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缑山——王、滑、缑、刘四姓祖源
座落于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平地崛起,一岭中天,独特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她的神奇。自周灵王太子晋在缑山驾鹤升仙之后,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了大量的故典、诗篇和遗迹,至今缑山还树立着唐、宋、元、清四块碑石,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句“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足见唐时缑山在道教中的地位是何等的崇高。道家还赋予缑山以仙山福地的美称,故而倍受人们推崇。福地缑山在千百年中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但历练了深厚的颇具道教色彩的缑山文化,而且缑山还是中华王、滑、缑、刘、四姓的祖源之地,并在中华姓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王姓有着多重姓源,源于偃师缑山的王姓是以东周灵王太子王子晋为始祖的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及其支脉。
王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为周灵王太子。史载,王子晋聪明天纵,有治国之才,曾与晋叔誉和师旷辨论,子晋的才气令叔誉和师旷佩服不已。他15岁就帮助其父亲周灵王治国,在公元前550年,位于洛阳的东周王城附近的谷、洛二支河流发了水灾,危及到王宫的安全,周灵王决定用堵塞河流的办法以治水保宫,遭到太子晋的谏阻。太子晋劝谏灵王说,历史上的明君圣主均是以疏导之方治理水患的,若雍塞河流将迁怒于上天,使百姓受难。灵王听了以为太子晋是说自己昏庸,一气之下便把太子晋废为庶人。未及三年,太子晋便郁愤而死。《逸周书》在记载太子晋与师旷辨论时,说太子晋已预知自己为寿不长,人们据此认为太子晋可预知生死,便说太子晋在缑山驾鹤升了天,成了神仙。这样说一是为了安慰周灵王,二是处于对太子晋这位抑或改变东周衰败命运的王储的怀念。太子晋死后,灵王念子晋生前酷爱缑山,便把子晋的遗体葬在了缑山。
太子晋被被灵王废为庶人后,不但丧失了储位、权力,同时也丧失了在东周王室的一切荣誉和待遇。“庶人”就是平民百姓,也就是说太子晋是被灵王驱逐出了东周王室。这时的太子晋已非真正意义上的太子,但也不是一般意义的老百姓,他毕竟出身贵族,是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后,人们依然恭敬与他,并因太子晋曾经的爵位而呼其为王子,进而又呼其为王子晋、王子乔、王乔,指其居家为“王家”。《唐瑯琊王府君(衮)墓志铭》载:“王氏之先,本于周灵王太子晋,以忠谏废,天下人谓之王家”。 《唐王素墓志铭》载:“原夫命氏之始,本乎缨冕之初,姬乔以显谏匡时”。说明太子晋废为庶民后,已经被人们称之为“王家”了。太原、琅琊王氏萌于斯而肇于斯。
后来灵王崩,太子晋的弟弟姬贵即王位,是为周景王。遂周室日衰,战事频起,太子晋的嗣子宗敬官至司徒,为避战乱,宗敬请老致士从洛阳的“王家”举家迁徙至山西太原一带,时称太原王氏,迁至山东琅琊的,称山东琅琊王氏。迁到太原、琅琊的子晋后人依然被人们称之为“王家”,久而久之,子晋的后人便以王为氏,王子晋遂成为太原、琅琊王氏的始祖而被尊崇。在古代的石刻文献中,不乏有关太原、琅琊王氏祖源地望的记载。《唐太原王氏(京)墓志》载:“宗周肇祀,缑仙命祖”。《唐琅琊王府君(秦客)墓志铭》载:“系周储之先胤也,得氏与太原同宗,分支自琅琊承绪”。号称开闽王的王审知,就是琅琊王之脉。福建开闽王氏,是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很有影响的一个王氏家族。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国家的王氏家族,大多是“开闽王氏”的后裔。1981年3月在福州北门外莲花峰闽王王审知墓中出土的《闽王墓志》载:“闽王讳审知,字信通,姓王氏,其先瑯琊人也。缑山远裔,淮水长源”。《唐王审知德政碑》碑铭曰:“淮水长清,缑岭方宁”。缑山作为太原琅琊王氏的祖根之地,王子晋作为太原琅琊王氏的得姓始祖,是人们古往今来的共识,故而被太子晋后人所尊奉。太原王氏“太原堂”正殿中央正坐的一尊彩塑得金碧辉煌的雕像,便是王子晋。还把王子晋写进王氏总谱中的“始祖太子晋传”。
