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之柏林庄
导语:柏林庄位于石家庄市西北部新华区一环与二环之间,老村坐落在中华大街与红星街、联盟路与柏林南路围起来的方块里。柏林庄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老村,历史上原属获鹿县,1941年划入市郊。这里地理位置重要,人口众多,目前有居民7000余人,加上外来人口达到两至三万人,是市区北部重要的密集居住区。
缘起:一个拜祭赵佗兴起的小村
从方位上看,柏林庄在赵陵铺东南2.5公里处。赵陵铺村东是赵佗先人墓和赵氏家族祖先的墓葬区。相传过去每逢清明节,分布在各地的赵姓后人纷纷到赵佗先人墓前来扫墓祭祖。人越聚越多,没有地方住,有人就在离赵陵铺五里外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暂作栖息之所。后来人们每逢祭祖时,都先到这个地方落脚,赵陵铺村也安排专人在此迎候接待,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居住场所,得名“拜陵庄”(或拜灵庄)。后因谐音,再加上村子周围有许多柏树,逐渐演变成“柏林庄”。
柏林庄的历史
后营村原在柏林庄村北半里许,明代嘉靖本的《获鹿县志》上只有后营村的名字,没有柏林庄。后营村是在古代军营遗址上发展起来的村子,因为地势较低,雨水时常威胁村落安全,村民后来陆续南迁到柏林庄。所以到了清代后营村从地图上消失,在光绪《获鹿县志》上就有了柏林庄的记载。
荒凉古院落沧桑两百年
细数柏林庄历史上的“亮点”,基本都分布(或发生)在那条东西向主街两旁。这条街从东向西数,路北有幼儿园、村小学、村委会、村集团公司等重要单位。幼儿园门口是琅琊王氏墓和大槐树所在地。再向西,在村委会东北一条小胡同里,有全村现存最古老、最结实的房子——清朝大院。穿过门洞进入院子,一栋一栋高大的青砖二层楼房出现在眼前。第一眼看到它,真实的感受就是两个词:荒凉、厚重。房顶瓦片间长满杂草,二楼窗户已荡然无存。透过窗洞,可以看出墙厚约70厘米。一楼黑色的大门紧闭,老式铁锁已经生锈,门边堆满杂物。整栋楼房磨砖对缝,保存完好,只是靠近地面的部分,青砖开始破损。这座宅院说来有年头,它是清朝乾隆年间武官刘宏聚的房子,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北京101中学前身曾驻此
在柏林庄村小学,发生的故事最多。这里曾是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所在地,这所学校后来迁往北京,成为著名的北京101中学。
公开资料显示,1947年末,石家庄刚一解放,随着解放军进城的脚步,一支穿灰色服装、代号为“新保安部队”的特殊队伍也进入市区,进驻柏林庄。他们吃穿由政府管,居住在老乡家里,上课在村小学教室,过着边工作、边学习、边生产的半军事化生活,这就是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简称“联中”)。
联中的前身是1946年晋察冀边区教育委员会利用张家口中学旧址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全面内战爆发后,张家口市立中学与回民中学、女子中学师生奉命随边区党政机关撤离,转移到建屏县(今平山县)西黄泥村,合并成立联中。石家庄解放后迁到柏林庄,与晋冀鲁豫边区“行知中学”合并。1948年暑假前,改建为“华北育才中学”,学生中县团级以上的干部直系子女留校(于1949年初迁往北京,1955年改为“北京市第101中学”),其余170余名学生编入石家庄市立中学(市一中前身)。
柏林庄的几个第一
我国首套人民币诞生地———柏林庄小学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发出布告、通告,正式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特地在石家庄花园饭店设宴庆祝。
当天上午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科将新印刷的第一批50元券人民币交付平山县银行,人民币正式诞生。而首套人民币的印钞厂,最初就设在柏林庄小学里。
全国首所农民大学———柏林庄电大教学班
该教学班创办于1984年,1987年毕业,共有29个学生。而在此之前的1957年,柏林庄还创办了一个农业中学。起初叫民办中学,后改为农业中学,每年招生在100人左右,两个班。从1957年开始,直到1978年停止,总共毕业了1700多人。
全国首份农民自办报纸———《柏林周报》
柏林周报是在1984年5月创刊的,时任报纸主编的王庚生介绍说,当时的报纸有专门的刊号,但主要是在村子内部发行,一期发行2000多份,主要是对村民和村里的企业发放。报纸上主要记录一些村委会的宣传政策、村子里的好人好事、还有副刊等等。”很可惜,这份农民报纸在1998年停办了。
柏林庄处黄金位置建二级商圈
改革开放以后的柏林庄村,商业发达,工厂留下来的不多,但第三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走进现在的柏林庄村,其住宅之密集、商铺摊位之密集,显示着这个村庄的生机与活力。
地段上,柏林庄位于石家庄西北部新华区一环与二环之间,老村坐落在中华大街与红星街、联盟路与柏林南路围起来的方块里。随着石家庄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及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陆续实施,处于城市核心位置、历史悠久的柏林庄,北纳入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清冷的寒风中,路边窝棚下,“卖块煤”招牌显眼,提示人们该烧土暖气了,一堆垃圾旁,几只小狗埋头找食,不知搬进高层以后,它们还能否像现在这样出入自由?“日租房”、“录像厅”、“洗衣服”“妇科门诊”……此类招牌正是典型城中村的真实写照。主街两边,饭摊多到难以计数——没有门面怕啥,墙跟底下搭个棚子、支口大锅,就能开张。小学门口,我N多年没见过的童年美食“糖稀”正在热卖。学校对面,一座颇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大戏台仍完整保存。未来,村子虽然会消失,但人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他们在这儿度过的岁月,将留下永远的痕迹。

