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宣国在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研讨会上的工作报告

2013-01-24 15:36:03来源:中华王氏网 王定国

打印 字号: T|T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向全体参会人员,表示挚诚地慰问和热烈地欢迎!向克服重重困难远道而来的全国各地王氏研究会的领导朋友们亲临本会,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表示衷心地感谢!
    在这万紫千红、春光明媚的美好季节,我们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县城梅山,集各地王氏宗亲于一堂,共商王氏文化研究大计,是我们王氏家族中极具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一次盛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本会会员、理事,各地王氏宗亲代表、各文化、教育、新闻、企业等界的知名人士、全国有关王氏文化研究会的特邀代表。在我们这些参会人员中,有多年来一直在王氏家族基层辛苦耕耘的代表;有潜心研究、虚心考证王氏渊源的专家、学者代表;有走南闯北,到处呼唤、呐喊,唤起民族意识,召感民族文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有发扬王氏家族优良传统,奋力拼搏,用现代科学理念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支持王氏文化事业的企业家;有退休后不甘寂寞,积极投入到王氏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的老干部、老教师等等。王氏文化研究队伍如此壮大,充分表明了中华王氏的民族凝聚力正在加强,王氏族胞的价值观正在升华,王氏渊源的历史观正在深入人心。下面,我受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大会审议:
    一、当前国内外王氏文化活动的概况和分析。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王姓是世界三大姓(王、张、李)之一。据2007年4月2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公安部户籍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分析,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有人口9288.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25%,当然,这里面还不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如果加起来,就有一亿多人。自古以来,王氏名人荟萃,其中历史上成为帝王的就有23人,为宰相的有161人,为皇后的有36人。历史上王姓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家、书画家、天文学家、医学家、外交家等不胜枚举,他们为书写历史、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今,作为我们的王氏后裔,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国深邃的民族文化精华,挖掘和保护中国王姓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大复兴,开展寻根联祖活动。近些年来,海内外王氏相继成立了大小不同、形式各异的研究会、宗亲会、恳亲会、联谊会。这些文化研究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茁壮成长,相互配合,交流互动,在全国乃至海内外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寻根热潮,大大推动了王氏文化的发展。如世界王氏恳亲联谊会,已经举办了十届大会,第一届在山西太原召开,第十届于今年3月4日至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000多人。山西成立了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太原王氏文化研究会、江西成立了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庐陵太原王氏联谊会、赣南于都王氏联谊会,河南王氏文化研究会、固始王氏文化研究会、开封三槐王氏文化研究会。山东琅琊王氏文化研究会,湖北鼓角王氏研究会、麻邑枫林堂王氏研究会、鄂豫皖王氏研究会、福州晋安闽台王审之王氏研究会等等。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于2002年成立,9年来,为全国王氏文化交流,寻根问祖,搭建了一个广大的交流平台,目前,正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并创议编撰《世界王氏大总谱》。我们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就是在以上风起云涌的寻根浪潮中,于2010年4月17日成立的。
    二、一年来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工作的回顾
    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于2010年4月17日成立,到今天已有一年时间。一年以来,本会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本会会员、理事、王氏宗亲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鼓励和支持,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总结一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健全组织体系,壮大研究队伍。我们的研究会从诞生那天开始,就有73位宗亲当即参加了研究会,成为本会第一届会员,选举产生了42名理事,7名常务理事。由于工作面不断地拓宽,工作内容不断地深入,目前,研究会会员已经发展到212人,新增补理事13名,增聘常务理事3名。