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七旬老人王俊卿家有“笙王世家”之名
原标题:济南:七旬老人王俊卿家有“笙王世家”之名)
齐鲁晚报讯 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是能够吹出和声的传统吹管乐器,十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管让它与其他乐器形成鲜明对比。居住在济南鞭指巷的七旬老人王俊卿家六代制笙,有“笙王世家”之名,他做的笙吹奏起来声音清亮悦耳,是市内各剧团及演奏爱好者的首选。
口述人:济南笙制作技艺传人王俊卿
采访整理:齐鲁晚报记者于悦
从天津笙王
到济南制笙王
我们家祖籍河北景县,听老一辈人讲,我们家以前并不是专门做笙的,而是吹鼓手。从1852年清末时期,祖辈王富贵作为第一代人开始制作笙,传到我这已经是第六代了。曾祖父王庆元时已完全放弃务农,从景县搬家到天津以制笙兼营修理民族乐器为生。
到我父亲这一代就不参加吹鼓手了,专门做笙,但简单的曲调他也会吹。在我5岁时,随着父亲迁到了济南生活。从那到现在济南只有我们一家手工做笙的,一家人都指着父亲养家,那时一个笙的价格也不便宜,值13个大洋,够家人吃两三个月了,当然做起来也很费工夫。
除了做笙,父亲还会修笙,笙这种乐器一般至少一年修一次。光靠坐在家里等人上门不行,父亲会带着工具到长清、济阳村子里的“联络点”维修,顺便卖几个笙。所谓联络点,就是去一户人家修笙,不收费,只占个地儿,周围需要修的人家一听说王师傅来了,都跑到这里来找他。
因为做笙的手艺好,父亲在建国初期的泉城享有“济南制笙王”的美誉,曾参加过济南市第一届群英会。他先后加入了济南的乐器组和乐器社,后来变成了济南乐器厂,我的母亲和两个姐姐都在那工作过。
红白喜事吹笙
看的是工尺谱
过去像济南四周的农村,长清、济阳、章丘等地,婚丧嫁娶都兴请吹鼓手,城区里也有,有的地方只有办丧事才请,但像章丘只有喜事才用。直到现在农村地区还有找吹鼓手的,不过有的地方也出了规定,喜事才能找,丧事就不行。
识谱的看的也不是现在的简谱,而是叫做工尺谱,尺读作ch ,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里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也就等于我们今天简谱中的do、re、mi、fa、sol、la、si。除了工尺谱,古代还有“宫商角徵羽”这种五音谱。等发展到我父亲这一代,接触到的文艺团体都只用简谱了。
一直以来,找我来做笙和修笙的没有断过,除了吹鼓手,我接触到的还有市里的歌舞团、吕剧院、柳子戏团等文艺团体,在柳子戏里,笙、笛和板鼓是主要乐器,京戏的三大件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一般不用笙,现在某些戏剧情节可能也需要。
加入铁道文工团
专业吹笙15年
我也是从小跟着父亲和爷爷学做笙,给家里打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也渐渐会吹几首曲子。那时虽然都使用简谱了,但我的乐理学得还不深,直到1963年我18岁时,参加了文工团才熟悉了乐谱,学到了专业音乐知识。
能加入文工团也是一件巧事。我上学到高中一年级就不上了,那时在全国的文艺汇演中,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北京表演,极受欢迎,就有铁道文工团的人问他的笙是在哪儿做的,胡答是在济南我们家,文工团的人也想来做几个,就按着我家的地址找来了。
我刚好放学回来,就请他们先坐了一会儿,其中一位问我会不会吹笙,我就给他们吹了一首胡天泉的《凤凰展翅》,得到的评价不错。看到我们家还有唢呐,一位会吹唢呐的同志还跟我合奏了一曲。
也许是看到了我吹笙的能力,铁道文工团的人就问我愿不愿意参军,参军可是很光荣的事,我立刻点头。在我家定做了两个笙之后,文工团的人动身回了北京。过了不长时间,他们的副团长、队长等人又来了,考察一番后告诉我:等他们通知,接到通知后立刻去北京。
等我真的被文工团接收后,家里人却不同意了。当时我哥哥已去上海工作,不愿让我再离家,父母也不舍得让我出去。于是我就给文工团写了封信说明情况,拒绝了。他们为此又赶来济南说通了我的家人。
就这样我去了北京,在那里一待15年,两年回来探亲一次。后来因为父亲得病退休,我申请调到了济南的空军文工团,直到转业到济南塑料三厂。父亲去世后,仍有不少他的老主顾找上门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制作和维修,2004年退休在家后,就专门做这一行了,也算是继承家业。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就跟我学习做笙,11岁就跟济南市儿童歌舞团出国演出过,表演的是笙独奏,如今在做笙和吹笙方面都很娴熟了。小儿子在华东乐器演奏比赛中还获过奖。我还有一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大孙女,现在吹笙的水平也不错了,小学时也因此获过奖,小孙女年纪小一些,会吹一些简单的曲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孙女,往后总会有人接上我的班,这让我很欣慰。
