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先生的沪居祖居和故居
白蕉祖居,位于上海金山区张堰镇新尚路16号。
白蕉故居,位于上海金山区张堰镇东大街134弄2、3、4号。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白蕉金学仪书画珍品展”中,展出了三张难得一窥的白蕉的祖居、故居、沪居照片。这三张照片是十年前拍摄的。十年后,他的沪居已夷为平地。本文作者对三地的调查进行了十余年,现把材料公之于众,或可为研究白蕉的人文历史提供资料。
蒋炳昌
近日,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白蕉金学仪书画珍品展”展柜里,陈列着不少白蕉金学仪的个人家庭生活照,许多观众很感兴趣,尤其是三张白蕉的祖居、故居、沪居照片。
这三张照片是十年前拍摄的。十年后,他的沪居已夷为平地,无影无踪了。我对三地的调查已进行了十余年,现把材料公之于众,或可为研究白蕉的人文历史提供些浅薄的资料。
白蕉先生的沪居是在上海市中心静安寺旁百乐门舞厅的斜对面,正式地址是愚园路259弄18支弄连生里3号。五十余年前,我作为学生经常往来其家求教。据师母金先生讲,该沪居之地,原为徐悲鸿的丈人蒋梅笙夫妇和蒋碧微、蒋丹麟姐弟居住。白蕉早年参加蒋氏诗社,常来此地。1942年蒋氏夫妇移居重庆和南京,把此居住之地让给了新婚的白蕉金学仪。几十年来,生活在这里,直到1975年10月迁离该地。
连生里又称连升里,它的弄堂左侧开着一家叫“盛和”的酒店,再朝东是一条小路名“和平路”通向南京西路。右侧向西即为乌鲁木齐路。进大弄堂,步入右侧小弄堂转弯第二家上三楼即到。三楼只有一家,当年只感觉楼梯较窄而陡。进门是会客室,正上方悬挂黄炎培行书《求是斋》匾额。其下放一只三人沙发接待宾客。对门坐下,左侧墙上挂有蕉师上款的齐白石所画水墨芭蕉。有时换吴湖帆绘的像羽毛或像焰火喷发似的白色芭蕉画。右侧是四扇窗,窗下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三把椅子。窗和门之间的墙面上挂着一些家庭生活照。在其下放一柜,下有几只抽斗。角落里竖有一玻璃直柜。忆当年,蕉师在临窗的八仙桌上,经常从里屋取出些如古砚、旧墨、佳笔、宿纸、自书的行草书册页,给我看。在会客室里,不时会遇到蕉师的朋友和宾客,像唐云、谢之光、刘旦宅、赖少其、甄非夫妇等。
白蕉先生的故乡在上海远郊金山区张堰镇,至今在该镇还保留着两处故居。一处在新尚路16号,是他和父母姐弟世居的祖屋,另一处便是青少时,父母为他买下的花园和书房——“王尚书”。它地处在东大街134弄2、3、4号。
张堰镇位于金山区中部偏东,面积0.75平方公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居于此。故名赤松里,亦名张溪、留溪。宋代张泾堰乃华亭十八堰之一,堰已久废,而名存至今。
张堰名胜古迹甚多,其中张堰八景为民间乐道,岁月悠久,这些景色早已泰半湮没,其中有“板桥夜眺”,张堰板桥高跨张泾,乃本镇最高之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清乾隆年间改造,为高二丈余的单孔石拱桥,河底桥墩也设置一拱,与桥身形成一圆,美观雄伟。桥侧镌有二联曰:“高跨赤松旧地,永怀黄石遗风,鹊起文光腾碧溪,虹垂宝气接金山。”惜于1958年遭拆毁,至美景荡然无存。另有“秦峰一翠”,在镇西五里有秦望山,海拔32.13米,周0.5千米。相传秦始皇曾登山观海而得名。山有古迹,风景宜人。山右有秦皇驰道(又名辇道),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秦始皇巡游会稽,确曾筑驰道经过张堰。秦山以奇峰怪石灵洞取胜。山上有仙人洞、飞来石、老人峰、翠微峰、龙游洞、白龙洞、石马镫、试剑石等景点。秦山乃墨客吟咏和远近村民春游之地。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月半、二十八和四月初一有集市,届时商贾云集,人流如潮。建国后,秦山长期为驻军之地,后据说已撤离。我曾在十年前驰车前往专访秦望山,山四周有围墙不能入,只见一石碑斜倚,镌“翠微峰”隶书,文字隐约可见。而其他如“留侯观潮”、“南湖望月”、“河心古井”、“觉海晨钟”、“湿雪牡丹”、“洞桥春色”,早已无迹可寻。
白蕉先生逝世后,师母金学仪先生多次跟我提及白蕉在金山张堰有个叫“王尚书”的故居,认为最好能收回办个白蕉纪念馆。她在1931年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张堰工作过,到过该地,以后又陆续去过多次。该建筑为何叫“王尚书”?金先生亦说不清道不明,是三划“王”,还是草头“黄”,叫“尚书”还是“藏书”,都搞不清。2004年,我在金山区图书馆查阅白蕉先生资料时,发现有两册白蕉收藏过的线装本,其中一册盖有白文“居王尚书旧居”的印章,从而了解到该建筑应该叫“王尚书”。
据师母金先生谈到,白蕉少年时,就喜欢故乡张堰东市的一处明清时期的建筑——“王尚书”花园,游览一下该处建筑园林,约要20分钟左右。里面有池塘,水清见底,游鱼可数。池塘后面有竹园,池塘的前边有花坪、假山。花园前有三间书房,屋前有大天井,西边有围墙,东边也有一排住房。整体环境清静幽美。只因为白蕉当年异常喜欢,其父就高价买下此园,白蕉便自名其三间读书屋为“留云小舍”,花园则命之曰:“留云圃”。
