。九十年代中期,私人创办沙河中学13年,成绩显著,为中、高等学校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致力于家族文化,现是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会员。)

团结奋进 走出寻根意识的误区

                              王  大  荣

 根据《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关于限期上报入编总谱世系和文化资料的通知精神,太原、琅琊、三槐、开闽、和派五大派系所属的各支派上报资料截止时间是2013年6月30日,寻源王氏各支派上报资料截止时间是2013年12月31日。如此一来,许多至今尚未理清上源的支派将面临紧张的工作。纵观近几年寻根的情况和方式,有不少支派往往陷于意识误区之中,归纳起来主要表现有下列三点:

 一、一些资料较为充分的大支派摆架子或自持上源世系显赫,不把小支派放在眼中。保守地不将自己掌握的资料外传给小支派,更不愿帮助他们考证上源,以至小支派长期被拒之门外难以归宗。

 二、一些支派死抱前人遗留下来的一点资料,不考虑是否道听途说,不考虑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论证。仅知道某一位先祖的名讳,于是就不顾上源到底脱节了多少代,居然无根据地把这位仅知先祖称为一世祖,并牵强地为这位仅知先祖戴以桂冠。后世子孙的字辈排行于是就沿着这位仅知先祖的字辈往下续,并且又不愿虚心听取其他支派的考证意见。这样盲目施行的结果,不但贻误子孙应当知道真正的始祖是谁,也给本支派造成无法与其它支派合谱的障碍,极为严重的后果是:根本无法溶入《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五大派系之内。

三、一些支派由于缺乏寻根归案的正确认识,没有精英站出来率领本支派正本请源。一些支派无动于衷,我曾碰到过一些王氏的不孝子孙,他们居然无耻地说:“管什么祖宗不祖宗,能吃喝玩乐开心才是大事,只要有钱用姓啥都无所谓。”面对一群丧失道德伦理的白痴,除了叹息又能怎样呢!《贵州威宁王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天昌先生曾在大会上痛心疾首地谴责过这些人,说他们是不要祖先的宗族败类,天昌先生的评语实在是恰如其分。

 虽然归纳总结出以上三点,但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就得靠大家的行动。首先,我认为是要端正寻根修谱的认识态度。寻根修谱的目的是让自己和后世子孙知道来自何处根在哪里,而不是炫耀自己的祖先有何等显赫和风光。如果立意于炫耀之目的,会在支派之间造成被歧视的概念。大家互不买帐,支派归宗合谱就会成为一件难办的事情。大支派应该有做大哥的风范,要克服本位主义思想,用一份真诚的爱去关心小支派,帮助他们查寻考证世系和上源,最终圆就寻根之梦;小支派更应该积极主动向大支派靠近寻求帮助,加以本支派的努力奋斗完成归宗愿望,不要靠别人把饭做好送到自己嘴边。“家合万事兴”这句千年的熟语不可不借鉴,只有抱以真诚团结的态度才能把想办的事办好。除了支派间寻根意识的调节外,王氏工作站的每一位成员更应该有责任协助各支派完成考证归宗工作。挂其名不想办实事,沽名钓誉的思想作风,有害于宗族的寻根归宗事务,有害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纳入广度。尽最大可能减少寻源王氏支派数量,应该是工作站追求的主要目标。

 对于一些仅知道某位先祖名讳并以此往下续字辈的支派,更不应该死抱自己掌握的那点经不住历史考证的资料不放,应当以历史的时间来推算考证本支派目前代数是否吻合,应当虚心请教资料比完整的支派,并虚心接受该支派的帮助考证指导。把一份真正的宗族历史资料留给后世子孙,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寻根修谱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决非编聊斋吹牛可以乱说一气。如果把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资料留给后世子孙,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对于一些至今仍未采取寻根行动的支派,我只想说:人受体肤于父母秉承血源于祖先,不可以失做人之伦理不尽孝悌。可以扪心问一下自己,假若有一天你含辛茹苦抚育成人的子女不认你,那时你将会有何感想?其实,我们今天对待祖先的态度和明天子女回报我们的态度道理是一样的,没有祖先一代代辛勤的繁衍怎么又会有今天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也许你的心胸就会开阔起来,就会活得不再自私。追溯祖先是每一个王氏子孙应尽的天职,也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和美德。和花天酒地不施仁爱的行为相比,实在是高尚千万倍。

