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理学文宗”王振熙 留“理”人间
金坑王氏家庙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20年历史。
南安“理学文宗”王振熙
《泉州·我的视界》征稿启事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我们地理探索的队伍中来,《地理》版现增设小栏目《泉州·我的视界》,诚邀您拿起相机或手机,拍下您在泉州发现的地理古迹、人文风情等,并发送图文给我们。一经采用,必奉稿酬。
地理投稿及报料邮箱:qzwbdl@163.com (来信请附姓名与详细联系方式)
其著作《四书达解》被誉为泉州古代“四大名书”之一;金坑王氏家庙与和铺村故居中仍留有不少与之相关的古物;在和铺村下美后发现有他的珍贵理学联对;“王老爹”的各种故事仍在广为流传……
□泉州网-泉州晚报记者 吴拏云 王金沛/文 实习生 桂晓芳/图
清代探花黄贻楫曾应邀为北京的泉州会馆题联云:“清紫葵罗钟涧气;蒙存浅达有遗书。”这副对联若是对泉州不熟悉的人看了,恐怕会一头雾水,他们不知道这对联中其实隐藏着泉州古代的“四大名山”与“四大名书”,“四大名山”即清源山、紫帽山、双阳山、罗裳山;“四大名书”即蔡清的《四书蒙引》、林希元的《四书存疑》、陈琛的《四书浅说》、王振熙的《四书达解》。对联仅用14个字,便道出泉州“地灵”、“人杰”的特性,堪称佳作。
不久前,记者听闻在紫帽山一带有不少与《四书达解》作者、明代“理学文宗”王振熙相关的古迹,于是动身前去查探。结果发现,金坑王氏家庙、和铺村池亭角祠堂、下美后祠堂等处,不仅有这位理学大儒留下的古物,还流传着各种以之为主角的有趣传说。
家庙处处可见彩绘的人物、花鸟图案。
明初始建的金坑王氏家庙
金坑,俗称“十三乡”,现包括6个行政村(紫星、东星、下洋、席里、和铺、竹口),横跨晋江、南安两地。其中紫星村属晋江管辖,其余5村则隶属南安。
金坑人绝大多数都姓王,其开山始祖为默公,是开闽三王中的王审邽的第十七世孙。据《金坑古今》一书介绍,金坑三世祖国瑞公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时,开始兴建王氏家庙,这个工程一直持续到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宣告竣工。所以,如今我们见到的金坑王氏家庙已有620年的历史了。
金坑王氏祠堂管委会会长王特别告诉我们,金坑王氏家庙至今仍保留着它在明朝始建时的规制,为歇山式二进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天井、正厅,两侧有厢房。家庙北承乌山,南至纱帽山,聚山水之灵气,传说此地还是个“卧牛穴”。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壁、廊、脊等细部精致的装饰……走进位于紫星村的金坑王氏家庙,仿佛时光倒流了600多年,那红砖墙裙、木匾额、饰以花纹的瓦当,原汁原味,沧桑中更透着一种撩人心弦的历史质感。在家庙大门上,我们看到了写有“理学乡贤世胄,忠臣孝子旧家”的对联,毫无疑问,金坑王氏都以理学大儒王振熙为氏族骄傲,否则也不会如此醒目地在家庙大门联对中点出他在理学上的贡献。
迈入家庙,你可以发现更多与王振熙息息相关的古老物件——皇帝御赐的“圣旨”牌、兵部侍郎左懋第题写的“理学文宗”匾额、福建巡按御使陆梦祖所题的“会魁”匾额、“中宪大夫”横匾……左懋第是王振熙的门生,他在朝中为官时,将王振熙任职时的德行、政绩,如实奏明皇帝。帝深受感动,遂封金坑祠堂为“特祠”并赐“南宫特祠”匾额。现如今,从金坑王氏家庙中高悬的对联“福省开闽第一,南宫特祠无双”亦可看出。
金坑王氏历代以来名人辈出,除王振熙外还有诸如王以节、王承箕、王孟遴、孙铨遴等,都是在《南安县志》中留名之人。
王振熙墓上覆盖着龟形纹案
村内的王振熙大墓
《南安县志·卷29》载:“王振熙,字君含,号晦生,金坑人……(明)万历庚戌(1610年)会魁,官至山东按察使。”王振熙离世后,人们还在南安县学朱子祠后建专祠奉祀他。那么,王振熙葬在哪里呢?
