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文教风扬松梅气 登峰眸豁桑梓情

2015-06-04 16:30:21来源:开闽三王网

打印 字号: T|T

  他谦逊敦厚,谨遵家训,传承父辈的谆谆教诲,把教育世家的光荣旗帜世代传承,并发扬光大;他满腔热情,心怀桑梓,乐于奉献,为家乡及宗族事业积极奔走,弘扬祖德,不求回报;他同样与时俱进,痴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常说自己与茶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茶文化公司凝聚了厚重的茶道底蕴,他的生活也如同茶一样的耐人寻味;他生长在安溪,爽朗积极,从大胆革新的教育工作者到各地宗亲推崇的一会之长;他乐于奉献,坚持不懈,风雨兼程几十载,为开闽王历史文化研究事业贡献智慧,留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教风扬松梅气  登峰眸豁桑梓情

——安溪县海峡两岸开闽王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文登

教书育人:谨遵家训世代承

王文登,字观秋,号清溪茶客,又鹭岛散人。1944年11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尖美士。幼时随父母回国定居于安溪县长坑乡华美村。曾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全国文学语言研究会会员。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国家高级评茶师。福建省安溪福苑堂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溪县海峡两岸开闽王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王文登少时就读于南安师范学校,在小学任教6年并担任小学校长累计17年,后自修中国语言与逻辑函授大学,在中学任教10年。1990年调入安溪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任督学至退休,历时15载春秋。先后荣获县委县政府、泉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王文登在小学任教的十七年中,始终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校长位上,除校务工作外,主要推行教学改革,所担任课程经常进行公开课活动,在各校教师中起示范作用。在中学任教十年期间,注重班主任工作,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优良成果。所工作过的八所中小学校及担任中学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评为校、县及泉州市先进单位。

王文登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视创新与改革,数十载教育生涯成果斐然。在担任安溪六中初三年段段长时,大胆创新,积极组织各班级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同时,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介绍转变后进生与班主任工作经验,由于突出的教学成果,王文登荣获县优秀班主任,班级获县先进班级称号。此外,他本人也十分重视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参与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研究活动。参加县语文教学公开课,获县中年教师优质课奖。在墩坂中学任教时举行校性公开课,其后撰写的论文获省修辞学会二等奖。

自1990年8月到安溪县教育督导室以来,在担任督学的十五年中,王文登注重贯彻党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注意“廉洁、自律、勤勉”工作,与乡镇分管领导、基层校长、教师打成一片,共同探讨义务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较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至今尽管已离开督学岗位十年整,偶遇基层的领导、校长,仍得到普遍尊重与赞誉。对此,王文登总是表现得低调谦逊和知足感恩。

在繁重的教育工作中,他还积极投身采编、撰稿并参与制作电视教育系列片,并且硕果累累,实施“两基”第一年,“托起明天的太阳”和“真抓实干扫文盲”等教育专题片便是很好的诠释。同时,主编《希望之光——安溪教育巡礼》一书,对1994-1997年底安溪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退休前后,王文登深入到全县各中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校园春梦——与中学生心灵对话”一书稿编辑中。退休时,《流星——教育杂谈》正式出版发行,是基层教育工作实践中难得的佳作。

王文登出生于教育世家,慈父仲流公1947年回国定居后,仍继续担任塾师,直至解放。现在包括自己在内,仲流公后裔中有大学教授3人,讲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共有12人从事教育工作,其工作年限累计超过250年。王文登谨遵家训,传承父辈的谆谆教诲,把教育世家的光荣旗帜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福苑存辉:华侨世家耀故梓

福苑堂,座落于安溪县长坑乡华美村长卿王氏草苑大祖祠左侧下方,坐戊向辰兼乾巽。是慈父仲流公1931年亲手建造,如今这里焕然一新,不仅是当地一处珍贵的文物保护建筑,更是整个家族的精神圣地和怀念仲流公的理想场所。

仲流公,字敬东,号种圃。幼年家庭贫穷,刻苦于学,立志成才。长大后科举废,仕途穷,为塾师,赖以糊口。后因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只好远渡重洋,赴印度尼西亚谋生,前后往返数十次。为了照顾一个家而于奔命,节衣缩食,精心抚育儿孙;为人谦逊敦厚,乐善好施,扶助弱小;热心公益事业,深受乡邻爱戴与敬佩。其长者风范千古流芳!