我们的这些会员、理事覆盖面广,延伸到金寨、叶集、霍邱、六安、合肥、河南固始、湖北浠水、黄冈、罗田、武汉、江苏苏州、无锡、浙江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会员的职业多样化,他们中有公务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教育家、商业、农业、运输业、建筑业、医师、教师和各行业退休人员等。在文化层面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就有36人,具有中专、中师文化程度的有2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1人。我们有这样的一批研究队伍,如果把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不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二)、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横向联系。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我们创办了《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通讯》双月刊,每期发表研讨、交流文稿两万多字,已向本会会员、全国各有关王氏研究会发出刊物共6期。我们还建办了《中华金寨王氏网》网站,网站设立了新闻在线、研究通讯、王氏文化、王氏世系、王氏名人、寻根园地等栏目,已发表交流文章、研究资料、有关信息340多篇。不论在刊物、网站的版面的设计、资料的编印上或者在文稿的质量、发行的方式等方面,我们都注意倾听会员和网友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改进和更新,得到了全国各地宗亲、研究机构的赞许。不少外地宗亲经常向《通讯》和《网站》投稿。这两个交流平台,极大地加强了各地王氏文化研究工作的互动与沟通,在全国基本形成了一个寻根联祖的网络体系。
    (三)、开展世系调研,深化文化内涵。开展王氏上源世系调研,追本溯源,是我们王氏文化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中国王姓虽多,但是上源世系不清,各支派修断头谱,建小支祠,各自为王的局面普遍存在,是束缚王氏寻根联祖的瓶颈。因此,我会从一开始就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年来,我们先后对21支派系宗亲的上源世系进行了调研,理清了12支派一世祖到太子晋的世系传承,为5支掉户的宗亲找到了自己真正归属的祖宗。此外,我们的世系调研资料,通过《网站》和《通讯》与江西的南昌、德安、婺源、湖北的麻城、罗田、黄梅、鄂州、河南的商城、固始等王氏宗亲、有关研究组织的交流,发现了同根同祖的渊源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寻根联祖信息。
   (四)、挖掘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资源。王氏文化遗产相当丰富,王氏文化资源到处存在,如果不挖掘、抢救和保护,开展王氏文化研究就是一个空话。一年来,我们在金寨及周边地区调研了8处王氏祠堂遗址,2处王氏古代民居遗址。这些古代遗产,都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抢救的紧迫性。如汤汇笔架山王氏宗祠,曾经办过“笔架山职业学校”,是鄂豫皖三省首创的,历时20年义务教育的典范和文化旧址,还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旧址,50多年现代小学基础教育的摇篮。近代义务教育的开拓,革命政权的建立,现代教育事业的延宕,在汤汇王氏宗祠230多年的沿革变迁中,都得到了具体的价值体现,其文化底蕴和历史沉积都相当丰厚。我们建议申报为国家或省级物质文化遗产。
    花石乡鸡冠寨善述堂王氏古民居,有350多年历史,共有66间房屋,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里面壁画、匾额、名人题字、神龛、神像俱全,建筑风格考究,是大别山典型的古代民居。调研时,发现房屋有继续倒塌现象,我们当即召开本宗宗亲座谈会,研究抢救方案,争取向政府申报为文化遗产。此外,我们还收集和整理了6位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发现了一些文字、图片、书籍和手稿等珍贵文物。
   (五)、深化企业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企业文化是我们王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们王氏企业精英继承王氏家族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充分体现。一年来,我们与10多个王氏企业家进行了联系和沟通,调研、总结了他们的创业史、经营规模、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毅力和勇气为回报家乡人民、王氏家族写出了优异的答卷。如有借10元路费到无锡打工,一举创办国家二级资质企业、无锡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无锡南塘区工商协会理事王家运;有用30斤天麻闯荡亳州、上海,发展、建办安徽德源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安徽省药业总商会常务副会长、亳州市药业总商会常务理事王际运;由一个村级医生起家,创办起全国第二家植物油脂大型企业,安徽华润植物油脂有限公司的董事兼经理王现阔;由一个缫丝厂技术员发展成为安徽省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兼并多个丝绸企业、发展成为“安徽三利丝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绍志;由一个从小就爱编织梦想的大山里的小子,到浙江义乌办起了“千千结饰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金华市徽商总会副会长王同俊;由通过装潢学徒而一跃而成为江西昌九装修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传锡;由一个药材贩而变成一个年产30万元的企业家、安徽金寨山中宝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景文。还有北京的王明海、上海的王显柱、王顺等许多接触和正在接触的一些企业家,他们在创业、发展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事业的成功,是我们王氏的骄傲,他们的实力,是我们王氏研究会的中流砥柱。