资料图。
柏林庄的历史和村名由来缘起:一个拜祭赵佗兴起的小村
从方位上看,柏林庄在赵陵铺东南2.5公里处。赵陵铺村东是赵佗先人墓和赵氏家族祖先的墓葬区。相传过去每逢清明节,分布在各地的赵姓后人纷纷到赵佗先人墓前来扫墓祭祖。人越聚越多,没有地方住,有人就在离赵陵铺五里外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暂作栖息之所。后来人们每逢祭祖时,都先到这个地方落脚,赵陵铺村也安排专人在此迎候接待,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居住场所,得名“拜陵庄”(或拜灵庄)。后因谐音,再加上村子周围有许多柏树,逐渐演变成“柏林庄”。
柏林庄的历史
后营村原在柏林庄村北半里许,明代嘉靖本的《获鹿县志》上只有后营村的名字,没有柏林庄。后营村是在古代军营遗址上发展起来的村子,因为地势较低,雨水时常威胁村落安全,村民后来陆续南迁到柏林庄。所以到了清代后营村从地图上消失,在光绪《获鹿县志》上就有了柏林庄的记载。
荒凉古院落沧桑两百年
细数柏林庄历史上的“亮点”,基本都分布(或发生)在那条东西向主街两旁。这条街从东向西数,路北有幼儿园、村小学、村委会、村集团公司等重要单位。幼儿园门口是琅琊王氏墓和大槐树所在地。再向西,在村委会东北一条小胡同里,有全村现存最古老、最结实的房子——清朝大院。穿过门洞进入院子,一栋一栋高大的青砖二层楼房出现在眼前。第一眼看到它,真实的感受就是两个词:荒凉、厚重。房顶瓦片间长满杂草,二楼窗户已荡然无存。透过窗洞,可以看出墙厚约70厘米。一楼黑色的大门紧闭,老式铁锁已经生锈,门边堆满杂物。整栋楼房磨砖对缝,保存完好,只是靠近地面的部分,青砖开始破损。这座宅院说来有年头,它是清朝乾隆年间武官刘宏聚的房子,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
北京101中学前身曾驻此
在柏林庄村小学,发生的故事最多。这里曾是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所在地,这所学校后来迁往北京,成为著名的北京101中学。
公开资料显示,1947年末,石家庄刚一解放,随着解放军进城的脚步,一支穿灰色服装、代号为“新保安部队”的特殊队伍也进入市区,进驻柏林庄。他们吃穿由政府管,居住在老乡家里,上课在村小学教室,过着边工作、边学习、边生产的半军事化生活,这就是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简称“联中”)。
联中的前身是1946年晋察冀边区教育委员会利用张家口中学旧址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全面内战爆发后,张家口市立中学与回民中学、女子中学师生奉命随边区党政机关撤离,转移到建屏县(今平山县)西黄泥村,合并成立联中。石家庄解放后迁到柏林庄,与晋冀鲁豫边区“行知中学”合并。1948年暑假前,改建为“华北育才中学”,学生中县团级以上的干部直系子女留校(于1949年初迁往北京,1955年改为“北京市第101中学”),其余170余名学生编入石家庄市立中学(市一中前身)。
柏林庄的几个第一
我国首套人民币诞生地———柏林庄小学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发出布告、通告,正式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币发行。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任行长南汉宸特地在石家庄花园饭店设宴庆祝。
当天上午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科将新印刷的第一批50元券人民币交付平山县银行,人民币正式诞生。而首套人民币的印钞厂,最初就设在柏林庄小学里。
全国首所农民大学———柏林庄电大教学班
该教学班创办于1984年,1987年毕业,共有29个学生。而在此之前的1957年,柏林庄还创办了一个农业中学。起初叫民办中学,后改为农业中学,每年招生在100人左右,两个班。从1957年开始,直到1978年停止,总共毕业了1700多人。
全国首份农民自办报纸———《柏林周报》
柏林周报是在1984年5月创刊的,时任报纸主编的王庚生介绍说,当时的报纸有专门的刊号,但主要是在村子内部发行,一期发行2000多份,主要是对村民和村里的企业发放。报纸上主要记录一些村委会的宣传政策、村子里的好人好事、还有副刊等等。”很可惜,这份农民报纸在1998年停办了。
柏林庄处黄金位置建二级商圈
改革开放以后的柏林庄村,商业发达,工厂留下来的不多,但第三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走进现在的柏林庄村,其住宅之密集、商铺摊位之密集,显示着这个村庄的生机与活力。
地段上,柏林庄位于石家庄西北部新华区一环与二环之间,老村坐落在中华大街与红星街、联盟路与柏林南路围起来的方块里。随着石家庄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及城中村改造项目的陆续实施,处于城市核心位置、历史悠久的柏林庄,北纳入重点城中村改造项目。清冷的寒风中,路边窝棚下,“卖块煤”招牌显眼,提示人们该烧土暖气了,一堆垃圾旁,几只小狗埋头找食,不知搬进高层以后,它们还能否像现在这样出入自由?“日租房”、“录像厅”、“洗衣服”“妇科门诊”……此类招牌正是典型城中村的真实写照。主街两边,饭摊多到难以计数——没有门面怕啥,墙跟底下搭个棚子、支口大锅,就能开张。小学门口,我N多年没见过的童年美食“糖稀”正在热卖。学校对面,一座颇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大戏台仍完整保存。未来,村子虽然会消失,但人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他们在这儿度过的岁月,将留下永远的痕迹。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