慈父于1947年4月携印尼妻小回乡,此时年幼的王文登便随父母回国定居于安溪县长坑乡华美村,与老家亲人团聚。1954年得胃癌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七十岁。

王文登的家族是个典型的华侨世家,漂泊海外不忘故土,为故乡的公益事业尽心尽力。如今,仲流公后裔遍及安溪城关、厦门、福州、上海、北京,还有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地。王文登自幼接受传统家教,谨遵家训,尤其是受父亲谆谆教诲,始终把父亲的教诲当成一生的处事准则,同时,他也为自己生在这个家族而倍感荣耀。

福苑堂始建时,多遭土匪、地痞、民军骚扰、敲诈,所花费白银可再建两座福苑堂。建好后遭土匪挖洞入屋抢劫三次。1940年被征用为乡保长办公室。1943年地下党活动,时长坑区地下党组织委员周该得等2人以华美小学教师做掩护,居住在福苑堂左旁大房二年多时间。1949年长坑区解放,时任闽浙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张连(健在,98岁)爱人洪惠(健在)入住福苑堂右旁大房半年多,开展工作(后张连任晋江地署专员,洪惠任泉州师范校长)。土改时评为中农成份,1955年春土地改革复查整改,评为地主成份。随即福苑堂及其财产分给贫下中农,其亲属后裔被赶出福苑堂。1956年秋,中央侨办发出成份纠正通知书,福苑堂才回归主人入住。

流经历史岁月,福苑堂历尽沧桑。解放后,仲流公后裔先后外出求学、从业。福苑堂也破损严重,极需修缮。王文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很清楚仲流公后裔对故居福苑堂感情深厚,80年之福苑堂故居魂牵梦绕着一代代人,海外亲人国内亲属常回故里走动。家族荣光传承的使命感让王文登猛然意识到该行动起来了,因而自2000年起他就开始召集海内外的家族宗长开始制定计划,筹集资金,并对福苑堂修缮加以保护,以做永久性纪念。

2008年春,王文登主持福苑堂修缮工作。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对全厝瓦片、中樑、横樑、角板、大门及外门悉数更换;对正面右侧墙体下陷重新下基楚,原角石依次排列重叠;新埔大厅、过丁石、石埕;保留正厅两侧大房,边房,拆除下落、角间所有陈旧木作;加翅脊14个,整体高度比原厝高88公分。厅柱、深井柱金字对联;大门两侧名家石刻墨宝;厅左右侧挂历史照片;上挂领导、名家、亲属题匾九幅。正面厅堂挂仲流公和悻娘、朱姬娘遗像,下挂烫金“仲流公传略”,香樟木匾制作。整个厅堂辉煌、庄重。新建水泥大埕,埕外半月形池塘,映对面笔架峰倒影,池中与内埕80年古井隐显北斗七星。屋后建128公分高石砌挡土墙。外围加筑红砖围墙、呈后高前低、交椅型状。四周遍植花草,后寿土,主植十三株红豆杉及桂花树,空气清新、香气四溢。整个修缮工程历长八个月,累计耗工1800多日,20万元人民币;耗各种材料22万元人民币,至落成庆典共花费近48万元人民币。

戍子年2008年12月25日,在福苑堂举行“王仲流赴洋一百周年、福苑堂八十周年华诞、福苑堂文保标志揭牌”大会。安溪县老县长陈长昭、副县长李锦裕、李文通,长坑乡、华美村领导及宗亲、好友出席大会,乡党委副书记林来兴致词,仲流公五代孙沂暘致答谢词。同时,举办“福苑堂杯”铁观音茶王赛。

安溪县文物保护标志立于福苑堂右侧。正面“福苑堂”,背面碑文:福苑堂位于长坑乡华美村草苑大宗边,系印尼华侨王仲流始建于民国初年,二进,坐西北向东南,正厅面阔,进深各三间,两侧建有角楼,前有池塘,后有花园。福苑堂是研究华侨创业史、教育史、发展史的珍贵实物。”

王公仲流后裔,不管身在何处,世代永远铭记:根在“福苑堂”!王文登常年在家乡工作生活,他比谁都更清楚留住家族记忆、维系家族情感、传承家族使命的真正意义,也正是因为自己对家族的情感,让王文登心甘情愿地为家族事宜积极奔走,无私奉献,他的奉献精神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延续着家族的生命。

 

桑梓情怀:续谱继宗重公益

在中华儿女文化中,名士也,或懿行贞绝,道德通明;或慈心仁厚,长者风范;或志存高远,识见非凡;或侠肝义胆,风骨凛冽;或才情兼备,风流倜傥。如此,王文登实属名士也。自2009年始,王文登一直致力于从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自任职以来,他深刻体验着会长的担当,以及服务的内涵与意义,积极为闽台两地人的友谊发展热心奔走。

他没有豪言壮志,也没有宣誓诺言,只是默默的从自己做起,怀着一颗对祖辈、家族虔诚的心投入到宗亲文化活动中。他积极倡导并亲自组建“安溪县海峡两岸开闽王历史文化研究会”,投身开闽王文化研究事业,挖掘整理和研究闽王开闽治闽的史绩。开展文化寻根、追宗溯源、扶贫助学等活动,为海峡两岸经济协作、文化交流、宗亲交往等提供信息、咨询、接待等服务,为增进两岸宗亲情谊、构建和谐社会搭建平台,组织开展祭祖活动,对重要史迹进行修缮保护,编写“王审知通谱·安溪卷”;开展资助贫困生上学、资助困难户等活动,弘扬开闽王扶危济困、济世利人的精神;不定期出版《桑梓情》会刊;邀请台湾立法院王金平先生昆仲及亲属27人参加研究会成立庆典活动。之后又特邀请王金平先生侄儿王明亮等8人到长坑乡参加王氏宗亲迎三王入闽1126周年巡境暨春祭大典。以上各项工作反响深远,意义重大,而王文登的桑梓情怀和奉献精神也感动着无数乡亲,并引领着他们为宗亲事业建言献策、团结一致。