    (六)、同演一台戏,同唱一首歌。研究会成立后,不论是本会会员、理事,或是全国王氏宗亲,全国各个王氏文化研究会,都在呵护、支持我们的工作,出现了很多先进的事迹。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王听兰理事长,无偿赠寄来清朝王庸敬在清光绪二十年编撰的《王氏通谱卷首》2卷、《太原王氏通谱》10卷、《琅琊王氏通谱》28卷、《三槐王氏通谱》13卷合计53卷。此举对我会开展上源世系调研,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委、太原王氏主编王义林先生,家在湖北阳新县,在百忙中定期向我会的《网站》和《通讯》写稿件,并交流有关信息;黄梅县的王记龙先生多次用写信的方式,向我会提供研究资料,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麻邑枫林堂王氏王雪峰先生经常与我会电话交流与合作;杭州的王立君先生在紧张拍戏的情况下,经常关注本会的工作;苏州的王灿前先生在百忙中亲临本会,参与调研活动,提供丰富的王氏文化资料:《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委、文化主编王树蕲先生积极鼓励、支持本会工作,定期向本会提供历史文献资料,这次在百忙中由湖北蕲春赶来参加我们的研讨会;已故江西南昌的王小洪先生,在生前多次为本会调研与南昌的渊源关系提供信息资料,而且在临终前13天发邮件来,还想来金寨参加交流、联谊活动。
    本会会员、理事在开展文化研究工作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如王科孝、王家庭、王华、王明遂、王刚、王同明、王宇斌、王世银等,不论在发展新会员、提供文化研究资料、筹措资金或是发放《研究通讯》等方面,都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地为研究会工作,受到广大宗亲的好评。
一年来,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在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虽然取得了以上的成绩,但是,也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如我们研究会的领导班子不论是工作力度或是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发挥到理想的水平,人员配置尚不尽合理,仍有一部分理事、常务理事工作被动,有等、靠、望的思想,缺乏奉献精神。部分宗亲面对我们的调研工作不是积极地配合,认识不足。我们在活动经费上,尚处于非常困难状态,目前,我们只买了一台打印机,连电脑、复印机都没有钱买。由于经费受阻,很多应该参加调研、联谊活动的日程都被迫取消。严重影响研究会的工作进展。我们诚恳地希望王氏的企业家、商家及经济条件较好的宗亲,在经济上给予赞助和支持。今后,我们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研究会的工作做得更好,与广大王氏宗亲共同去开拓,去耕耘、去实现我们伟大的目标。
    三、新一年的工作部署与展望。
    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今年的工作中心是什么?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去开展工作?开展哪些工作?为了回答大家的关注,首先请大家看一看2010年本会的工作章程第一章“总则”和第五章“活动”内容,这是我们工作的基本纲领。其次,我们用8个字来概括研究会的活动中心,这就是“寻根联祖,团结合作”。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提高寻根认识,增强凝聚力量。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振叶以寻根,观澜以索源,述先哲之诰,益后生之虑。”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这首诗里有“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这两个先哲的话,都是在告戒我们,有了“流”,就应该去找源头。找到了源头,既完成了祖先遗训,也给后代解除了疑虑。当今,正值国运昌盛,百废俱兴的时代,在我们伟大的国度里,在一个振兴的民族中,第一大姓的王姓,如果不知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的根?那你将被人们笑得无地以自容。如果只知道自己,不认识别人,只管自己有了根,不去收集你身边失散的宗亲,那也只能称作是自私的“孤家寡人”。如这次研讨会有三位江西南昌研究会在宗亲,他们一是为了支持我们的工作,二是听说我们这边有多支王氏宗亲,是从江西迁徙过来的,他们把江西的根带来,又想把属于他们的分支引领回去。因此,“寻根”的问题,是摆在所有我们王氏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家族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重新组合与互动,绝不能把家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割裂开来。前天接到青山镇一位宗亲的电话,说他们一个支派有3000多人,但是往上只知道爷爷的名字,其余全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啊。因此,寻根靠一个人不行,只有大家都来寻,才能寻的着。联祖要在寻根的基础上联,才能连得上,连得准。这就要求我们王氏同胞,必须有较高的思想理念,必须具备团结、合作的奉献精神。我们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就是要团结一批爱国爱家、追根溯源、乐于奉献、团结和谐的宗亲,共同实现以上这一伟大的事业。我们王氏家族源远流长,迁徙地错综复杂,世系传承盘根错节,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从小家找到大家,以大家合成一家。因此,希望大家在认识上进一步提高,思想上进一步解放,行动上进一步配合,组织上进一步协调,完成我们共同的历史使命。
