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活在谜团里的“青山王”(组图)

2013-07-09 21:38:20来源: 泉州晚报(泉州) 

打印 字号: T|T

青山宫历史悠久,原与莆田的妈祖宫、龙海的慈济宫并称“闽中三宫”。

 

大田张氏祖谱中记载了“张纯梱”的情况(张国琳 供图)

 

 后殿有悬山式屋顶,古风盎然。

 

殿内的古槐树已历数百年风雨

 青山宫常年香火旺盛

 

在青山宫后的山上矗立着青山王的石雕造像。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张国琳/文 记者 陈小阳/图(除署名外)

  惠安县山霞镇的青山宫名闻遐迩,如今已入“国宝”之列;青山宫祀奉的是惠安开山祖“青山王”张悃,但与这位历史名人有关的众多文献资料却相互矛盾、互相掣肘,使得他的生活年代、籍贯、职责等都难以确认;欲揭“青山王”之谜,仍待更多学者去研究与发现

  今年5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惠安县山霞镇青山宫名列其中。青山宫原与莆田的妈祖宫、龙海的慈济宫通称“闽中三宫”,历史悠久,素有“未有惠安,先有青山”之说,在台湾有100多家分灵,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青山王张悃(音同“捆”),是惠安最早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惠安历史上对民众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古代历史人物之一。他涉及惠安建县及惠安最早县治的历史,但对他的籍贯、职责,以及他所处的年代、生卒时间、封荫时间,史料却多有矛盾之处,无法相互印证,故至今仍存疑点。

  两年前,惠安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张国琳发现了由从前曾看护过青山王二夫人宫的李汉南先生撰写的《青山王、妃夏村赐福堂志》一文,其中对青山王的籍贯、生卒、历次封荫都有详细的描写,再参照各类史料、书籍,张国琳发现,解开围绕青山王的谜团,又多了不少重要的线索。

  保境安民 千年扬威

  背倚青山,左手按剑,右手捋须,“青山王张悃”正英气勃发地远眺着前方那长长的海岸线与跌宕起伏的海涛。当我们在惠安青山宫(灵安王庙)后,望见这尊高12米的石雕造像时,不由心生感慨,这位千年之前的大将,因治军有方,爱民护民,至今他的形象仍鲜活于民众的心中,这是一种怎样的不易啊!

  “青山宫奉祀五代闽将张悃,他生前曾率部驻守青山抗击海寇,因治军有方,保一方平安,深受群众拥戴,且传殁后多次显灵保境安民,成为广大群众的保护神。南宋时,朝廷封其为‘灵惠侯’,赐庙额‘诚应’;后又晋封‘灵安王’、‘敕封灵安王庙’;明太祖朱元璋晋封他为‘灵安尊王’。”惠安县青山宫董事长张玉彬告诉我们,惠安青山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由灵安王庙、文昌阁、英烈祠等单体建筑组成。

  我们如今看到的青山宫,山门呈“凹”字形,抬梁穿斗式砖石木混合结构,五开间,悬山式屋顶。大门上方设五步梁三升二斗式木结构牌楼,中悬“敕封灵安王庙”匾,左右圆形透雕螭虎窗,两侧开边门,壁堵道教题材彩绘壁画。屋瓦面压胜八兽,泥塑彩绘双龙戏珠,飞檐翘脊。山门之内即为回廊,中为天井,左右两廊墙体有道教题材水墨彩绘壁画,并泥塑勾魂无常。前殿面阔、进深各五间,殿高11米,中设供亭,上悬“岳献海邦”、“保境安民”木匾额,奉代天巡狩四大总巡神像四尊及王船两艘。后殿中设长方形抬梁穿斗式木结构藻井,中殿奉灵安尊王及文武判官,东西配殿祀昭顺夫人华氏、庆安尊妃李氏。

  因历千年,青山宫也是屡破屡修。目前,青山宫基本保留宋至清代的庙宇建筑形制,结构稳定。唯宫中保存的两方明朝洪武、成化年间重修碑刻,风化严重,字迹不清,至为可惜。另一方碑刻风化更加严重, 除了篆额依稀可辨认出“邑青山”等字样外,碑文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有专家推断此碑刻当在明洪武之前,极有可能就是宋代碑刻。

  “五代说”?“三国论”?