王文登与时俱进,目光长远,不仅注重文化公益事业,同样关系家乡经济事业的建设伟业,他把台湾的农业先进技术引进到安溪,特别是“活力美”有机液肥应用在安溪茶叶生产中,经农业专家组织对比试验,已获充分肯定。除此之外,王文登还积极筹建安溪县开闽王纪念馆暨王永庆陈列馆,为族人祭祀先祖、颂扬祖上丰功伟绩,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学习王永庆艰苦俭朴、努力打拼、科学管理、乐善好施等优秀品德提供一个良好场所。经过两年多时间多方面努力,目前县政府已确定在王永庆先生生前建设的安溪明德特教学校对面划出108亩山坡地,供台塑关系企业建设“王永庆王永在昆仲创业展览馆”。

王文登自“世界经营之神,心系故乡教育——论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先生”一文于2004年发表至今,通过十几年来实在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和对于宗亲文化的传播,誉满桑梓。王文登受到了乡亲们的爱戴与支持,他形成了一个代表文化的品牌,巍然屹立在每一位乡亲宗亲的心中。

 

茶语人生:以茶会友扬文化

有人说茶如人生,懂得品茶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相信这句话,王文登深有体会。他奉献于宗亲,虔诚无私。他不仅将人生的这杯茶品的有滋有味,还把自己生活中的一股精气神、一种对茶的领悟融入到茶文化中,并通过精心地调制,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他的茶道中品味不一样的人生百态。

王文登谈到茶功夫的哲学:回归原生态,享受大自然,推崇上善三品。铁观音清香形蝶恋花,浓香形满江红,陈年长相思。并为三种茗茶填词、配上宫廷古乐南音传唱。还以行、隶、篆书其词,广为传播。其品味高雅,内涵深遂,自不待言。

一个教育工作者,爱茶爱到涉足外行,参加制作涉茶电视片,编写20万字的茶叶专著,痴情程度可见一斑。2000年他撰写的电视散文“香茶女茶缘”载福州《文化生活报》,随后与福建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电视散文“香茶女”在省电视台播放;与东南电视台拍摄的“走进茶都”专题片,任制片。还先后与新华社福建分社、安溪电视台合作拍摄反映安溪县委、县政府抓教育,安溪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先进校、民风民俗等电视专题短片二十部,片中担任撰稿乃至摄影、编导。2001年编著《飘香的安溪乌龙茶》,“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组委会将该书作为礼品赠送嘉宾。后经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家坤先生题写书名再版发行。东南电视台、厦门电视台曾就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为主题对王文登进行采访报导。

中华文化历数千年,博大精深,每种文化都需要有人深入研究、传承、发扬光大,王文登专注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广。通过书法、诗联、专著及音乐、影视等载体宣传茶文化,提供纯正的茶品,让人们在品尝茶之中得到高尚的文化食粮,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其余生的另一追求。在王文登眼里,茶叶是一个有灵性的生命,他爱茶,所以能倾注自己所有去品味它。在王文登打造的茶文化里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深厚文化的传承,同时也看到王文登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

“品茶论道,以文会友,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是王文登的人生格言。多年积累沉淀的文化修养和转益多师的经历滋润,锤炼了他的满腹经纶。他文笔极好,文章似扬马,风骨又清莹。他最喜以文会友,或以其专著、或以一幅书法作品赠于友人,或煮一壶香茗,与友人畅谈生活趣事。其开朗重谊、谦虚好学、乐善好施的性格与品德,为茶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交友甚广,在充满志趣的茶艺天地里,赢得了老一辈茶艺师、艺术家们的厚爱,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家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广博的胸怀,茶叶给予他宁静致远的情怀。王文登不忘养恩,不改初心,用他山水般而又灵秀的情怀书写了一份来自大山的悦动和清雅。

他好静、喜读书,且读书面很广,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名著都有涉猎。他带着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去吸取各种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常有真知灼见,亦不时就国家大事与友人煮茶论剑,关系天下大事。

他另一爱好是摄影,外出时常会带上相机,将喜欢的山水美景,鲜花野鸟拍下,亦自成一趣。“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不喜抛头露面,常回故乡欣赏安溪丽景,于秀山丽水之中,品一香茗,是他的至爱,亦体现了他“智,仁”的本性。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王文登修生养德,客观,公正,举止儒雅,颇具陶朱之风,是当今少见的儒生。而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王文登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他谨遵家训,积极奉献,不求回报,为家乡事业及宗族事业鞠躬尽瘁。他表示,要投注生命的全部热枕见证时代发展与进步,用奉献来丈量生命的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