做笙还要
讲究“三皇五帝”
做笙的工序很多,我都没有仔细算过有多少道。笙大体分为笙苗、笙嘴和笙斗三部分,做笙要从挑笙苗开始,笙苗就是笙上那些长短不一的竹管,原料是产自福建的紫竹,粗一点的紫竹还可以做笛子。挑苗子很有讲究,“三皇五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制笙老规矩,其实就是指从外观上看笙苗的几个竹节都要对整齐。
一般而言,一把笙的苗子得从好几捆竹子里挑选,因为它们的颜色要一致,竹节也要对整齐,所以较为难选。不过也不会浪费,因为做另一把笙时可以再从这批竹子里选,直到选不出来为止。自然生长的竹子不会是完全笔直的,所以要先把它弄直了,再打通成竹管,按照一定的尺寸把它们裁出来。做好的苗子要严丝合缝地插到笙斗里,不然就会漏音。笙的原理是气柱震动簧片发出声音,每根竹管都配一个簧片,簧片是笙最重要的部分,发音就靠它。它的原材料是响铜,制作起来很复杂。从前,笙斗和簧片很多都是木头或竹子做的,现在基本都用铜代替了。
笙的竹管越多,簧片越多,音域也就越宽,21、24、27簧的都有,最多能达到37簧,多簧的一般剧团会使用,红白事吹鼓手用的笙十几簧的就可以了。
你看笙苗上还有位置不一的孔,这些孔都是根据音的高低打出来的,越低的音打孔越高。打完孔,贴上做好的簧片,还要点上一个红点固定住,这个红点是用蜡和朱砂做的,有一定重量,也能起到调音的作用。
笙苗要紧紧地箍在一起,它们排列的次序也是有讲究的,造型要优美,像一只凤凰的形状。如今的笙还有一个叫共鸣管的部件,这在古老的制笙手艺中是没有的,加上它之后音量能变大,音色也会更好听。
笙管笛箫是民族乐器,在乐队里永远都少不了。尤其是笙,合奏时起着调和音色的作用,它不止能吹出一个音,还能产生和声的效果,这在传统吹管乐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齐鲁晚报讯 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是能够吹出和声的传统吹管乐器,十几根长短不一的竹管让它与其他乐器形成鲜明对比。居住在济南鞭指巷的七旬老人王俊卿家六代制笙,有“笙王世家”之名,他做的笙吹奏起来声音清亮悦耳,是市内各剧团及演奏爱好者的首选。
口述人:济南笙制作技艺传人王俊卿
采访整理:齐鲁晚报记者于悦
从天津笙王
到济南制笙王
我们家祖籍河北景县,听老一辈人讲,我们家以前并不是专门做笙的,而是吹鼓手。从1852年清末时期,祖辈王富贵作为第一代人开始制作笙,传到我这已经是第六代了。曾祖父王庆元时已完全放弃务农,从景县搬家到天津以制笙兼营修理民族乐器为生。

笙的制作过程十分繁琐。记者 于悦 摄
到我爷爷王凤林那一代,制笙的技术更加精湛,在天津,爷爷在社会上被尊为“笙王”,他也来过山东,这边不少玩友认识他。每一代人做笙的手艺都有所改革,他那时笙的制作也发生了变化,笙斗和簧片都变大了,音量也随之提高。到我父亲这一代就不参加吹鼓手了,专门做笙,但简单的曲调他也会吹。在我5岁时,随着父亲迁到了济南生活。从那到现在济南只有我们一家手工做笙的,一家人都指着父亲养家,那时一个笙的价格也不便宜,值13个大洋,够家人吃两三个月了,当然做起来也很费工夫。
除了做笙,父亲还会修笙,笙这种乐器一般至少一年修一次。光靠坐在家里等人上门不行,父亲会带着工具到长清、济阳村子里的“联络点”维修,顺便卖几个笙。所谓联络点,就是去一户人家修笙,不收费,只占个地儿,周围需要修的人家一听说王师傅来了,都跑到这里来找他。
因为做笙的手艺好,父亲在建国初期的泉城享有“济南制笙王”的美誉,曾参加过济南市第一届群英会。他先后加入了济南的乐器组和乐器社,后来变成了济南乐器厂,我的母亲和两个姐姐都在那工作过。
红白喜事吹笙
看的是工尺谱
过去像济南四周的农村,长清、济阳、章丘等地,婚丧嫁娶都兴请吹鼓手,城区里也有,有的地方只有办丧事才请,但像章丘只有喜事才用。直到现在农村地区还有找吹鼓手的,不过有的地方也出了规定,喜事才能找,丧事就不行。

王俊卿做笙非常讲究。记者 于悦 摄
吹鼓手又分玩友和鼓乐,前者相当于业余爱好者,给本村服务时并不收费,纯属帮忙。后者就是专业团队,有五六个人,名气和水平都比前者高,有酬劳。在吹鼓手使用的乐器中,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的乐器还有管、笛、唢呐、弦。过去的吹鼓手会奏的曲子很少,大都是古曲,例如《小开门》《五字开门》《海琴歌》《抬花轿》,到哪儿都能用得上。其实很多吹鼓手连谱都不认识,只是跟着老师一句句地学来的。识谱的看的也不是现在的简谱,而是叫做工尺谱,尺读作ch ,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工尺谱里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也就等于我们今天简谱中的do、re、mi、fa、sol、la、si。除了工尺谱,古代还有“宫商角徵羽”这种五音谱。等发展到我父亲这一代,接触到的文艺团体都只用简谱了。