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委员、金坑王氏祠堂管委会理事王振尧称,王振熙过世后就葬于紫星村内。我们从金坑王氏家庙沿着乡道驱车行驶不出2公里,果然见到一座大墓,坟丘成圆形,据说以前周围是用砖砌成的墙,后来修缮时用水泥浇灌了一遍。墓上覆盖着龟形纹案,前面的拜埕是半圆形状。村里人告诉我们,这就是王振熙的墓。在大墓的边上,还立着一块石碑,这是王氏后人所立的“先祖王振熙德政碑”。村里人还称,此墓最初还有三级埕台,且墓前有石牌坊,只是时过境迁,现在看不到了。而当问及墓中是否有墓志铭时,村民们则都答说不清楚。
王振熙墓碑上的字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已无法辨认。但据王氏后裔称,这墓并不是王振熙和夫人傅氏的合葬墓,里面只葬有王振熙一人。离王振熙墓不过一箭之地外的道边,竖着一块大石碑,据说,这石碑是王振熙的原配夫人傅氏的神道碑,仔细看上面的确有“……公配封淑人孝肃傅氏神道……”等字样。照此看来,傅氏的墓应该离此不远,附近村民也称,傅夫人的墓就在不远的山里,不过具体地点却不清楚。
“皇天诰命”圣旨牌就嵌在故居中的瓷砖墙内
故居存有“皇天诰命”圣旨牌
除了在各地当官那段时间外,王振熙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南安和铺村,和铺池亭如今还留有他的故居。这是一幢典型的闽南红砖建筑,燕尾翘脊,大门口高挂王振熙的“会魁”匾额。和铺村的老人乐呵呵地告诉我们,在这故居中有三样“宝贝”:一是大门口陆梦祖所题的“会魁”横匾;二是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为王振熙故居亲笔题的“总宪第”三字;三是皇帝亲赐的“皇天诰命”圣旨牌。这块圣旨牌据说是因王振熙一生为官清廉,为朝廷修德政,其夫人傅氏因而被皇帝下旨敕封“诰命夫人”,这一事迹也被载入《南安县志·王振熙传》。据介绍,振熙故居(即池亭宗祠)在民国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曾几度被烧毁,但是这块御赐的“皇天诰命”圣旨牌却毫发无损地保留了下来,村里老人称此乃“奇观”也。村民表示,不管是牌匾还是圣旨牌,挂于振熙故居中就是为了让见者思其才,思其能,既显耀祖宗之荣,同时也激励后人奋发。
有意思的是,尽管王振熙是和铺村内最有声望的一位历史人物,但据传其生性随和、不摆官架子,所以和铺村人现在还亲切地称呼他为“和铺老爹”、“王老爹”。关于“王老爹”的传说在当地有许多,如田芷读书、悔写休书、受粥息讼、智判婚案等,故事性很强,流传甚广。
下洋村的六角亭上,“拱笔”二字据说是张瑞图所书。
充满“理学味”的对联
“王老爹”一生著作颇丰,有《澹宁斋文集》、《四书达解》、《学庸达解》、《易经达解》、《名贤列传》等,还为《南安县志》作过序,于理学研究贡献很大,被尊为明朝理学家,与蔡虚斋、陈紫峰等齐名。明朝皇帝曾赐其“理学文宗”四字。
就在我们瞻仰振熙故居时,有人相告称,“王老爹”还把一件“宝贝”留给了其住在下美后的小儿子,那是一副颇具理学味道的对联,对联如今就收藏于下美后的王氏祠堂内。这消息令我们振奋不已,能一睹理学大儒亲书的理学联对,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呀!
我们在下美后祠堂中细细观摩这副对联,上联书“有为莫若耐,耐热耐冷耐惊忙耐挫折耐扳援,聋耐哑耐,一片冰坚”,落款为“澹宁居士晦生题”,这表明是王振熙亲书的;而下联“受用莫若省,省想省言省豢养省营刺省交游,觉省梦省,满湖水止”的落款则是“通家晚生龚天池书”。
王振熙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榜的进士,而龚天池是崇祯十年丁丑科(1637年)刘同升榜的进士,两人年龄相差较大,是如何聚在一起写对子的呢?原因可能就出在“通家”二字上。古代所称的“通家”,大多指世代交好之家,亲如一家。龚天池自称“通家晚生”,那他应是以王振熙世交之家晚辈的身份来写这联对的。
透过对联,两位明朝进士互释理学。王振熙的“耐”和龚天池的“省”,都是他们在人生阅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索,也是他们对当时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的一种另类诠释。两位历史名人利用对联隔空研讨理学心得,难得一见,这副对联当之无愧是个“宝贝”。
王振尧笑着对我们说,在金坑,“宝贝”其实还有很多,像在下洋村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六角亭,内奉睢阳公,虽建于何年不详,但亭内墙上嵌碑一方,载及明代重修,亭上横匾“拱笔”二字是明书法家张瑞图的真迹;和铺村有一株大樟树,已列入“古树名木”之册,树高35米,6人合抱有余;还有龙船石、观音石……
“如果你有一双会寻宝的眼睛,那么这里有很多惊喜在等你。”(感谢王先生热心报料,奖线索费100元)
下美后祠堂中有一副充满“理学味”的柱联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