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王氏老宅曾沦为日军司令部 红木椅子成罪行铁证
中国江苏网10月29日讯 清末举人王景琦是清末扬州冶春后社成员,有“字冠八邑”之誉,扬州有不少碑刻文字,均出自王氏手笔。其位于江都仙女庙龙川老街的故居尚存。
昨天,王景琦后人,如今已88岁高龄的吴昆山透露,这座饱经风霜的老宅,曾在日寇侵华期间,被作为日军司令部使用。文化学者韦明铧表示,王宅被日军占用的秘史应该大白于天下,并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小街深处的王氏老宅
外观
建构
古色古香的主体建筑
保存完好
王氏故居位于江都区仙女镇龙川街双星巷内,沿着蜿蜒幽深的青石板路走至小街深处,一处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赫然出现在眼前,高大规整的门楼仿佛无言地诉说曾经饱受的沧桑,引人无尽遐想。幸运的是其主体建筑仍然保存完好,特别是西楼栏杆、隔扇,虽然风雨斑驳,但是雕刻细腻,工艺精美。
踱步进入门内,只见王氏故居规模不凡,目前8进主体建筑尚存。其布局为:主轴线前后有5进3开间建筑,分别为对厅、大厅、前后暖房及藏书楼;西轴线前后有3开间的花厅2进、书房1进,另有花房3间、马房2间、小书房1间。
王氏故居的建筑颇有特色。主轴线五进建筑紧紧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山墙高耸,马头墙垛错落有致,各进之间都有水磨砖砌的腰门(均镶嵌着精美的砖雕),雕花隔扇门贯穿交通。前后天井均用长方青石铺砌。对厅南檐正中设大门,它与大厅之间除了中门可通行外,又在东西两山处设廊道通连,此种结构在江都旧宅建筑中实属罕见。
大厅进深9檩,梁高柱粗,结构复杂,中用抬梁。南北檐置轩廊,轩椽呈弓形的兔耳梁轩桁托有雕花荷包梁。地面铺方罗地砖,下面垫有陶钵,人在上面行走,砖下发出响声,故有“响厅”之称。
前后暖房结构相同,进深7檩,东西各带厢房,檐口装有雕刻蝙蝠、花卉的和合窗,窗下槛墙用六角形水磨砖拼缝砌成,工艺精细。室内东西次间装有天花,并设阁楼;隔间板壁用双层木板制作,保暖隔音。民间装修的部分隔扇,为了显示富丽都贴了金。最后一进的藏书楼北邻运盐河,东西山墙高耸,颇有气势,北檐口饰砖博缝,南檐口上下层装有隔扇门窗。
江都文化学者柏涛介绍,由对厅、大厅西山墙所设的门道,可分别进入西进花厅与书房。花厅因院内曾植桂花树,亦名“桂花厅”。南花厅建筑较为精致,采用减柱法扩大活动空间;扁作梁架,抹角方柱,下饰方形雕花石础,古色古香;南檐置轩廊,每根轩椽均雕有2只相对的如意头,所用木料极好,呈嫩黄色,虽已使用百十年,但看上去仍然崭新如初,花厅与书房之间有走道相连。书房3间,南有走廊,环境优雅。
老宅主人
为近代大书法家
王景琦故居
“这座楼是清末举人王景琦故居的一部分,他是清末扬州冶春后社成员,曾与挚友江石溪合著有《梦笔生花诗集》。”江都文化学者柏涛介绍,生于1878年的王景琦是扬州近代大书法家,字容庵,号蓉湘,江都仙女庙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曾为江苏省议员。
王景琦能诗善书,长于行楷,楷书工秀,有“字冠八邑”之誉。王景琦的字圆润秀丽,清新流丽,书卷气浓郁。扬州有不少碑刻文字,出自他的手笔。冶春园圆门上署“冶春”二字,《古大明寺唐鉴真和尚遗址碑》碑文等就是由王景琦书翰。
王景琦之父王钧甫,光绪初曾督办浙江海塘工程,勤勉守职,海塘工程成效显著,光绪龙颜大悦,奖励颇丰,并提升官阶,领知府衔。王钧甫官邸在仙女镇龙川街双星巷。王景琦便在此诞生,排行老三。至其大婚之年,王钧甫在麻油巷又重建一处新官邸。前后四进,东西各三开间相连,占地面积860平方米,有水磨砖雕门楼,即今麻油巷6号、5号。门楼前有“福”字大照壁,长约四米。中有空地,称“小校场”,为王府看家护院的操练场地。第一、第四进为楼房。
第一进楼房下层为门房,设有长2米、宽60厘米大马凳,以便来客等待通报。上层是门卫、佣人们的宿舍。第二、第三进厅房暖阁,其建筑风格与双星巷主宅相似。第一进有一条火巷在官邸西山直达第四进姊妹楼西阁门。现在走在这条百年古巷中,只见山墙高耸,青苔斑驳,马头墙林立,的确气势不凡。
姊妹楼两楼并列,造型相同,均为两层砖木结构,青砖黛瓦,坡顶风墙。东西各三开间,各带厢房,中间又有厢房横隔,下层天井有过道,上层有楼道相通。进深七檩,梁高柱粗,结构复杂。地面铺方罗地砖,下面垫有陶钵,人在上面行走,砖下发出响声,故有“响厅”之称。与前进有砖雕腰门相通。其设计精巧,造型奇特。两楼似分似合,若即若离,结构紧凑,浑然一体。从现在残存的隔扇窗棂中,可见当年姊妹楼的精致非比寻常。王景琦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姊妹楼的东楼度过的。