一直以来,找我来做笙和修笙的没有断过,除了吹鼓手,我接触到的还有市里的歌舞团、吕剧院、柳子戏团等文艺团体,在柳子戏里,笙、笛和板鼓是主要乐器,京戏的三大件是京胡、京二胡、月琴,一般不用笙,现在某些戏剧情节可能也需要。
加入铁道文工团
专业吹笙15年
我也是从小跟着父亲和爷爷学做笙,给家里打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活,也渐渐会吹几首曲子。那时虽然都使用简谱了,但我的乐理学得还不深,直到1963年我18岁时,参加了文工团才熟悉了乐谱,学到了专业音乐知识。
能加入文工团也是一件巧事。我上学到高中一年级就不上了,那时在全国的文艺汇演中,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北京表演,极受欢迎,就有铁道文工团的人问他的笙是在哪儿做的,胡答是在济南我们家,文工团的人也想来做几个,就按着我家的地址找来了。
我刚好放学回来,就请他们先坐了一会儿,其中一位问我会不会吹笙,我就给他们吹了一首胡天泉的《凤凰展翅》,得到的评价不错。看到我们家还有唢呐,一位会吹唢呐的同志还跟我合奏了一曲。
也许是看到了我吹笙的能力,铁道文工团的人就问我愿不愿意参军,参军可是很光荣的事,我立刻点头。在我家定做了两个笙之后,文工团的人动身回了北京。过了不长时间,他们的副团长、队长等人又来了,考察一番后告诉我:等他们通知,接到通知后立刻去北京。
等我真的被文工团接收后,家里人却不同意了。当时我哥哥已去上海工作,不愿让我再离家,父母也不舍得让我出去。于是我就给文工团写了封信说明情况,拒绝了。他们为此又赶来济南说通了我的家人。
就这样我去了北京,在那里一待15年,两年回来探亲一次。后来因为父亲得病退休,我申请调到了济南的空军文工团,直到转业到济南塑料三厂。父亲去世后,仍有不少他的老主顾找上门来,我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制作和维修,2004年退休在家后,就专门做这一行了,也算是继承家业。
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从小就跟我学习做笙,11岁就跟济南市儿童歌舞团出国演出过,表演的是笙独奏,如今在做笙和吹笙方面都很娴熟了。小儿子在华东乐器演奏比赛中还获过奖。我还有一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大孙女,现在吹笙的水平也不错了,小学时也因此获过奖,小孙女年纪小一些,会吹一些简单的曲子。不管是儿子还是孙女,往后总会有人接上我的班,这让我很欣慰。
做笙还要
讲究“三皇五帝”
做笙的工序很多,我都没有仔细算过有多少道。笙大体分为笙苗、笙嘴和笙斗三部分,做笙要从挑笙苗开始,笙苗就是笙上那些长短不一的竹管,原料是产自福建的紫竹,粗一点的紫竹还可以做笛子。挑苗子很有讲究,“三皇五帝”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制笙老规矩,其实就是指从外观上看笙苗的几个竹节都要对整齐。
一般而言,一把笙的苗子得从好几捆竹子里挑选,因为它们的颜色要一致,竹节也要对整齐,所以较为难选。不过也不会浪费,因为做另一把笙时可以再从这批竹子里选,直到选不出来为止。自然生长的竹子不会是完全笔直的,所以要先把它弄直了,再打通成竹管,按照一定的尺寸把它们裁出来。做好的苗子要严丝合缝地插到笙斗里,不然就会漏音。笙的原理是气柱震动簧片发出声音,每根竹管都配一个簧片,簧片是笙最重要的部分,发音就靠它。它的原材料是响铜,制作起来很复杂。从前,笙斗和簧片很多都是木头或竹子做的,现在基本都用铜代替了。
笙的竹管越多,簧片越多,音域也就越宽,21、24、27簧的都有,最多能达到37簧,多簧的一般剧团会使用,红白事吹鼓手用的笙十几簧的就可以了。
你看笙苗上还有位置不一的孔,这些孔都是根据音的高低打出来的,越低的音打孔越高。打完孔,贴上做好的簧片,还要点上一个红点固定住,这个红点是用蜡和朱砂做的,有一定重量,也能起到调音的作用。
笙苗要紧紧地箍在一起,它们排列的次序也是有讲究的,造型要优美,像一只凤凰的形状。如今的笙还有一个叫共鸣管的部件,这在古老的制笙手艺中是没有的,加上它之后音量能变大,音色也会更好听。
笙管笛箫是民族乐器,在乐队里永远都少不了。尤其是笙,合奏时起着调和音色的作用,它不止能吹出一个音,还能产生和声的效果,这在传统吹管乐器中是独一无二的。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