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记创始人王三言的传奇一生
国际在线生态中国频道:梅记茶行王三言,字永信(王家第十三代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尧阳乡,反观王三言的一生,是坎坷,是精彩,是一段与茶息息相关的传奇人生。
光绪元年(1875年),王三言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以“梅记”二字为商号,并绘制商标图案,向当局注册。梅记茶行的商标为葫芦宝剑,意愿为“茶”能像葫芦仙丹一样解民疾苦,福寿安康;像宝剑一样镇邪除魔,永享太平。开设茶行之前,王三言的生活颇为艰辛坎坷。
至今保存着王三言身穿五品白鹇补朝服,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脖挂砗磲朝珠的画像。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年幼的王三言家中实无能力让其进私塾授学。到咸丰年间岁月已是青少年的王三言,便要协助家里耕作,上山开垦茶园,农闲时节做挑夫挑运大米来赚取酬劳以补贴家用。
当时王三言常常身挑百斤重担的大米,日行六七十里,在往返尧阳行程中,比一同出发的挑夫更快到达,有一回,天下蒙雨,王三言在挑运途中避过雨,大米未被雨水淋湿,其重量未因此加重,而其他挑夫的大米被雨淋湿,在过称验收时,他人大米都有增重而王三言所挑大米并无增重,因此被误认为偷了此担大米。为证明自己为人坦诚,王三言打断挑米扁担以表其正直为人,从此不再做挑夫来赚取酬劳,开始专心垦植茶园,认真从事茶叶生产。
直到开设了梅记茶行,王三言的人生开始有了新的转变。
王三言经营茶叶有三个特点,一是坚持亦商亦农,在厦门开设茶行的同时,仍在安溪种茶做茶,从不间断。这种以茶叶基地支撑商品质量的做法,迄今仍值得借鉴。王三言在茶叶营销中发现茶客对于条索紧结的茶叶更有偏爱,便苦思深研,千方百计去改良制茶技术,终在光绪十年间(1884)创造出“布巾包揉技术”,使茶叶外形条索卷曲,紧结重实。不久,该技术传遍闽南茶区,并传入台湾省,同时也带动了铁观音制茶工艺的进步。而后,王三言又将铁观音按质量等级分类,改成小包装,俗称“斗茶”,而后印上梅记标识,由于质量独特加之包装精美,使之名扬天下。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王三言生意兴隆,资金充足 。虽从小无进私塾授学,但深明教育意义,便于动土兴建私塾“梅嘉居”。
安溪当局政府授权赋予王三言所建私塾校长印章。
经王三言诚信辛勤经营,梅记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茶叶企业,安溪大半铁观音皆通过梅记营销东南亚等地;王三言事业有成,先后在家乡建起福星居、梅嘉居、泰山楼,规模之大,尽显雄厚实力,同时以公益之心培养大批人才,扶贫济困,广行善事,其中有一件事意义深远,值得一提,王三言曾对外公开宣布,凡要往海外谋生的尧阳乡村民,厦门梅记茶行免费提供食宿,并赠送前往香港、台湾及南洋(东南亚)的船票。鉴于梅记茶行对于当时民生和社会贡献颇大,王三言被闽浙顺抚授予其五品大第夫。
自梅记创号至今,百数十年间,梅记后人以王三言为榜样,努力投身茶艺的传承和经营的研究。1945年,梅记第四代传人王联丹(王三言曾孙),以家传制茶技艺,在新加坡获得由当局政府组织的茶王赛“泰山峰”金奖。这也是关于中国乌龙茶在海外的第一枚金奖。
梅记第四代传人(王三言曾孙)王联丹
梅记第五代传人王曼尧(王三言玄孙),自小跟随父亲王联丹研制茶叶成品加工,受其口传心授,深得其精髓。王曼尧对制茶十分严谨,强调“先保质,后保量”,后续收官极为考究功夫,“茶为君,火为臣”古法烘焙的原理是将茶的水土,苁冠,天日,做工,比喻为茶之性情。由其亲制或监制的以古法烘焙的传统工艺铁观音,成为今天世人依然能够分享到的梅记南岩传统铁观音。
而今,梅记第六代传人王智育以“归本溯源”为理念,秉持“传统制茶工艺”,正不断致力于推广南岩传统铁观音的“原产文化”。现代梅记以“企业+产区基地+茶农”为生产模式,并拥有初制厂、成品加工厂,在茶叶种植、初制、精制等环节上有效把控,使茶叶质量与产量持续稳定与优良。秉承梅记百年世家精神,正努力使梅记品牌走上复兴的道路。(图文供稿:厦门福村梅记茶叶有限公司 编辑:宋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