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六盘水老宅藏暗室 系当地名人王应槐故居

2015-03-02 16:49:40来源:贵阳晚报

打印 字号: T|T
 近期,六盘水市对水城拥有近300年历史的“老城”进行改造时,在一个百年老宅的后房地板下发现一个石砌的暗室——长10.6米、宽2.5米、高约2米,入口隐蔽在后房内地板下,出口在后房右侧山间墙下。

  专家初步推测,房主当初建暗道或是用来防御、藏物、逃生。

  据悉,这栋百年老宅是清末民初的当地名人王应槐的故居。

  目前,其后人已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保留这栋百年故居。

 百年老宅地下

  设了一个暗室

  这座四合院老宅坐落在水城老城的中央位置,为前房临街一进两厢带天井、小青瓦穿榫结构木柱房四合院,另有磨房、厕所及后花园等。原占地约639平方米,现存房屋实有面积422平方米。

  有意思的是——四合院的天井长宽均各3米,总面积只有9平方米,小巧精致;而后房的地板下藏有一个石砌暗室,暗室净空长10.6米、宽2.5米、高约2米。入口隐蔽在后房内的地板下,出口通至后房右侧山间墙下。

  记者看到,这座四合院虽历经百年,但不管是地下暗室,还是木柱、窗户等,都显得古朴沧桑,较为完整。

  1月28日,来自当地文化、文管、史志、博物馆等部门组成的专家组实地考察后认为,该四合院建于清末民初,但具体是哪一年尚需论证。“四合院布局严谨,与其它大气的四合院相比,显得小巧别致,给人一种紧凑感。类似的建筑,在六盘水已基本消失。”六盘水一名从事30年文保工作人员表示,从该建筑的特色来看,建设时还注入了外来文化,说明当初建房者的家庭非常殷实。

  专家还认为,该建筑是六盘水 老城至今保护较为完好、形式独特,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和地方民居建筑研究价值的四合院。

  “四合院设有地下暗室,我还是第一次遇到。”研究馆员、民艺专家和省管专家汪龙舞说,初步推测,房主当初建暗室主要是取其防御、藏物、逃生等功能。

  老宅主人医馆

  当年名噪省外

  据了解,这栋百年老宅系当地一代名人王应槐的故居。

  据王应槐的曾孙女、已60岁的王维纯说,小时候,她父亲因“成分”不好,从不向她谈祖上的故事,也不允许她向外界谈家庭。父亲在1969年去世,当年她才14岁。

  “我20岁以后,常听八九十岁的街坊老人摆‘王四爷’的故事,慢慢地才知道‘王四爷’就是我曾祖父。”王维纯说,她对曾祖父的了解,一直停留在故事层面上。直到4个月前,看着曾经住了多年的四合院要拆,她心里充满不舍。恰在这时,王维纯听说当地城市改造保留了几间名人的故居,她才突然想起曾祖父“王四爷”,或能列入当地名人。

  为了佐证,王维纯翻阅了族谱,在上面找到了“王四爷”王应槐的记载,还从旧志《水城县志稿》、《六盘水市志·人物志》上面,找到了相关内容。

  据志书记载,王应槐生于1869年,幼时好学,清光绪年间入“水城厅署”吏员,创办过女子小学等学校,任过水城县团防局长,1913年当选省议员,曾提议行政改革。

  除兴办教育,王应槐还精研医道。记载说,其医治病人一视同仁,遇家贫者,免费诊治,而行医所得的钱,全部用来资助乡境学生到省城留学,最多时一次资助几十人,有“儒医”之誉。此外,王应槐还曾在贵阳开设“利群医馆”,名噪省内外。

  1920年,他在贵阳北门桥寓所病逝,学界乡人200余人扶柩,将其归葬于水城陡箐。

  曾孙女“上书”

  呼吁保留老宅

  王维纯认为,从诸多记载来看,曾祖父应算水城清末民初一名人。

  “就算不是名人,我曾祖父修建的四合院,如今保存完好,留下来也算是老城一种文化的保存和记忆。”王维纯说,就在去年12月份,该四合院即将被拆除时,她就向相关部门提出保留申请。

  对此,钟山区文物部门表示,接到王应槐后人的申请后,已对该四合院展开前期保护工作。

  “这座四合院离贵州三线博物馆仅有200米左右,如果能保存下来,无疑为旅游又增加了一个景点。”钟山区文管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请专家考察,就是想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四合院的资料,争取不被拆除。

  王维纯称,如果老宅能作为历史建筑或文物保存下来,她自己出钱作复古维修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