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爱国爱乡的泉州籍香港宗亲王启水
百折不挠男儿志 一如既往赤子心
真诚的笑容挂在脸上,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他的人生充满坎坷、传奇。他,就是王启水宗亲,一代游戈商海、勇立潮头的骄子,一位爱国爱乡的虔诚赤子。
苦中淬炼铸就如金之志
王启水先生,生于硝烟弥漫的1943年,在南安深坑六角亭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旅,而“苦”便是人生让他品尝的第一种滋味。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全靠母亲当女佣抚养他长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启水和姐姐相依为命,捡狗屎、拾柴火什么都干。八岁那年,母亲的雇主居家迁居海外,留下母亲看守家园。他便搬去与母亲同住,生活依旧艰难。年少的王启水帮母亲种莱、卖莱、顶着烈日踩水车…困苦劳累,童年生活的辛酸、孤独与悲伤是王启水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记忆,却也练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十四岁那年,他经历了短暂的戏剧学徒的生涯后,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不久,他被下放到一家糖厂当工人。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他毅然闯入另一个世界,迁徙香港创业。随着时代潮流跌宕起伏,他的人生之戏逾加精彩!
百转千回终绽希望之花
在那个年代,香港无疑是众多饱受饥荒与动乱人们眼中的天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纷纷涌向那里寻找生机。王启水也跃跃欲试,在几经周折办妥手续后,他也踏上这块土地,为人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虽然说崭新,但比起在家乡的生活,却是一样艰苦,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言语不通,只能从最底层做起。先是在机械废品收购场里工作,每日穿梭在油污中,住在废弃的汽车外壳里,冬冷夏热、难避风雨。工作不仅繁重,还极具危险性,一不小心就会被沉重的机械物件砸伤。天道酬勤,王启水在香港靠着自己的奋斗拼搏,不断摸索坚持,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纵观王启水先生的创业历程,从事服装的生产销售是其中尤为出彩的环节。因为它充分体现了王先生的智慧,而智慧的魅力在令人沉醉之余地也是催生成功的重要元素。在经历了摆摊卖鱼、卖菜、卖服装的走街串巷,日晒雨淋的日子后,他抓住了适当的时机,走上服装加工的。关于服装,他的决定总是大胆而又充满灵活性的,这是这些出其不意的决策让他一步步地登上成功的巅峰。国内一些老乡的服装厂服装滞销、大量囤积,他却敢于全部吃下,在进行加工后销售,掀起了一股抢购热潮。无疑,他的“稍微加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这正是智慧的闪光。也因此掘得了人生之路上的第一桶金。在拥有丰富的经验基础上,他办起了小百货,而后开办电子厂,涉足房地产,事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
无私大爱描绘人生神韵
王启水是一个极为重感情的人,谈到人生中的那些坎坷曲折,他是轻描淡写,而在提及生命中的那些“贵人”,他却是极为郑重的。在他的诉说中,那些曾经给予他帮助的人在时光的脉络里清晰起来:曾经送给他一套新衣服的友人:在他十五岁刚到市区时,恩师见他没床没铺,把他叫到身边一起睡,让他感受到在外的温暖:在香港海关手足无措时,帮他办手续且又提供食宿的同胞:为他提供一个废弃的车厢以遮风避雨的老板女儿……这些人给予的帮助对于王启水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相比于漫无边际的苦难,这些记忆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总能唤醒他内心的温情和继续前进的勇气。在事业成功的今日,他仍旧没有忘记这些恩惠,而是心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信念,以造福社会、福利大众的举动,诠释了感恩的深远含义。
若说,以恩报恩尚且是人之常情,而以德报怨之人,则可称为上品。王启水先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上品之人。他八岁就离开自己的家乡,祖辈因贫穷而备受冷遇、欺侮,但这都不影响他给予家乡父老以无私的帮助,对他来说,善德的感化远比解不开的怨结有意义得多。曾因政策更迭而遭遇有关部门的强制措施并陷入绝境,在他事业重新起步的八十年代,他就为泉州市电视机配件厂捐献了全套生产线设备,这一举动对于当时泉州电子制造业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得到了时任副省长蔡宁林的高度赞誉。
教育是王启水慈善事业中的一大亮点。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注与慷慨令人震感。在家乡深坑,各中小学校的发展都得到过他的支持;而他耗资百万元建设占地800平方米的“启瑞基金会”四层楼,除了为老人协会及村中开展活动提供场所,其他楼层均用于菜市场、超市等商业用途,值得一提的是,大楼收益王启水不取分毫,租金全由村委会及老人协会管理支配,主要用于奖励优秀学生、教师、扶助贫困学生以及帮助村中孤寡。
无论是孩子们因贫穷而上不起学,还是优秀的老师因为生活所迫而离开学校这都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那份自然而然的善心让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这座爱心的大楼投建不过是善同举之一。他于泉州慈善总会投入100万元设立了“启瑞基金会”,用于助学项目;泉州诸多中学如泉一中、五中、科技中学等都留下他助学的身影;他还先后于泉州永春的偏僻贫困山区捐建了希望小学;每年助学活动都认捐数十个来自泉州地区的贫困学生上大学。以及抚养孤儿;2008年,四川地震发生后,时任乡会监事会的他紧急召开全体会员大会,他第一时间带头独自为震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并在他的感染到带动下,香港泉州同乡会的同胞加入关注、支持灾区教育事业的行列。以香港泉州同乡会集体的名义又为灾区的孩子筹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除了投身公益,王启水还荣任香港同乡会的荣誉会长、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市慈善总会永远名誉会长、泉州市侨联顾问、香港泉州慈善促进总会常务副主席、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副主席等等社会职务,为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泉州市政府授予他“慈善大使”的荣誉称号。王启水在荣誉面前更谦虚、更打拼。 作为三王裔孙,他为弘扬三王文化、守护三王历史遗产作出无私的奉献。他荣当乙未年三王祠春祭炉主,被宗亲们推为泉州市开闽三王文物保护中心副理事长,他积极参与各项文保活动,还为泉州开闽三王文保基金等捐资16万元。
漫长时光里默默无闻、不索回报的奉献,让王启水愈发显得善气迎人,一颦一笑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淡淡禅意。他说,那些曾在他多舛的命运里帮助过他的人让他有了今日的成就,因年岁久远,他无法一一回报,只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回报社会。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子女们,甚至是孙子,让他们知道,虽富贵,但不能骄奢,金钱只有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如此情操,令人动容。而在年幼的小孙子主动地将零花钱捐给灾区的举动中、在许多年后,那些得到过帮助的孩子们对这位仁厚无私的善人的回忆中、在他们着感恩之心,为他人伸出援手中,我们听到了王启水先生大爱的动听回响。或许,这就是他壮丽人生画卷中最深刻而又美好的神韵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