缑山之所以被王氏后人奉为真脉之地,是因为王子晋殁后葬于缑山之故。王子晋死葬缑山之事多有记载,《古今图书集成》载:“葬剑冢(子晋冢)在缑山东北一里许”。《浮丘公灵泉记碑》中云:“嵩高之下,曰缑氏山,周灵王太子晋吹笙之地也。距山不远,遗冢俱存”。清王昶《金石萃编》中说:“缑氏(山),周邑,或子晋死所耳”。唐刘威《题子晋》诗云:“至今几千年,遗冢尚如故”。
缑山,原名缑氏山,缑山是其简称。《水经注》引《开山图》“谓之缑氏山”,因其形似倒置之铁锅,《水经注》又谓之“覆釜堆”,又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履,俗亦谓之为抚父堆”。源于姬姓的滑、缑二姓也发源于缑山。
缑,周邑。《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时,周公旦的次八子因功受封于缑邑(今偃师市府店镇一带),称缑候。缑邑有个叫费的地方,后来成了滑国的都城。滑国原都于河南睢县西北,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判乱后营建成周,由于周王室迁至成周,滑国遂徙都于费(偃师市府店镇北二里),史称“费滑”。因缑候为周王室的卿大夫,又是滑国的君主,为伯爵,所以又称缑候为“滑伯”。
滑国故城遗址缑山之阴府店镇府北村,遗址流水环抱,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南窄北阔500至1500米不等,呈靴形台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可见当时滑国之小。《春秋》庄公十六年(前678年)十二月,“会齐侯、宋公、陈候、卫候、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的盟会,滑伯排名在后。正因滑国之弱小,又与卫、郑两个大国为邻,滑伯的日子很不好过,有时倒向卫国,有时倒向郑国。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偷袭郑国,在路过滑地时遇见郑国的贩牛商弦高。弦高从秦国士兵的口中探知秦国大军东征是为了偷袭自己的郑国,于是便谎称自己是郑国派来的使者,是代表自己的国君郑文公犒劳秦军的。孟明视由此以为,郑国已作好了应对来袭的充分准备,再继续东征偷袭郑国难有胜算,于是回师“灭滑而还”。这就是发生在滑国的史称“弦高救郑”的历史爱国故事。秦灭滑之后,作为周诸侯的滑国已不复存在,而逃难流落他乡的滑国的贵族子孙及国人因怀恋故国,中有以“滑”作为姓氏者,称滑氏,因之世代相传至今。
秦灭滑后,所谓的滑国之地属晋邑,后又归郑,又属周邑,又归韩。韩哀候二年(前375年)韩灭郑,自阳瞿徙都新郑,滑地属郑。公元249年,秦国攻占韩国大片土地,设立三川郡,后建偃师缑氏二县,此时滑地属缑氏,归秦所有。实际上,缑氏之名早于此前就见于典籍了,《战国策》记载:秦惠文王五年(前333年)张仪请秦伐韩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山海经》曰:“ 缑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泉水出焉”。
关于缑氏(山)之名的来历大致有三说。一说西王母曾在缑山修练,因剑缑遗落于此故名;二说见于宋代李昉所著的《太平广记》女仙类“缑仙姑”条:“西王母姓缑,乃(缑仙姑)之祖也”,“河南缑氏(山),西王母修道之故山也”。此说是曰,西王母姓缑曾修练于此,故名缑氏山;三说缑邑有女成为周灵王的王妃,由于她诞生在缑邑,故称她为缑氏,遂缑邑之山称缑氏山、缑邑之地被称为缑氏。
周景王姬贵二十五年(前520年),周景王死,周大夫刘狄、单旗拥立王子猛即位,是为悼王。景王生前欲立为嗣的王子朝不服,王子朝遂依靠旧官百工们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与悼王争位,史称“王子朝之乱”。晋国就派籍谈、荀跞等率军来帮助周朝平定叛乱,曾经在缑邑驻兵。子朝兵败后,他就带领着周朝的一些旧的宗族逃到楚国。被封在缑邑的大夫由此失去了封邑,他的子孙就用原来封邑的名称“缑”作为自己的姓氏,称缑氏。