  有关青山信仰的文献资料,最早见载于清代徐松根据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的《宋会要辑稿》:“青山王祠,在泉州府惠安县守节里。绍兴五年十二月赐庙额诚应,绍兴十九年八月封灵惠侯。”这说明青山王信仰在南宋初年即已得到官方承认。

  而据嘉靖《惠安县志》卷十“典祠”记载,青山王崇拜早在北宋李畋就任惠安县令时就有了。李畋就任时间是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1023年)。“及李令建城隍,乃迁其庙于乾峰寺前,与青山神同时受封,故乡人合而祀之……”所以我们可以断定,青山王崇拜最早起码是从北宋开始的。

  但对于青山王张悃到底是什么朝代人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主流观点认为张悃是五代闽将,我们暂且称之为“五代说”。

  明代张岳所著的嘉靖《惠安县志》卷二中记载:“青山在县南,伪闽(指五代时期的王氏闽王政权)时,将军张悃常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殁后,乡人庙而祠立,至今不废。”张岳对张悃的这种说法被万历惠安知县叶春及所著《惠安政书》、乾隆《泉州府志》卷七“山川”、《崇武所城志》所沿用。

  对张悃事迹记载最详细的是雍正年间重修的《惠安县志》。卷六“山川志”记载:“青山,在县南三十里青山铺,闽时将军张悃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没,而乡人庙祀之。”卷之二十八“武绩 五代张悃记”:“张悃,五代时,天下割据,兵燹叠告,民各鸟兽四散,乡闾不保。悃集民兵训练之,旗鼓严肃,刁斗时巡。青山一带,盗不敢犯。桑麻无恙,鸡犬敉宁。”

  但同样是在雍正《惠安县志》卷十一坛“庙寺观”中又载:“青山诚应庙在县南青山铺,神张姓名悃,三国吴将也。”这里就出现了张悃是三国吴将的“三国论”。

  其实首提张悃“三国吴将论”的是明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何乔远。何乔远所著《闽书》谓:“王(青山王)三国时吴将,配叶氏,立寨青山。宋绍兴辛巳,虞允文破金兵于采石,王扬旗助战,书王姓名,允文讯之闽人从军者,知王神绩,请旌。”

  认同他观点的还有清康熙年间工部尚书杜臻,他在其所著的《粤闽廵视纪略》卷五中称:“《宋朝会要》云:‘太平兴国六年析晋江地,置惠安县于螺山之阳。’其地故为三国吴将张悃墓,徙之青山,而置署焉。今县库即悃葬处也。”

  但何乔远的“三国论”并没有说明其考证的资料来源,在宋代之前也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他的“三国吴将论”。史学家们质疑,从三国时代起,中间经历两晋、南北朝、隋、唐,并无任何史料涉及青山王张悃,并无任何皇帝敕封过张悃,张悃为何会在数百年之后突然受到大宋朝皇帝的青睐呢?三国时,吴国君主孙权又有什么必要派张悃将军,远离虎视眈眈的蜀、魏,千里迢迢来守护一座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青山呢?

  因此,当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仍视张悃为“五代闽将”。

  御海寇?保盐仓?

  明嘉靖《惠安县志》提到张悃将军立寨青山是为了“御海寇”,雍正《惠安县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若悃即述,学问深造,生则御灾捍患,殁则为神庇卫乡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惠安人总邦仁、沈鹏飞撰写的《惠安灵安王记略》记载:“王姓张,讳悃,五代闽时,尝营青山,御贼有功……”除此之外,“御海寇”的字眼还出现在了万历《惠安政书》、乾隆《泉州府志》等书中,可见张悃屯兵于青山的职责之一是保卫海防、抵御海寇,防止贼兵扰民,这是大家都认同的观点。但除此之外,闽王派大将张悃来到此地,还有没有其他用意呢?

  张国琳在翻阅惠安旧书籍时,发现署名为李汉南编的《青山王、妃夏村赐福堂志》中,对青山王的生卒、历次封荫及原因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有些内容甚至填补了史书的空白。

  《青山王、妃夏村赐福堂志》的主要内容体现在《赐福堂青山王略记》,文称:“据传,王姓张,读悃,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其父系王潮军偏将。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随王绪军南下入闽。其生于光启末年(887年)十月廿三日,殁于伪闽永隆末年(942年)三月初十日,享年56岁(虚岁)。”

  “因其天资聪赋,16岁就得审知重用为王廷侍卫,20岁任侍卫副统领,因五代混乱时期,天下割据,盗寇四起,民不聊生。时东坑海盐仓港,以出产盐、鱼、布驰名,而引起闽王重视。故闽王于乾化二年(912年),调其镇戌青山。其又招集青年训练之。军法严明,忠于职守,日夜派兵游巡,使青山一带盗不敢犯,贼还敢偷,恶棍、渔霸不敢横,民夜不闭户,为青山一带创造了特有的太平世景……”

  这篇文章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张悃镇戌青山是为了保护青山、东坑一带的海盐仓港。而青山、东坑一带,盐业发达,于史可稽。

  清嘉庆《惠安县志》卷十五“盐榷”记载:“宋时,邑东南濒海有盐亭一百二十九所,皆领于官,岁榷其入,令民以产钱高下,纳钱而给之盐。”