不要让自己的灵魂被金钱污染,不要让自己的道德和良知被无情毁灭。即使是能呼风唤雨,即使是腰缠万金,祖先永远是不可以摒弃的,因为你的体内流淌着祖先的血源。在他人面前,如果连祖先都说不清楚,自己应当感到是莫大的耻辱。觉醒吧迷网中的宗亲,找回祖先遗传给你的那颗博爱的心,展开行动用真诚的情去努力寻根,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让我们紧携同血源的手,团结奋进走出意识误区,加快奔向《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步伐,为中华王氏新的崛起而努力奋斗

 

贵州毕节市 王大荣       2012年6月22日

 

西汉杰出的政治家---王莽(太原王氏名人连载)

           王莽 ,字巨君,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勤奋刻苦,孝悌名扬遐迩。据《元后传》记载,汉元帝皇后的父亲、兄弟都在元帝,成帝两朝被封为侯,并位于辅政大臣的高位,其家共有九个人被封侯,五个人出任大司马,只有王莽的父亲王曼死的早,没有被封侯。王莽小时候生活贫苦,非常节俭。他勤奋学习,博学广智,衣着如儒生一样。他侍奉其母以及寡居的嫂子,抚养死去兄长的孩子,尽孝尽心。他在外广交英才,在家侍奉诸位叔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阳朔中(汉成帝的年号),其叔父大将军王凤生病,王莽照顾病人,亲自尝药,为了照顾叔父,他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几个月不脱衣服。王凤临死时托付太后和皇帝重用王莽,皇帝封王莽为黄门郎,不久又改任射声校尉。王莽乐善好施,清正廉洁。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 商上书朝廷,愿意把他的封邑分给王莽,当时的很多名士, 都极力举荐王莽,于是皇帝认为王莽很贤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加封王莽为新都侯。王莽改任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他行为谨慎,地位越高,越变得谦卑。他把车马衣裘等财富分给他人,以致家无余财。此时的王莽,名声大振,甚至超过了他的叔叔们。

 绥和(汉成帝年号)元年(公元前1年),王莽当时三十八岁,皇上提拔他为大司马,成为辅政大臣。位高权重的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他母亲病了,朝中大臣和列侯让自己的夫人前往探视,王莽的夫人出来迎接,衣裙不拖到地面,前面还系着布围裙。见到的人都以为是一名奴婢,询问得知是王莽夫人,都大吃一惊。王莽清正廉洁由此可见一斑。

王莽深明大义,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王莽辅政一年多,成帝驾崩,哀帝即位,尊称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王太后诏令王莽辞官归家,让权给哀帝的外戚丁氏和傅氏。于是王莽上书给皇帝请求辞官归退。皇帝听到太后的诏令后,非常悲伤。说:“大司马如果不出来辅政,自己也不敢再处理政务了。”于是太后重新又让王莽出来主事。后来,王莽因为仗义执言,得罪了傅太后,积怨愈深,王莽又请求归退,哀帝重赏王莽,并且一再表示非常可惜,王莽还是辞官回家了。

 王莽为人正直,大义灭亲。王莽回封国后杜绝门庭,安分守己,他的儿子杀死了一个奴仆,王莽痛斥儿子,逼儿子自杀谢罪。在封国待了三年,官吏上书为王莽申辩诉冤的数以百计。元寿元年,出现日食,贤良周护、宋崇等在回答皇帝策问时对王莽的功德多加颂扬,皇帝于是将王莽征召回朝。

王莽临危受命,不负众望。回到京城一年多,哀帝驾崩,无子嗣继位,傅太后和丁太后也都在先去世了,太皇太后当天便来到未央宫将玺绶掌握在手,派使者飞奔去召王莽前来。诏令尚书,将军队的兵符符节交给王莽,百官上书言事,中黄门、期门兵也都归王莽管制。迎立中山王刘衎继承皇位,就是后来的孝平皇帝。皇帝年仅九岁,太后临朝听政,将政务委托给王莽处理。王莽励精图治,政绩斐然。