    (二)、扩大研究队伍,加大宣传力度。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会,刚成立时有会员70多人,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人,我们亲身体验到,参加研究活动的人越多,力量就越大,互动的效果就越强,信息交流的频率就越高。目前,就我们了解,我们鄂豫皖周边地区,上源世系断代、有错讹的王氏宗亲约占60%以上,无法与王氏的总世系接轨。我们只有进一步扩大文化研究队伍,让更多的有能力、肯奉献、善交流的宗亲参与活动,才能使这些断代的王氏宗亲得以认祖归宗,真正回到自己的大家庭。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王氏宗亲知道我们研究会的任务和使命,知道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与全国各地的王氏文化研究会都在互动、交流,知道《中华金寨王氏网》和全国多个王氏网站都在报道寻根问祖的信息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许多宗亲寻根无门、无家可归的窘境。各个会员、理事必须以高尚的情怀、无私胸襟来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发展和协调工作。我们希望今天第一次参加我们研讨会的宗亲,审时度势,自愿参加我们的研究会,成为研究会的会员。从今天参会的人气看,我们认为,只要大家携起手来,团结一致,我们这个研究会一定越来越壮大,越办越火红。
    (三)、深入调查研究,广泛交流合作。有些宗亲对我们研究会的工作提出质疑:你们到底是干什么为主?是修谱或是建祠堂,还是其他?我们认为,如果单纯地把我们的工作理解为修谱、盖祠堂,这无疑把我们研究会的内涵看得太狭窄了。修谱是我们王氏文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我们究竟要修什么样的谱?是修出一套世系不清、渊源不明、断代脱系、残缺不全的低劣谱,还是修出一套世系清楚、源流明白、体式工整、文化内容丰富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式谱牒?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交通便利、信息灵通、文明进步的形式下,我们不去深究自己宗支的世系渊源关系,流源发展史,而急于去抄袭陈旧的修谱方法、用不负责任的态度,草草修出断代、错讹的谱,讲严重一点,一是对先祖的不孝,二是对后代的渎职和犯罪。因此,我们王氏文化研究会就是为各个支系修出好谱,研究、提供比较完整的世系传承资料,脉络清楚的流源关系,让王氏文化的精华在每一个王氏宗谱里闪光。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正在编修《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上从太子晋编修到各个宗支的一世祖,目前正在征集资料,希望大家积极应对,我们乐意协助各支宗亲入编大总谱创造条件。修建祠宇,是凝聚王氏族人的智慧和力量,为祭奠先祖而打造的一种活动行为空间,这无疑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其前提必须打造一个广泛团结与紧密合作的民族群体,研究历史传承的文化建筑精华,才能建造出久盛不衰、具有生命力的祠宇建筑。如山西晋阳王家大院,广东江门市台山梅家大院等,就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晶,而享誉海内外。因此,我们文化研究工作,既承担着追源溯流的历史责任,又统领着联谊、团结、和谐的重要使命。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调研有关王氏宗亲的上源世系渊源关系,开展与各个王氏文化研究会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办好《中华金寨王氏文化研究通讯》双月刊和《中华金寨王氏网》网站(网址:www.zhjzwang.com),打造一个更加宽泛的交流平台。针对部分宗亲昌议筹建总祠堂的意项,下午将交大会研讨后决定。
   (四)、保护文化遗产,收集文化资源。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古祠堂、王氏家庙、古墓群、古民居,各宗支的理事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登记,与研究会配合,提供抢救、整修方案,上报地方政府,以期得到妥善处置。对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要认真收集生平事迹资料,进入文化档案库。收集、登记各宗支明、清以前的宗谱资料,序文,为寻根联祖提供交流资源。鼓励和欢迎各支派向研究会捐赠该宗新修的谱牒,以便为建立资料室打下基础。根据各宗支需要,帮助该宗支续修宗谱,审核上源世系,杜绝错讹世系入谱,防止恶性循环。
   (五)、繁荣企业文化,总结经营成果。一个巨大的王氏企业群体,正在书写着王氏家族的创业史。王氏企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到王氏家族的兴衰。因此,我们搞王氏文化工作,也必须不断地总结他们的创业史,升华他们的经营理念,追寻他们的管理经验,收集他们向国家、向社会、向人民贡献的事迹,是我们王氏族人走向文明和进步的旗帜。徽商在国内外都有盛名,就是因为在徽商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徽商文化渗头其中。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采访、整理这些企业家的丰硕成果,为他们树碑立传,充实和提高企业文化内涵,将企业文化与王氏文化融为一体,共同铸造胜利与辉煌。
   (六)、加强民族团结,共创和谐社会。广泛开展宗亲与宗亲之间,宗亲与邻里之间的团结,联谊活动,增进友谊,是我们研究会工作的宗旨。互爱互助,关爱弱势群体,消除内部矛盾,认真处理好家庭、子女、父母、夫妻之间的和谐关系,创建文明家庭。因此,我们王氏的所有文化活动,不得与国家的政策和法律相抵触,做到爱家必须爱国。不得以文化活动为由,与邻里之间闹纠纷,搞派性。共同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为政治安定、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开展王氏文化研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而又繁重的工作。我们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同心同德,树立崇高的思想理念,广泛团结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王氏精英,把王氏文化研究工作做大、做深、做细。希望我们各个王氏研究会,经常与我会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王氏文化的灿烂辉煌而努力奋斗。
    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二零一一年四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