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寻找美丽的江源村之传说中的王氏老屋

2015-02-13 17:24:21来源:沙鸥0401__独自飞翔的博客

打印 字号: T|T
我行故我在寻找美丽的江源村之传说中的王氏老屋
    2010年的最后一天,凭着网上的只言片语和两张照片,我们就驱车狂奔了600多公里,去找寻这个深山里的小村。从国道106杨林村拐向江源的山路时,因为修路,在狭窄的村巷里,问了五次路,掉了四次头,才开上了林场的小路。
    窄窄的路沿着山坳开不多远,就看到了一座破旧的桥,而成氏宗祠就隔着一块田地,远远地站在山脚下。停了车过去,田埂上走过的村民告诉我们:如果要进去,要找人拿钥匙,只是找谁拿没说,当地的口音也不是很容易听得懂。
    从墙外看过去,四进的祠堂前两进是新修的,没有粉刷的红砖与后面带着岁月痕迹的老墙,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修得太新了,也就没了进去的兴趣,拍过几张后,就往村里走去。
    村里一个有点年头的祠堂,夹杂在村民新修的小楼中间,门口一位农妇在收拾柴禾,里面一位老师傅在给人剃头刮脸,更里面是祖上的牌位,看样子并不像王氏大屋和宗屋神垄,心里在疑惑:网上说成氏宗祠在王氏大屋南边1.5公里,可一路过来,并没有看到路边有村庄和老屋。
    回到车边上,正准备上车离开,迎面又来了一位抱着孩子的老人,LD随口问他:哪边是王氏大屋,他说那在江源村,我们才反应过来,这里还不是江源村,还要再往山里走2公里才是江源村。
    上车掉头,沿着山路继续向前,路边一幢老屋里正在迎亲,十几辆车把路边和房前的空地挤得满满的,拐过一个山坳,另一个村子出现在眼前,当路边又一次出现一座破损的老桥时,桥的对面,就是曾经看过照片的王氏老屋了。
    老屋外的高墙仍然很完整,门头和窗雕也彰显着当年的气派,走进门里,才看到老屋其实已经几近荒废,正午的阳光透过破损的屋顶,把一束束光投到曾经阴暗的老屋里,几进几组的房子,让人想像着当年是怎样的一大家子。
    左边的六角门里,也许大媳妇正在洗衣,而右边同样的六角门边,小媳妇正边纳着鞋底边聊着天。当我们把想像中的人物安排进这个无人的场景时,老屋当年的生活就会一幕幕地再现在眼前:那时候,房子的布局决定了一家人必须是那样的亲近,也决定了每个人都必须适应并迁就别人,如果一家人里有谁特别不讲公德、特别的嘎轱,那同一个大屋檐下,大家都不会过得舒心和谐。
    突然想到:现在的居住方式,虽然给了人更多的隐私空间和更多的自由,是不是也让人失去了人与人的合作、适度的妥协、迁就和谦让呢?人改变了环境,而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
     从老屋出来,村里的小学刚好中午放学,两个小女孩穿过河边的田地,从南边另一座老桥过桥回家,三个小男孩打打闹闹,一会先跑过桥,一会又跑来我们相机前,桥的另一头也是一幢老房子,其中一个男孩很大声地说:那幢房子是我姥姥的家!从房子边的小巷子找到一个小门,进了院子才发现,里面跟刚才荒废的大屋不同,而是很多不同的住家毗临而居,而这一组房子的中心,是个老宗屋,大大的牌匾下、高高的供桌前,是祖先的牌位。
    其实走了这么多的古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村子处于最显眼最中心地位的,是祠堂,村民们围绕着祠堂,开始着自己一家一户一代两代的生活。祠堂,总是每年集家族的力量进行修繕,因而传承有序,而各家却有着不同的兴衰故事,或建大屋或荒废坍塌。
    “家法大于国法”,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现实,我们可以唾弃它不法制、太封建、太野蛮、太没人权,但当我们抛弃了它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应该建立一个更科学、更有效、更人性、更公正的体系,来约束个体的行为,并让这个体系同祠堂一般,深深刻印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
    当反封建和破四旧的浪潮将各村各寨的祠堂淹没在历史的潮流时,荒废和砸烂的,不仅仅是一座祠堂、一间老屋和几个牌位,而是一个物化的家族权威、一个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管理体系;砸烂了旧的,新的呢?
    今天的村子里,只有老人们还敬供着祖上的牌位,屋外嬉戏的孩子们,或许只在过年时,为讨个红包,磕个头,真在心里有多少敬畏之心未可得知。
    曾经让人敬畏的祠堂,已经荒废,但荒废的岂止是祠堂和老屋?如果一个民族,不再对祖先有发自内心的敬重、不再对道德准则心存畏惧,而将笑贫不笑娼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自由,就如同洪水猛兽般,在我们热情的决堤中,奔腾着把我们整个淹没,直到整个民族成为一片废墟!
    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我忽然想到为什么这两年一直喜欢逛古村了,其实,就如同平面几何的作业,如果要标明自己现在的位置,就先要找到那个原点,一个起点、一个角度,我们就能看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而那个起点,也许就在村子里的那幢荒废的老屋之中。
从这个意义来说,我行故我在,在行程中,不停地去找寻最初的那个点,不停地画出今天的角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