 王莽选贤任能,奖惩分明,重用有功有德有才之臣,深得民心臣心。百官上书太后,请求重赏王莽。太后于是颁布诏书说:“大司马新都侯王莽在成帝、哀帝、平帝三朝担任三公辅政,执掌周公职权,制定了能裨益子孙万世的策略,功劳品德为众忠臣之首,教化盛行于国内,使偏远地方的人们也慕义而归。任命王莽为太傅,总秉四辅之事,封号为安汉公。”王莽不仅精于内政,在外交上也有一套。王莽见中原已经太平无事,边界外族也没有发生叛乱,于是派遣使者带着黄金重币、布帛绸缎,与匈奴单于建立友好关系。

 公元5年,平帝驾崩,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摄皇帝”。公元8年,王莽在众多大臣的拥戴下,接受孺子婴禅让后,顺承“天意”,即“真天子”位,改国号为“新”。王莽做起了名副其实的皇帝。

 王莽做皇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汉自宣帝以后,连续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是年龄幼小,外戚专权,腐朽无能。达官贵人穷奢极欲,下层民众怨声载道,国家危机四伏,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要靠刘氏扭转败局,只能是望梅止渴。而此时的王莽是手握大权的大司马,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权力网。再加上他一向有孝悌之名,为官期间谦逊自重,秉公无私,在朝野上下口碑人缘极好。当时的人们甚至把王莽当作圣人、周公来歌颂。所以当大臣们上书要求王莽即位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这倒不是慑于王莽的劝威,而是寄希望于王莽出来撑起天下,扭转时局,造福于民。应该说是历史把王莽推上了皇位。

 王莽是一个改革家。他仿照周朝的制度,实行新政,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革。如政治方面,为了削弱贵族的特权,更改官名县名。经济方面,“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限制有钱人的土地,国家把土地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试图扭转西汉末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局面;禁止买卖奴婢;改革币制。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王莽想通过古代的“王田制”来“改善民生”的措施是脱离现实的,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改革新政触犯了豪强集团的利益,老百姓也没有得到实惠,又引起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满,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再加上天不助他,执政期间黄河改道,饿殍遍野,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10月6日,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新朝遂告灭亡。一代英雄王莽如同巨星陨落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就这样走完了他的坎坷人生之路!

 关于王莽,历史上历来褒贬不一。由于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是被歪曲和否定的。把他当皇帝说成“篡位”,予以否定,甚至《汉书》都把他一生的所作所为说成是为了“欺上骗下”,都是做秀,有其“政治目的”,这是有失公允的。王莽之所以被歪曲和否定,除了所谓的“主流思想”以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成者王,败者寇”传统定论影响。如果新朝成功的维持上百年,那些史官们就不会这么诋毁王莽了,就会歌功颂德了。王莽就不是“篡位”了,而是“奉承天运”的“真命天子”了。想想看,当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取而代之,成就了“贞观之治”;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一代显赫的女皇,这是不是篡位呢?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不是篡位呢?明成祖朱棣打败建文帝(明惠帝) ,迁都北京,是不是篡位呢? 因为他们成功了,成功者就是正确的,这就是历史。王莽之冤,根子就在这里。怪不得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诗曰: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不管别人怎么说,王莽从一个庶民一步步走到皇帝的宝座,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尽管他的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只有15年,但是,他的为人处世,他的高尚品德,他的清正廉洁,他的雄才大略,是不能否定的。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这是抹煞不了的。作为一个著名的改革家,他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的有些改革构想和措施对历经近20个世纪后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王莽的称帝和改革肯定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称道的方面,这些方面也许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曾做过,但是对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我们必须抱着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的态度,应该还历史一个真实的面目,还历史人物一个真实的面目。

 编者注:本资料主要来自《汉书》。在中国历史上,王氏成为皇亲国戚可能是最多的,可是真正做皇帝的却不多。王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皇帝,可是名誉不好听,是“篡位”。我作为王氏家族的一员,没有能力来翻历史的旧案,但是在畅所欲言的今天,我还是可以据理力争的。我查阅了大量史料,披沙拣金,发现王莽并不是像以前一些所谓史官说的那样一种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他爱民如子、爱社稷如家的事迹在史料上随处可见。遂编此文,见仁见智,欢迎共同研讨。   编辑:王远学

 

王法官誓死战白龙

 