老宅不为人知的历史
日军入侵
王氏老宅曾沦为日军司令部
现年88岁的吴昆山是王景琦的侄外孙,也是如今健在的王景琦的孙辈后裔里最年长的,回忆起当年日寇进入江都后烧杀抢掠的情形,吴昆山至今仍气愤不已:“日本鬼子简直不是人,干的坏事太多了,简直坏事做绝。”吴昆山回忆,1937年日本人进驻江都后,看上了这套位于仙女庙龙川街的王氏住宅,连兵带将住进来将近百十号人,吃喝拉撒睡全在这套宅子里,把房子糟蹋得不成形,直到1943年才撤走。
在日本人住进来之前,王氏家族一家老小住在这套老宅里,日寇进驻后,王家人不得不挥泪告别老宅,前往江都张纲避难,“我在这里出生、长大,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吴昆山介绍,建于清代的这套王氏老宅在仙女镇老街上是数一数二的好房子,高墙大院,飞檐翘角,在当地十分惹眼,所以才引来了日本人的注意,由于这里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水运也发达,所以日本人选中了这里作为日军司令部。
罪证依存
锯了靠背的红木椅子见证暴行
当时的吴昆山年仅十多岁,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日本人住在这里的情形。“小兵住在西侧厢房,记得有个大些的官,好像是连级的军官,就住在我三公公(即王景琦)的房间里。”吴昆山说,由于当时走得匆忙,很多家具细软都没来得及带走,结果落入了日军的魔爪,待到战后回到家园时,这些东西基本都损毁殆尽,实在令人惋惜。
“他们把王家上好的红木家具糟蹋得乱七八糟,能搬的搬,能拆的拆,连木头窗格都被拆走了。”吴昆山回忆,战后回到老宅后,呈现在眼前的几乎就是一座空房子,曾经的辉煌烟消云散,只剩下满目疮痍。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育后人勿忘国耻,吴昆山至今保留了一把被日本人用过的红木椅子,和普通椅子不同的是,这把椅子的三面靠背被日本人统统锯掉,“他们嫌靠背碍事,锯掉可以四面坐人。”吴昆山说,这把椅子是日寇暴行的见证,留下来可以激励子孙后代牢记国耻,待王景琦故居得以保护修缮,他愿将这把椅子献出来以供陈列,这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实物史料,更浸透了一段血淋淋的民族记忆。
劫后余生
王景琦24箱藏书幸运逃过一劫
1943年,日军从江都撤退后,劫后余生的王氏故居迎来了老主人王景琦的回归。“镇上的人将我三公公从张纲接回仙女庙,看到面目全非的家,王景琦悲痛欲绝。”吴昆山说,虽然王家的家具细软等物被洗劫一空,但万幸的是,王景琦的近万册藏书居然幸运地逃过一劫,得以保存下来。
原来,驻扎在司令部的一位日本军官是个文化人,对中国文化颇为尊崇,他阻止了小兵们损书毁书的举动,将藏书悉心保存下来,直到王景琦回来。
由于唯恐再生变故,回到家后的王景琦将藏书整整装了24个大木箱,用专车运往南京妥善保存。
饱经风霜的王氏住宅不仅成为日寇侵略江都的血泪铁证,更成为他们胡作非为姿意玩乐的场所,吴昆山介绍,日本人在江都烧杀掳掠,还将魔爪伸向当地的女子,四处搜寻“花姑娘”以供淫乐,一位仙女庙当地的姑娘就被他们强掳到司令部,饱受摧残,后来该女子被迫为日军生下了两个孩子。
大白天下
司令部秘史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王景琦故居是龙川老街规模较大的历史建筑,在建筑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更具有各种无形的文史价值。”文化学者韦明铧介绍,在当时的扬州,日军设有多处指挥部,如南河下盐商廖宅、汪氏住宅等都有日军司令部驻扎的魔影,还有绿扬旅社也曾是日本兵关押中国女性的地方,无数良家女子在此惨遭蹂躏。
韦明铧表示,现在龙川老街的历史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王宅被日军占用的秘史应该大白于天下,并警示后人,勿忘国耻,为了牢记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苦历程,应该在所有留下战争遗迹的地方树立说明标志,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