  叶春及的《惠安政书》中也有记载,据其书卷七记载:“(青山一带)……折青山,转赤湖,水各由埭入盐仓江,会于东坑海。而东仑、南浦每为寇冲焉。”此记载说明由于青山一带盛产盐、渔,故屡有盗贼侵犯,“每为寇冲”。这也进一步佐证了有派兵保护的必要性。

  上溯更早还有张岳的明嘉靖《惠安县志》卷五所载:“自青山以南至凤山,其民多业盐,以盐为籍。宋元以前用煎法,今则纯用晒法。”种种史料证明宋元以前,青山一带百姓就以产盐为业。

  泉州是王潮、王审知两兄弟一路游击战后打下的第一块根据地,也是王审知封王(闽王)后的发家地之一,对青山一带盐业、渔业的了解和重视自在情理之中。王审知派将军张悃驻守青山,保护海盐仓港,也就顺理成章了。

  张国琳对李汉南的身份进行了调查,发现李汉南曾长期担当过青山王二夫人宫的看护人,而且生前接触过大量与青山王、青山王二夫人相关的书籍,只可惜斯人已逝,其后人也无法提供当年他编著时翻阅的资料,所以目前尚无法知晓其所编著的文章内容的明确来源。但张国琳认为,这些资料必定还散落于民间,如果能收集到,将对解开张悃身世之谜大有帮助。

  固始人?

  大田人?

  雍正《惠安县志》卷六“山川志”记载:“青山,在县南三十里青山铺,闽时将军张悃立寨于此以御海寇,没,而乡人庙祀之。或云悃即述,今其子孙在永春,谱载甚详。”

  但在卷十一“坛庙寺观”却又说张悃“大田张氏族谱载神名逑,其祖也,先葬螺山,陈震建县,始迁青山”。

  为此,我们询问了大田县张氏后人,翻阅了他们清末重修的祖谱,发现其中记载的相应人物为“张纯梱”,“公明经及第,授泉州府刺史,生三子;(北宋)太平兴国二年陈震地理主山,以惠安路改作惠安县。公屋基即为县衙,时将公改入青山之祠”。按照此族谱记载,张纯梱的祖父张首歟,“官至泉州府古县平令,迁惠安路”。张纯梱的父亲张宗纪,“公迁惠安县,即为锦溪之祖”。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惟一记载有古县惠安地名来历的史料,张国琳认为,这说明惠安县名的来源并非如有人猜测的那样是取“以惠安民”之义,而是因为之前这里就被称为“惠安路”。张氏祖谱中还记载有惠安县城最早的五户居民,“东董、西崔、南庄、北洪、中张”,而惠安张氏支派中确实有一支锦溪派,今其子孙多在洛阳镇街。

  如果张悃就是张纯梱,那么他的祖父当过泉州“古县平令”,他的孙子在青山一带守盐仓也是合情合理的事。然根据世系推算,张纯梱却系南宋时期人,与太平兴国二年并不符合,这是大田谱无法自圆其说的“硬伤”。

  永春至今也没有发现与张悃有关的族谱。所以雍正所修的《惠安县志》认为张悃是大田人或永春人的证据并不充分。

  而据李汉南在《赐福堂青山王略记》中的说法,张悃祖籍应在河南光州固始县,是随王潮、王审知来开闽的一员大将。但这一说法目前亦没有史料或实物可以佐证。所以关于张悃的祖籍地依旧是个谜。

  台湾青山王信仰

  历史提前

  青山王(灵安尊王)信仰已逾千年,明清时代,大批惠安人外迁,青山王的信仰也随之传播到台湾、港澳、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仅台湾主祀青山王的宫庙就有168处,较大的有台北鸿福宫、板桥青山宫、灵安王庙、艋舺青山宫等。

 


  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朱天顺教授介绍,台湾最早主祀青山王的庙宇是彰化县芬园乡溪头村彰南路的灵安宫,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但如今又有新发现,认为最早主祀青山王应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是惠安净峰上宅的陈姓迁徙至台湾台中县神冈乡神洲村时,带去青山王神像,并将之供奉在顺天宫内。2005年,台湾陈氏乡亲以顺天宫名义组织进香团到惠安青山宫进香过炉,张国琳曾与他们见面,求证了他们先祖搬迁至台湾的准确时间,并发现他们带来过炉的除了当年带过去的青山王神像原件外,还有七大人神像,即杨家将中的杨七郎,与上宅信仰相同。这样,青山王信仰传播到台湾的历史又提早了7年。

  台湾每年都在青山王诞辰之日举办“艋舺大拜拜”庆典,影响极大,连岛上的政要人物都会亲自前往参加参拜。青山王(灵安尊王)信仰已成为了联系祖国大陆和台湾民众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青山宫也成了最重要的涉台文物之一。

  (感谢张先生热心报料,奖线索费100元)
本文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