金刚台,是安徽金寨与河南商城交界处有名的大山,这里不仅有美不胜收的旖旎风光,还有着广为流传的动人神话。据传,在远古时候,金刚台原是南海一隅,波涛汹涌,巨浪滔天。后来,龙王派一白龙来此地镇守,白龙到此地,前几年勤奋工作,及时行雨,此地周围便风调雨顺,民安国泰。可时间一久,他便居功自傲,成天睡懒觉,不上天行雨,成了一条懒龙。几年下来,周围大旱,土地干裂,五谷不生,百姓深受懒龙之害。当地有个王法官(又称王道人),目睹懒龙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灾难,心中焦虑不安,便决定去叫醒懒龙,为民造福。

一日,王法官帯着自己的徒儿来到南海旁边,准备下水与白龙论理、搏斗。临下水之前,王法官告诉其徒儿说:“我把我的皂靴脱在岸上,你看好我的皂靴,不要让皂靴丢了。并且记住,如果在午时之前,我仍没从水中出来,你一定要把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拿起压在右脚靴子上,                且记,且记。”徒儿感到很纳闷,便问师傅,为什么非要用左靴压住右靴?王法官说:“不要问,到时你这样做就可以了,天机不可泄露。”徒儿无奈,只好记住师傅的话,静静地坐在岸上看着师傅的皂靴,等待师傅的回来。王法官交待完毕,便背上宝剑跃入水中,去唤醒沉睡的白龙。等呀等,师傅一直没有音讯,正当徒儿着急之时,忽然师傅放在地上的两只皂靴自动跳起,一下一上,左来右往,两只皂靴打起架来。小徒儿很纳闷,靴子怎会自己打架呢?他便好奇地看了起来。正当两只靴子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小徒弟突然想起师傅临行前的吩咐,抬头看看天上太阳,正当午时。小徒儿急了,连忙用双手抓起地上乱蹦的两只皂靴。慌难之中,徒儿忘记了师傅的话,错把右靴压在了左靴之上。两只皂靴不动了。过了半个时辰,从水底浮出了一副人的肠肝,顺水漂去,一会儿,王法官的尸体又从水底浮出。原来,王法官在临行前,防止自己打不过白龙,便向两只皂靴施了魔法,左脚皂靴,为自己的替身,右脚皂靴为白龙的替身,当自已与白龙搏斗时,受法于自己和白龙的两只皂靴也会在岸上打架。当自己与白龙搏斗的午时法力最大之际,用左靴压住右靴,会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慌乱之中的徒儿,却错把右靴压在了左靴之上,不仅没有助师傅力量,反而倒帮了白龙一把,致王法官殉职身亡。白龙在战死王法官时,海蟹又用大钳子划破了王法官的肚子,所以王法官的肠肝便先行流出。玉帝知道了白龙的行径,大为恼火,要严惩白龙。便从远处移来金刚台压住白龙,并在金刚台四周,定下四根龙王桩,龙王桩定住金刚台。为了防止白龙再行作孽,还派一石猴坐在金刚台上,镇守此方。这就是现在金刚台上的猴儿石与金刚台下的白龙潭的来历。

                                                (本刊编辑整理)

寻 根 告 示

 

  ▲ 颍上三槐王氏寻山东兖州王伯炀上源、下延世系:  据阜阳宽河王氏族谱记载:在唐末五代之初,三槐堂始祖祜公祖父言公,由太原始居大明府莘县,宋初祜公携家迁居开封城,后由祜公七世孙珊公从开封亲仁里大边乡回移山东兖州,至明洪武五年(公元一三七三年),由宽河王氏始祖赫公通过山东枣林庄(明·移民集散地),从兖州徙颍州。

赫公,字纲承,生于一三一零年(元至大三年),卒于一三八三年(明·洪武十六年),享年七十四岁。在六十三岁时,为应明移民之昭(规定:流客户必须是大户人家),率四子(兴、成、利、贯)、八孙一家三十七口人,并领百余移客户同徙宽河。

赫公,系伯炀公四世孙,兄弟六人,赫公排行二。与赫公同祖同来颍州者八家,皆系伯炀公后裔。其中:有弟王琼,时居颍东北正午、王店、王人等地带;兄长子王半,时居太、亳之间;尚有五家均在沙颍河两岸定居。一九四八年前,亳州、太和、涡阳、颍上、阜阳等地之族人,年年岁岁到宽河王氏祠堂朝拜。如:一九四一年秋颍南王老绪任师长时,一九四六年春,亳南王老印讼事胜诉时,均来祠堂祭祖和宴请族人祝贺。

赫公上溯五世是:伯炀—同然—训—瑜—赫(纲承)。

现寻找伯炀公以上的世系和同赫公同徙颍州的王琼、王半等七家时居颍河、沙河、西肥河之滨的王氏后裔宗亲。诚恳希望知情的专家、学者与宗亲与我们联系.谢谢.