刘姓祖根在缑山,还要从刘累御龙故事说起。刘累御龙故事先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古时候有人畜龙,故有豢龙氏,有御龙氏之国。昔日有个飂国,其君名叔安,有个后代叫董父,实甚好龙,能根据龙的嗜好和习性来喂养它,龙多归他饲养,他驯服了龙,并以此服事帝舜。舜赐他姓董氏,官名豢龙,封地在鬷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故帝舜时,世代就有畜龙的官。到了夏代有个君王名叫孔甲,其德能顺于天,天帝就赐给他河、汉各二,共4条龙,各有雌雄。孔甲不能喂养,也没有找到豢龙氏。当时陶唐氏帝尧衰微后,他的子孙中有个叫刘累的,曾向豢龙氏学过养龙,就前来为孔甲养龙。孔甲为了嘉奖他,赐他为御龙氏。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就暗中把死龙做成肉酱让孔甲吃,以讨好孔甲。不久,孔甲发现有问题,要追回那四条龙,刘累畏惧而逃跑到鲁县。后来晋国的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史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中有两点稍有区别:(一)“帝孔甲立,好方(模仿)鬼神,事淫乱。夏后是氏德衰,诸侯畔(叛)之”。这里的孔甲是个荒淫的君主;(二)“天降龙二,有雌雄”,不是四条龙。《百家姓寻根探秘》一书中谈到此事时,还增加了一个有趣的情节,说是刘累“把龙肉做成肉羹,充作野味献给孔甲,孔甲吃了十分高兴,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久孔甲要看龙的表演,刘累每次让两条龙上场,留下一条龙轮换,居然蒙混了数日。可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孔甲终于起了疑心。刘累见势不妙,就携带家小逃到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下来。他的后代便成为河南刘姓最早的一支。”
刘累御龙这个优美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呢?就在我们偃师市境内。从地域方面来考察,刘累所在的捉豕韦古国就在今偃师缑氏镇。丘菊贤等人所著之《中华都城要览》中《夏主要部落方国兴亡及都邑表》写着:“豕韦古国—虞夏之际至殷孔甲时—(故都邑)豕韦—河南偃师县缑氏镇”。说刘累故城,得先从刘聚说起。《汉书·地理志》:“缑氏有刘聚,周大夫刘子邑。”周时的刘国(刘子邑)是春秋时期王畿内的重要封国。初受封的国君刘康公是周顷王的“季子”,后即以刘为姓,其都城刘聚在今缑氏镇西南八里许的陶家村,已由考古发掘证实。《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封之地也。”武亿在乾隆版《偃师县志·金石录(上)》《周刘公铺铭》中也引《括地志》云:“刘聚即刘累故城。”这样看来,刘累故城与后来的刘聚就是同一地点了。这一点是否可靠呢?我们可进一步考察一下历史史实。《左传》宣公十年《经》中说:“秋,天王使季子来聘(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林尧叟注:“王季子即刘康公,周聘止此。”《传》中说:“秋,刘康公来报(回报)聘。”杜预注:“报孟献之聘,即王季子也。其后食采(封地)于刘。”可见“刘”之地名在王季封为采邑之前即有之,而此处之“刘”与刘累故城之地望完全一致,都在今缑氏镇和府店镇一带伏牛山前台地上。这里东南有轘辕关,西南有大谷关,是洛阳东出平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周王封其季子,当然要选择形势险要,且已有建都基础的地方,刘累故城自然是首选之地。故周之刘聚即刘累故城是完全正确的。
再从时代角度来考察:孔甲乃夏王胤甲(廑)之弟。据史书记载,孔甲居地在今河南偃师首阳山。《史记》记载,孔甲是位荒淫的帝王,已如前述。《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孔甲以后四世是夏最后一个帝王夏桀。据现代地下发掘证明,桀都斟鄩在当今偃师二里头村。可知夏末政治中心(都城)在偃师境内。这就为刘累御龙事孔甲的可能性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偃师县志·山川志》中有“豢龙岩”条,下注为:“旧志,缑氏山上,其上有多金玉,少草木,有豢龙岩”; 孙星衍在这一条下注:“即刘累豢龙之地。”《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缑山部》注引《河南府志·山川》云:“(缑山)上有饮鹤池。遗山诗注云:‘池在豢龙岩下’。”当是刘累御龙豢龙于偃师就确切无疑了。
刘累在偃师御龙豢龙的事迹传播久远。 北宋名相王安石曾作诗道:“神物惊天拢可骑,如何孔甲但能羁。当时若使无刘累,龙意茫然始得知。”由此可见,偃师缑山作为刘累御龙豢龙之地,在历史上的影响。刘累的后代,繁衍出许多支脉,世界各地的刘姓都尊刘累为其始祖。缑山作为刘姓最早的祖根之地,而被刘氏后人所尊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