他在上海读书时,每逢寒暑假回乡,就会住在那里,与三五知己,高谈阔论,说古论今,乐在其中。笔者在师兄翁史焹印抄录白蕉先生的诗词里,就发现一首《销夏吟》,谈的就是先生在王尚书旧居度夏的情景:“袒裸能安谢客烦,汗多宜惑把书翻,北天云里旋飞散,月上西墙惮又繁。新长丝瓜一筷长,葡萄架畔挂萧墙,尚书浜上茅庐在,不见诗家旧姓王。紫薇艳发映清池,绿竹凉多好下棋,暂喜不闻天下事,却怜诸子论雄雌。芦粟枝高蜀黍稀,南瓜叶大紫茄肥,飞来乳燕初能语,恰颂先生此日归。”一派农家园林景色。
与师母金先生结婚后,白蕉经常在市区居住,建国后“留云圃”和“留云小舍”由当地房管部门代管出租。在1958年大跃进及十年动乱里,“留云圃”中的池塘被填平,竹园、假山、花坪等均被铲除,作为镇办工厂用地,剩下的“留云小舍”读书屋未拆,变为居民住宅,当年我曾经去看了,住宅的居民赶紧出来问,是不是要拆迁安置,我无言以对。
白蕉先生的“留云圃”以前为何称“王尚书”?该宅或许是被担任过尚书王姓人家住过。我在查阅明清地方志时才明了。
明末清初,金山张堰镇住着一位叫王广心(1616-1691)的官员,曾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擢御史,为张堰本乡人。其长子王顼龄(1642-1725)字颛士。一字客士,号瑁湖,晚号乔松老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工部尚书,五十七年(1718)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兼任工部尚书。雍正即位,加封太子太傅。王顼龄历事两朝,一生谨慎平和,他年轻时即负诗名,一生著作不断。诗以唐诗为圭臬,不逾尺寸,谨守法度,除应制酬赠外,主要写闲情逸致。格律工整、文字典雅,形式颇为讲究。词作品位颇具情调,写景状物,历历如绘。有《世恩堂集》三十二卷,晚年有《乔松老人稿》一卷、词集《螺舟绮语》。
王广心次子王九龄(1643-1708)字子武,号薛淀。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迁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三十九年(1700)升任内阁学士,四十六年(1707)擢左都御史。他性格持重谨慎,故一生仕途平稳,无任何风险。王九龄少年时即以诗词擅名,入仕后仍著作不绝。著有《艾纳山房集》等。
王广心季子王鸿绪(1645-1723),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云山人。康熙十二年(1673),廷试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二十一年(1682)转侍读,任《明史》总裁官,四十七年(1708)调任户部尚书。康熙帝两次南巡均幸盼其宅,并先后赐御书“敬慎堂”匾额,御书“船泊三江口”诗和“松竹”两字。王鸿绪其时与张玉书、陈廷敬同为总裁官,张纂志、陈纂本纪,王则专任列传,聘请万斯同主撰。王鸿绪回乡时,王即把全部史稿带回,进行修订补充,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完成列传205卷,进献朝廷,获康熙帝嘉奖,次年又召他入京修纂史书,充“诗经传说江纂”和“省方盛典”总裁官。其时《明史稿》的志、纪部分尚在进行,即参与纂辑。雍正元年(1723)以“敬慎堂”名义刊行,题为“横云山人明史稿”。其中列传205卷,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共计310卷,并进献朝廷,不久即病死。后来的《明史》,即以此稿为底本,重加增删而成。
王鸿绪又精书法,其外甥张得天得其亲授亦成当时著名书家。据《书林记事》载:奄有魏晋以来诸家三长,挥毫落纸,人争藏弃。王鸿绪能诗善文,他艺术上“以藻绘胜”,富有文采,情味隽永。其五言小诗俨然有南朝乐府民歌风致。亦能词,词风香艳。刊有《横云山人集》二十七卷,《赐金园文集》六十卷,《史例义》二卷。
从上述记载中可知,祖居张堰的王广心,他两个儿子王顼龄、王鸿绪均任清初工部、户部尚书。故当地后人对其故居尊称为“王尚书”,近宅的河道并称之为“尚书浜”。
最后,我用白蕉先生《四山一砚斋随笔》记述张堰王广心父子的往事结束全文。
“我邑俗所传三八轿者,盖指清初王文恭昆季言。当王氏全盛时,其第宅及镇之半,予家尚书浜上,亦为王宅旧址。传文恭父广心未娶时,有为蹇修者携庚帖至,广心以置其书案上,以瓶镇之。瓶故供折枝梅花,忽结子,一萎落,而长成者三枚,异之,遂议婚。婚后六月,产一子。广心疑妇不贞,弗留。妇曰:倘后日皆六月如何?曰:留!后果连举恭昆季,怀妊皆六月。及三子者皆显达,值太夫人寿,三子趋贺,太夫人见之,泫然不乐,广心询之,曰:昔我四产,今三子矣!广心慰曰:命也,复何言!”-
原标题:白蕉先生的沪居祖居和故居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