 

联系人:王德民:13865863999; 王冠群:15155877130; 王克彬:13805687920。

 

▲ 长丰县王家安后代,寿县王家康后代,寻找金寨县王家乐后代亲人:一百二三十年前,王家安、王家康、王家乐兄弟三人从寿县东南王集外迁,王家安落户仇(qiu)家集,王家康落户瓦埠,王家乐从仇家集前往金寨,后来,王家乐托人带信回来,说他已落户金寨,在县城开了一家药店。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加上社会动荡,失去了联系。

恳请王家乐后裔及时联系我们,期盼知情人热心帮助联络,表示衷心感谢!

 

联系人:王传奇     13956901790       王传胜     13856936858

 

▲江苏泰州梅垜王氏家族寻根寻谱告示: 我们是江苏泰州梅垜王氏家族。准备续修家谱,可是通过多种方法反复多次的寻找。未能找到族人所说1908年左右续修的家谱,只寻找到了1863年江苏海安王华封[叶衢]先 生   等续修的 家谱8册,但因年久保管欠妥而残缺不全,给修谱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世祖晋,四十八世祖璧丶四十九至五十一世祖是思凉丶敬清丶三九,五十三世祖千三。千三公为我族始祖 。千三公於明初由安徽祁门历溪迁至泰州东南梅垛庄安家其子孙后代分居到泰州丶海安等地,因此家谱分有泰卅丶海安丶梅垛丶城南支。千三公有兄二:千一丶千二,其家人曾耒梅垛祀拜过千三公。以始祖千三公从十六世起字辈为;曾传益世文,祖述大行兆,承教有天倫,基漠自顕耀。恳请理事会或知情者;1.帮助我们寻找1908年续修的家谱。2.帮助寻找1863年续修的完整的家谱。3.寻五十二世袓是否是[代],以及从大献公至千三公世系图。  

 

联系电话;15365618537 王瑞祖

▲ 安徽省太和县龙口王氏寻觅外地宗亲告示:我太和龙口王氏,始迁祖王成,应国家调拨,于明洪武年间,率景德、运德二子由山东枣林移居安徽太和县老龙口(原名老溜口)定居,现已发脉成为一支数以万计的庞大家族世系。现有宗亲往来的太和宗亲发源地龙口,分脉阜阳的十里铺,分脉霍邱的老龙盖,均已清脉理源族谱告成。据老谱记载发脉外地者更多其中就有:九世祖王永昌:于清初携子移居河南省扶沟县;十世祖王柄:于清初移居淞江府(今上海市);十二世祖王世戢:于雍正元年外出未归;十二世祖王  黑:于康熙四十四年携子一同外出未归;十三世祖王福:于雍正元年外出未归;十三世祖王留柱,于康熙末年逃荒湖北麻城未归;另有河南沈丘的柘店、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等支系。有望以上有史记记载和未曾记载的外地宗亲,来函联系,共商大计,以备完成龙口王氏总谱。  

联系人:河南省周口市王超凡电话:13193628633  0394—8231087安徽省阜阳王从义  电话:15856792828  0558—2611485  太和县王克振 电话:13909688084   阜阳市王辉电话:15555882666  0558—2619917 

▲桐城王庆东寻桐城敦睦堂王氏同宗:我桐城敦睦堂王氏原取字派;文之孔道、学士承先、世光忠孝、礼圣定贤 新取字派;诗书上达、耕读皆全、克昌厥后; 万代流传。【1世】王璧 --2世---王思谦---3世王敬义--4世王三一 ---5世王晖---6世王趣--7世王---8世王庆---9世王信三---10世王崇---11世王敦---12世王胜一 ---13世王成一【始迁桐城】 兴同公.兴善公.兴礼公.兴庆公.兴衡公.兴远公.九伯公.家珍公.家瑞公.家瑷公.明泰公.宗四公.等支下世系。 

 

有以上敦睦堂支系的宗亲,请与王庆东联系,QQ554114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